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只有構成互信,交換才能夠成功,產品才能夠順利流通,再生產才能夠繼續進行。大家都是做企業的,對此應該很了解。
二、市場經濟參與者必須首先是信用人
經濟學講,市場經濟的參與者首先是“理性人”,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生產目的。但是,要實現這一生產目的,市場經濟的參與者,又必須首先是“信用人”,必須講信用,只有作為“信用人”參與市場交換,交換才能夠得以成功,再生產才能夠繼續下去。否則,再次交換就不可能,生產就會中斷,利潤最大化的目標也就無法實現。
三、信用秩序與市場經濟是一種互動關係
另一方面,市場經濟越發展,越需要信用秩序的發達。市場經濟越發展,產品的交換層次就越高,交換的形式也越複雜。因此,對於信用秩序、信用方式、信用等級的要求也就越高。市場經濟越發展,產品交換的過程越長,因而信用的鏈條也拉得越長,因此對信用的要求也越高。一旦信用鏈條的某一個環節出現斷裂,就不僅會影響到一次交易的成敗,而且會影響到眾多“相關交易”的成敗。
四、金融危機實際上是信用危機
1、美國次貸危機的根源是信用鏈條被切斷
此次美國次貸危機的根源是銀行貸款的信用鏈條被金融創新拉長後發生斷裂:銀行發放次級貸款以後,被證券化出售,又被保險公司加以擔保,於是,後面的投資者對於最初的借款人的信用狀況所知甚少,甚至完全不了解。信用鏈條被無限拉長並發生斷裂,信用危機爆發就是遲早的事情。
2、所有的金融危機其實都是信用危機
20世紀八、九十年代拉美債務危機是由於拉美國家的政府信用發生問題。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是由於亞洲國家政府對銀行貸款的干預過度造成的。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是由於銀行信用鏈條被拉長後切斷所致。其實,所有的金融危機實際上都是信用危機。
最近,媒體上也好,各種研討會也好,討論“中等收入陷阱”的題目非常多。人們發現很多國家在快速增長過程中,人均收入達到中等水平之後就出不去了,就在這個區間內徘徊,不能再發展成為高收入國家了,停留在中等的收入水平上,一些國家還不斷地爆發經濟危機、社會動盪,其中最典型的是拉美國家,還有菲律賓等亞洲國家。於是,一些人擔心,中國會不會也陷入中等收入這個陷阱。
我們注意到,凡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都存在著信用缺失現象,個人信用缺失,企業信用缺失,政府信用缺失,所以也可以叫做“信用缺失陷阱”。看一下拉美國家,還有菲律賓等國家,都存在著嚴重的信用缺失現象。
我們也注意到,凡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大都是信用秩序良好的國家。
仔細觀察已開發國家有一個有趣的現象,雖然在國際關係問題上不大講信用,但是在其國內都高度重視信用,從而成為已開發國家,至少是原因之一。
再看東亞國家和地區,通過法制、教育等手段,高度重視信用秩序的建設,保證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從而成功地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
六、關於中國的信用秩序建設
信用秩序建設成功與否將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中國經濟的未來走勢。
回顧過去:中國經濟之所以能夠得到快速發展,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政府堅持改革開放的政策不變,穩定了國內社會各階層的人心,也穩定了國外投資者的信心,即使是特殊事件的背景下,仍然堅持改革開放的政策不變。這是我們過去30年實現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一條往往被大家所忽略。實際上,這一點非常重要。沒有這一條,中國的高速增長是根本不可能的。
審視現在:目前市場經濟里的信用秩序缺失現象已經對中國市場經濟的運行構成了最大威脅。目前市場經濟面臨很多威脅,其中最大的威脅就是信用秩序的缺失,包括個人的信用缺失,包括企業的信用缺失,也包括一些地方政府的失信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