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卷

德語卷

《德語卷》是200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德語卷(上下)》冠有短篇小說的字產。在德文里中稱之為短篇小說的有Novelle等。

基本介紹

  • 書名:德語卷
  • 頁數:942頁
  • 出版時間:第1版 (2002年1月1日)
  • 裝幀:平裝
圖書信息,內容簡介,媒體評論,目錄,

圖書信息

出版社: 人民文學出版社;
叢書名: 20世紀外國短篇小說編年
: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7020035000
條形碼: 9787020035007
尺寸: 21 x 14.8 x 3.4 cm
重量: 898 g

內容簡介

《德語卷(上下)》冠有短篇小說的字產。在德文里中稱之為短篇小說的有Novelle等。《德語卷(上下)》共選有一百個作家。二十世紀的德語作家,不只是數以百計。這其中雖然有的是戲劇家,有的是詩人,有的是長篇小說作家,有的是散文作家,但他們之中也多曾在短篇小說這一領域裡試過身手,創造出一些著名的短篇。這個選本採用的是編年方式。二十世紀是德意志民族歷史上一個重要的一章,它書寫了由它所引發的和一次慘絕人寰的世界大戰,戰後兩個帝國——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的覆滅和解體,隨後魏瑪共和國的詐生,奧地利共和國的建立,法西斯的崛起和攫取政權,以及隨之發動的更為殘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德國的分裂和統一。

媒體評論

前言
托馬斯·曼一九一八年在一篇悼念作家愛德華·凱瑟林的文章里稱:“人們感覺到,德國散文作品自一九OO年起歐洲化了。”其理由何在?作者寫道:“投向生活的目光變得更為冷靜了,譏諷更富才智了,文字更為精確了,整體外表更令人不舒服了,更藝術化了和更加靈活了。”這裡作者所說的歐洲化一詞,用著名評論家馬·萊依希—拉尼茨基的話說就是革命化。所謂的革命化,我以為應理解為是一種現代化,一種與此之前截然不同的變化,是一種與歐洲整體變革的趨同、融入。人們只需稍微回顧一下,僅以短篇小說藝術為例,把十九世紀的一些作品,如自歌德,浪漫派作家,默里克、施托姆、凱勒等現實主義作家,直到自然主義作家,與世紀交替時期步向文壇的作家,如曼氏兄弟、施尼茨勒、霍夫曼斯塔爾、德布林、里爾克、貝恩等人的作品相比較,就明顯感覺出一種新的變化。所說的“時運交移,質文代變”,“文質推移,與時具化”就是這個道理。
自歌德時代直至世紀末,短篇小說這一藝術體裁經歷了一條形式不斷變化、內容不斷擴展、表現手段不斷豐富的發展道路。然而無論是歌德的觀點,浪漫派的理論,還是現實主義時期的闡釋,基本上都有共同之處,這就是傳統的敘事方式,新奇的情節,故事的封閉性結尾。他們的文學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進入新的世紀,作為生活和時代審美反映的文學發生了變化,現代主義登上文壇,它雖然還不能獨領風騷,卻是一種銳利的文學思潮,標誌著一個新的文學時代的開始。自然主義的沒落,隨之相繼出現的印象主義、象徵主義、新浪漫主義、新古典主義、表現主義、新實際主義等文學思潮、流派,都是在現代主義這面旗幟下登場的。這一切都必然對包括短篇小說藝術在內的文學創作發生影響。在這個集子裡我選的第一個短篇是奧地利作家施尼茨勒在世紀的第一個年頭一九OO年寫的《古斯特少尉》。它運用了一種與以往截然不同的敘事技巧,通篇是主人公的內心獨白。雖然十九世紀後半葉在英、法等國早已採用了這種表現手段,但在德語文壇上施尼茨勒卻是它的第一個文學創作上的實踐者。不僅如此,我們還可以從《古斯特少尉》上看到德語現代文學越來越凸現出來的另一個特點,這就是弗洛伊德心理學對文學創作影響;這從托馬斯·曼、卡夫卡、黑塞、瓦塞曼、阿·茨威格、斯·茨威格等人的作品裡能明顯地感受到。可以說,隨著新世紀的到來,德語文學中開始出現了心理分析的年代。活躍在二十世紀前半葉的作家,追求的不再是新奇的事件、戲劇性的情節、外在的動作,而是對印象、反應、情緒衝動、聯想、非理性和無意識越來越感到興趣了,更著力表現人與人,人與物的對立和衝突,人的異化和自我剖析的課題;更多地使用象徵、抽象、隱喻、時空倒錯、意識流、荒誕、蒙太奇、拼貼等反傳統的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段。基於新的生活哲學和科學技術的新的進步,導致了現代主義作家觀察現實的視角變化。拉尼茨基在論及此點時卓有見地的寫道:“作家轉向超現實,但卻是為了現實之故。他們把生活陌生化,是為了熟悉生活。他們使感情沉默,是為了去刺激感情。他們發現反英雄和貶抑,是為了正確評價英雄和激昂的熱情。他們展示荒誕,是為了向理智挑戰。他們讓瘋狂爆發,是為了使思想可以辨認。”否定是一種手段,在現代主義的文學藝術中對人進行扭曲是用於去表現人。
上面我簡略敘及的是德國二十世紀前三十年現代派文學的發生、發展和走向;特別是在魏瑪共和國時期,文學藝術呈現出一個前所未有的萬花筒似的繁榮;各種文學思潮,各種流派相繼登場,各領風騷,潮漲潮落,更迭頻繁。但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那就是現實主義不管現代派文學如何咄咄逼人,它依然是活躍在德國文壇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它的一些著名的代表性作家,不僅堅持這種詩學體系,而且也在發展它,並吸收現代主義的某些表現手段,使之更為豐富。這樣,就如有的學者所指出的,二十世紀的現實主義愈來愈呈現出審美的多形態性,而且在形式和手法上與現代主義的界限愈來愈模糊,愈來愈不確定。這不僅表現在一些作家身上,如托馬斯·曼、黑塞、凱斯騰、阿·茨威格、斯·茨威格等人,而且也表現在一些包括短篇小說在內的作品上。以這個選本為例,有些作品一看就知道是現代主義的或是現實主義的,但有些卻很難界定。在二十世紀裡,現實主義的和現代主義的文學在乎行地發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時強時弱,它們之間也在相互滲透,相互影響。英國批評家戴維·洛奇在談及英國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的關係時提出了“鐘擺論”,這同樣也適用於德國。
一九三三年,希特勒的上台,第三帝國的建立,中斷了德國“歐洲化”過程,中斷了現代主義文學在德國的發展。然而這十二年並不是一個文學上貧乏的年代,德國文學在德國國外,流亡文學拯救和繼承了德國文學的優秀傳統,它也代表了德國文學。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標誌著德國歷史上新的一頁的開始,尤其是對一些生於二十年代前後,身心都受到法西斯戰爭戕害的年輕一代作家,更是一個從零開始的年代,他們是戰後直到六七十年代文學上的主流。這一代人批判那些在納粹時期受到器重現在又被容忍的文人,他們拒絕那些逃避現實遁人內心的保守派作家,他們對戰後返國的流亡作家也不買賬,認為帶有宣傳色彩的現實主義在當前價值體系面臨崩潰時顯得荒謬。作為青年一代代表人物的沃·施努雷用這樣簡練的話對他們的觀點加以概括:“沒有文學的樣板。沒有傳統。”這一代作家在進行文學實踐時,無論是創作長篇還是短篇,都對傳統的敘事方法加以排斥,也對以往的表現手段不予理睬。人們稱他們不是對戰後文學進行修補(Renovation),而是進行變革(Innovation)。有的研究者在談及此時說道,年輕的一代,他們的表現意願基於對陳舊的寫作形式的弱化、相對化和解體上。這樣,“荒誕、嘲諷、超現實的和荒謬的表現就完全服務於世界意義的解構和對釋義的根本放棄”。在伯爾,格拉斯,希爾德斯海姆,迪倫馬特,弗里施,埃辛格等人的作品裡,人們都能強烈地感受到他們的變革願望。
作為這樣一種變革意願的載體,在戰後一段時間裡,主要是篇幅短小的敘事作品,是短篇小說,特別是短故事(Kurzgeschichte)這樣一種藝術形式。短故事是英文short story的對應翻譯,二三十年代一度流行,到戰後受到作家,主要是青年一代作家的格外喜愛;它在戰後的風行一方面自然與美國占領、美國方式的影響有關,另一方也是能迅速地用來表述感受、表達思想的一種藝術形式和謀生的手段。
……

目錄

1900 古斯特少尉 阿?施尼茨勒
1901 去墓地的路 托馬斯?曼
1902 體操課 萊?瑪?里爾克
1903 侏儒 阿?帕克特
1904 一枚戒指 保?海澤
1905 猶太人的墳墓 里?明赫
1906 免疫 弗?魏德金德
1907 站長 雅?瓦瑟曼
1908 婚約 赫?黑塞
1909 嘆息者 奧?呂爾克
1910 露西多爾 胡?霍夫曼斯塔爾
1911 帆游 阿?德布林
1912 約納坦 格?海姆
1913 判決 弗?卡夫卡
1914 塞巴斯蒂安 羅?瓦爾澤
1915 腦 戈?本恩
1916 虱子 阿?茨威格
1917 烏爾里克 卡?斯特恩海姆
1918 夢 卡?埃德斯米特
1919 弗蘭塔?茨林 恩?魏斯
1920 情書 保?恩斯特
1921 朝聖者 馬?梅爾
1922 一次分娩的故事 卡?楚克邁耶
1923 裁縫的童話 羅?穆西爾
1924 斯台爾尼 亨利希?曼
1925 英國公園艷遇 瑪?弗萊瑟爾
1926 呼吸 萊?弗蘭克
1927 日內瓦湖畔的插曲 斯?茨威格
1928 小姐被改造了 於?封?霍爾瓦特
1929 高空飛行記錄 里?福伊希特萬格
1930 囚童 埃?凱斯特納
1931 折磨人的小皮袋 海?封?多德雷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