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歷史起源,外貌形,傳說典故,封豕修蛇,洞庭斬蛇,鑿齒修蛇,後世影響,
歷史起源
傳說修蛇居住在洞庭湖一帶,以吞吃過往的動物為生,據說它曾經生吞了一頭大象,過了3年才把骨架吐出來。由於修蛇也襲擊人類,所以黃帝派遣大羿前往斬殺,大羿首先用箭射中了修蛇,然後一直追趕它到遙遠的西方、將其斬為兩段。修蛇的屍體變成了一座山丘,現在稱為巴陵。(右邊的圖出自清代畫家蕭雲從之手)
外貌形
根據《山海經》的記載,對巴蛇的顏色,曾看到過巴蛇的先民,卻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說法。其一是“黑蛇,青首”,其二是“青黃赤黑”。
《山海經·海內經》:“西南有巴國,又有朱卷之國,有黑蛇,青首,食象。”郭璞註:“即巴蛇也。”《山海經·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為蛇,青黃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宋·陸佃《埤雅》釋巴蛇曰:“巴者。食象之蛇,其字象蜿蜒之形。其長千尋,青黃赤黑。
修蛇為“黑蛇,青首”,蛇身是黑色的,頭部則顯得比黑淡一點,是一種屬於青的顏色;而青色,用現代通俗流行的詞語來表達,就是“暗褐色”。
至於黃色和紅色,食象蛇身上有黃色,是指這種蛇的腹部是黃色的。而紅色,如果食象蛇是一種毒蛇,當它發怒時,頭部的某些部位,通常都會有紅色產生。毒蛇在正常情況下與受到騷擾發怒的情況下,其頭部的顏色,一般都會發生重大的變化,劇毒的蛇,頭部都會在這種情況下產生出赤紅的顏色或金黃的顏色。或者就是,食象蛇的腹部,是呈黃赤色的,而黃赤色,就是那種介於紅黃之間的“橙黃色”。
故而,食象蛇,如果僅從除腹部以外的背部與頭部著眼,便是“黑蛇,青首”了;說巴蛇“青、黃、赤、黑”,不僅觀察了它的背部,還考察了它的腹部。這兩種說法都正確,都沒有脫離“巴蛇”的實際,沒有一種是顯得“離譜”的。
傳說典故
封豕修蛇
封豕:大豬。大豬和長蛇。比喻貪婪惡毒的首惡與元兇。
《左傳·定公四年》:“申包胥如秦乞師:‘吳為封豕長蛇,以薦食上國,虐始於楚’。”
清·王夫之《讀通鑑論·唐昭宗》:“號令不出於國門,以與封豕長蛇爭生死,一敗而殲焉。”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張皓傳》:“專為封豕長蛇,肆其貪叨。”
漢·劉向《新序·節士》:“吳為無通行,封豕長蛇,蠶食天下。”也作“長蛇封豕”。
明·張煌言《復郎廷佐書》:“乃拒虎進狼,既收漁人之利於河北;而長蛇封豕,復肆蜂蠆之毒於江南。”
柳亞子《詠史四首》:“長蛇封豕唐藩鎮,社鼠城狐漢宦官。”
洞庭斬蛇
修蛇是神話傳說中的巨蛇。《淮南子·本經訓》中說,帝堯在位的時候,十個太陽並出,曬焦了莊稼和草木,修蛇等六種怪獸凶禽也出來危害人民。堯派神箭手羿除掉了這六種禍害,把十個太陽射掉了九個。修蛇是在洞庭被羿斬斷的。
鑿齒修蛇
堯(堯時代在公元前24一前23世紀)曾使羿誅鑿齒於疇華之野,斷修蛇於洞庭。“鑿齒”就是有拔牙習俗的民族。據常州圩墩遺址墓葬出土的完整頭骨看,上頜骨常有牙齒被拔,拔除的齒列也有規律,基本都為拔掉正切、側切兩齒。由此可見,當地先民有拔牙的習俗。“洞庭”就是太湖中的洞庭山,“修蛇”是以長蛇為圖騰的部族。這兩件事都發生在常州故土上。
後世影響
洞庭是苗蠻集團活動的重要區域。東夷族的首領和傳說中的神人后羿在這裡殺死修蛇,可能暗示了上古時期東夷集團與苗蠻集團的一次衝突,苗蠻集團中可能有一個以大蛇為圖騰的氏族或部落,被東夷打敗了。但苗蠻集團的人們崇拜大蛇的風習未改,並且長期懷念修蛇氏族、部落的死難者,留下了有關巴蛇的傳說:巴蛇的骨頭堆成了一座山,這就是巴陵。
後來的楚國正位於苗蠻故地,楚人繼承了苗蠻的許多文化內容。戰國時期,屈原在《楚辭·天問》中問道:“一蛇吞象,厥大何如?”這個蛇就是巴蛇。後來,在當地仍保持崇蛇風俗的情況下,還為巴蛇修了墓、建了廟。有趣的是,《淮南子》中的修蛇,是危害人民的怪蛇。而巴蛇的傳說中沒有講它的罪孽,這是因為,《淮南子》是在東夷故地淮南寫成的,這個地區長期流傳著修蛇作惡的故事,認為它被斬罪有應得。而苗蠻地區產生的巴蛇傳說,由於當地人的情感而沒有多講它的過錯(吞象不是大錯,講吞象主要是表現巴蛇的巨大)。所以,修蛇故事和巴蛇故事講的雖然都是羿斬蛇於洞庭,是一回事,但兩個故事流傳的地區不同,表現的感情也不相同。東夷和苗蠻兩大集團鬥爭的痕跡,經歷了兩三千年的歲月,在西漢時的《淮南子》和後來的巴蛇冢、巴蛇廟等方面還要顯露出來。從修蛇和巴蛇的故事中,我們推測苗蠻集團的圖騰中應該有大蛇,可能是蟒蛇一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