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

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

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是1918年由名指揮家安塞美(1883~1969)所創立的。1938年吸收併合並洛桑廣播交響樂團,直到1967年引退之前,安塞美擔任這支樂團的常任指揮,大約有半世紀之久。在這段時間內,為英國Decca (London)灌錄過無數優秀的唱片,成為全世界聞名的樂團。這支樂團在日內瓦和洛桑兩個都市都有定期演奏會,有時也參與日內瓦大劇院的歌劇演出,或參加夏季魯哲倫音樂節管弦樂團的演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
  • 機構類別:管弦樂團
  • 國家:瑞士
  • 成立時間:1918年
評價,指揮,歷史背景,

評價

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是一個有特色的管弦樂團,其聲音在40年代就獲得了世界性的關注,韻味濃厚而有活力,木管和打擊樂在合奏中閃耀光彩。這個樂隊具有法國和德國的雙重特徵,弦樂是犀利簡潔、明顯是法國式的,卻沒有在巴黎聽到的薩克管一樣的巴松和有鼻音的雙簧管。對於維吉爾·托馬森(美國作曲家兼評論家)來說,這個樂團各個聲部的交融“像貝殼一樣光滑,好象是細雨之後的彩虹,像品嘗仙桃一樣鮮美”。這就是厄內斯特·安塞美(Ernest Ansermet)指揮指揮下的瑞士羅曼德樂團,它的錄音被認為是可以安心享用的佳釀——法國和俄羅斯管弦樂作品的大多數代表作,用DECCA新的FFRR技術錄製

指揮

安塞美隱退後,雷茲基和薩瓦利什先後接棒,在薩瓦利什統率下,音色方面強烈地傾向於德國味道,跟安塞美時代的拉丁色彩迥異其趣。1980年起,由斯坦恩接任常任指揮,此後這支樂團的德國味道,一定會更加濃厚,所謂“羅曼德”,是指瑞士境內,以法語為公用語的地區。昔日,安塞美那獨特的、透明的音色已經有逐漸稀薄的趨勢。現任指揮:約爾丹。
羅曼德樂團把普通樂隊演出的慣例放在一邊,從來不為低端觀眾演奏。安塞美認為指揮可以防止多數的問題的發生,只要安排得體速度適當,就可以得到節奏的清晰,平衡和純正的風格。很少花時間在嘹亮快速的以及舒緩輕柔的表達之間做選擇,此外是對聲音力度的蔑視——反對樂隊有太多取悅現場觀眾的聲音,認為那只是一種響亮的效果,而不是音樂的現場氣氛。
安塞美的音樂理念與斯特拉文斯基相一致:一個清晰的結構和節奏,木管從來不順從弦樂,對音樂的詮釋中扭曲現象的厭惡。安塞美晚年在一次採訪中說:“我努力給我的樂隊以這種風格,這種風格是恰當的表情,正確的分句。不是外在效果,而是內在的音樂真實。”跟斯特拉文斯基一樣,他利用這些元素,同時出於對人們欣賞習慣尊重而謹慎把握他的技術。每個安塞美會見的人都對他的睿智,嚴厲,和說服力印象深刻。在他完成於1961年的1000頁的專著《音樂在人類意識中的基礎》中,你也可以體會到這些。
當斯特拉文斯基正在創作《春之祭》的時候,安塞美會晤了他。在1915年,斯特拉文斯基向佳吉耶夫(俄羅斯芭蕾舞團的負責人)推薦安塞美擔任皮埃爾·蒙都的替補。將安塞美安排在一個俄羅斯芭蕾舞團的過程,是一個閃電般的試驗,他要面對棘手的對藝術家和音樂家的管理。他很快掌握了複雜的樂譜,首演了很多作品,把斯特拉文斯基的3部俄羅斯芭蕾舞介紹到美國。在後面的年份,他繼續倡導新音樂,進行了更多的斯特拉文斯基(《聖詩交響曲》1930年)、巴托克、奧涅格、馬丁、欣德米特拉威爾、盧塞爾、布里頓(《盧克萊修受辱記》,格林德伯尼1946年)、馬爾蒂努和梅西安作品的首演。
斯特拉文斯基在職業上和音樂上成就了安塞美。安塞美是一個自學成材的新手,通過演出通俗作品來謀生,強迫自己來弄懂斯特拉文斯基革命性的節奏語言。兩個音樂家也不可避免地隨著音樂時光的流逝而疏遠。指揮家因為執意要修改JEU DECARTES而激怒了作曲家,在作曲家極度需要對自己的新版本的忠誠的時候,演出了原始樂譜版本。接著,安塞美變得更加狂傲,拒絕斯特拉文斯基的50和60年代提出的抽象概念。在300種安塞美的錄音中,斯特拉文斯基是出現率最高,《火鳥》他錄了3次,他最後的商業錄音是斯特拉文斯基的三樂章交響曲。
與大多數的專業樂團不同,瑞士羅曼德樂團辛勤工作的目標是唱片契約規定的版稅而不是出場費,因此它成為DECCA的賺錢機器。當時的日內瓦是加爾文教派的領地,安塞美自己也信仰加爾文教義。在這樣一個像法國那樣不太音樂化的國度中,卻崇尚著大師級的美妙演奏。但是日內瓦樂手把音色變化看得比任何的音調的流出都重要,他們1956年的《夜鶯之歌》因色彩而爆發,1957年的《彼得路西卡》堅決屏棄音色的混合,在彼得路西卡和莫爾的房間一場中,引發了極度豐富的聲音色彩衝突。
安塞美1955年與馬加洛夫合作的鋼琴協奏曲是一種展示,安塞美一板一眼的節奏、羅曼德樂團雙簧片的哀號和略微鬆弛的合奏,讓音樂突然清晰起來。
《佩利亞斯和梅麗桑德》是安塞美作為法國音樂專家的試金石,值得稱道的是,1952年的錄音中有一個美妙的法國演員陣容,和一個完全透明的,流暢的樂隊聲音,芟夷了所有外來的音調的重力。
安塞美在德彪西的曲目很少做到和諧一貫。在詮釋德彪西三首罕見珍品的細節中,安塞美證明了更多的熟練技巧。
安塞美很精通夏布里埃的荒誕派喜歌劇。風趣的神態可以在簡潔中見證。安塞美《西班牙》充滿了生命力,原因在於從任何習慣的感覺上它並不是很快。
在1955年為DANCO公司的錄音中。在錄音效果很好的1961年與貝爾岡查合作的立體聲重新製作中,這種敏感缺少了。用活力和色彩把這個作品渲染得特別興奮,用巨大的氣勢處理其中分句。
安塞美把更多的力量用來提攜奧涅格和弗蘭克·馬丁——儘管牢固地根植於調性,兩個年輕的作曲家認為擁有俄羅斯風格。安塞美留下了奧涅格的清唱劇《大衛王》和中期的三部交響樂的立體聲錄音。在《第4交響曲》表現的確讓人愉快。
在偶數序號的貝多芬交響樂里,安塞美的表現是驚人的、敏感的,經常有創新的,沒有一點錯誤的判斷,在過渡段落,尖利、爆炸性的定音鼓聲引發出閃光的巨大活力。
安塞美
安塞美很難在歷史和風格上定位。和托斯卡尼尼都很高看對方,但是安塞美把蒙都看做是自己的主要競爭對手。與蒙都相似,安塞美拒絕專業化的主張,其廣泛的曲目更適合於佳吉耶夫劇院的特徵安塞美很少被風格的結果所占據,而是擁有追求音樂內在的真實。安塞美是現代音樂家。斯特拉文斯基這樣讚揚說:“洞察樂譜的實際情況,而不是尋找他希望發現的東西。”
與同代的指揮家萊納克倫佩勒瓦爾特相比,安塞美更多地實踐了一種來自於音樂真誠的興奮——一種對於他去世36年後其唱片倉庫出版情況漫不經心的忽視。演出被DECCA的麥克風很好地捕捉到,音樂素養仍然在以一種不可言傳的方式閃爍著靈光

歷史背景

瑞士,四個大的語言群體同時並存,德語、法語、義大利語以及東部所使用的拉丁語系方言,既從地理上構成了四個不同的地區,也在文化背景上給這個國家帶來了迎異而奇特的人文景觀。設於日內瓦的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是法語地區音樂文化的一個具有世界意義的象徵,所謂“羅曼德”,意思就是“法語地區”。實際上,這個地區也是瑞士歷史上音樂活動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創建於1918年,它能夠發展到這樣顯赫的地位完全依賴於它的發起人和首任指揮恩斯特·安塞梅。安塞梅最初並沒有打算以音樂作為自己的終身職業,受父親的影響,在大學裡選擇數學專業,畢業後又成了一名數學教師。但是在教書的同時,對於音樂的興趣越來越濃厚,以致於最後完全不能擺脫它的誘惑。曾經隨作曲家布洛克研習作曲理論,並且去仔細地觀察當地的指揮們在排練和演出中的種種表現。最終決定走上音樂道路。
在音樂生涯的最初階段,安塞梅與許多重要的作曲家保持了密切的友誼,其中有德彪西、拉威爾和當時正居住在瑞士的斯特拉文斯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瑞士的法語地區還沒有一個職業交響樂團,只有日內瓦劇院擁有一個小型的樂團。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安塞梅在日內瓦以及法語地區其他城市的一些具有社會影響力的熱心人士的幫助下,召集起一大批音樂家,於1918年籌建了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並且與之不可分割地共事達半個世紀之久,直至1967年退休離開樂團。
樂團組建時,演奏家中的絕大部分是外國人,法國木管演奏員,維也納的銅管演奏員和來自比利時、義大利以及瑞士本國的弦樂演奏員,所有的這些人構成了一個有著濃厚國際色彩的樂團。但是,安塞梅的目的絕不在於此,而是夢想建立一個真正由瑞士人所組成高水平的交響樂團。對於那些有才華的本地音樂家給予了有力的支持,到了1946年,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成員中已經有五分之四是瑞士人。
樂團的音樂會大大改變了日內瓦音樂生活的結構,同時也對其他地區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除日內瓦外,樂團還經常在洛桑、蒙特勒和沃韋等城市舉行定期音樂會,它在洛桑所舉辦的音樂會是這座城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最系統也最引人注目的活動,從而使這座當時還沒有建立起永久性職業樂團的城市開始有了高質量的交響樂音樂會,也因此而促進了這裡的音樂乃至整個文化事業的發展。為了與之相抗衡,同時也是為了提攜洛桑的本地文化,瑞士羅曼德廣播電台曾經於1935年在洛桑組建了一支樂團,但令人遺憾的是未能長期存在下去。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另外一支室內樂團在洛桑建立起來,並通過廣泛參加歐洲各地的音樂節而獲得了國際聲譽。
當羅曼德電台所支持的樂團在洛桑成立時,安塞梅也感到了它對於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潛在的威脅。在瑞士國家政府和日內瓦市政當局以及許多私人捐助人的幫助下,對樂團進行了行之有效的改組,以使它保持旺盛的活力和競爭能力。不斷地擴大樂團的表演曲目,除音樂會外還舉行短期的歌劇演出季節,主要上演法國歌劇作品。
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的音樂會上,安塞梅的曲目以德彪西、拉威爾斯特拉文斯基普羅科菲耶夫巴托克等人的作品為主,同時也為奧涅格馬爾廷這類作曲家的作品更為人所了解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只有到了後期才把目光更多地轉向了古典時期。把演奏的重心放在近代法國音樂上,也許與樂團強大的法語文化背景不無關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受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知名樂團的演出邀請,但是總是不願太久地冷落親手創建的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認為,一個樂團的風格不能簡單地歸結於演奏上技術程度,而是在於它的表演方法,在於這種方法所代表的藝術的、歷史的和文化的感覺,指揮家的任務就是將全體音樂家的感覺融會貫通地整合在一起。樂團的常任指揮可以建立這個樂團的風格,而客席指揮則很難改變它。這也正是安塞梅在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奏德彪西和斯特拉文斯基的音樂時所遇到的問題。感到樂團所固有的傳統、特殊的風格無法滿足心目當中的音樂所要求的聲音,而這些只有面對多年的親兵——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時才能獲得。因而,在權衡和左右日內瓦與其他地方的關係時,總是毫不猶豫地選擇前者。
1966年,年事已高的安塞梅感到來自於健康狀況的壓力,在83歲的時候,將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的指揮棒交給了出生於波蘭並已取得瑞士國籍的保羅·克萊茨基。然而克萊茨基卻在執掌樂團僅僅三個演出季後就在作客利物浦的一次排練過程中突然發病,當場暈倒並最終結束了生命。於是,樂團在很短的時間內第二次易主,於1970年請來了沃爾夫岡·薩瓦利施。薩瓦利施對於樂團的演出曲目做了一些調整,引入了許多過去被忽略的德國作曲家的重要作品。自然,就像薩瓦利施在多年以後所說的那樣,這個樂團在法國音樂方面的出類拔萃的表現受益匪淺。但是在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以及其他樂團繁忙的演出活動令他難以把更多的精力投注到這裡,而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在與安塞梅的多年朝夕相處中又已經形成了與首席指揮相濡以沫、密不可分的傳統,顯然,薩瓦利施不可能像安塞梅那樣“從一而終”。很快,樂團再次面對新的指揮—霍爾斯特·斯特恩登台亮相。
在與這幾位指揮合作當中,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正在悄悄地但也是令人難以置信地發生著變化,安塞梅時期輕盈透明的法國特色正在逐漸消褪,代之以更加濃烈也更加國際化的趨勢,德國指揮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樂團的個性。也許,這也是安塞梅近50年一統天下之後的必由之路。
出生於瑞士的阿明·約爾丹成為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的指揮,這個在洛桑室內樂團抗衡於安塞海的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的指揮家,終於能夠有朝一日將其昔日的對手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