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學習興趣是指一個人對學習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與情緒狀態。學習興趣大體上可以分為直接學習興趣與間接學習興趣兩種。前者是由所學材料或學習活動──學習過程本身直接引起的。後者是由學習活動的結果引起的。
分類
1.直接學習興趣與間接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大體上可以分為直接學習興趣與間接學習興趣兩種。前者是由所學材料或學習活動——學習過程本身直接引起的,後者是由學習活動的結果引起的。間接學習興趣具有明顯的自覺性。當一個人意識到學習的社會意義或與自己的關係時,學習興趣就隨之產生。例如,為了集體的利益,意識到學習的目的或任務,因而支配自己去堅持學習。或者為了得到父母、教師的讚賞,同學、朋友的尊重,在考試中得到好分數,在競賽中取得勝利等等,也能引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
直接學習興趣與間接學習興趣常常是融合在一起的,即既有直接學習興趣的成分,又有間接學習興趣的成分,其中,或以直接學習興趣為主,或以間接學習興趣為主,或兩者難分主次。開始時對學習的間接興趣,在學習過程中很有可能逐漸轉化為直接興趣。而對學習的直接興趣,若無特殊情況,大多能長期持續下去,並且愈來愈濃厚。實踐表明,對學習的直接興趣是提高學習質量最有利的因素。
2.個體學習興趣與情境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一般分為個體興趣與情境興趣。一般認為,個體興趣指的是隨著時間的遷移而不斷發展的、一種相對穩定持久且與某一特定主題或領域有關的動機取向、個人傾向或個人偏好,它與知識、價值觀及積極感情相聯。而情境興趣則發生在環境中的某些條件刺激或特徵具有吸引力並為個體所認識的那一刻。
發展過程
學習興趣有一個發生、發展的過程,一般來說是從“有趣”開始,產生“興趣”,然後向“志趣”發展的。
1.有趣──學習興趣的初級形式
一般來說,人從兒時開始都帶有一些“研究”精神。比如,小皮球拿在手裡,他就要拍它、捏它、看它滾動,看它跳。若是捉到一隻蝴蝶,就把它的翅膀拉下來,看看它的軀體究竟是怎么構成的。從兒童眼光來看,宇宙中的萬物,沒有一種不是新鮮有趣,值得玩弄、觀察、研究的。可見,有趣往往是人為客觀世界所吸引而產生的結果。
教師要從“有趣”開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初二物理講到“沸騰與蒸發”一節時,教師這樣激發學生的情趣:教師在講台上放一盞酒精燈,然後舉起一張紙問:“這張紙,放到點燃的酒精燈上會不會燃燒?”“當然會。”“那么,用紙折成一隻盒子放在燈上會不會燃燒?”“肯定會。”教師將紙盒裡裝滿了水,待紙盒濕透了,倒出水,放到點燃的酒精燈上,結果紙盒沒有燃燒起來。學生說:“這有什麼稀奇,紙盒濕透了,當然不會燒起來。”教師問:“為什麼紙盒濕透了,就不會燃燒呢?”此時,學生已處於心求通而不解,幾欲言而不能的“憤”、“悱”的狀態,急切地等待教師講解。這時已激起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老師這時來講授新課內容,教學效果必然會大大提高。
“有趣”有三個特徵,這就是直觀性、盲目性和廣泛性。教師引發學生產生“有趣”要注意四點:一是問題要小而具體;二是問題要新而有趣;三是要有適當的難度;四是要富有啟發性。
2.興趣──學習興趣的中級形式
研究表明,學習興趣與學生的基礎知識有關,只有那些學生想知道而又未知道的東西才能激起學習興趣。一種想要知道奧秘的願望變成不可遏制的願望,會激發人去行動。比如,伽利略年輕時,偶然看到教堂廊檐下掛的燈正在擺動,他出神地凝視著,覺得來去擺動的時間都一樣,他按著自己的脈搏計算來往擺動的時間。這種學習興趣,終於使他發明了擺鐘。
興趣往往也稱為愛好,沿著愛好深入下去,就會使專一的興趣變成癖好。我們從一些科學家成才的例子中看到,一個天文學家,在學生的時代夏夜納涼,指北斗而定方向,按中星而記時辰,開始不過是覺得有趣而已。他進一步考察星座、認識星雲、辨別行星、觀測月球,見到四時不同,晨昏互異,興趣就產生了。再進一步了解日蝕月蝕的原理,查證光年的距離,並且發現火星上的“運河”。這樣深入研究,趣味更濃,於是對天文學發生了興趣。興趣是一種高尚的情操,興趣是追求真理的第一步。學生產生了學習興趣,就能喚起他廢寢忘食的學習勁頭。興趣具有專一性和堅持性的特點。
3.志趣──學習興趣的高級形式
具有個性特徵的學習興趣,與高尚的理想和遠大的奮鬥目標相結合時,興趣就發生了飛躍,而成為志趣。志趣是學習興趣的歸宿。志趣可以決定一個人的進取方向,奠定他事業的基礎。因此教師新穎有趣、邏輯性強的教學內容,豐富多樣、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和格式變化的作業內容都可以不斷地引起學生新的探究活動,從而激發起更高水平的求知慾。
家長培養孩子興趣方法
很多家長對孩子的學習問題非常頭疼,很多孩子對學習並不感興趣,只是對玩感興趣,像電腦、遊戲等,孩子總是玩不夠。很多家長都會想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怎么樣讓孩子對待學習就像看電、玩遊戲那樣投入呢?下面就為家長介紹幾種培養孩子學習興趣的方法:
1.精心呵護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孩子學習興趣的源泉。那么,父母該如何呵護孩子的好奇心呢?
當孩子把奶瓶反轉,並且試著從奶瓶的底部來吸奶的時候,當孩子將停下了的玩具火車又推又拉又打,想使它再次跑動起來的時候,當孩子在公園裡專心地看著被風吹得搖搖擺擺的花草的時候,這些都是他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探索這個陌生世界的表現。對孩子來說,一切都是新鮮的,值得探索的。此時,大人不要忽視和否定孩子的學習和探索行為,而應該精心地呵護孩子的好奇心,努力用孩子的眼光去觀察這個世界,跟孩子一起去驚異,去提問,去討論,去共同作出結論。
當孩子帶著問題去問父母的時候,父母不應該簡單地將結論告訴孩子。告訴孩子問題的答案,遠不如讓孩子自己思考“為什麼”來得重要。例如,當孩子問“鳥兒晚上睡在哪裡”時,你不必直接回答,你可以與孩子一起探討鳥兒在晚上的可能去處;當孩子問“黃色和藍色顏料混合後會變成什麼顏色”,你不要簡單地告知“會變成綠色”,你可以說:“是啊,那究竟會變成什麼顏色呢?”以此來引導孩子去試驗,去思考,讓孩子自己去得出結論。同時你還可以通過一些開放式的問題,激發孩子對事物的好奇心與探索的欲望。
能否給孩子自由思考的空間和時間,這是呵護孩子好奇心的關鍵。父母如果經常給孩子下達一些強制性的智力作業任務,那么孩子會感到總是在一種有壓力的環境之中,他們便會將思考問題看作是一種額外的負擔,久而久之,他們的好奇心和學習的興趣就會消失殆盡。因此,對於強制性的智力作業,要少些再少些。
2.為孩子創造一個愉悅的學習環境
例如,孩子一般都愛聽故事,不管是老師或父母講故事,還是廣播電台或電視台播放故事,孩子們總是專心致志地聽,特別是繪聲繪色地講故事最能吸引他們。當你講小人書中的故事時,你會發現孩子常常是一邊聽一邊很想認識書上的字,這種主動要求學習的精神是非常可貴的。父母可以利用這一時機因勢利導,適當教孩子認認字,不要求孩子寫,更不要求孩子記這些字,只要他們能認識,能把一個小故事讀下來就行。孩子聽得多了,讀得多了,自然而然地掌握了這些字。會有一天,父母發現,孩子已經能很連貫地把書上的故事琅琅上口地讀出來。當孩子在閱讀課外書刊時,家長可利用讀物內容,作為與孩子對話的內容。這樣,孩子在一個寬鬆愉悅的學習環境中,可以不時地受到啟迪,並逐步養成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知識的興趣與習慣。
3.帶孩子到大自然、社會中去,開闊眼界,提高學習興趣
家長可以經常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到大自然中觀察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比如春天可帶孩子去觀察小樹以及其他植物的生長情況;夏天帶孩子去游泳、爬山;秋天帶他們去觀察樹葉的變化;冬天又可引導他們去觀察人們衣著的變化,看雪花紛飛的景象。孩子通過參加各種活動開闊了眼界,豐富了感性認識,提高了學習興趣。家長最好還能指導他們參加一些實踐,如讓孩子自己收集各種種子、搞發芽的試驗、栽種盆花;也可飼養些小動物。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可以啟發他們把看到的、聽到的畫出來,並鼓勵他們閱讀有關圖書,學會提出問題,學會到書中找答案。這樣,孩子的興趣廣泛,知識面擴大了,學習能力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
4.發展孩子多方面的興趣
一些孩子由於受家庭和周圍環境的影響,在三歲左右就開始對畫畫或樂器產生興趣。特別是孩子進了幼稚園以後,在老師的誘導下,他們的興趣愛好出現了第一次飛躍。最先使孩子產生興趣的一般是畫畫、唱歌和表演,當然這些都是模仿性的。對鋼琴、電子琴、手風琴的興趣都可以在幼兒期喚起,這時不是要求孩子能達到什麼水平,而是以喚起他們對各種樂器的興趣為主。下棋更是如此,很小的孩子就喜歡跟大人下棋,當然更喜歡和小朋友們一起下遊戲棋。父母只要做有心人,為孩子們提供一些條件,準備一些簡單的器具,多給孩子講講自己的見聞,多與孩子一起玩,孩子多種學習興趣就會逐漸培養起來。
5.其他建議:
●發揮父母的榜樣作用。言傳不如身教。父母熱愛學習是最大的鼓勵。在學習氣氛濃厚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往往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
●家長和孩子一同學習。初入學的孩子自我約束力差,家長可陪讀一段,多關心孩子的學習,了解孩子的作業情況,並及時幫助改正錯誤。
●帶孩子去科技館或博物館。可以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增強孩子的學習興趣。
●從孩子的某一特長出發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每個孩子都有優點,家長可以通過孩子的優點、特長和成功,趁機培養學習興趣和毅力,取得較好的效果。
●家長對孩子要多表揚鼓勵,少指責打罵。孩子都有自尊心,當孩子的點滴成績被大家認可時,他們倍感自豪。家長不要放過每個值得表揚的機會,如孩子某天拿起筆亂畫,你就利用這個機會對他說:“你真能幹,知道用筆畫東西了。”孩子在看小人書,就說:“哎呀,我兒子(女兒)真乖,知道自覺學習,我真喜歡這樣的孩子。”如果孩子好動,不要光責怪他,而要對他說:“你是個聰明的孩子,如果改掉某某缺點,你就是最棒的。”當孩子取得一點成績後要讓他感受到成功的喜悅,要讓他知道成功是多么快樂,於是他下次會照樣去做的。這種溫和的表揚方式很容易被孩子接受,孩子也不會因一次成績不好而失去學習興趣。
●設法提高孩子成績。提高孩子成績是培養孩子學習興趣最主要最有效的方法。家長應設法提高孩子學習成績,哪怕是某一科的成績。
●目標傾斜法。不管多么痛苦的作業,只要前方有自己最期待的東西,就不會感覺特別痛苦,這就是“目標傾斜法”。例如,家長在孩子“痛苦”作業後給以一定的報酬等。
●要有耐心,不要急功近利。家長在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時,一定要有耐心,因為孩子的心智發展還不夠成熟,穩定性不夠,所以多好動愛玩,所以不要過於急於求成,以避免造成負作用。
教師培養學生興趣方法
1.寓教於樂,趣味橫生
寓教於樂,就是教師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圍繞課文內容實施愉快教學的一種手段。這種方法的設定,是為了有效的教學,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例如,物理課上先放一段精彩的電視節目之後,問學生電視上為什麼會出現圖像,這樣必然會引起學生求知的興趣,學習積極性一定會提高。
2.提問設疑,培養興趣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對一眼能看到的東西是不感興趣的,但對藏在後面的奧妙卻很感興趣。”例如,在歷史教學中,就要從問題入手,善於設疑,引導學生思考。講述秦朝經濟文化時,可以提問學生:秦始皇為什麼要統一度量衡、貨幣和文字?然後安排學生帶著“疑”看書,產生興趣。教師設疑時,要做到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逐步引導學生思維,達到產生興趣的境界。
3.改進教法,激發興趣
陳舊的教學方法早已成為過去,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才是培養人才的捷徑。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一切活動都是由需要、動機、興趣所支配的。學習活動亦如此,學生只有對學習產生興趣,自覺地進入學習狀態,才能取得較好的成績。而陳舊的教學模式卻不能充分地開發學生內在的潛能。故此,終究要被淘汰,必然被新型的教學方法所取代。
4.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是刺激學生產生學習興趣的良好策略,在各科教學過程中,我們都可以通過聽錄音、看錄像、學微機等手段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學生為什麼對學微機、上網很感興趣,就是因為這門課有新、奇、美的特點。所以,我們可以通過電教媒體以及各種實驗演示等,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效果則必佳矣。
相關研究
興趣的本質及其對學習的影響是一個古老而又嶄新的話題,它是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教育家赫爾巴特把發展廣泛的興趣視為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並認為主要是興趣引起對物體正確的、全面的認識,它導向有意義學習,促進知識的長期保持,並為進一步的學習提供動機。
杜威也是興趣問題最有影響的理論家之一,1913年出版了專著《教育中的興趣和努力》,提出以興趣為基礎的學習的結果與僅僅以努力為基礎的學習的結果有質的不同。但在西方,從行為主義興起到認知心理學的革命以後,興趣研究一直沒有大的進展,興趣在教育心理學理論體系中也缺乏應有的地位。80年代,西方關於興趣的本質及其對學習的影響的研究開始復甦。當前,這一課題已成為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引起許多心理學研究者的重視和研究。
1.興趣概念研究的發展
在當代西方興趣研究中,出現了三種不同的興趣概念,即個人興趣(individual interest)、情境興趣(situational interest)和作為一種心理狀態的興趣(Pintrich等,1996)。個人興趣是由個體的傾向性引起的,一般說來,研究者把它看作不斷發展的心理特點,並認為個人興趣相對穩定,常常與知識的增長、積極的情緒和價值的增加相聯繫。例如,Schiefele(1992)認為,個人興趣可以解釋為個體相對長時間地朝向某一種物體、活動或某一知識領域。情境興趣是由當前環境裡的某些條件和刺激在個體中產生的興趣,它常常對個體的知識和參照系統只有短暫的作用和邊緣性影響。但情境興趣也可能具有更持久的作用,並成為個人興趣產生的基礎。情境興趣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發展為相對持久的個人興趣。可見,這兩種興趣並不是獨立發生的兩分現象,它們在發展中是相互影響的。興趣作為一種心理狀態,這種概念反映了一種關於興趣的相互作用和關聯的觀點,認為興趣是個體的個人興趣與有趣的環境特徵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心理狀態。
這在很大程度上與他們的研究問題有關。在對文獻進行系統地分析時,我們發現,在當代西方的興趣研究中,絕大多數研究者把作為個性特徵的個人興趣和作為學習環境特徵的材料的趣味性割裂開來進行研究,沒有重視興趣作為人的一種心理狀態,它是特定研究情境中的個體與具體的刺激材料相互作用的結果。雖然有些研究者注意到個人興趣與情境興趣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但對這種相互作用的心理過程和各種因素影響興趣產生的心理機制尚缺乏深入的理論探討。在現有的興趣研究中,對現實化的興趣,即把興趣視為個體在與環境刺激相互作用中出現的一種心理狀態,研究得很不夠。其實,個性因素和學習材料的特性都只是興趣發生的必要條件,拋開個體與環境在一定條件下具體的相互作用,只研究某一個影響因素的作用,這是很不夠的。我們認為這種研究思路不利於建立統一的興趣理論,也不利於提高研究的生態效度。全面完整地揭示興趣的心理本質?這顯然是興趣研究下一步的一項重要工作。
2.興趣對學業成就的影響
西方的一些研究者分別研究了個人興趣和情境興趣對學業成就的影響。這些研究主要是運用相關的方法進行的。關於個人興趣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Schiefele等人(1992)對一系列的研究結果所進行的元分析表明,興趣和成就之間的相關,接近30%。然而這一關係也與性別、學科、年級因素有關,興趣和學業成就之間的關係在高年級更強。這一結果與我國小學生數學能力協作組的研究結果(1989,1990)相吻合。我國小學生數學能力協作組的研究表明:四年級和六年級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態度和抱負水平與他們在相應的數學能力測驗上取得的成績有非常顯著的關係;隨著年級的升高,這三種非智力因素與小學生數學能力發展的關係更加密切,作用也有所增大,其中學習數學興趣的作用,從四年級時的居第3位躍居到六年級時的第1位。關於情境興趣對學業成就的影響,一些研究者提出,有興趣的課堂教學和學習材料對學習成就有很大的影響。
3.興趣對文本理解的作用
對興趣與學習的關係,研究得比較充分的課題是興趣對文本理解作用,這是興趣影響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與上述三種興趣概念相對應,對這一課題的研究有三條途徑:第一條途徑是把興趣視為一種個性傾向或類似特質的變數,調查話題興趣(topic interest)對文本的保持和理解的影響;第二條途徑是把興趣作為一種學習材料的特徵,考察內容興趣(text-based interest)對文本理解的作用;第三條途徑是把興趣作為一種具體活動中出現的現實化的心理狀態,研究興趣對文本理解的作用。總的說來,這些研究都支持這一結論:興趣對文本的理解有積極的作用,並且這種作用不因被試的年齡、文本類型(敘事的、說明的)、文本呈現方式(書面的、口頭的)和理解測驗類型(自由地、有提示地回憶、完形填空、多項選擇和問題回答)的不同而有質的變化。
具體說來,研究發現興趣對文本理解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興趣會促進讀者在閱讀文本時採取深度加工的策略,對所讀內容建立更多的聯繫,對它進行更多的獨立思考。興趣高的讀者會對所讀內容表現出更強的推理能力。
Fransson(1977)的一項研究顯示:對一個話題更有興趣的學生表現出對文本更深的加工。他運用自由回憶和廣泛的交談,發現高興趣的被試者不僅在文本的不同部分之間,而且在所讀內容和先前知識或個人經歷之間形成更多的聯繫。他還發現興趣高的被試者對文本內容進行更多的獨立思考。
章凱與張必隱(1996)在一項研究中以大學生為被試者,結果發現高興趣被試者比低興趣被試者作出更多的正確的推論。Schiefele(1992)的研究結果表明:興趣高的被試者比興趣低的被試者在閱讀文本時表現出更多的意義定向的(命題的)加工,而表現出較少的完全照字面的加工。
(2)興趣對學習那些明確包含在文本中的知識時作用不大,甚至沒有影響;而要求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度理解時,興趣就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興趣高的讀者所獲得的知識具有更高的遷移水平。
Schiefele(1990)在一項關於話題興趣對文本理解水平影響的研究中,把文本理解水平分為三個層次,並以三種類型的問題來代表,即簡單的知識性問題、複雜的知識性問題和深度理解的問題。結果顯示:興趣是影響文本理解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在要求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度理解時,興趣的作用尤其明顯,而興趣對回答簡單的知識問題卻無影響。但研究者指出,這些結果還不能明確地說明興趣高的被試是否真的獲得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一種可選擇的解釋是,研究中所觀察到的差異並不是文本加工期間產生的,而可能是回憶階段產生的。低興趣的被試者可能也能夠回答深度理解的問題,但他們由於答題動機不強,而沒有努力回憶。章凱與張必隱(1995)也得出同樣的結論。但我們基於對興趣效應的整體分析,否認了Schiefele(1990)的上述解釋,認為興趣對不同理解水平的作用效果產生於認知加工階段,即文本圖式的建構階段,而不是在回憶階段。
(3)興趣對文本閱讀中的理解監控能力有一定的影響
章凱與張必隱(1996)以大學生為被試者,研究興趣對文本閱讀中理解監控能力的影響。首先讓被試者閱讀一篇文章,然後對所讀內容進行興趣評定,並完成理解測驗。測驗的形式是對以文章的主要思想為內容的段落文本進行完形填空,並要求被試者評價自己所填詞的正確性。結果表明:興趣高的被試者比興趣低的被試者相信自己所填的詞具有更高的正確性。這說明興趣水平對文本閱讀中的理解監控能力有一定的影響。
de-Sousa與Oakhill(1996)研究了24名8到9歲兒童的興趣水平對其理解監控能力的影響。兩組被試匹配了單詞閱讀和辭彙技能,但具有不同的理解技能,要求他們閱讀一系列短段落,並測查理解監控水平。結果發現,興趣水平對理解技能差的被試的理解監控測驗成績有著顯著的影響,而對理解技能好的被試的理解監控測驗成績沒有影響。
綜合上述研究,我們認為,興趣一方面改善了學習過程,另一方面也就改善了學習的結果,導致質與量上更優越的學習。這正像杜威(Dewey,1913)所說的那樣,以興趣為基礎的學習的結果與僅僅以努力為基礎的學習的結果有質的不同。在這種不同的背後隱藏著興趣影響學習的作用機制,在理論上弄清這一問題是興趣研究深入發展的需要。
4.興趣影響學習的機制
關於興趣影響學習的機制,在西方興趣研究中出現了三種解釋:注意與資源分配假設、認知策略假設和動機定向假設。
注意與資源分配假設是由Anderson(1982)首先提出來的。Anderson(1982)和Shirey & Reynolds(1988)指導的研究對興趣效應提出了一種解釋,他們假設對有興趣的句子進行了更多的注意。Anderson等人(1984)假定讀者更多地注意有趣的文本片斷,集中注意的時間更長。但他們的研究結果並未顯示對有興趣的句子的更好記憶是以(有意識地)增加注意為基礎的。Anderson等人的理論假設也受到Hidi(1990)的挑戰。Hidi(1990)對注意必然導致更長的閱讀和反應時間的假設提出質疑,她根據一些實證研究認為,注意有自動注意和選擇性注意,與有興趣的學習過程相聯的是自動化的注意,而不是選擇性的、有意識的注意,在有興趣學習中,自動注意可以釋放出認知能量,從而有利於產生一致性程度更高的表征,提高學習水平。
Entwistle與Ramden(1983)區分出深層加工策略和表層水平策略。Schiefele(1989)認為,與興趣定向的學習相對應的是深層加工定向,因此,高興趣被試者比低興趣被試者建構的表征在性質上更優越,隨後也就更能夠回憶出所學內容的基本成分。
Dweck與其同事根據成就目標的類型區分出不同的動機定向:掌握定向和績效定向。這種理論認為,興趣與掌握定向相聯繫,因而能夠產生有差別的、創新性的知識結構。
此外,情緒心理學也十分關注興趣和學習的關係。有一種觀點認為,興趣和快樂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補充構成智力活動的最佳情緒背景。快樂使興趣處於低閾;興趣的緊張在轉化為愉快時得到釋放。二者的交替既可避免過久的興趣緊張,又可避免過多的快樂鬆弛。
上述四種觀點都有實驗證據的支持,但都是僅僅涉及到某一個方面,對興趣的作用機制缺乏整體性認識。注意與資源分配假設、認知策略假設都企圖從認知的角度來說明興趣的作用機制,但它們沒有解釋興趣為什麼與自動注意和深層加工策略相聯繫。因此只能是對興趣作用的中介因素的一個說明。動機定向假設沒有說明興趣為什麼是與掌握定向發生聯繫的;情緒背景假設沒有把興趣和認知加工水平聯繫起來,無法對興趣與理解水平的關係作出恰當的預測和解釋。因此,還必須對興趣的作用機制進行新的探討。
5.興趣效應研究
在關於興趣對學習影響的研究中,許多研究者對影響興趣效應的有關控制變數考慮不夠。國外的多數研究以學齡兒童為被試,控制了閱讀能力和文本的易懂性,只有很少的研究控制了被試的智力水平和先前知識。研究表明,被試的閱讀能力和文本的易懂性對理解的影響與興趣對理解的影響是獨立的,並且不同研究都得到一致的結果。但對先前知識與興趣的關係的研究卻並不是這樣,對先前知識的研究所得的結果並不一致。Baldwinetal(1985)和Entin & Klare(1985)提出,興趣和先前知識對理解都有顯著的影響,但二者彼此獨立地起作用;而Hare與Devine(1983)的研究表明,只有先前知識對理解有顯著影響;Osako與Anders(1983)發現先前知識和話題興趣都有微弱的作用(參見Schiefele,1992)。
Schiefele(1990)的研究控制了被試者的先前知識、智力水平和短時記憶能力。對控制變數的分析表明:高興趣組和低興趣組之間在理解上的差異不能歸因於智力、短時記憶能力和先前知識這些因素;先前知識和短時記憶能力與理解不存在相關;言語智力和一般智力的指示量也僅在簡單的知識問題上相關顯著;而且興趣與智力的作用是相互獨立的。章凱與張必隱(1995,1996)在兩項實驗中均發現興趣對文本理解的作用相對獨立於先前知識的影響,並且不管先前知識的作用是否顯著都是如此。
在上述研究中,研究結果之所以不一致,與不同研究者所用的文本的難度、被試者先前知識的多少、以及先前知識的測量方法等方面的不同有很大的關係。在這些研究中,先前知識都是作為實驗的控制變數,所用的統計方法主要是偏相關分析或協方差分析。這種實驗設計不利於全面地研究學習中興趣與先前知識之間的關係。
6.理論研究發展
20年來,在西方教育心理學界,興趣研究正從復甦走向復興。研究興趣對學習的影響是探討情緒和認知的關係的一個重要方面,它可以彌補認知心理學忽視人類認知中情緒因素的作用而只研究認知的不足,因而引起許多研究者的重視。這一傾向應引起我國教育心理學研究者的重視。總的說來,。但它們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問題,我們也不可盲目跟隨。其中,最突出的問題是對興趣缺乏一種成熟的定義和理論,多數研究沒有包括對興趣的理論探討,許多研究者是以“興趣”的日常含義進行研究的。我們認為這是很不夠的,理論認識上不去,實驗研究就難免出現盲目狀態。例如,多數研究對興趣影響認知的條件缺乏整體的把握,沒有重視影響興趣發生的個性因素和情境因素在一定條件下的相互作用,而是把二者完全割裂開來,無視具體學習條件下的相互作用過程;很多研究對影響興趣和理解的有關控制變數考慮不夠,有些研究雖然控制了先前知識水平,但對先前知識的測量需要改進;多數研究在理解測驗中採用的是簡單指標,尤其是用多項選擇的形式,這些方法的使用被局限在學習的純定量方面,忽視了理解水平的定性的或結構的指標。這種類型的指標不能對所獲得的知識的結構特徵提供任何清晰的信息,也沒有考慮區分不同的理解水平,因而不能針對性質不同的加工水平得出任何結論。總之,加強興趣概念的理論整合和選擇具有生態效度的研究方法是當前興趣研究面臨的兩個重要問題,解決它們是興趣研究進一步發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