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德語文學

信德語文學,居住在印度河下游信德地區人民的語言文學。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有一部分。傳統古老,但大多為口頭文學。

14世紀出現的雙行敘事詩《杜代和吉奈瑟爾》(1312)被認為是信德語文學中最早的書面作品。16世紀,迦吉·迦金(?—1551)多寫愛情詩,採用四行詩體;夏赫·阿卜杜爾·格里穆(1538—1623)創作雙行詩,有的寫愛情,有的寫苦行。後來的封建王公夏赫·阿卜杜爾·拉迪夫(1689—1752)倡導文學創作,他本人身體力行,所作《詩集》受到讀者廣泛歡迎,因為他寫到了漁夫、織工、陶工、農民、商人,也寫到了王子、王后,而對婦女的描繪則尤其精彩。與他同時的詩人還有穆罕默德·吉曼、阿卜杜爾·哈森等。18世紀末至19世紀,出現了更多的詩人。斯吉爾(1739—1826)的詩中充滿歡樂情趣;薩米(1743—1850之間)的詩歌宗教色彩較濃;貝迪勒(1814—1873)善寫情人的悲歡離合:布勒布爾諷刺所謂新文明;古拉姆·夏赫有“眼淚之王”的雅號,寫哀愁是他的專長。在此期間,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也都相繼出現,並得到發展。著名作家有米爾扎·格利吉·貝格(1853—1929)、伯里德默達斯等。前者的《光輝》和《美》分別是長、短篇小說的佳作;後者的長篇小說《奇遇》描寫信德的社會現實。信德語文學進入20世紀後更為活躍。吉申金德·貝伯斯(1885—1947)的詩歌樂觀向上,呼籲教派間和睦相處,讚美祖國的大好河山,詩作有《可愛的獅子》、《恆河之波》等。海德爾伯克希·吉多伊(著有詩集《控告》、《印度河的呼喚》等)、德亞拉姆·吉杜默爾(1857—1927,著有哲理長詩《心靈的鞭子》)等詩人都獨樹一幟,對後世有較大影響。1947年印巴分治後,信德語文學在兩個國家繼續發展。居住在巴基斯坦的詩人和作家主要有謝依赫·阿亞茲、阿卜杜爾·哈里姆·喬希、阿卜杜爾·拉扎爾·拉茲等;在印度的有戈賓德·馬爾赫、孫德里·烏德姆金達妮、阿南德·戈拉尼、波帕吉·赫拉南德尼和孟卡拉姆·默勒迦尼等。分治前後兩國詩人和作家大都譴責教派衝突,倡導團結、愛國,反映教派衝突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後來兩國作家大都致力於描寫各自國內的社會現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