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氏風濕正元堂坐落於炎黃子孫發源地,醫聖張仲景的故鄉,全國交通樞紐的大都市——鄭州。正元堂以敷臍療法治療類風濕創始人朱廷俊教授為首,並有省中醫學院基礎理論教研室研究員一名,知名主任醫師兩名,資歷深厚的中藥研究師一名,高等院校助理醫師兩名,為一研究、治療風濕類疾病的專業技術團隊組成。該堂以古老中醫理論為基礎,以扶助人體元氣為指導思想,利用原創敷臍療法為主要治療方法,來研究治療風濕類疾病的中醫的堂所。以其獨特的治療理念和方法,每年接受全國各類風濕病患者上萬名,以其良好的療效共救治數萬例重症風濕患者,在風濕類疾病患者中享有良好的口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朱氏風濕正元堂
- 地址:炎黃子孫發源地
- 醫聖:張仲景
- 性質:中醫正元堂
朱氏風濕正元堂,朱氏風濕正元堂-敷臍療法,
朱氏風濕正元堂
風濕類疾病為什麼要重視人體元氣的作用?而中正人體元氣為什麼要以肚臍為著眼點?用敷臍療法這些觀點很多患者為之迷惑不解,醫學界也很少有人問津,甚至可能有人認為這是一種謬論,或者認為作秀而已,實際上則是朱廷俊教授經過二十多年的理論探討,及大量的臨床實踐發掘整理出來的並行之非常有效的新思路、新方法。
一百多年來,世界醫學對風濕類疾病的理論研,病種的劃分都做了大量的工作,雖然已經反覆論證風濕類疾病是自身免疫細胞變性,從而經過一系列的免疫反應,形成免疫性炎症,作用於全身結締組織,而引發多系統多組織的連鎖反應性炎症,但是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自身免疫細胞變性?同樣都是免疫性疾病,為什麼表現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關節病症?有的表現為中樞關節的強直性脊柱炎?有的表現為皮膚紅斑,以發燒的主症的紅斑狼瘡?有的表現為皮膚牛皮癬樣變的牛皮癬性關節炎?有的皮膚硬化為表現特點的系統性破皮病?有的以口齒乾燥無淚的乾燥綜合症?有的以口腔、肛門潰爛為主要表現的白塞氏病?為什麼有的6歲發病?有的12歲發病?有的幾十歲發病?有的在特定的季節、特定的日期或特定的時間發病、或加重、或復發?同是一種疾病為什麼有的關節腫痛發生在下肢?有的發生在上肢?有的在左側?有的在右側等等疑問。現代西醫研究領域從未有這樣的解釋,現代中醫內科或中西醫結合科,因過多的接受現代醫學理論,對古老中醫理論和中醫經典的學問棄之不用,雖然在辯西醫病的基礎上分出很多證型。也有很多有效方,甚至也挖掘出來了不少專病專藥,如青毛藤、青風藤、雷公藤、黑骨藤等等,但通過療效觀察,這些辯證分型後的經驗方和特效藥,與西醫的非甾體類抗炎藥,激素類藥和免疫抑制劑等藥,其作用仍是緩解症狀的止痛藥,並且對人體正氣也有很強的殺傷力,致使很多患者用藥後雖然有一些止痛消腫作用,但是長期使用反而無效,甚至會加劇病情惡化而發展為“不死的癌症”或“活著的殭屍”。
這些現代醫學無法解釋的“怪現象”和治療上的僵局,實際上啟示我們多多研究我國古老哲學經典“周易經”的卦象,莊子的道家經典,和“黃帝內經”中的六十甲子年氣數輪轉,陰陽五運六氣理論就能破解以上種種“怪像”,就能在治療上有所創新。中醫醫聖張仲景之所以用簡單的幾味藥就能取得神效,根本的原因在於熟讀經典,很好的掌握了人體元氣在各種疾病中的出入變化及時間、空間的機勢,以及在治療疾病中始終以中正先天元氣和扶持後天中氣為主導思想,順應人體元氣的位勢,用藥著重匡扶正氣,幫助機體去協調陰陽之氣,去打通人體不通的氣血經絡,與現代醫學的硬性打壓為主要治療思路完全相反。他把人體疾病的臟腑經絡與時間、空間緊密結合,分為六經的六個層次、六個階段、六個辯證綱領。創立的一百一十三方,方方絕妙,說到底其神秘之處不過還是重視人體元氣的重要性而已。
俗話說“人活一口氣”,這個氣就是我們人類生命的宇宙之氣和體內真元之氣,稱為陽氣,人死了,人們會說他的“氣數盡了”,雖然身體沒變,但體內的元氣散盡,只剩陰氣便成為陰鬼,故人體元氣在人體生命活動中不但是生命之根,也是健康長壽的內在根基,疾病之所以發生必是元氣虧損,陰陽氣血偏盛偏衰所致,由此邪氣瘀阻臟腑、經絡、筋脈、骨節,而表現出複雜多變、各種各樣的“奇怪現象”。
朱廷俊教授開創風濕正元堂,是根據幾十年研究古老中醫經典的思想及套用敷臍療法治療風濕類疾病的實際療效,倡導人們重視我國古代哲學和古代醫學等經典的研究,重視人體元氣在各種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風濕類疾病的治療上不要被西醫用靜止的、實體的方法研究出來病理所束縛,應嚴格按照中醫先師張仲景氣一元論思想,用活動的、無形的元氣思維去辨別每位患者風濕疾病的不同層次、不同性質的表現特點。從恢復人體元氣,調整肚臍中氣為治療主要方法和大綱,使人體免疫系統從新進行有序的功能活動,從而達到清除一切陳舊的壞死細胞和組織,免除變異免的疫細胞和致炎物質再生,保障風濕類疾病患者不在為風濕惡魔困擾而康復。
朱氏風濕正元堂-敷臍療法
朱氏風濕正元堂-敷臍療法說明: 中醫治療類風濕不但要一人一法,更重要的是要一月一方
中醫有一個很大的,也是一個很根本的特色就是:整體觀念。過去我們很容易把整體觀念理解為從一個人的整體,從一個人的全局去考慮疾病,而不是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當然這些是不是整體觀念呢?從一個人的全局去把握疾病,這也應該是整體觀念,但這不是中醫根本意義上的整體觀念,真正中醫的整體觀念主要是把人體放在天地這個背景里去考慮,人的健康也好,疾病也好,都與天地的影響密切相關。人作為天地這個整體裡的小局部,因而必須遵循局部服從整體的原則。我們對疾病的認識,就是要發現作為個體的局部,在哪些方面跟不上整體的步伐,在哪些方面違反了整體的原則,而治療疾病就是把上述認識到的不協調因素糾正過來,使局部重新跟上整體的步伐,這個意義才是中醫的整體觀。
中醫在整體觀念思想的指導下,在診斷人體疾病時,重要的是掌握疾病的中外,中外是指人體內外環境的信息。人體內環境信息是內氣系統方面的症狀信息和個體的體能狀態,外環境信息是指影響人體內環境的各種外氣狀態,如風寒暑濕燥火、五方、九州、地域、運氣、時間變化因素、飲食五味等。《黃帝內經,素聞》曰:“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實際上以成為我們很好的概括了生命的實踐依據,生命的異常,生命的病態,天外就是人體正常時間程式遭到了破壞後調整時間,使時間程式重新恢復正常,這就是治療的全過程。尤其是風濕類疾病除與遺傳,出生時象,後天調養形成的個體差異外,更重要的是與宇宙外氣的各方面影響更有關,故原因是類風濕病,每個患者的發病關節有偏於上肢關節或下肢關節及左半身關節與右半身關節不相同,關節的遊走性發作的次序與規律不相同,反覆發作及加重的時間,季節不相同等等,這些不定的規律和特點實際上是每個個體的體能特點與宇宙、日月星辰氣的運動變化的影響有關。西醫只能從看到的、實體的關節腫痛上下功夫,而三陰三陽這些看不到的世界隱秩序之氣的變化,只能從中醫學中去探討。在治療上中醫講究因人制宜、因時制宜就是這個道理。風濕類疾病大家都從字面可知與外界的風寒濕火有關。作為一名治療類風濕病的中醫在終了上一定要熟記黃帝內經老祖父交代的“謹侯氣宜,無失病機”及“有者求知,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的真諦對每一位患者不但著重於個體體能差異的一人一法的處理,更著重於氣候根據每個月氣候變化的一月一方,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辯證上的“絲絲入扣”“治病如神”的層次。
若按這個辨證思維去運用敷臍療法,靈活使用中藥,臨床上觀察到,其療效真所謂“一人一法”,法法神奇;一月一方,“方方絕妙”。朱氏風濕正元堂-調理中焦脾胃可控制類風濕反覆發作 朱氏風濕正元堂-敷臍療法說明 調理中焦脾胃可控制類風濕反覆發作 類風濕病輕輕重重、反覆發作,治癒後易反彈,是治療類風濕中常見的現象,也是醫生和患者最頭疼和苦惱的事。
關於類風濕反覆發作的病理機制,目前西醫學還沒有這方面的闡述,中醫眾說紛紜,沒有統一的病理機制被認定下來。從我們多年運用敷臍療法類風濕的經驗,側重調理中焦脾胃功能,使反覆發作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得到穩定,鞏固治療後並不反彈的事實,說明人體中焦脾胃功能的強健與否,是類風濕病最終能否治癒和不再反覆的關鍵,
不管是患者還是醫生,治療的最終目的就是使徹底治癒,換句說就是收功。收功的問題很重要,因為它是生命健康可持續的根本問題。怎樣才能可持續呢?就是在根的上面。我們敷臍療法治療類風濕從中焦脾胃著眼,就稱之為收功之法,歸根之法。
《老子》十六章里有這么一段話:“夫物芸芸,萬物歸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歸根叫是么呢?叫做靜。靜,一是指異常的紊亂得到平靜,一是指恢復生機,恢復生命,使生命進入可持續的良性循環。這稱為之“常”,達到這個目標,才不糊塗,為之“明”。某個事或一種病心裡若不明白,就是“不知常”,不知常者動手即亂,叫“妄作凶”。作為醫生就是作”凶”害人.平常我們在門診見到許多患者,服一些藥,關節腫痛減輕了,一旦停藥就又復發,或者數月後又復發了。有一些中老年患者或小兒,一見關節腫痛發熱,就用些清熱解毒,活血消腫的藥,或者用一些如甲氨蝶呤,柳氮核吡啶,扶他林之類苦寒傷胃,殺滅機體常細胞的藥物,結果使關節反覆一次,病情加重一次,長期反覆導致骨關節破壞致殘。現在常用的雷公藤、青風藤等藥,往往引起胃痛、嘔吐、腹瀉,久而久之,中土敗壞,化源告急,必死無疑。人一生出來,先天已定,只能靠後天脾土來調養,如果你的中土脾胃不行了,飲食都不能化了,你怎么去維持生命可持續發展的正常機制?怎么去運藥?一切都免談。我們中醫大家張仲景在《傷寒論》里說“陽明居中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進一步強調了中焦脾胃在收功問題、復發問題上是必然要重視的,看看張仲景的處方,時時刻刻都在用桂枝、炙甘草、大棗等藥調理脾胃,顧護胃氣,目的是達到最好的收功。
臨床所見運用敷臍療法治療類風濕,不但使關節的炎性腫痛消除,而且最大的特點是控制後不反覆,不反彈,並且能使患者的脾胃功能、整體機能旺盛進入有序的良性循環,更進一步證明肚臍這個先天元氣的門戶、後天脾胃的樞紐在治療類風濕的重要性,以肚臍為著眼點的敷臍療法為復命大法,收功之法。朱氏風濕正元堂-肚臍門戶不通,類風濕腫痛不消 朱氏風濕正元堂敷臍療法治療類風濕創始人朱廷俊教授認為,人體未出生之前,母體通過肚臍向胎兒輸送各種營養物質及免疫細胞,出生後肚臍是人體內元氣與自然界外氣相互溝通的門戶,故歷代中醫稱肚臍為人體太極部位。臨床發現類風濕患者肚臍周圍有不同程度的包塊狀,條索狀,網狀物並有壓痛,說明人體這個內外交換的門戶不通,天人不能合一,人體肚臍經絡免疫功能必然失常,氣血乖逆,不能滑利關節則出現遊走性或固定性的關節腫痛硬。為什麼類風濕、強脊炎患者服用“敷臍療法”系列藥物後,肚子咕嚕,全身溫熱,氣流竄動,微汗出等反應,而且全身輕鬆,能吃能睡,關節腫痛立刻減輕,長期使用關節腫痛徹底消失而痊癒。實踐證明人體肚臍門戶不通是類風濕關節腫痛的根源,只要開啟類風濕患者肚臍這個內外之氣交換的門戶,就能一通百通何愁關節腫痛不除。朱氏風濕正元堂-敷臍療法治療類風濕中華醫魂的科學前沿 朱氏風濕正元堂敷臍療法治療類風濕是我院朱廷俊教授首創的一種治療風濕免疫類疾病的新方法,他是集《周易經》《黃帝內經》《傷寒論》“氣一元論"思想,而以智慧,遐想,忠誠......的精神,探討出了關於風濕免疫類疾病的病因,病機及治療的醫學理論體系,首次在醫學界提出了肚臍《氣門》這個人體“氣立”樞機異常,是引發風濕免疫類疾病的根源,也是消除類風濕病關節頑固腫痛並且不反覆的唯一途徑。
也許有些患者在飽受痛苦折磨幾十年,到處求醫無濟於事的時候,看到敷臍療法後不禁要問:“這種世界醫學難題,俗稱不死的“癌”症,活者的'僵"屍,貼敷臍能治嗎?”也許您不會相信,不管是類風濕,強直性脊柱炎,系統性硬皮病等等,尤其是敏感幼稚的兒童性類風濕患者在我們專家辯證的前提下,對症施用“敷臍療法”系列藥物後,隨著肚子咕嚕,矢氣增多,氣流在周身竄動,全身溫熱,微汗出等反應的出現,立刻有關節及全身僵硬沉重感輕鬆,心情疏暢,飲食增加,睡眠好轉,關節腫痛明顯減輕,活動靈活的事實。有一位北京的兒童型類風濕患者,由於長期高燒,皮疹,關節腫痛幾乎不能動,白細胞計數達4萬以上,在北京幾家大醫院用大量的激素類藥及甲氨蝶呤,柳氮等藥控制,病情一直不能緩解,其家長只有抱著病危通知書焦急萬分,在網上看到”敷臍療法"的訊息後,大膽嘗試,我們只在原敷貼肚臍藥的基礎上加重麝香的用量,5天后體溫基本降至正常,各項化驗指標驟降,患者家長看到如此療效,驚奇的稱此法屬“神”法。也稱我們的醫生是“神”醫,說到“神”,不是我們神,而是“黃帝內經”里“神機”與“氣立”的思想理論太“神”了。
“神機”與“氣立”黃帝內經里到底是怎么講的呢?它與風濕免疫類疾病又是怎么聯繫在一起的呢?《黃帝內經》這部書是受《周易經》,太極陰陽,氣一元論哲學思想的影響,模擬構建了人體與宇宙太極之氣相同氣相求的思維模式,以陰陽五行之氣的生理病理理論來說明生命現象,但人體這個小宇宙之氣和大宇宙之氣是怎樣天人相應呢?《黃定內經素問五常政大論》說“根於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根於外者,命曰氣立,氣止則化絕”。說明人體有二套密碼,一個是“神機”一個是“氣立”,神機是調動人體心肝脾肺腎,氣血津液跟氣立建立聯繫。氣立是負責與外界太極陰陽之氣發生聯繫,“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一旦人體內氣與外氣協調關係障礙,輕則百病叢生,重則危及生命而化絕。在生理上強調人體內外氣的統一,在探討病因上認為”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之化之變也......說明人體很多種疾病的產生都與自然界的風寒暑濕燥火六氣和體內的風寒暑濕燥火六氣的異常變化有關,尤其是風濕免疫類疾病,除與機體內在的風寒暑濕燥火六氣異常有關外,與自然界風寒署濕燥火六氣的影響更為密切,這一點只要患過類風濕、強脊炎、硬皮病等疾病的患者,都會有這方面的感受。現在思考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就是人體內外之氣是通過“氣立”來交換,相互感應的。那么這個“氣立”的部位究竟在哪裡呢?
實際上“氣立”是感知的經驗,是無形的產物,只是有其作用而已。有用必有體,從朱教授多年對中醫古典著作的研究,及對風濕類免疫性疾病的觀察,發現這類疾病的患者肚臍周圍有不同的包塊狀,條索裝,網狀等反應物,並有壓痛感,若以相應的外敷肚臍藥及內服藥,這些反應物會逐漸消失,隨著反應物的消失,不但全身怕寒冷,僵硬症狀緩解,而關節腫痛等症狀亦明顯緩解,若天氣過度寒冷或睡覺不蓋好肚臍,這些反應物會再度出現。再據歷代中醫學家多數認為肚臍就是人體太極陰陽之氣所在地,又稱命蒂,故朱教授認為肚臍就是人體之氣與外界之氣交換的門戶,那么肚臍就是氣立的“體”。門戶不通,人體內風寒暑濕燥火陰陽之六氣與外界之六氣相互痹阻,則人體內氣的運行隧道——經絡系統,因之而淤滯不通,臟腑之氣不能通達,如是則出現錯綜複雜的風濕免疫類症狀。從臨床觀察,只要打通肚臍這個人體內外之氣的門戶,就能一通百通,皮膚,肌肉,關節輕鬆,這就是敷臍療法治療風濕類免疫性疾病的最大特點,也是最“神”之處。
剛才談到“體”,這個體是物體,也可以是實體,是有形的東西,是看的見,摸得著的屬實在的,與有形之物體相對應得就是無形的東西,看不見,摸不著的,屬虛的。那么有形和無形是什麼關係呢?道家老前輩老子已經告訴我們“有生於無,無生於有”。這個無,就是在沒有形成實體以前的東西,中國哲學稱之為“氣”,《莊子.知北游》中說“通天下一氣耳”,這個氣至大而無外,至小而無內,充滿於宇宙萬物之中,變化而不停止,連貫而不間斷。說明了氣是宇宙的本體,它是產生和形成萬物的東西,也是萬物千變萬化,生生不息的動力。那么我們人的生命也是氣組成的,所以人體各種臟器,組織,細胞的組成及功能活動,都是氣的運動變化而產生的,氣化停止則生命結束。說到這裡,我們再來研究類風濕病、強直性脊柱炎、硬皮病等疾病。這些疾病按西醫歸屬於自身免疫系統的疾病,人體的免疫系統是一個巨大的防禦,免除疾病的系統,有很多免疫臟器、細胞組成,一旦免疫系統里任何一個臟器或細胞異常,會表現出各樣的結締組織炎症病變,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關節腫大,僵硬變形,強直性脊柱炎的脊柱小關節炎性僵硬變形,硬皮病的皮膚硬化緊束等等。目前中西醫對這類疾病的治療都在用“硬實力”的對抗治療。西醫方面,看到關節的炎性腫痛病變,又從血清里檢測到有異常的免疫細胞,輕則用非茲體抗炎藥,不行再用激素類藥,實在還不行,就用毒性劇烈的殺傷細胞的免疫抑制來治療。用這些方法,雖然短時間內症狀有所緩解,但由於其毒副作用,更損害了人體正常的免疫臟器及細胞,結果使病情反反覆覆,最後致殘,中醫方面:中醫是一門氣學,從周易經到黃帝內經都在研究陰陽之氣,故孫思邈說“不知易者不言醫",可現代中醫有一種怪象,對古典著作不研究,尤其是《黃帝內經》里高、精、尖的五運六氣學說,知難而不問,而一味的按照西醫的量化指標,這些有形的實體去理解疾病,一開方就是清熱解毒、活血散瘀、消腫止痛,我們見到很多中醫為了迅速消除腫痛硬結,得患者好感,一個處方就有16味甚則有26味藥,由於沿用了西醫硬實力的對抗治療,或者說是對表面現象的”標“的治療,處方開的再大,仍是徒勞無功。
當我們對一個疾病能否治好有所懷疑,特別是我們對一個疾病不能治好的時候,我們應該用相關性的思考方法,通過相關性的思考方法,也許會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或捷徑,也就是說我們應該從多方位去思考,對人體生命、病理的研究始終以氣為五臟六腑、十二經絡的各種關係的總和。朱廷俊教授創立的”敷臍療法“治療風濕類免疫性疾病的主導思想,就是重視氣對自身免疫系統的相對性和作用,以肚臍這個人體元氣的發源地和內外之氣交換的門戶為著眼點,來激發調動人體免疫系統功能,發揮無形的原氣,這個人體固
有的抗病,抗炎,抗修復能力的”軟實力“去堵截免疫性炎症的產生,去吞噬,排除關節及其他結蒂組織有形的腫硬結,使“有形”變為“無形”。朱氏風濕正元堂-敷臍療法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原理 朱氏風濕正元堂敷臍療法屬中醫外治法的範疇。中醫外治法,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它起源於秦漢,發展於唐宋,成熟於明清,歷代醫家對其均有研究,精方妙藥層出不窮,治病屢見奇效。歷代醫家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發現肚臍是外治法層佳部位之一,隨著經驗積累,敷臍治療疾病的範圍逐漸增大,最終形成了具有中醫特色的敷臍療法,堪稱中醫一絕。
肚臍又叫"神闕"穴,為先天之命蒂,後天之氣會,介於中、下焦之間,腹部正中部位,此穴能通調周身經氣,通過各經脈與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骨等組織器官密切相聯,正如彭祖《小續命蒸臍法》曰"臍者,腎間動氣,氣通百脈,布五臟六腑,使百脈和暢,氣竅通達,上至泥系列藥物,下至湧泉"。歷代醫家及中醫氣功理論都認為,胎兒出生後,一點真元之氣聚集臍下,為生命之根本,恰是人體太極之所在地,以臍為中心,有直徑10厘米大小的兩個對持相抱的陰陽魚,產生陰陽感應,使氣血升降出入,生機周流不息。因此,肚臍是調治疾病的主要氣穴。從現代解剖學認為,臍部表皮角質層最薄,無皮下脂肪組織,皮膚和腹部筋膜直接相連,除局部微循環外,臍下腹膜還布著豐富的靜脈網,腹部靜脈吻合點,深部與腹部上下靜脈相聯,腹下動脈分支也通過臍部。在臍下用藥,易穿透彌散,吸收於血管進入血循環,發揮治療作用。
《素問·痹論》中說"帝曰:營衛之氣亦令人痹乎,歧伯曰:營者,水谷之精氣,和調五臟,灑陳於六腑也。衛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剽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腹。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不與風寒濕三氣合,故不為痹。"這裡所說的營衛之氣:相當於機體內的能量;熏者:熱量溫煦之源地;散者:布散發散之意;肓膜:據多數醫家考證,在肚臍最深層,第二、三腰椎椎體前側,背側即命門穴,前側為神闕穴(肚臍)。胸腹:即肚臍裡層周圍的腹腔太陽神經叢,它主管腹部各臟器的功能活動,若大腦長期受精神刺激,或痰食寒熱之邪傷害胃腸,致使肚臍深層營衛之氣合成散布失常,痰濁瘀血留滯在肚臍周圍,形成網狀、條索狀、包塊狀反應物,加上風寒濕熱之邪相合,則關節、筋骨、肌肉、疼痛腫脹僵硬由此而產生。
朱氏風濕正元堂中醫認為"藥物入臍,先作用於胃與小腸,再通過臟腑的氣化和輸布作用,散布於五臟六腑乃至全身,以達到健脾和胃、溫腎散寒、回陽救逆、和中理腸、行氣消腫、散結通滯、強腎健骨、活血通經、保健防治百病的作用。正如清代著名外治學家吳師機深有體會的說 "則知藥物由臍而入,無異於入口也,切藥可逐日變換。"現代研究表明,將芳香藥物置於臍下,藥物不斷的刺激臍下皮膚,可激活神經內分泌的反饋作用,促進人體免疫功能的發揮。經臨床觀察,敷臍療法中不同劑型的敷臍藥敷貼肚臍後,所出現的全身溫熱、出汗、氣流竄動、身體輕鬆有力等反應則是營衛之氣調和,五臟六腑功能增強,免疫活性細胞激活的佳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