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豨長蛇

封豨長蛇

“封豨長蛇”也作“封豨修蛇”。 出自《淮南子本經訓》,本意就是指大野豬和大蟒蛇。由於這兩個猛獸十分的貪婪和殘暴,所以後來人們就用封豨長蛇來比喻貪婪和殘暴的侵略者。由於這兩種動物的出現最早是和后羿射日相聯繫的,所以可以理解為這是遠古人們艱險的生存環境中,對山野猛獸和旱災的遺留記憶,以及對英雄救民的渴慕和征服自然的願望。另外通過這個詞語逐漸的固定為成語,以及對貪婪和殘暴者的形象比喻,也可以看出人們對貪婪和殘暴者的諷刺和痛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封豨長蛇
  • 解釋:比喻貪暴者、侵略者。同封豕長蛇
  • 出處:《淮南子·修務訓》
  • 示例:自無妄興暴,皇祚寖微
原文,思想闡釋,人與自然,英雄的渴慕,貪婪殘暴的形象化,附錄,成語:封豨修蛇,相關信息-猰貐,讀音,解釋,簡介,文獻記載,傳說故事,相關信息-九嬰,簡介,相關解釋,羿殺九嬰,

原文

“逮至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於疇華之野,殺九嬰 於凶水之上,繳大風於青丘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於洞庭,禽 封豨於桑林。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
淮南子 本經訓》
“吳為封豨修蛇,蠶食上國,虐始於楚。寡君失社稷,越在草茅, 百姓離散,夫婦男女,不遑啟處。” 《淮南子 修務訓》

思想闡釋

人與自然

《韓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在遠古時期,生產力極其低下,人們在大自然面前顯得十分脆弱。艱險的自然環境給人們留下了痛苦的記憶。十日並出是對乾旱的演繹,封豨、修蛇等怪獸是威脅人類生存的動物代表。正是這樣無可把握的殘酷自然,使人們渴望戰勝自然。於是以堯使羿射九日殺怪獸的神話故事,表達了對名君的讚嘆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英雄的渴慕

后羿的故事在古代很多典籍都有記載。要之,后羿是下凡的天神,力大無窮,善於射箭,用一張裝飾華麗的寶弓,上射九日下殺怪獸救人民百姓於酷熱危難之中。這些對后羿的描述可以理解為遠古人民對勇敢和力量的希求,對能夠解救自身危難的英雄的呼喚和渴慕。而封豨、修蛇等怪物的禍害就自然的成為了人們遭受苦難的象徵,同時也成為了英雄偉大的反襯。

貪婪殘暴的形象化

隨著封豨長蛇由最初的怪獸名發展固定為成語,它的意義也就有了變化,開始比喻或指向於國家或人,這個過程可以稱之為對貪婪殘暴者的形象化。詞語意義指向的轉移是以相似性為原則的,而將人進行物化也就不言而喻的帶有了情感傾向,這種傾向明顯是貶義的,以申包胥吳國是封豨長蛇為例,就帶有痛恨和指責的意味。現在也是一樣,我們經常說的餵肥某個貪官,也就是將貪官動物化,這裡既是語言的藝術形象化,更是帶有強烈的痛恨、指責、不齒和蔑視。

附錄

故事:
1.天帝俊生了十個太陽兒子,本來他們是輪流出現在天上的。堯的時候,十個太陽一起出現在天空中,將莊稼和草木都烤焦了,人們沒有了吃的東西,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等怪獸也乘機出來危害人間。天帝俊就派后羿下界拯救百姓,於是堯就讓后羿向上射掉了十個太陽中的九個,並且誅殺了這些怪獸。百姓很高興就讓堯做了天子,但后羿由於不留情面的射殺了天帝俊的九個兒子,就被罰在凡間不能重返天庭。
2.春秋時楚國的伍子胥申包胥是好朋友。後來伍子胥的父親伍奢兄長伍尚楚平王聽信讒言被害,伍子胥出逃到吳國。出逃的時候,對申包胥說:“我一定要消滅楚國。”申包胥說:“你能使它滅亡,我就一定能使它復興。” 後來伍子胥帶領吳國的軍隊攻入楚國的都城郢都(在今湖北荊州北),當時楚平王已死楚昭王出逃,伍子胥無以瀉恨遂將楚平王掘墓鞭屍三百。申包胥到秦國去求救。他對秦哀公說:“吳國就像大野豬大蟒蛇一樣貪婪殘暴,多次侵蝕別的國家,最先受到傷害的是楚國。我們國君守不住自己的國家,流落在荒草野林之中,派臣下前來緊急求救,吳國的貪心是無法滿足的,要是吳國占領了楚國,成為您的鄰國,也一定會對您的邊界造成危害。如果秦國能幫助楚國,楚國將世代事奉秦國。” 秦哀公不肯出兵,申包胥七日不食日夜哭於秦廷,秦哀公終為感動:“楚王雖然無道,但有這樣的大臣,楚國還不至於滅亡。”遂發兵救楚。

成語:封豨修蛇

【解釋】比喻貪暴者、侵略者。同“封豕長蛇”。
【出處】《淮南子·修務訓》:“吳為封豨修蛇,蠶食上國。”
【示例】自無妄興暴,皇祚寖微,~,行災中國。 ◎《梁書·元帝紀》
注釋:
羿,堯時善射的武士。傳說為帝俊派到地上拯救人類的天神,十個太陽被他射去九個。

相關信息-猰貐

讀音

yà yǔ

解釋

1.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吃人怪獸,像貙,虎爪,奔跑迅速。
2.比喻殘害。
猰貐(yà yǔ),怪獸名,傳說狀如龍首,或謂似狸,行走極快能吃人,叫聲似嬰兒啼哭。

簡介

猰貐,又稱為“窫窳”。傳說猰貐曾是天神,是燭龍的兒子。窫窳原本老實善良,但後來被名為“危”(乃二十八宿之一,鳥頭人身的形象,手持木杖)的神所殺死,天帝不忍心看燭龍傷心,就讓他兒子復活了,可沒想到,復活後,窫窳變成了一種性格兇殘,喜食人類的怪物。關於猰貐的外形有很多種說法,比如人面龍身、大小和狸一樣,也有的說是人面牛身馬腿,或者說龍頭虎身的巨獸。據說由於猰貐喜食人類,所以堯帝命令后羿將它殺死。

文獻記載

山海經·海內北經》:貳負之臣曰危,危與貳負殺窫窳
《山海經·海內西經》:又北二百里,曰少鹹之山,無草木,多青碧.有獸焉,其狀如牛,而赤身、人面、馬足,名曰窫窳,其音如嬰兒,是食人.敦水出焉,東流注於雁門之水,其中多魳魳之魚.食之殺人.
有許多典籍和史書著作中提到“四瑞獸”分別為:猰貐狻猊

傳說故事

窫窳后羿射殺的第一個怪獸。傳說猰貐本是天神,黃帝時代,蛇身人臉的天神“二負”,受了手下天神“危”的挑唆,去謀殺了也長著蛇身人臉的猰貐。正所謂:貳負之臣曰危,危與貳負殺窫窳。黃帝知道了,十分震怒,就處死了挑撥二負去殺猰貐的危,重罰了二負。命手下天神把猰貐抬到崑崙山,讓幾位巫師用不死藥救活了它,誰知猰貐活了之後,竟神智迷亂,掉進了崑崙山下的弱水里,變成了形狀像牛,紅身,人臉,馬足,叫聲如同嬰兒啼哭的猛獸。在十日並出時跳上岸危害百姓,被后羿的神箭射死。
鑿齒,怪獸名,齒長三尺形狀像鑿子,露在下巴外面,能操持戈盾等武器。
鑿齒也是中國古代神話人物之一:傳說中居住在中國南部沼澤地帶的怪獸或巨人。鑿齒長有象鑿子一樣的長牙,這對長牙穿透他的下巴穿出,他手中持有盾和矛。據說鑿齒掠食人類,黃帝命令后羿前往討伐,在經過激烈的搏鬥後,后羿在崑崙山追上了鑿齒並且將他射殺。鑿齒應該是在神話中被妖魔化的中國南方部落的象徵。

相關信息-九嬰

簡介

九嬰,傳說是一種長著九個腦袋的怪物,能噴水吐火。古代神獸之一。水火之怪,能噴水吐火,其叫聲如嬰兒啼哭,故稱九嬰。堯時出,作害人間,被羿射殺於北狄凶水之中。其說始見於漢。傳說中的水火怪。亦用以喻邪惡兇殘的人。
淮南子·本徑訓》高誘註:“九嬰,水火之怪,為人害……北狄之地有凶水。”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提到北方有一條大河,水深千丈,波浪洶湧,人稱凶水。凶水中有一隻九頭怪物,名叫九嬰,既能噴水,又能噴火。十日並出時,凶水也沸騰了,九嬰嫌水中太熱,就跳上岸來,見人就吃,吃的時候,必須有9樣食品同時供它吃,因此成為后羿第3個斬殺目標。

相關解釋

高誘註解說:“九嬰,水火之怪,為人害。”
②《中華成語典故大辭典》認為:“可能是長著九個腦袋的水火之怪”。
袁珂編著的《中國神話傳說詞典》認為:“當是九頭怪獸、怪蛇之屬,能噴水吐火以為災。”按高誘所說,九嬰是“水火之怪”,這個怪,我們既可以理解為是有實體的怪物,又可以理解成沒有實體的虛無縹緲的東西,諸如迷信思想中的鬼神之類。袁珂明確指出這是一種獸或蛇,這是說明九嬰是屬於一種有實體的客觀怪物,稱這種怪物既可以噴出水來害人,又可以吐出火來害人,如此,這種怪物,與武俠小說中那些擅長施毒解毒的武林高手相比,就顯得厲害且高明多了。武林高手所掌握的毒,是用來害人的,而解藥則用來解除毒性,是用來救人的。而水火之怪所掌握著的水和火,不管哪一樣,都可以用來害人,不管哪一樣,又都可以解除另一方的危害。

羿殺九嬰

九嬰生於天地初分之時,當時天地靈氣厚若實質,不知產出多少強橫的靈獸怪物。這隻九命老妖於深山大澤之中,陰陽之元氣氤氳交錯,化生而出,乃是九頭蛇身,自號九嬰。每一頭即為一命。因是天地直接產出,無魂無魄,身體強橫異常,已為不死之身,又加有九命,只要有一命尚在,只需於天地間採集靈氣就能恢復。
九頭怪九嬰自恃有九個腦袋,九條命,絲毫不畏懼北伐的羿,它九口齊張,噴吐出一道道毒焰、一股股濁流,交織成一張兇險的水火網,企圖將羿困住。羿知道它有九條命,射中一個頭後,非但不會死,而且會很快痊癒,故再使連環箭法,九支箭幾乎同時插到九嬰的九個頭上,九嬰的九條命一條也沒留下。
大風,是一種兇猛的大鳥,它一飛過總有大風伴隨,能毀壞住房。
封豨(xī),大野豬。封,大義;豨,豬。長蛇,大蟒蛇。
疇華,南方水澤名;凶水,北方水名;青丘,東方水澤名;洞庭南方水澤名即洞庭湖;桑林,地名,大概在中原地區,傳說商湯在此求過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