《傷寒一百十三方發明》是清代徐彬撰寫的一本傷寒金匱類中醫文獻,不分卷,成書於清康熙六年(1667)。
基本介紹
- 書名:傷寒一百十三方發明
- 別名:傷寒方論;張仲景一百十三方論
- 作者:徐彬
- 類別:醫學
- 創作年代:清代
- 存世版本:清康熙六年刻本、日本刻本及抄本
- 成書時間:1667年
《傷寒一百十三方發明》是清代徐彬撰寫的一本傷寒金匱類中醫文獻,不分卷,成書於清康熙六年(1667)。
《傷寒一百十三方發明》是清代徐彬撰寫的一本傷寒金匱類中醫文獻,不分卷,成書於清康熙六年(1667)。內容簡介 卷首有張遂辰序及仲誠序。太陽經上中下三篇,共載方六十七首;陽明經上中下三篇,共載方八首;少陽經篇載方二首;合病、並病、壞病、痰病等篇載方六首;太陰經篇載方二首;少陰經前後篇載方...
《傷寒方論》是近代佚名編寫的一本傷寒金匱類中醫文獻,成書於清雍正十年(1732)。內容簡介 《傷寒方論》,不分卷。扉頁題“汪午橋秘藏方書”。與徐彬《傷寒一百十三方發明》內容相同而略有出入;諸方編次則遵王子接《絳雪園古方選注》,亦分作和劑、寒劑、溫劑、汗劑、吐劑、下劑六類,惟人參四逆湯、通脈...
《百一三方解》是清代文通撰著的一本傷寒金匱類中醫文獻,四卷,成書於清道光十四年(1834)。內容簡介 作者對《傷寒論》一百十三方立方宗旨、藥物性味、加工、作用、用量、配伍、功效、用法、禁忌、主治等作了闡述分析。方後附陳修園方歌,卷一載“桂枝湯”至“芍藥甘草湯”;卷二載“茯苓四逆湯”至“附子瀉心...
《傷寒方證歌括》是羅振湘撰寫的一本傷寒金匱類中醫文獻,刊於1936年。內容簡介 羅氏將《傷寒論》之一百一十三方編成歌訣,後詳解其用藥、劑量、服法,以及《傷寒論》有關條文,歌訣簡短。或舉一方所治病證、所用藥味,或集數方為一歌。囊括了《傷寒論》的精華。版本信息 現有1936年長沙振湘醫社鉛印本。
《傷寒尚論篇全書》是清代徐彬編撰的一本綜合性著作,八卷,刊於清康熙六年(1667)。內容簡介 卷首有錢謙益《喻氏尚論篇序》及著者自序。書載喻昌《尚論篇》四卷,《傷寒尚論篇編次仲景原文》一卷,徐彬《傷寒百十三方發明》、《傷寒抉疑》、《傷寒圖論》各一卷,共八卷。版本信息 現存清康熙書林李秀芝宋誠...
傷寒一證,仲景論中立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神明變化,可謂既詳且盡矣。其治雜證也,則有《金匱要略》,分門別類,包舉該括,無非示人以規矩準繩,欲其觸類傍通,以應變於無窮也。但其辭旨古奧,義蘊幽深。條目繁多,未易領會,人多苦之。茲特撮其要旨,編為歌訣,俾學人便於熟讀默記,融會貫通,...
其論痙濕暍三病,認為證雖同屬太陽經,然皆夏日熱病,非傷寒之所有,故《金匱要略》《傷寒論》皆主用白虎湯治療。又取徐忠可《傷寒一百十三方發明》對《傷寒論》方進行了闡發,附有驗案。另將喻昌《醫門法律》暴卒中寒一門補入,並附“秋燥”。作者簡介 吳儀洛,清代醫藥學家。字遵程,浙江海鹽人。先世藏書...
《傷寒真詮方義》是近代佚名編著的傷寒金匱類中醫著作,約成書於1949年。內容簡介 論述張仲景《傷寒論》一百一十三方方義,詳述其因症立方、因方遣藥等內容,每方先述主治病證,次為方藥及煎服法,言其藥效作用及宜忌。作者闡述方義多引成無己、喻嘉言、柯琴、王晉三諸家評論,並結合個人心得予以分析。
《傷寒論》十卷,溫病副之,想已遺亡過半。王叔和搜羅遺稿,編為序例,或得之傳寫,或得之口授,或得之斷簡殘編,使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流播人間,傳之奕祀不為無功。惜其雜以己意,以溫病為伏寒暴寒,妄立四變攙入《傷寒論》中,以致無人不以溫病為傷寒,無人不以傷寒方治溫病,混淆不清...
醫論等凡一百九十餘種。《傷寒方歷代治案》以傷寒論的一百一十三方為綱要,治案分別系列於所屬原方及相關病證之下,案中附有原注、按語及評按、論證,並註明原引書目及卷數,既方便讀者按方索驥,又利於古今貫通、相互印證,乃是當今對《傷寒論》與其方治,以及對中醫藥學綜合、深入研究的重要參考書。
《傷寒類方金匱方歌纂》是清代耿劉露編寫的一本傷寒金匱類中醫文獻,不分卷;成書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未見刊本。內容簡介 內容包括《傷寒類方歌纂》和《金匱方歌纂》,將《傷寒論》和《金匱》方按類編次,纂為歌括。《傷寒論》一百一十三方以方類證,歸為十二類,即桂枝湯證、麻黃湯證、葛根湯證、...
《傷寒方集注》是清代繆遵義原輯,管鼎節錄的一本傷寒金匱類中醫文獻,成書於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不分卷。·內容簡介 繆氏以《傷寒論三注》為主,復采三十餘家注文,編成《傷寒方集注》(六十卷);門人管鼎恐其卷帙浩繁,不易卒讀,故採錄其一百一十三方之方解,輯編成書。方之次序悉道周揚俊《傷寒...
《傷寒論百十三方解略》是清代楊希閔撰寫的一本傷寒金匱類主義文學,六卷,成書於清鹹豐二年(1852)。內容簡介 仿徐大椿《傷寒論類方》之分類編次而有所變化。卷一至卷三為桂枝湯類、麻黃湯類、葛根湯類、柴胡湯類、白虎湯類、理中湯類、四逆湯類,卷四至卷六為承氣湯類、瀉心湯類、五苓散類、梔豉湯...
《傷寒借治論》是張有章撰寫的一本傷寒金匱類中醫文獻,二卷,刊於1927年。內容簡介 張氏於臨床“借用《傷寒論》中諸方治病,獲痊者錄以成書,定名曰《傷寒借治論》,蓋記其實也。載桂枝加附子湯治少腹痛證論、小青龍湯治目赤如朱證論等五十種病證治驗。認為《傷寒論》一百一十三方內溫藥獨多,主張師仲景...
四、本書後另附《傷寒方論》一書,為清代精抄本,扉頁題“汪午橋秘藏方書”,字跡工整清晰,系中醫研究院圖書館所藏孤本, 今據以上述點校說明予以校注出版。本書撰者不詳,系研究《傷寒論》方劑的專著。書中對《傷寒論》一百十三方逐條發揮,每方均從主證、主脈、功用、禁忌、配伍特點、隨證加減,以及相似...
全書分傷寒和雜病兩部分,約成書於公元200~216年間。由於漢末戰爭紛起,以至原書直六卷散失不全。至公元256~316年,經晉·王叔和將原書的傷寒部分進行校正。全書共十卷,凡十二篇,三百九十七條,一百一十三方,用藥八十七味。張仲景在《傷寒論》序中云:“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
又撰《中寒論辨證廣注》三卷,按前書體例逐條注說《傷寒論》屬真寒證之條文,附於前書之末刊行。另著《痘疹廣金鏡錄》三卷、《養生君主編》三卷、《增補成氏明理論》、《醫意不執方》等,後兩書已佚。書評、序言 自序 世人之病傷寒為多,傷寒之書仲景為聖。夫以一病而有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
《傷寒纘》是清代張璐編寫的一本傷寒金匱類中醫文獻。刊於清康熙四年(1665)。內容簡介 卷上為六經病篇,卷下為藏結胸痞篇、合病並病篇、溫熱病篇、雜病篇、脈法篇、傷寒例。正方載《傷寒論》方一百一十三首,末附古方分兩。將《傷寒論》原文重新編次,其體例依仿喻昌《尚論篇》,並對其“三綱”之說有...
《傷寒六經要訣》是近代佚名編著的傷寒金匱類中醫著作,約成書於1911年。內容簡介 書載太陽風邪傷衛,陽明表病、熱病、腑病,少陽病脈證,太陰陰邪陽邪脈證,少陰陽邪脈證,厥陰陽邪脈證,傷寒兩感及合病並病等。並撮取傷寒一百十三方要旨,編為歌訣一百三十五首,俾學者便於記誦。版本信息 現存清抄本,藏於...
《傷寒論湯證論治》是李文瑞編著的一本傷寒金匱類中醫文獻。內容簡介 本書參考古今方書六十餘部,以及1950年以後全國各地中醫雜誌有關傷寒論諸方之文獻編寫而成。記述《傷寒論》一百一十三方,每方分方組、臨證參考用量、功效、主治、方論、轉機、注意事項、禁忌、腹證、類方鑑別、套用範圍、臨證加減法、衍方...
1959年1月李翰卿所著《傷寒一百一十三方使用法》內部印刷,該書是李翰卿“病證方藥醫學體系”實踐的第一步。在當時作為山西省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的參考資料小範圍流傳。1960年在李翰卿指導下安植基、安邦煜、平全意等進一步充實整理《傷寒一百一十三方使用法》為《傷寒論一百一十三方臨床使用經驗》,其手稿今存山西省...
但是,“仲景傷寒方一百一十三道,病與方相應,乃用正方,科有差別,即隨證加減。”所以他強調方藥要靈活加減,以藥合病,如執方療病,必定陷於“學方三年,無病可醫,療病三年,無方可治”的困境。他說:“不知執方療病,或中或否,不知加減,移咎於方,古人用藥,如斗運轉,故攻病的而取速效,一服知...
乾隆18年(1753年),著《長沙藥解》四卷。黃氏根據傷寒一百十三方、金匱七十五方,合二書所用之藥,共一百六十種,各為分析排撰,以藥名藥性為綱,而以藥方用此藥為目,各推其因證主治之意,頗為詳悉,從而另闢徑溪,開從藥物性能研究經方之先河。乾隆19年(1754年),黃氏著《傷寒說意》十一卷。黃氏...
撰有《金鏡內台方議》十二卷,將《傷寒論》一百一十三方歸納為湯、散、丸三類,每方敘以方劑配伍及辨證原則,議論明晰,甚有啟發於後學。又撰《湖海奇方》八卷,搜采前賢醫著,及本草湯液有所效驗者,內容簡明,提綱挈領,頗便於病家自檢。又工詩文繪畫,皆臻其妙。內容簡介 卷首有馮士仁序,卷末有程永培...
若能明此八字,則仲景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瞭然於胸中矣。今之治傷寒者,一二日,不問屬虛、屬實,便用麻黃、桂枝湯以汗之。三四日,不問在經、在府,便用柴胡、葛根湯以和之。五六日,不問在表在里,便用承氣等湯以下之。致令陰陽俱病,變症蜂起。夫麻桂兩湯,仲景專為冬月正傷寒而立也,今...
他認為,六經辨證仲景不僅僅只為傷寒而設,而可以作為百病的辨證綱領。凡病離不開六經。如在“凡例”中強調:“醫書自《素問》而下,不啻汗牛充棟,其間雖備醫藥之理,而無六經定法,定方。漢儒張仲景著《傷寒論》始創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大開六經法門,匪特專治傷寒,凡百雜病,要皆不出六經之外。治法即在...
《新編醫方歌括》是近代無德生撰寫的一本方書類中醫文獻。成書於1938年。內容簡介 上卷為傷寒方歌括六十七首,共一百十三方;《金匱要略》方歌七十八首,共九十方。中卷時方歌括,依汪昂、陳修園原著,進行增補、改正。有補劑二十二首,消補劑四首,解表劑六首,攻里劑三首,涌吐劑二首,和解疏郁理氣劑七首,...
創立的一百一十三方,方方絕妙,說到底其神秘之處不過還是重視人體元氣的重要性而已。俗話說“人活一口氣”,這個氣就是我們人類生命的宇宙之氣和體內真元之氣,稱為陽氣,人死了,人們會說他的“氣數盡了”,雖然身體沒變,但體內的元氣散盡,只剩陰氣便成為陰鬼,故人體元氣在人體生命活動中不但是生命之根,也是...
著述甚豐,後世將其《退思集類方歌注》(與《傷寒一百十三方歌訣》多有相同處)、《醫方證治彙編歌括》(或疑即其家譜所記《醫方歌訣串解》 《選方約注》)、《醫方歌括》、《醫方歌訣》、《薛氏濕熱論歌訣》,連同《西溪書屋夜話錄》,合刊為《王旭高醫書六種》。又有《退思集首集》(《運氣證治歌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