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高臨證醫案

《王旭高臨證醫案》,醫案著作,4卷。清代王泰林(旭高)原著,後於光緒二十三年(1897)經方仁淵整理編排而問世。本書依類編次,計分為26門,主要有暑邪、伏暑、痢疾、中風、肝風痰火、虛勞、吐血、鼓脹水腫、脘腹痛、噎膈反胃、痰飲、婦產、外瘍等門。書中所選案例資料較完備,病例中有複診者頗多,前後推究,便於考其得失。王氏脈案記敘詳細,案後有方氏所加按語,且於每門結尾之處附有方氏撰寫的綜述結語,點明該病證治療大法,以資學者參考。王氏醫案分析病證見識超群,處方靈變而有規矩,並非高深莫測,因而易於學步。

基本介紹

  • 書名(異名):《王旭高臨證醫案》
  • 作者:王泰林(旭高)
  • 成書年代:清
  • 歸屬類別:中醫典籍
流傳版本,校注、整理,作者簡介,書評、序言,章節目錄,內容簡介,影響評價,

流傳版本

現存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方氏倚雲軒刻本,1965年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鉛印本。

校注、整理

清朝光緒年間常熟方仁淵(耕霞)舊藏有《王旭高方案》二卷,後又得劉石香氏(旭高侄婿)《王氏醫案》十卷,合而選之,去其重複,依類編次,凡四卷,分二十六門,每門附有方氏評論。

作者簡介

王泰林(1798~1862)清代醫學家。字旭高,行五故小名五官,晚號退思居士。江蘇無錫人。少業儒,後改習醫。從舅高錦庭學醫,精研醫經奧旨,旁及瘍科諸書,盡得其傳。初業外科,後專力於內科,審證用藥甚精。以貧病者多實證與重病,故應診時常先貧後富。撰有《西溪書屋夜話錄》《王旭高臨證醫案》四卷、《環溪草堂醫案》三卷(收入柳寶詒所編《柳選四家醫案》)。嘗謂肝病最雜而治法最廣,故有治肝三十法之論,以肝氣、肝風、肝火三者條分縷析,詳其治法。又其論治脾胃諸法,亦頗周詳。其時溫病學說盛行,乃博覽諸家論著,歸納溫病治法。所著《醫學芻言》(原名《醫門要訣》)詳載風溫、濕溫、溫熱諸證辨證、選藥法,兼及內、婦科雜症。著述甚豐,後世將其《退思集類方歌注》(與《傷寒一百十三方歌訣》多有相同處)、《醫方證治彙編歌括》(或疑即其家譜所記《醫方歌訣串解》 《選方約注》)、《醫方歌括》、《醫方歌訣》、《薛氏濕熱論歌訣》,連同《西溪書屋夜話錄》,合刊為《王旭高醫書六種》。又有《退思集首集》(《運氣證治歌訣》)、《外科證治秘要》、《溫疫論歌訣》、《溫疫明辨歌訣》、《十藥神書歌訣》等多種。門生甚眾,弟子方仁淵輯有《王旭高臨證醫案》。

書評、序言

臨證醫案,非古也。古人視病不立案語,但書方藥。自宋設醫學科命題考試醫生,取其學問高等者,入太醫局。自後醫生診病,相沿先立案語,後書方藥,但隨作隨棄,無有輯之者。如宋之許知可、張季明,明之薛立齋、陳維宜、孫文垣,以及國初喻嘉言、徐大椿輩,雖有醫案類,皆因治療效驗,筆諸於書,其文乃記事,非臨證也。良以病多轉變,方難一定,恐泥學人眼目,故作者恝置之。然余謂醫之有方案,猶名法家之有例案,文章家之有試牘。對病書方,因題立義,相對斯須,人之性命系焉,己之得失亦系焉。雖不足為根柢之學,而病者之情形,醫者之學識心思,盡在於是。苟能溯其脈證,觀其變化,奚啻與病者醫者一堂共語,不大可觸發手眼哉!故葉氏《臨證指南》,海內風行。然葉案語意高深,方多平淡,學人踐其跡,未必入其室。因葉負一時重名,所視者非富貴膏粱,即病深氣竭,貧賤初病者寥寥焉。蓋氣體不同,方法即異,讀其書而得其用者鮮矣!余舊得無錫王泰林旭高先生方案二卷,愛而藏之,以篇頁無多,未梓。更求二十餘年,不可得。客春遊梁溪訪老友劉君石香,石香出十卷示余,雲新得於李氏者。亟假歸讀之,其心思之敏,見識之超,清華而不高深,靈變而有矩 ,視葉案易於學步。且複診甚多,前後推究,考其得失,尤足以資助學人。因並余所藏者,去其重複,合而選之。間有字句冗沓率意處,略為刪整,根據類編次,分二十六門。每門附以拙論,略見大意。其有精警與未愜意者,復隨案指出,正之有道,非敢有意毀譽也。原書十卷,約得五六,厘為四卷,命兒輩錄出,不敢自私,付之梓人,以公同學焉。
光緒二十三年丁酉孟春耕霞方氏序於倚雲吟館

章節目錄

卷之一
溫邪門
暑邪門
伏暑門
瘧疾門
痢疾門
黃疸門
卷之二
中風門
肝風痰火門
虛勞門
吐血門
臌脹水腫門
卷之三
積聚門(附蟲積)
脘腹痛門
噎膈反胃門
三消門
痰飲門
痰喘門
卷之四
咳嗽門
疝氣門
遺精淋濁門
痙厥門
雜病門
婦人門
產後門
幼科門
外瘍門

內容簡介

本書以內科雜病為主,外感及婦幼病證亦備。王氏治學博採眾長,上承《內經》《難經》《傷寒論》之旨,下參金元後諸家之言,於張景岳、葉桂之論尤多貫通,每持卓識,發微鉤玄。其論治濕熱病,以葉桂為宗,善用辛涼透泄、甘寒養胃、涼營香開等法,嘗謂的“救陰不在腎,而在生胃津;去濕不可燥,而在通小便”;“蓋汗生於津,津充汗出而熱解”;“小腸為心之府,小便通利心火降而神清”,洵為名言,對後世醫界有重要影響。王氏認為損傷脾土,宜分營、氣,明確指出:“思慮傷脾之營,勞碌耗脾之氣。歸脾湯補脾之營也,補中益氣湯補脾之氣也。”議論精細,善於比較,其治學方法值得後人借鑑。

影響評價

方仁淵評價說:“其心思之敏,見識之超,清華而不高深,靈變而有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