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文學漢譯史考辨:晚清和民國時期

德語文學漢譯史考辨:晚清和民國時期

《德語文學漢譯史考辨:晚清和民國時期》是2004年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衛茂平。

基本介紹

  • 書名:德語文學漢譯史考辨:晚清和民國時期
  • 作者:衛茂平
  • 出版社: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4年1月1日
  • 頁數:461 頁
  • 開本:32 開
  • 裝幀:精裝
  • ISBN:7810809415
  •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 版次:第1版
內容簡介,媒體評論,目錄,

內容簡介

該書分為3長,第一章以德語文學在中國譯介的歷史為經,第二章以20多位漢譯德語文學作家的單獨介紹為緯,第三章對德語文學漢譯史中的幾個綜合問題進行抉發和討論。

媒體評論

論言
本書的緣起是讀了書櫥中有關中國翻譯文學史及一些相關的著作。它們雖不能說已是汗牛充棟,卻也洵為大觀,站滿一行,顯示出學界近20年來對這個領域的討論熱鬧非凡。遺憾的是,關於單個語種史料詳盡的研究鮮有所見,尤其是德語文學漢譯史的研討空白頗多。得來印象,我們的有些翻譯文學史研究,同人文科學的不少課題一樣,往往繞過原本不該繞過的個案,一路奔向終極目標,希求一網打盡。結果是,具體脈絡尚不清楚,總體研究已告完成。內中空虛,自不待言。學界這一景觀,令人惋惜,也已引出學者的批評。比如錢伯城幾年前曾就中國文學史的研究寫道:
關於中國文學史的研究,就其著作出版情況來看,可說兩多兩少。兩多是通史與專史多,兩少是斷代史與專題研究少(單篇論文不在內)。……這種情況說明,中國文學史研究長期以來有一種追求大而全的巨觀氣勢的風尚。同時這也反映一種忽視具體課題研究,不願作紮實、細緻、艱苦工作的傾向。①
評判切實中肯,而情況至今大體依舊。
感慨之餘,漸漸開始跑圖書館,翻故紙堆。有過發現材料時的喜出望外,也有過徒勞無功後的沮喪失望。面對史料的浩瀚,查閱的繁難,複製的限定,屢有關山萬重難逾越之感。但忙裡偷閒,搜遺鉤沉,數年中資料畢竟越積越多。雖知即使今日的積累也遠非完備,但自信落筆大致已能不落窠臼,可以為氣勢宏偉的史論全編的德語文學部分添磚加瓦,間或對一些現有論述補正糾偏。
如何描繪一段翻譯文學史,範式上有其自身難點。蓋因外國文學的漢譯時序,不對應這些作品產生的年代。特別在西方文學初人中國之際,譯什麼往往是一種隨意行為或偶然事件,缺乏內在的邏輯。也就是說,一般文學史寫作所遵循的時間順序,分期標準或思潮主線,很難作為翻譯文學史布局的依傍。綜觀現今一些翻譯文學史的框架,時而以原作者為中心,時而又以譯者為主線;時而從翻譯機構著手,時而從文學社團切人;時而以文學類型為本,時而又以地區地域為界。但無論採取哪個角度,似都無法在一本書中一以貫之。比如,無論陳玉剛主編的《中國翻譯文學史稿》(1981),還是郭延禮撰寫的《中國近代翻譯文學概論》(1998),都在幾種視角間游移換位,雜用體例,尋找平衡,顯出翻譯文學史寫作方法上的多樣,其實還有無奈和尷尬。
故而,本書體例也無法做到始終如一。權衡再三,擬分3章。第一章以德語文學在中國譯介的歷史順序為經,第二章以20多位漢譯德語文學作家的單獨介紹為緯,第三章對德語文學漢譯史中的幾個綜合性問題進行抉發和討論,試圖以史、傳、論的方式,組成全書框架。

目錄

導言
第一章
一 序曲——洋務大臣最初帶回的德語文學信息
二 譯事開端——王韜和辜鴻銘
三 德語文學的進人(1900—1909)
四 從序曲到正劇的過渡(1910—1919)
五 高潮的到來——20年代的翻譯活動
六 “戰爭文學”的勃興——20年代末和30年代
七 彌散的主題——40年代的德語文學譯介
第二章
一 戰歌作者阿恩特
二 文豪歌德
三 格林兄弟及其童話
四 至爾。妙倫與魯迅《小彼得》的譯序——兼及幾位
幾已被忘的德語童話作家
五 施托姆的譯介和浪漫主義的勝利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