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通知
工業和信息化部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於印發《信息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
工信部聯規〔2013〕55號
國務院有關部門、直屬機構、辦事機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畫單列市、副省級省會城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發展改革委,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通信管理局,有關中央企業:
為促進我國信息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聯合編制了《信息產業發展規劃》。經國務院審批同意,現印發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2013年2月7日
全文
信息產業發展規劃
信息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戰略性、基礎性支柱產業,創新性強、帶動性大、滲透性廣,對於轉變發展方式、拉動經濟成長、促進社會就業和維護國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信息產業加快發展和轉型,是推動經濟結構調整、破解能源資源環境約束的根本要求,是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的基本保障。必須抓住新一代
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機遇,加強規劃引導,強化自主創新,加快轉型升級,深化套用普及,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實現信息產業綜合競爭力的整體躍升。為促進信息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特制定本規劃,作為指導今後一段時期我國信息產業發展的行動綱領。
一、信息產業發展回顧及面臨的形勢
(一)發展回顧。
“十一五”以來,我國信息產業克服國際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進一步加大結構調整力度,著力推進技術創新,產業保持了持續快速發展,綜合實力得到顯著提升。
產業規模持續增長。2011年信息產業實現業務總收入約10.5萬億元,其中,通信業業務收入近1.2萬億元,規模以上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業務收入達7.5萬億元,軟體業業務收入達1.8萬億元。2011年,
電子信息產品進出口額占全國外貿進出口總額31%,電話用戶和網際網路用戶規模居世界首位,彩電、手機、微型計算機、網路通信設備等主要電子信息產品的產量居全球第一。
結構調整步伐加快。電信非話音業務的業務收入占通信業業務收入的比重接近55%。
電子產品加速更新換代,平板電視、筆記本電腦產量占彩電、計算機產量比重均超過70%,移動智慧型終端、平板電腦等新型電子信息產品快速發展。軟體業業務收入占信息產業業務總收入的比重從2005年的8.8%提高到2011年的17.6%,新興信息服務業態蓬勃發展。企業競爭能力增強,產業集聚水平提高,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電子信息產業)產業規模占全行業比重達到40%。
創新能力穩步增強。具有
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第三代移動通信時分同步碼分多址技術(TD-SCDMA)實現大規模商用,時分同步碼分多址長期演進技術增強型(TD-LTE Advanced)成為第四代移動通信(4G)的國際候選標準,地面數位電視國家標準頒布實施,全球最大的國際網際網路協定第6版(IPv6)示範網順利建成,通信技術創新取得明顯突破。高世代平板顯示生產技術取得重大進展,積體電路設計水平達到40納米,65納米工藝技術用於大規模生產,千萬億次高性能計算機“天河一號”研製成功。基礎軟體產品進一步成熟,信息安全等套用軟體技術創新能力明顯增強,智慧財產權保護環境不斷改善。
技術套用日益深入。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步伐不斷加快,信息技術在經濟社會領域深入套用,推動了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深刻變革。工業控制軟體、套用電子技術在工業領域的套用,提高了生產效率、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村村通電話、鄉鄉能上網”已經全面實現,農村信息服務水平顯著提升。網路與信息安全、應急通信等保障能力明顯增強,在國家重大活動和公共突發事件處置中發揮了關鍵作用。支撐電子政務、遠程醫療、遠程教育等的信息技術系統工程加快建設投用,提升了國家行政能力和社會公共服務水平。
(二)發展形勢。
今後一段時期,信息產業圍繞市場、資源、人才、技術、標準等的國際競爭將更加激烈,信息技術創新持續活躍,新產品、新業態、新服務不斷湧現。加快信息產業發展成為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維護國家安全、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選擇。
產業發展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國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加快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為信息產業發展和轉型升級提供了強大動力,信息技術研發和產業配套的綜合優勢日益顯現,為信息產業實現由大到強轉變奠定了堅實基礎。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新興市場的崛起,帶動信息產業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為提高我國信息產業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創造了有利條件。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主要經濟體紛紛將信息產業作為戰略布局的優先領域,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競爭日趨激烈。
產業發展呈現出新的特點。總體上看,我國已成為全球電子產品製造和信息網路服務大國。融合創新和套用需求已經成為引領信息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通信、電子信息產品製造、信息服務相互融合互動發展,催生雲計算、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等新興業態,套用技術和商業模式不斷創新,平板電腦、智慧型終端等新型電子產品對傳統產品的替代速度不斷加快,服務化趨勢更趨明顯,企業由單純的提供產品向提供綜合解決方案轉變,信息服務日益成為提升企業競爭力和產品附加值的重要環節,產業發展模式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重大變革。
但是,還應當看到,我國信息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仍然突出:技術研發和創新能力較弱,核心技術受制於人;寬頻網路、網路與信息安全、應急通信等基礎設施相對滯後,兩化融合仍需深入;標準體系尚不健全,產業政策和規劃引導亟待加強。同時,信息產業發展面臨的資源和環境約束更趨強化,依賴外需和規模擴張的粗放型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必須科學判斷和準確把握信息技術和產業發展趨勢,加快轉變信息產業發展方式,全面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總體要求,以推進信息產業轉型升級為主線,以培育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為主攻方向,加強自主創新,突破核心技術,加快發展寬頻網路,提高裝備保障水平,拓展套用服務,完善體制機制,著力推進信息產業發展向創新驅動型轉變,著力推進網路設施向下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升級,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二)基本原則。
——堅持創新驅動。圍繞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著力完善創新環境,強化企業主體地位,實施智慧財產權戰略和標準戰略,推動信息技術創新與市場機制、管理體制、商業模式創新的有機結合,促進產業發展向創新驅動型轉變。
——堅持市場引導。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社會進步的內在需求,深化信息技術套用,拓展信息網路服務,開發先進適用產品,培育新興消費領域,積極擴大信息產品和服務市場,帶動產業結構的最佳化升級。
——堅持開放合作。建立更加開放和有序的市場環境,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深化技術交流與合作,提升利用外資水平,充分利用全球資源,積極參與國際分工,提升產業發展的國際化水平。
——堅持融合發展。統籌推進下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網路、設備、終端、軟體、服務的互動發展,推動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培育形成產業競爭新優勢和融合發展新格局。加強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技術的綜合集成,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
(三)發展目標。
到2015年,信息產業向創新驅動型轉變取得突破性進展,寬頻、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初步建成,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和較強創新能力的軟體產業體系基本形成,信息服務覆蓋城鄉、普惠全民。具體目標:
產業規模方面。信息產業業務總收入16萬億元左右,其中:通信業業務收入達到1.5萬億元,規模以上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業務收入超過10萬億元,軟體業業務收入達到4萬億元左右,信息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超過10%。
結構調整方面。電信非話音業務的業務收入占通信業業務收入的比重超過60%,自主可控、附加值高的信息通信產業體系初步建立。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銷售額年均增長超過20%,基礎電子產業業務收入占信息產業業務總收入的比重達到30%左右,軟體業業務收入占比超過25%。培育10家以上營業收入超千億元的大型骨幹企業,創建50個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
技術創新方面。電子信息百強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強度超過5%。積體電路晶片製造業規模生產技術達到32/28納米工藝,新型平板顯示面板產量滿足國內彩電整機需求量的80%以上,自主開發的移動智慧型終端及作業系統實現規模套用,網路作業系統、關鍵領域嵌入式系統、重點行業解決方案等實現自主可控,全面掌握下一代信息網路技術。在LTE Advanced等領域國際主流標準中,我國基本專利所占比例達到5%左右。
網路建設方面。城市和農村家庭的寬頻接入平均速率分別達到20兆比特/秒(Mbit/s)和4兆比特/秒以上,網際網路國際出口頻寬達到6500吉比特/秒(Gbit/s)。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3G)網路覆蓋城鄉,LTE規模商用,基於國際網際網路協定第6版(IPv6)的下一代網際網路實現規模商用,有線電視數位化整體轉換基本完成,地面數位電視全面推廣套用。重點領域的物聯網示範套用取得積極進展。三網融合全面推廣。形成適應下一代信息網路發展的安全保障體系,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服務體系基本建立。
信息服務方面。電話用戶突破14億,其中3G用戶超過4.5億。網際網路網民數超過8億,固定寬頻接入戶均普及率超過50%,初步實現“村村通寬頻”。軟體服務和信息增值服務的業務種類日益豐富,信息產業的綜合服務能力顯著增強。
三、主要任務
(一)培育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堅持自主創新,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加大信息技術領域重大科技專項的組織實施力度,重點突破超高速光纖與無線通信、雲計算、先進半導體、新型顯示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持企業技術進步和技術改造,推動創新成果產業化。實施寬頻中國戰略,建設下一代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實現信息網路廣泛覆蓋和技術升級。培育發展新興服務業態,形成具有較強國際影響力的信息服務業。制定完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相關標準,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研究制定。加大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完善智慧財產權分析預警機制,推動建立專利聯盟,強化新一代信息技術專利布局。
(二)調整和最佳化產業布局結構。
以創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中國軟體名城為重點,引導人才、資金、政策等要素資源向產業基地集中,培育形成若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聚集區。發揮北京、上海、廣東、江蘇等地區創新資源密集優勢,支持先行先試,培育區域創新策源地,建設研發集聚中心和高端製造基地。支持中西部地區立足自身優勢承接產業轉移,鼓勵產業基礎較好的西安、成都、重慶、武漢、合肥等中心城市提高研發能力和產業層次,推動形成東中西部分工合作、優勢互補的產業區域格局。鼓勵企業加強資源整合,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品牌優勢的骨幹企業。
(三)推動產業融合互動發展。
加強產業鏈各環節的協調互動,面向雲計算、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等重點領域,強化套用服務引領,增強產品、網路與服務的垂直整合能力,推動電子信息產品製造、軟體開發、通信服務的融合創新和互動發展。加快製造業服務化升級,著力提高產品和服務附加值。緊緊圍繞工業轉型升級的需求,大力發展套用電子產品、工業軟體、生產性信息服務,培育新的增長點。加快制定統一的軍民兩用信息技術標準,大力發展軍民結合的優勢技術和產品,推動實現軍用、民用信息技術和產品的互通互用,加快軍民融合式發展。
(四)提升信息產業國際化發展水平。
堅定不移走國際化發展道路,加強國際資源的整合利用,促進企業在更高水平、更大規模、更深層次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提高我國信息產業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最佳化利用外資結構,引導外資從加工製造向研發、服務等環節拓展,鼓勵外資投向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促進外資向中西部合理有序轉移。加強政策引導和服務,支持企業國際化運營,建立健全全球研發、生產和行銷體系。加快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標準在海外推廣套用。
(五)增強網路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完善網路與信息安全保障體系,推動建立高效的安全協調指揮機制。深入推進網路與信息安全技術手段體系化建設,重點突破下一代網際網路、物聯網、雲計算、移動網際網路等領域的安全核心技術。健全網路與信息安全政策法規。推進信息安全標準化等基礎性工作,完善信息安全認證認可體系,確保基礎信息網路和重要信息系統安全可控。加快防病毒和防攻擊系統、入侵檢測、身份驗證、容災備份、可信計算等網路與信息安全產品自主研發與產業化。規範有序發展信息安全服務產業。建設和完善黨政專用通信網路。
(六)促進信息產業向節能環保型發展。
推行生態設計和能效標識,加強節能技術、工藝的研發和推廣套用,鼓勵開展電子信息產品節能環保工藝製造。加快制定重點電子產品能耗標準,降低多晶矽、電子玻璃、化成箔等高耗能電子材料生產能耗。推廣電子信息產品污染控制自願性認證制度,減少鉛、汞等有毒、有害物質使用量,控制“三廢”排放,鼓勵企業開展廢舊電子產品回收和資源化、無害化處理。加快數據中心、基站等信息網路設施的節能化改造,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減少資源能源消耗,構建節能環保型信息網路。
四、發展重點
(一)信息基礎設施。
1. 光纖寬頻。
加速光纖接入網路建設。加快網路寬頻化進程,大力發展多種模式的光纖寬頻接入,推進城市光纖到樓到戶。擴大農村地區光纖寬頻網路覆蓋範圍,光纖基本延伸至鄉鎮和行政村。到2015年,固定寬頻接入用戶超過2.7億,其中光纖寬頻接入用戶超過7000萬,網路接入能力達到城市家庭用戶平均20Mbit/s以上,部分發達城市100Mbit/s,農村家庭用戶平均4Mbit/s以上,95%的行政村實現寬頻接入。
完善寬頻城域網和骨幹網。升級城域網和骨幹網路,加快光網路智慧型化改造,部署大容量、高性能、智慧型化傳輸設備,最佳化網路結構,提升光網路通信能力。豐富幹線光纜路由,增加西部地區光纜路由密度,最佳化國家骨幹光纜網布局。加強重要路由的衛星電路備份。加強重要樞紐的網路調度能力建設,逐步形成網狀網,提升網路承載能力和安全水平。
2. 新一代移動通信網。
加快推動3G網路建設。充分利用現有網路資源,堅持共建共享,加快擴大TD-SCDMA等技術的3G網路覆蓋範圍,推動3G網路在城市深度覆蓋,並向鄉鎮、行政村延伸。力爭在東部地區基本實現城鄉覆蓋,中部地區覆蓋城鎮和農村主要人口聚集區,西部地區覆蓋城市及部分鄉鎮。全面提升高速公路、鐵路、旅遊景點、機場等重要聚集區3G網路的覆蓋水平。
統籌推進新一代移動通信發展演進。繼續實施新一代寬頻無線移動通信網科技重大專項,加大TD-LTE研發及產業化發展力度,加快完善TD-LTE技術和產業鏈,加快部署LTE增強型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化,適時開展TD-LTE商用。加強頻譜資源的最佳化配置,為新一代移動通信發展提供資源保障。支持並推動TD-LTE在全球的套用推廣。
有序推進寬頻無線城市建設。在條件成熟的地區,以3G網路為基礎,充分發揮TD-SCDMA和TD-LTE的技術優勢,推動蜂窩移動、無線接入和固定寬頻資源的融合利用,建設寬頻無線城市。充分發揮寬頻無線移動通信在城市信息化中的作用,提升交通管理、教育衛生、公共文化、社會保障等社會公共信息服務的互動性和便捷性,推動數字城市發展。
3. 網際網路。
加快向下一代網際網路演進。加強產業鏈統籌協調,加快解決IPv4和IPv6的互通等關鍵技術問題,制定安全可靠、平滑穩定的過渡方案,積極推進基於IPv6的下一代網際網路的規模化商用。引導支持網際網路網路、商業網站、公共服務網站等改造,逐步實現向IPv6的升級。構建下一代網際網路網路與信息安全保障體系。開展面向未來的新型網路體系架構及定址、路由、管理、安全等關鍵技術研究,掌握核心技術。建立和完善我國下一代網際網路標準體系。
最佳化網際網路網路設施和套用設施布局。完善網際網路國家頂層網路架構,升級骨幹網路,實現高速高質量互聯互通,提升網路安全性、可靠性和效率。最佳化我國網際網路國際互聯架構,提升國際互聯層次和流量轉接水平。增強網際網路地址、域名等關鍵資源保障能力。加強網際網路關鍵套用設施的統籌布局,綜合業務需求分布和區位要素優勢,引導大型數據中心在能源富集、土地充裕、自然災害少、環境溫度適宜的北部、西部地區優先部署,提升技術水平,完善安全管理,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節能化升級和安全高效發展。
4. 國際通信網路。
最佳化國際通信網路布局。統籌規劃海底光纜、陸地光纜發展。完善跨境陸地光纜,實現與有條件的周邊國家和地區互連。合理部署海底光纜登入點,豐富到亞太、北美、歐洲的國際路由,新增到非洲、中東、澳洲、南美的國際海底光纜,積極獲取非登入海纜系統容量,增加我國可通達的國家和地區數量。
完善海外網路服務提供點和國際業務出入口局分布。延伸國際通信網路和服務,加快部署海外業務接入點和國際數據中心,提升為駐外機構和企業提供信息網路服務的能力。適時在西部地區增設國際業務出入口,最佳化出入口布局,適度均衡國際通信業務分布。
專欄一 “寬頻中國”工程 光纖寬頻 支持光進銅退,城市新建樓宇同步部署光纜接入。實施公益性機構、政府部門的寬頻覆蓋工程。組織開展下一代光纖接入、超高速智慧型化光通信、高性能寬頻網路等技術攻關和產業化,突破高端模組、高端器件與核心晶片技術。 新一代移動通信 加強3G網路縱深覆蓋,支持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TD-SCDMA及TD-LTE產業鏈發展,開展TD-LTE研發、產業化和試點套用,組織實施TD-LTE新一代移動通信試點示範,支持系統設備、終端、核心晶片、射頻器件、核心軟體、測試儀器等產品技術攻關和產業化。組織基於北斗系統的移動通信基站授時方式研究和示範套用。 下一代網際網路 實施下一代網際網路商用示範及推廣計畫,在東部地區、中西部中心城市以及部分行業率先開展IPv6商用試點,開展重點網路改造、重點網站過渡和重點業務遷移。組織IPv6核心技術和關鍵裝備協同研發。最佳化數據中心布局,實施數據中心綠色節能改造。 通信村村通 繼續實施自然村通電話,加快光纖向鄉鎮延伸,推進行政村實現村村通寬頻。建設農村綜合信息服務平台,深入開展信息下鄉活動,基本建成覆蓋全國所有村鎮的信息服務體系。鼓勵利用衛星通信手段,解決偏遠地區通信覆蓋問題。 上網提升工程 拓展網際網路覆蓋範圍,擴展上網頻寬,提高網民普及率。推進政府、企業等生產、經營、服務、管理的網路化水平。推動圖書館、醫院、學校等公共機構和社區的網際網路服務平台建設,深化網路信息服務的套用普及。 |
5. 應急通信。
加強應急通信頂層設計。完善應急通信預案體系及相關體制機制。推進應急通信指揮中心、企業應急通信回響中心建設,建立健全跨部門應急聯動機制,構建統一、靈活、高效的應急通信指揮調度體系。構建中央與地方、政府與企業、物資儲備與生產能力儲備相結合的應急通信物資儲備體系。強化各級應急通信管理機構,建設專業高效、保障有力的應急通信機動隊伍,促進應急通信平戰結合和軍民融合。
構建天空地一體的應急通信保障網路。支持我國自主衛星移動通信系統和導航系統建設,完善全國公用應急寬頻衛星網路,加強應急衛星資源調度。推進數字集群通信系統建設,完善公網通信容災體系,提高抗毀生存能力和應急服務能力。完善應急通信裝備產業鏈。
(二)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
1. 基礎電子產業。
提升積體電路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依託科技重大專項和重大工程實施,加強技術創新,擴大產業規模,實現重點產品和工藝技術突破,滿足套用市場需求。著力發展積體電路設計業,開發面向數位電視、新一代移動通信等重點整機的積體電路產品,增強系統解決方案能力。加強資源整合,重點支持1~2家骨幹企業加快建設12英寸生產線,掌握32納米及以下先進制造工藝、形成規模加工能力,具備較強國際競爭實力。改造升級現有8英寸/6英寸特色工藝生產線,積極發展模擬、混合、高壓等特種工藝技術,形成差異化競爭實力。推進封裝測試產業升級,大力推動先進封裝工藝和測試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完善產業配套體系,增強半導體和積體電路專用設備、測試儀器、關鍵材料的開發和供給能力,推進產業鏈上下游協調發展,增強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增強新型顯示器件產業國際競爭力。以發展大尺寸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TFT-LCD)產業為核心,完善新型顯示產業鏈,積極培育下一代顯示技術產業。完善TFT-LCD面板生產體系,重點支持國家規劃布局內的高世代TFT-LCD面板生產線建設,形成規模生產能力,滿足國內平板電視、顯示器等行業需求,積極發展新型中小尺寸TFT-LCD,加快新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滿足手機等移動智慧型終端需求。加快配套體系建設,重點發展玻璃基板、偏光片等上游關鍵材料和配套件,加快重要設備儀器的研發和產業化進程。穩妥發展等離子顯示(PDP)產業。合理配置資源,支持有源驅動有機發光二極體(AM-OLED)、雷射顯示等新一代顯示器件工藝技術開發和產業化。初步形成前沿技術研究與產業整體發展協調配合的新型顯示器件產業體系。
推進電子元器件產業轉型升級。面向信息網路升級和整機換代需求,加快電子元器件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產業從規模優勢向技術產品優勢轉變。突破核心技術,增強產業化能力,提高半導體功率器件、光電子器件、高頻器件、混合積體電路等元器件產品國內保障能力。支持重點企業技術改造,發展智慧型化、微型化、綠色化技術,實現傳統元器件產品升級換代。以物聯網、新能源、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發展為契機,支持新材料、新工藝的研發,加快推進高可靠性感測器的研發和產業化,發展高比容、高可靠性、長壽命鋰離子電池。
提升發光二極體(LED)產業競爭力。突破產業鏈薄弱環節,重點支持骨幹企業實現高亮度功率型外延片和晶片產業化,增強自主發展能力。加強高可靠性封裝結構設計技術及關鍵封裝材料的研究,增強功率型LED器件封裝能力。引導和支持上游材料研發生產,完善LED產業鏈。加強行業引導,鼓勵資源整合,提高企業整體競爭能力,完善產品檢測、質量認證、推廣套用等政策環境。擴大套用領域,積極拓展國內外市場。
強化電子材料產業的國內保障能力。堅持自主創新,重點發展半導體材料、新型顯示材料、新型元器件材料、綠色電池材料,壯大產業規模,提高國內保障能力。突破部分制約產業發展的重大基礎技術,促進產業最佳化升級。推廣節能減排和循環利用技術,堅持走低能耗低污染髮展道路,發展綠色電子材料,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規模和較強支撐能力電子信息材料產業體系。
實現電子專用設備儀器的重點突破。加強技術研發和國際合作,推動電子專用設備儀器研發生產企業與下游用戶的整合與協作,加強設備開發與產品生產工藝配合,形成產用互動的良性發展機制。重點圍繞積體電路、平板顯示器件、太陽能電池、整機加工等領域,實現製造裝備和成套工藝重點突破和產業化,形成配套能力。加大電子專用測量儀器的研發和產業化力度,提升電子專用設備儀器國內供給能力。
2. 電子整機產業。
發展高速寬頻化的通信設備製造業。以下一代信息網路建設和移動網際網路快速發展為契機,大力發展寬頻、智慧型通信設備製造業。加快下一代光纖接入技術和超高速智慧型化光通信技術產業化,重點發展光傳送網和分組傳送網(OTN/PTN)傳輸,以太無源光網路和千兆無源光網路(EPON/ GPON)接入網設備,支持光放大器、轉換器等關鍵元器件的產業化。重點支持TD-LTE基站等新一代移動通信系統及終端設備產業化,完善配套產業體系,積極發展寬頻集群通信設備,鞏固和提升全球競爭優勢。積極參與國際通信標準制定,推動我國自主標準成為國際標準。建立具有全球競爭優勢的通信設備製造產業體系。
構建數位化的視聽產業體系。落實國家數位電視產業政策,配合廣播電視數位化轉換,加快三維立體(3D)技術、新型背光技術、雷射技術等新技術的研發和套用,支持網路化、智慧型化、節能環保、高清晰度數位電視產品發展。加快研發適應三網融合業務要求的數字家庭智慧型終端,大力推動數字家庭多業務套用示範,支持數字家庭產業基地建設,促進產業集聚發展。推進基於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數字音視頻編解碼技術標準(AVS)、多聲道數字音頻編解碼技術標準(DRA)的高清播放系統及關鍵元器件的研發和產業化,鼓勵高密度雷射視盤機、數字音響系統、數字電影設備等發展。支持數位化攝錄編播設備,無線廣播電視發射設備,衛星電視地面接收設備等的研發和產業化。鼓勵整機骨幹企業加強資源整合,加強與面板企業的戰略合作,加快發展LED背光源等上游關鍵元器件和中間件,培育具有全產業鏈競爭力的骨幹企業,建設整機企業為主體、配套企業共同發展的產業體系。促進彩電工業轉型升級,提高產業控制力。
打造面向網路新套用的計算機產業。順應下一代網際網路、物聯網和三網融合的發展趨勢,進一步增強計算機產業自主研發和工業設計能力,提升自主品牌的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移動智慧型終端、高端伺服器、大容量存儲設備、雷射印表機、專用印表機、掃瞄器等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針對物聯網發展需求,研究制定新一代工業控制計算機體系結構,積極開展工業控制計算機軟硬體基礎平台和可靠性技術研究,提升我國工業控制計算機競爭能力。面向下一代網際網路發展需求,重點發展支持國際網際網路協定第4版(IPv4)和國際網際網路協定第6版(IPv6)的高性能路由器、太比特(Tbit)以上大容量匯聚交換設備、智慧型網關等關鍵網路設備、網路安全設備和終端。構建品牌優勢突出、產業配套齊全的計算機產業體系。
3. 套用電子產業。
提高裝備電子國內保障能力。突破高檔數控系統現場匯流排等技術,加強工具機電子部件研發。推進智慧型儀表和控制系統的發展。重點支持汽車電子控制系統、車載網路、動力電池及管理控制系統等關鍵產品,提升汽車電子國內配套能力。積極研發航空機載電子設備及其相關計算機輔助設計和套用系統,加強船載北斗衛星導航系統(CNSS)和全球定位系統(GPS)產品系統集成技術、船舶自動識別技術、船舶通信技術、超音波探測技術研發,提高船舶的智慧型化水平。大力發展金融電子裝備。
培育能源電子產業。加大絕緣柵雙極電晶體(IGBT)、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MOSFET)等關鍵晶片、器件及模組研發投入,支持大功率密度、高性能電力電子裝置研發與產業化,滿足輸變電、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等領域發展需求。大力發展支持新能源產業和智慧型電網發展的大容量儲能系統、智慧型電網控制系統等能源電子產品。
積極發展民生電子產業。重點突破數位化醫學影像診斷、人體功能狀態監測、醫用感測器、微系統等方面的關鍵技術,提升醫療電子保障能力。發展數位化醫院及協同醫療衛生系統、遠程醫療系統,構建醫療電子公共技術平台。加快物聯網、CNSS和GPS、地理信息系統(GIS)、射頻識別(RFID)等技術在公共運輸領域的套用,促進智慧型交通發展。在災害救援、公共衛生、生產安全、環境保護等領域加快安防監控、監測預警等技術研發和產業化。
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太陽能電池產業體系。支持高純度多晶矽、高效太陽能電池等產品及相關設備、關鍵技術研發,提升電池產品性能,促進太陽能電池等產品的規模化、多樣化套用。繼續保持我國在晶矽電池領域的優勢地位,大力發展新型薄膜太陽能電池、聚光太陽能電池等新型電池。鼓勵產業集約發展和企業兼併重組,支持骨幹企業向上下游產業延伸,推動太陽能電池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專欄二 電子信息產品重點突破工程 高性能積體電路 提升積體電路產業整體發展水平,增強晶片設計水平,推進移動互聯、射頻識別、信息安全、數位電視等關鍵領域晶片產業化;支持國家規劃布局內重點生產線建設,形成12英寸32/28納米生產線規模生產能力和8英寸生產線特種工藝產品加工能力;提高先進封裝測試能力比重;實現上游關鍵材料、部分關鍵設備和測試儀器重點突破。 新型平板顯示 重點支持規劃布局內企業建設高世代TFT-LCD面板生產線和新型中小尺寸面板生產線,力爭上遊關鍵配套件產業和核心生產設備實現突破;提升PDP產業競爭力;突破AM-OLED技術瓶頸,攻克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有機成模、器件封裝等關鍵工藝技術,實現規模生產能力;提高3D顯示競爭能力,實現低溫多晶矽(LTPS)等新型顯示技術的產業化。 LED 加強政策引導,有序發展LED產業。優先支持有條件企業實現高亮度LED外延片、晶片的規模生產。加強金屬有機化學氣相澱積(MOCVD)等關鍵設備、襯底材料等上游材料的技術攻關與產業化。支持矽襯底等新技術的發展和推廣套用。繼續實施半導體照明產品普及推廣的試點示範,加快半導體照明產品推廣套用。完善半導體照明標準體系和產品檢測平台。 |
(三)軟體產業。
1.基礎軟體。
依託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加強基礎軟體核心技術研發,重點支持多核中央處理器(CPU)的高可信伺服器作業系統、安全易用桌面作業系統、手機作業系統,高可靠、高性能的大型通用資料庫管理系統,支持網路服務的中間件、辦公套件等基礎軟體的開發套用。著重突破新一代搜尋引擎及瀏覽器、網路化作業系統、智慧型海量數據資源中心等網路化基礎軟體。不斷完善國產基礎軟體產業鏈,穩步提高市場占用率。
2. 套用軟體。
提升工業軟體競爭力。圍繞工業產品研發設計、生產控制、生產管理、市場流通、銷售服務等環節,重點發展計算機輔助設計和輔助製造(CAD/CAM)、製造執行系統(MES)、企業管理、綠色製造等工業軟體及行業套用解決方案,提高大型套用軟體的研發水平和集成套用能力,積極推動工業軟體在工業主要行業和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廣泛套用,促進工業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和產業良性互動發展。
構建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軟體體系。進一步加強信息安全標準戰略與基礎理論研究,做好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著力構建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標準體系。加強可信計算、安全防護、安全管理、安全測評等關鍵技術的研發,重點發展自主可控的安全基礎平台、網路安全產品以及安全套用產品,支持雲安全模式的新興信息安全產品研發。推廣安全可控的信息安全產品和服務,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形成一批骨幹企業,推動實現重要信息系統安全可控,提高網路與信息安全保障的技術支撐能力。
加快發展嵌入式軟體。加大產學研結合力度,面向工業裝備,加強傳統產業升級所需工業控制類嵌入式軟體產品研發。面向通信網路、汽車電子、消費電子、醫療電子、交通運輸、環保監測等重點領域,大力發展面向下一代網際網路、物聯網、三網融合所需的嵌入式軟體,進一步提高產品性能。
專欄三 軟體產業提升工程 基礎軟體 攻克並行計算、虛擬化、分散式海量存儲、資源調度等關鍵技術,開發推廣面向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物聯網的系統軟體。建立國產基礎軟體集成套用驗證和測試環境,在政府機構、公共領域率先開展套用試點。 套用軟體 建立重點工業軟體行業解決方案體驗中心,制定工業軟體推廣計畫,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工業軟體和行業套用解決方案。面向工業裝備、通信網路、汽車電子、消費電子、醫療電子、交通運輸、環保監測等重點領域,開發推廣基於開放標準的嵌入式軟體開發平台、作業系統和套用軟體。 產業集聚 加強軟體產業基地建設,開展中國軟體名城創建工作,建設一批軟體和信息服務示範基地。 |
(四)信息服務業。
推進基礎電信業轉型。加快信息網路的智慧型化改造,提升網路的業務智慧型化感知和用戶精細化感知能力,實現面向業務創新和用戶服務的網路資源動態配置,提升服務能力和用戶體驗。推進運營服務的智慧型化升級,發揮網路平台和業務平台的綜合效能,推進第三方業務套用創新,實現開發者集聚、產業鏈協作和開放式業務創新。面向各行業信息化需求,依託電信網路資源發展以解決方案為核心的信息化服務。
推進三網融合。推動電信、廣電業務的雙向進入,推動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網路電視(IPTV)、手機電視、數位電視寬頻上網等融合業務創新。加強技術研發和產品創新,推動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套用和新興業態發展。加快培育市場主體,形成適度競爭的產業格局。加強網路統籌規劃和共建共享,推進通信和有線電視網路升級改造,推動網路互聯互通和信息資源共享。建立健全適應三網融合的網路、業務、信息服務、終端等標準體系。加強技術監控系統建設,保障三網融合模式下的網路與信息安全。
發展新興網路信息服務。加強下一代信息技術、信息網路與研發設計、生產製造、行銷管理等活動的深度結合,支撐電子商務、網路金融、視頻行銷、機器通信等信息服務發展,推進電子簽名與認證等網路信任服務。積極發展導航與位置信息服務。促進數字城市、數字社區和數字農村建設,推動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等線上公共服務發展。加快網際網路基礎平台、智慧型搜尋、新一代網頁技術、多媒體領域技術創新。
推進移動網際網路創新突破。以移動智慧型終端和套用平台為重點,構建終端研發、網路運營、套用服務協同互動的產業體系和開放發展模式,在保障安全前提下探索形成行動網路應用程式編程接口(API)開放平台體系,鼓勵第三方參與業務開發和運營。突破移動智慧型終端作業系統核心技術,構建自主發展的移動網際網路終端和業務套用服務平台。
探索社會化商業化物聯網信息服務。圍繞工業轉型升級的重點任務,加強生產流程監控、倉儲物流管理和安全生產監測等領域的套用示範。面向城鎮化進程中社會管理、環境保護等公共管理需求,開展智慧型交通、質量追溯、智慧型醫療、環境保護、公共安全和應急處置等領域的物聯網套用示範,有序推進智慧型城市建設。
發展雲計算技術與服務。開展雲計算技術研發,重點攻克雲作業系統、虛擬化、存儲計算、雲安全等關鍵核心技術。加快雲計算基礎設施、雲計算平台、雲計算服務、核心設備的發展建設,完善產業鏈。組織制定雲計算國家標準,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推進有條件的企業和政府機構率先利用雲計算改造內部信息化流程和信息基礎設施。積極推動發展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平台即服務(PaaS)和軟體即服務(SaaS)等雲服務模式。
提高信息技術服務水平。重點扶持信息系統諮詢、規劃設計、集成實施、運行維護、技術支持、數據處理等信息技術服務業,進一步滿足政府部門、電信、金融、能源等重點機構和重要領域信息化發展需要。大力發展信息技術外包服務(ITO)、業務流程外包服務(BPO)和知識流程外包服務(KPO),加快推動信息技術服務外包業務向規模化、高端化升級。建立信息技術服務業標準化體系,提升我國信息技術服務業整體水平。
專欄四 新興信息服務創新產業化工程 移動網際網路 組織自主智慧型終端作業系統及套用平台技術攻關和產業化,制定套用接口、瀏覽器、視頻、移動支付、安全隱私等標準規範,實現移動智慧型終端和套用服務的規模發展。 物聯網 研究建立物聯網公共服務平台,組織開展智慧型工業、智慧型城市、智慧型電網、智慧型交通、環境保護、公共安全等物聯網套用示範。 雲計算 開展雲計算關鍵技術、核心設備、重點軟體、新型服務的設計開發和產業化。支持企業構建商業化的雲計算服務平台。在網際網路服務、中小企業信息化、電子政務、城市管理、工業設計、社會公共服務等領域開展雲計算套用示範。 網際網路套用 組織實施共性關鍵技術攻關,開展新一代網頁套用技術、智慧型搜尋技術等研發突破和套用平台建設。建立網際網路套用創新示範基地,開展生產和公共服務領域的網際網路新型套用示範。 信息技術服務 制定推廣套用信息技術服務系列標準,加強在系統運行維護、系統集成、設計開發、測試、數據處理等領域的信息服務技術研發,加快服務支撐平台建設,提供測試認證、開發環境、技術標準等服務。 |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法律法規。
加快制定出台電信法,切實貫徹國務院關於進一步鼓勵軟體產業和積體電路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落實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相關法規規定,完善實施細則和配套政策。在促進信息技術推廣、推動自主技術軟硬體開發套用、促進電子商務發展和支持電子支付、規範網路出版、保護未成年人線上行為、保障網路與信息安全等領域,健全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快物聯網、雲計算等新興領域在智慧財產權保護、競爭行為規範、安全隱私保護等方面的立法。
(二)強化戰略引導。
充分發揮產業政策的指導作用,科學引導信息產業投資方向,合理規劃布局。研究制定信息產業重點領域重大工程實施方案,強化信息網路基礎設施、重大網路與信息安全工程的統籌規劃,推進信息網路基礎實施、各類公眾信息網路及行業專用信息網路的共建共享與互聯互通。在城鄉規劃、土地使用、公共設施配套等方面加大對下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在市政交通基礎設施、建築物等改擴建時應同步建設光纖、無線寬頻接入、移動通信基站,以基礎設施的更新改造帶動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和軟體業發展。
(三)完善創新機制。
構建產業創新服務體系,加強信息產業創新能力建設,在雲計算、移動網際網路、物聯網、新型顯示、積體電路、高端軟體等領域建設一批國家工程中心(實驗室)和企業技術中心。打造信息技術公共服務平台,構建技術轉移、成果轉化、智慧財產權等服務體系,支持建設電子產品設計、檢測、計量、標準化、認證、系統驗證等服務平台。建設產業創新促進中心。加強產業創新聯盟建設,繼續支持國內產業聯盟發展,推動移動網際網路、物聯網、雲計算等領域建立產業創新聯盟。
(四)加大財稅金融支持。
加快實施信息產業相關重大科技專項和重大工程,增加電子發展基金、高技術產業化專項、技術改造專項資金規模。加大對寬頻網路建設的引導資金投入。研究出台新興信息服務、套用電子等領域套用推廣的財稅支持政策。國家重大工程建設要在確保全全前提下,採購積體電路、元器件、軟體產品和信息服務。進一步研究加大電信普遍服務的資金支持力度。西部地區基礎網路和套用服務設施建設,可按規定享受西部大開發稅收優惠政策。加大金融信貸支持,完善信息產業中小企業融資服務,加快發展創業投資,建立健全支持企業創新創業發展的投融資體系。
(五)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深入落實深化電信體制機制改革的政策措施,加強電信監管能力建設。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組織協調,完善推進三網融合的體制機制。強化協同配合、聯動預警的網際網路管理體制。落實鼓勵社會資本參與信息產業建設的投資機制,進一步擴大電信市場開放,支持社會資本開展新興信息服務。
(六)完善市場環境。
加強電信市場管理,建立市場監測應急機制,強化增值業務管理,規範增值電信服務行為。修訂和完善電信業務分類目錄,強化碼號、域名、網際網路地址等關鍵基礎資源管理,推動無線頻譜回收和有效利用,統籌新一代移動通信頻譜規劃,推進軍民頻率資源共享。加強網際網路管理,完善網際網路網間結算體系,健全網間互聯質量提升長效機制,淨化網路環境。加強電信市場和網際網路監管能力建設,理順監管體制,加強監管信息平台建設,完善網際網路網站備案系統。加強電子信息產品質量、標準、安全監管和產業預警體系建設。加大信息產業人才隊伍培養和投入力度,支持開展重點領域和新興領域的人才知識更新培訓,積極引進國家信息產業重大專項和重點工程所需的海外高端人才。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和中介組織作用,強化行業自律,建立健全誠信體系,促進信息產業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