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簡介,人物評價,經典錄音,曲目簡介,詳盡評述,
人物簡介
1914-19年羅茲愛樂樂團小提琴演奏員;1921-33年在柏林求學並從事指揮工作;1933-38年在米蘭教授作曲。1945年後擔任過一些一流的英國管弦樂團的客席指揮;1958-61年任達拉斯交響樂團、1967-70年任瑞士法語區管弦樂團指揮;他還經常指揮以色列愛樂樂團。
人物評價
謙虛的保羅.克萊茨基(Paul Kletzki),作為一位指揮家,他1973年去世,如果人們還記得他,也因為他是貝多芬和馬勒專家。
他1900年出生於波蘭的羅茲,曾是富特文格勒的學生和租客,直到 1933年逃離德國,先去了義大利,然後是俄羅斯,最後抵達瑞士。克萊茨基被導師拒斥後(用他的話說是“被背後捅了一刀”),失去了作曲的動力。“希特勒主義帶來的震驚毀掉了我作曲的精神和意志,”他說。正回響了阿多諾那著名的格言“奧斯維辛之後,寫詩是野蠻的”。
克萊茨基1939年寫了《第三交響曲》,將手稿留在斯卡拉劇院附近的一座房子的地下室里,這房子在戰爭中被炸毀。1965年他的箱子被挖出來時,他拒絕打開,不堪回首自己堅定關上的那扇創作之門。沒有跡象顯示他希望作品被公演。
但是托馬斯.桑德林(Thomas Sanderling)和一支瑞典小樂團錄製了這部作品,重拾一段記憶。克萊茨基的交響曲是一部不安之作,採用巴赫和海頓的德國開創的賦格和奏鳴曲式,節奏上卻充滿了難民的惴惴焦慮。這種文化上的模稜使得音樂帶有一種無法忽略的緊促和張力。克萊茨基像欣德米特一樣吝惜旋律,但當痛苦衝破厚重的管弦樂織體時,又像蕭士塔高維奇一樣可怖。
所以克萊茨基到底是什麼?一位指揮,還是一位真正的作曲家?弔詭的問題。克萊茨基是那種老派的管弦樂團指揮,在他的時代,指揮家還沒有乘著噴氣飛機滿世界跑,將賺錢看得比努力工作還重要。他缺少那種個性魅力,可能《第三交響曲》已經到達了創造極限(相比之下後來也有錄音的《長笛協奏曲》就很寡淡)。但這首交響曲的水平是無可置疑的。
克萊茨基明顯不是那種以業餘作曲為樂的大指揮家,而是一位選擇以指揮營生的嚴肅作曲家。他們這一類,才是珍稀動物。
經典錄音
曲目簡介
20世紀大指揮家系列錄音(保羅·克萊茨基)
柏遼茲:《本韋努托·切利尼》序曲 愛樂管弦樂團 /1951年9月6日錄於倫敦金斯威大廳
柴可夫斯基:義大利隨想曲 愛樂管弦樂團/1951年9月3日至4日錄於倫敦金斯威大廳
德沃夏克:斯拉夫舞曲三首 法國國家廣播交響樂團/ 1961年7月錄於巴黎法國廣播錄音室
詳盡評述
這是一套精心策劃的雙碟裝專輯,它所展示的這位指揮家的造詣今日似乎已被低估。這套唱片既體現了這位指揮家的優點,又體現了其缺點。2張CD每一張的主打曲目均是一部現場錄製的著名交響曲:第一張是由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演奏的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第二張則是捷克愛樂樂團演奏的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這兩部作品的錄音無疑是最能吸引購買者的。
塔利·波特為本專輯寫了精彩的說明文字,他以時間順序對克列茨基的生平及音樂成就作了詳細的敘述,當然要真正領略這套CD的價值還得聽聽這些錄音本身。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1967年5月錄於慕尼黑。其第一和第二樂章屬於頂極演繹,毫無瑕疵。樂曲開始時單簧管上的“命運動機”陰鬱且充滿惡兆,為整首作品恰如其分地奠定了一種昏暗的色調。其後隨著音樂戲劇性的發展,克列茨基極具敏感性地控制著音樂的起伏,他不僅極好地把握了作品的整體結構,還同時注重音樂上的細節,這顯然說明他對該作品已有很長時間的研究。也許有人會說這快板並非如同總譜所標明的“有活力的快板”,但克列茨基採用這種比標準略慢的速度是為了營造出一種累積的張力。
第二樂章中,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引人注目的弦樂聲部為充滿表現力的圓號獨奏提供了理想的背景。然而,樂章中間的高潮卻沒有達到應有的震撼人心,正是這個使人感覺接下去的兩個樂章可能會不理想。果然,圓舞曲樂章顯得過分嚴肅了,重音過於突出,聽起來不適。克列茨基對樂隊的控制,尤其是對持續音的處理並沒有問題,但所要求的優雅的感覺喪失了。末樂章很不幸地成為了整個錄音中的敗筆。引子部分雖勉強能符合所標明的“莊嚴地”的速度記號,但活潑的快板一出來就顯得力不從心,而且尾聲中“命運動機”的再現沒有達到應有的歡悅程度,與音樂戲劇性的發展不符。樂章最後的音符是激動人心的,但這種歡騰氣氛來得太晚了。如果你想尋找新近錄製的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的優秀錄音,可以聽一下格極耶夫指揮維也納愛樂的版本(Philips 462 905-2)。
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的現場錄音同樣是優劣參半。第一樂章再次是成功的,克列茨基使音樂流暢地表達出來,同時保留了應有的起落,捷克愛樂的弦樂聲部是十分令人陶醉。慢板樂章當然很慢,比規定的“行板”要慢得多,而且有時流於自我沉醉。但圓號在那一大段獨奏中的音色則達到了所應具有豐滿、圓潤、高雅的特質,極具表現力(圓號在第三樂章更消沉的那個樂段中表現同樣十分出色)。極為可惜的是這種張力在後來音樂的發展中漸漸消失了。
唱片中其他曲目也大都印證了這位指揮家在演繹上述兩部交響曲中所體現出的特質:注重細節,但一些奇怪的處理使錄音的總體效果大打折扣。孟德爾頌的序曲即是如此,開始部分的處理十分親切,木管部分的銜接也十分出色(聽克列茨基對管弦樂隊平衡的高水準的把握是一件令人激動的事)。由木管快速樂句引出的快板部分也始終充滿活力。因此對樂隊的平衡把握得如此出色的克列茨基,為什麼要在樂曲將近結束時讓定音鼓的演奏過分激情,而使整部作品流於鬧劇?
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的錄音是非常迷人的,速度把握的也很好,不過仍然不能與庫貝利克在DG的版本(Trio系列469 336-2或大師原典系列457 712-2)相媲美。柏遼茲的《本韋努托·切利尼》序曲的演繹沒有做到應有的熱情洋溢(不過有些銅管樂段還是不錯的),而舒伯特的《羅莎蒙德》間奏曲倒是很原汁原味。不過它速度太慢,過於浪漫化,過於柔和,效果反而不好。其中的一些單簧管演奏雖然清澈可愛,但卻無法補救整體效果的缺憾。
第二張CD選以柴可夫斯基的義大利隨想曲結束十分明智,這個錄音避免了一些愚鈍(在這部作品中實屬不易),還是很能體現柴可夫斯基的精髓的。這部作品克列茨基曾在1950年錄過一個單聲道的版本,這個1958年版是以立體聲技術重新錄製的。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位於勃拉姆斯交響曲和柴可夫斯基義大利隨想曲之間的華格納韋森東克歌曲集中的一曲《夢》,小提琴家休·比恩擔任獨奏。這首有趣的曲子是不常聽到的,但比恩對重音的過於依賴破壞了其音樂性。說明書的錄音信息標明該錄音錄於1958年8月30日和9月9日,但說明文字說這段音樂“是在錄音工作的最後半個小時錄下的”。
總之,這是一套有趣的專輯,當然其中的每個錄音都不能達到首選版本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