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自
休謨與洛克以來,
客觀主義的認識論認為真正的知識必須經得起經驗的
檢驗,不得超越經驗,如果知識與經驗衝突,人們必須隨時準備拋棄這種“知識”。依據這種認識論,我們必須盡力排除求知過程之中的個人係數,才能達至完全客觀的理想該書認為,這種以主客觀分離為基礎的認識論不僅是錯誤的,而且還是有害的。
事實上,求知是一種技能,是一種個人懷著責任感與普遍性意圖、從啟發性前兆不斷趨近真實的過程,一旦缺少了個人的求知熱情與參與,任何有意義的知識都無法獲得。而個人對求知的寄託、科學社群對知識主張的共識,以及社會對自由思維的尊重,都是人類知識增長過程中
環環相扣的要素。
嚴密的理路、詳盡的論證,《個人知識》所呈現的,不僅是一個科學家對自己志業的熱情與省思,更是一個公民對自由社會的忠貞與執著。
作者簡介
波拉尼是20世紀具有重大影響的
自由主義思想家。他原本
醫學出身,在化學與物理學方面也具有重要的貢獻。納粹興起後他被迫逃亡到英國,中年以後才把研究的重點轉移到社會理論和經濟學方面來。本書出版於1958年,通過對
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幾乎所有門類知識的考察,波拉尼批判了客觀主義的知識觀,通過對知識的默會性、分立性與寄託性的強調,從而最終構建起了自己以“個人知識”為標識的認識論。
目錄
譯者前言 / 1
前言 / 1
致謝 / 1
第一編 認知的技藝 / 1
第一章 客觀性 / 3
第一節 哥白尼革命的教訓 / 3
第二節 機械論的發展 / 7
第三節 相對論 / 11
第四節 客觀性和現代物理學 / 17
第二章 機率 / 21
第一節 綱領 / 21
第二節 無歧義的陳述 / 22
第三節 機率陳述 / 24
第四節 命題的機率 / 28
第五節 斷言的本質 / 31
第六節 準則 / 35
第七節 信心的等級 / 36
第三章 秩序 / 39
第一節 偶然性與秩序 / 39
第二節 隨機性和有意義的模式 / 44
第三節 化學比例的定律 / 47
第四節 晶體學 / 50
第四章 技能 / 58
第一節 技能的實踐 / 58
第二節 破壞性的分析 / 59
第三節 傳統 / 62
第四節 行家身份 / 64
第五節 兩種知覺 / 65
第六節 整體和意義 / 68
第三節 合理的與不合理的懷疑 / 326
第四節 自然科學中的懷疑論 / 328
第六節 法庭上的不可知論的懷疑 / 330
第七節 宗教懷疑 / 333
第八節 隱含的信念 / 341
第九節 穩定性的三個方面 / 343
第十節 科學信念的穩定性 / 347
第十一節 普遍的懷疑 / 350
第十章 寄託 / 357
第一節 基本的信念 / 357
第二節 主觀性、個人性與普遍性 / 358
第三節 寄託的融貫性 / 362
第四節 逃避寄託 / 366
第五節 寄託的結構Ⅰ / 368
第六節 寄託的結構Ⅱ / 373
第七節 不確定性與自我依賴 / 377
第八節 寄託的存在性方面 / 379
第九節 寄託的多樣性 / 382
第十節 接受召喚 / 383
第四編 認知與存在 / 391
第十一章 成就的邏輯 / 393
第一節 導言 / 393
第二節 正確性的規則 / 394
第三節 原因與理由 / 398
第四節 邏輯學與心理學 / 400
第五節 動物的創造性 / 402
第六節 對於同等潛能的解釋 / 407
第七節 邏輯層次 / 410
第十二章 認知生命 / 417
第一節 導言 / 417
第二節 類型的真實度 / 418
第三節 形態發生 / 425
第四節 有生命的機器 / 430
第五節 行動與感知 / 432
第六節 學習 / 436
第七節 學習與歸納法 / 440
第八節 人類知識 / 445
第九節 更高級的知識 / 447
第十節 融匯點 / 452
第十三章 人的崛起 / 458
第一節 導言 / 458
第二節 進化是一項成就嗎? / 459
第三節 隨機性——突生的一個例子 / 468
第四節 突生的邏輯 / 471
第五節 廣義場之觀念 / 476
第六節 類似機器的操作之突生 / 479
第七節 第一因與終極目的 / 481
索引 / 487
後記 / 561
張一兵教授解讀
《個人知識》(PersonalKnowledge)是波蘭尼耗費十餘年心血的一部洋洋幾十萬字的哲學巨著。該書有一個醒目的副標題:“一種後批判哲學的探索”。從這個副標題可以看出,作者自認為捕捉到了長期以來為人忽視的人類認知理性中的一個重要層面,即緘默的理性。波蘭尼認為,相對於傳統認識論所依託的可明確表述的(
explicit)邏輯理性,人的認知運轉中還活躍著另一種與認知個體活動無法分離、不可言傳只能意會的隱性認知功能,而這種意會認知卻正是一切知識的基礎和內在本質。波蘭尼宣稱,意會認知論的提出將導致全部傳統認識論的重大格式塔轉換,因為這是一個全新的認知構架。對此,我有一個不夠確切的比喻:波蘭尼是認識論中的弗洛伊德。如果說弗洛伊德是發現了心理意識現象背後無意識活動的水下冰川,那么波蘭尼則是透視了人類認知表層邏輯運轉內部的隱性意會整合之地下火山。有人說,意會認知機制的揭示必將造成邏輯理性的徹底翻轉,這也許就是“哥白尼革命”的直接含義。
《個人知識》一書共分四篇:第一篇,認知的藝術;第二篇,緘默的層面;第三篇,個人知識的辯護;第四篇,認知與存在。全書在寫作上頗具古典色彩,結構嚴整,邏輯解釋清晰,由表層及內里,再復歸於現實的統一,把作者欲創立的意會認知論烘托得如一輪噴薄而出的紅日,毫無造作專怪之嫌。
波蘭尼以“認知的藝術”為第一篇標題,喻意是很深的。他歷來反對把科學認知視為人之外的“客觀規律的精確觀照”,科學應是人的藝術。他以對科學的“客觀性”(第1章)這一理想化特質的證偽為起點,
從哥白尼革命的啟示透視了現代科學進展中整體格式塔變革對傳統機械科學觀的深層衝擊,並以現代物理學的重大突進證明了科學真理之客觀性的相對意義。牛頓、拉普拉斯自然觀中那種精確的(exact)客觀真理論的幻滅又必然引發人們對認知結構本身的反省,於是需要標明的第二個重要質點就是全部人類知識所指歸的“或然性”(第2章)了。在這裡,
波蘭尼擺開了一個全面進攻的架勢,從科學研究的綱領到一般理論表述的命題,把人類認知運轉本身內含的不定性本質徹底剝離開來。當然,承認科學認知的主體性並不是否認外部世界本身的“秩序”(第3章),但我們應該看到人類認知環境中的“外部規律”也滲透著人類生存活動的意義(既不是機械決定論,也不是主觀目的論!)。波蘭尼的這些確證都是為了引出一個正面的證實,即人類的主體活動,特別是個體活動技能(Skills)在人類認知中的基礎性作用的證明。第四章是第一篇的核心,也是波蘭尼全部理論的基石。
波蘭尼這裡所說的技能是指人類(
個體)的勞作創化能力,而不是人以外的機器之運轉機制,甚至不包括人類主體在機械性生產中的操作和工藝複製。一句話,技能是個人勞作的技藝,有如木匠的刀法、中醫的病理洞識。這些充分展現了個體性的技藝通常為勞作者自身的體驗領悟,蘊含著一種無法言傳不可解釋的意會知識。波蘭尼把這種實踐性的技能與藝術的鑑賞和直覺相提並論,深入揭示了在這種體知技藝中存在的特殊認知結構,即意會整合構架。
如果說波蘭尼在上面第四章中主要說明了內含在人類非語言活動系統中的意會認知結構,那么第二篇則是波蘭尼建構自己理論的主體:他要在傳統認識論的邏輯理性中也拖出一個緘默認知的內在運轉來(第5章)。在語言操作的講和想中,人們用概念組織認知材料時,總伴隨著某種先語言的東西,人用概念詞句邏輯地表述出來的東西遠不及內在緘默意會的意境更豐滿,具體和本真。也因此,意會先於邏輯解釋,隱性的接合意義整體先於表層的形式總體。正是這種內在於邏輯理性的意會認知結構,才是人類認知理性的真正本體。也由此,才使科學理智中迸發出美麗的人類感情(第6章)之花,科學的真正支點是人類個體對美和善的追求,也只能在這種人類本真實在中才有可能泛化出一個神聖的文化心態圈來(第7章)。
波蘭尼的意會認知是依存於人的,是人類個體心身的隱性體知理性,因此它只能是個體的知識。面對傳統認識論的普遍有效的客觀知識,波蘭尼不得不從邏輯和歷史的交叉點上去為個人知識申辯,這是第三篇的主題。波蘭尼要確證個人知識,要從認識論的視角去肯定意會認知的邏輯地位(第8章),就必然要打通導致現代理性困窘之悖結。他將源於古希臘精神的科學懷疑——知識(第9章)與作為人類對絕對本質的畸形追求的基督教的信仰——實在(第10章)的溝壑填平,讓人性復歸於科學,復歸於理性,揚棄道德倒錯,由此,便達到了他所執著的真正理性之光:人的本體存在與認知視界的融合。整個第四編是波蘭尼的一首人之科學理性的讚美詩。認知與存在的統一基於意會體知的本體投射,正是意會整合建構成客體在主體中的內居(dwellin)和主體對客體的內在攝悟(comprehend),才引導著人類知識的完成(第11章)和人類的生存(第12章)共同走向一切事物的內在本質——實在,這亦是世界實在層系突現創化的最高層次人之上升的真實寫照(第13章)。
波蘭尼稱自己的《個人知識》是創建了一種新的“歷史理論”,其意思是表明自己的意會認知論已經泛化為一個能夠重新勾畫全部人類知識的嶄新世界圖景。在這本書中,波蘭尼操著意會認知之劍,在思想史、自然科學研究、認識論研究、社會政治、文化藝術、以及宗教等幾乎所有知識領域,處處證實著緘默整合功能的隱性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