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遞接受模式

傳遞接受教學模式源於赫爾巴特的四段教學法,後來由前蘇聯凱洛夫等人進行改造傳入我國。該模式以傳授系統知識、培養基本技能為目標,理論基礎是行為主義心理學。該模式的基本教學程式是:複習舊課—激發學習動機—講授新課—鞏固練習—檢查評價—間隔性複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傳遞接受模式
  • 套用學科:心理學
  • 套用範圍:教育心理學
簡介,理論基礎,基本程式,教學原則,輔助系統,教學效果,實施建議,

簡介

該教學模式源於赫爾巴特的四段教學法,後來由前蘇聯凱洛夫等人進行改造傳入我國。在我國廣為流行,很多教師在教學中自覺不自覺地都用這種方法教學。該模式以傳授系統知識、培養基本技能為目標。其著眼點在於充分挖掘人的記憶力、推理能力與間接經驗在掌握知識方面的作用,使學生比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該模式強調教師的指導作用,認為知識是教師到學生的一種單向傳遞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師的權威性。

理論基礎

根據行為心理學的原理設計,尤其受斯金納操作性條件反射的訓練心理學的影響,強調控制學習者的行為達到預定的目標。認為只要通過聯繫──反饋──強化,這樣反覆的循環過程就可以塑造有效的行為目標。

基本程式

該模式的基本教學程式是:複習舊課—激發學習動機—講授新課—鞏固練習—檢查評價—間隔性複習。
複習舊課是為了強化記憶、加深理解、加強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繫和知識進行系統整理。激發學習動機是根據新課的內容,設定一定情境和引入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講授新課是教學的核心,在這個過程中主要以教師的講授和指導為主,學生一般要遵守紀律,跟著教師的教學節奏,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師布置給他們的任務。鞏固練習是學生在課堂上對新學的知識進行運用和練習解決問題的過程。檢查評價是通過學生的課堂和家庭作業來檢查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情況。間隔性複習是為了強化記憶和加深理解。

教學原則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的認知水平對教學內容進行加工整理,力求使得所傳授的知識與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相聯繫。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在傳授知識的時候需要很高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要對學生在掌握知識時候常遇到的問題有所經驗與覺察。

輔助系統

課本、黑板、粉筆、掛圖、模型、投影儀等。

教學效果

優點:學生能在短時間內接受大量的信息,能夠培養學生的紀律性,能夠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缺點:學生對接受的信息很難真正地理解,培養單一化、模式化的人格,不利於創新性、分析性學生的發展,不利於培養的學生創新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實施建議

在介紹講解性的內容上運用比較有效,當期望學生在短時間掌握一定的知識去應試時比較可行,教師不可在任何教學內容上都運用這種模式,長此以往必然造成一種“滿堂灌”的教學模式,非常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而培養出一大批沒有思想與主見的高分低能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