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西安

梅西安

梅西安(Olivier Messiaen,1908年12月10日-1992年4月27日),法國作曲家、風琴家及鳥類學家,普遍公認為二十世紀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樂常融入複雜的節奏語言(他私下鐘愛古希臘和印度音樂),並以“有限移調調式”(梅西安自他早期作品中提出的概念)鋪陳出和聲與旋律。梅西安身為一位天主教徒,曲作中常流露出他對信仰的虔誠。

他時常遠行,因而在作品中融入了多樣元素,例如日本音樂、猶他州布萊斯峽谷國家公園的風景以及聖方濟各的生活等。梅西安曾形容,當他聽見和音、尤其是根據他的音樂調式所譜出的和聲時,會不由自主產生共鳴、聯想到色彩(即所謂的聯覺現象),進而將這些色彩結合、轉化入旋律之中。有一段時間,他全心投入關於“全序列主義”參數化的實驗,因此被後世認定是序列主義領域的革新先鋒。他是首位在管弦樂曲中使用電子琴(即梅西安的馬特諾電子琴)的作曲家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梅西安
  • 外文名:Olivier Messiaen
  • 國籍:法國
  • 出生地:阿維尼翁
  • 出生日期:1908年12月10日
  • 逝世日期:1992年4月27日
  • 職業:作曲家、風琴家、鳥類學家
  • 代表作品:《圖倫加利拉交響曲》、《時間結束四重奏》、《鳥鳴集》等
  • 主要成就:二十世紀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
  • 性別:男
人物介紹,經歷,音樂介紹,成就,其它,晚期,作品列表,

人物介紹

法國人梅西安(Olivier Messiaen)身為“二戰”前後的作曲家,也許是戰後影響最大的作曲家。對宗教題材的巨大熱情曾在西方現代文化中帶起一股不小的熱情。如果縱觀梅西安一生的經歷,就可以理解梅西安所有的音樂主題——宗教、大自然與愛情——從何而來。
梅西安

經歷

梅西安為詩人塞西爾·索瓦日(Cécile Sauvage)之子,出生在法國阿維尼翁(Avignon), 在篤信天主教家庭出生的梅西安是一位虔誠的教徒。
梅西安是從德彪西印象主義基礎上起步的,他11歲就被父母送進巴黎音樂學院深造,當時德彪西剛剛去世。他崇拜德彪西,從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始,由此有一個較高的境界。《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是以呂利的法國音樂傳統嫁接梅特林克的神秘主義的結果。畢業前,1928年他20歲時所作的《聖餐》,篇幅僅6分鐘,是管風琴所表現的,一種越來越要向幽深的境界飄去的沉思默想。
1930年
1930年他畢業時作成以弦樂表現為主的
管弦樂
《被遺忘的祭品》,主題還是對聖餐的默想,篇幅變成12分鐘,分為“十字架”、“罪惡”與“聖餐”三樂章,中間的“罪惡”表現靈魂墜入深淵,有一種不成熟的衝突,但結尾“聖餐”中的感恩卻更顯博大。同年,他擔任巴黎三一教堂的管風琴師,任職達40年之久。
1940年
1940年,德國閃電般入侵法國,法軍在戰場上迅速瓦解,梅西安就在敗退的法軍中,被德軍俘虜,運載到納粹德國的集中營。那裡有一位喜愛音樂的管理員,認出了梅西安。這位叫布魯爾的德國軍官下令給梅西安準備紙筆和橡皮,並給他一間不受打擾的空房,讓他可以繼續創作。梅西安在被俘前,才剛寫了一首曲子的標題“在時間盡頭”。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梅西安創作了聞名的《時間盡頭四重奏》(《時間結束四重奏》)。1941年1月,德國冰天雪地,在一座戰俘營中,300多名戰俘與衛兵擠在一起,聆聽台上四位演奏者演奏他們從來沒有聽過的音樂。四位演奏者中,一位彈鋼琴、一位拉小提琴、一位拉大提琴,還有一位吹單簧管。他們用的樂器都是在戰俘營里找來湊合的。彈鋼琴的正是梅西安,而所演奏的作品,就是他在戰俘營里寫的《時間盡頭四重奏》。日後他追憶說:“從未有人如此全神貫注地聆聽我的音樂,如此心領神會。”
1942年
1942年回國擔任巴黎音樂學院的和聲教授。
梅西安是從德彪西印象主義基礎上起步的,他11歲就被父母送進巴黎音樂學院深造,當時德彪西剛剛去世。他崇拜德彪西,從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始,由此有一個較高的境界。《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是以呂利的法國音樂傳統嫁接梅特林克的神秘主義的結果。
2008年12月10日,是法國著名作曲家梅西安誕辰100周年。

音樂介紹

音樂風格
梅西安受象徵主義美學影響,又有崇拜耶穌的宗教狂熱,許多創作貫穿了神學思想。他謳歌大自然,因為這是造物主恩賜的傑作。他對自然界的反映,最終通過他長期對世界各地的鳥鳴研究和音樂化的再現來達到。其獨特的鳥鳴在他的音樂中反覆出現,不僅作為他音樂中的一個特徵符號——象徵大自然,更抒發了某種神秘意味的感恩之情。
梅西安被認為是第一首全面控制的音樂作品的作者。他的音樂技法與配器融合了神秘主義與實驗精神,影響了西方現代主義音樂的思潮。我國的著名青年作曲家陳其鋼就是梅西安的關門弟子,他可謂學到了梅的真傳。
今年12月10日,是法國著名作曲家梅西安誕辰100周年。梅西安是德彪西拉威爾之後,最重要的法國作曲家,他的重要性,首先在於用現代作曲氛圍重新包裝了傳統的宗教音樂主題;其次是在東西方音樂素材融會中,找到一種通向深遠的神秘主義的語境。
梅西安是從德彪西的印象主義基礎上起步的,他11歲就被父母送進巴黎音樂學院深造,當時德彪西剛剛去世。他崇拜德彪西,從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始,由此有一個較高的境界。《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是以呂利的法國音樂傳統嫁接梅特林克的神秘主義的結果。
《時間結束四重奏》
《時間結束四重奏》是梅西安的名作,這首作品是梅西安在戰俘營里完成的。梅西安被俘前,才剛寫下這首曲子的標題“在時間盡頭”。這個標題出自《聖經·啟示錄》第十章,當第七封印被揭開時,神面前會出現七位手持號角的天使,其中第七位天使向天起誓說:“時間到了盡頭,不再有時間了。”
《啟示錄》描繪上帝再臨的終極審判,一方面啟示救贖,另一方面卻又充滿了對現世毀滅的
恫嚇。毀滅過程一方面是焚燒,另一方卻又是黑暗,而且背景還響著淒烈的號角聲,這樣的情景,多么符合現代戰爭的景況。
不過梅西安想像的“時間盡頭”,還有另外一層音樂上的意義。時間也是構成音樂的節拍元素——0節拍,音樂建立在規律和清楚的節拍時間上。梅湘生活在20世紀,短短30年中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中間又有各國長期密集的軍事競爭,軍隊的軍人,如此濫用了規律和清楚的節拍!
鼓聲、號角聲,尤其是引發人激動情緒的“一、二、一、二”進行節拍,是20世紀軍隊最突出的場景,在這樣的節拍中,大批的軍人邁步前往戰場,走向毀滅。
梅西安真的聽厭了軍隊與戰爭的節拍,他要返回音樂的本源本質,追求“時間盡頭”,追求被戰爭濫用的節拍的終止。
《時間盡頭四重奏》里的節拍一下子延長,一下子收縮,一下子突然停滯,一下子甚至以對稱的方式卷過來又卷過去。音樂還在,但大家印象中的音樂節拍規律被梅西安打亂了。
《時間結束四重奏》的4件樂器分別是單簧管、小提琴、大提琴和鋼琴,全曲共8樂章,演奏速度慢一點,就需要50多分鐘。這樣的篇幅,在室內樂作品中極少見,它又以抽象音樂語言,表現痛苦在超脫中的慰藉這樣特別具體的情緒。它不僅是現代音樂中的傑作,在自古以來的室內樂作品中,尤其對單簧管這種樂器的性格挖掘,都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其中所表現的那種蒼涼中的虔誠,實在可與勃拉姆斯的單簧管五重奏成姐妹篇。這首作品是梅西安所鐘情的有關鳥的意象的真正確立,它的第一樂章標題是“水晶的禮拜”,以各種各樣鳥在晨光中甦醒為開端,那些 鳥的翅膀劃破沉寂的空氣。這些鳥顯然是人的命運各種形態的投射,它們被陰鬱而又慵懶的背景所包圍,呈示著苦難,等待第二樂章的天使來宣告世界末日中的拯救。
這首四重奏最感人在第三、第五與最後的第八樂章。第三樂章以單簧管獨奏為主,標題是“鳥兒們的深淵”,是對人生的反思,一種傷痕累累孤獨中對自己的撫摸。梅西安自己說,鳥兒們這般傾訴中,表現的是對星、光、虹的嚮往。第五樂章是大提琴在鋼琴冷酷的和弦敲擊下表達“耶穌永恆的頌歌”,表現“聖經”的普世價值,一種無窮盡愛的厚厚包容。它之後,第六樂章“七個號角的狂舞”、第七樂章“宣告末日的天使之虹的錯亂”都表現了衝突。7個號角指《約翰啟示錄》中的7聲雷聲,第七樂章則是,6天創世後,人在第七安息日的天使之虹中被超脫,超脫過程恍惚又眩暈,是靈魂的被救贖。最後的第八樂章,是小提琴表現的第二首“耶穌永遠不朽的頌歌”,按梅西安說法,是安息日的無窮延長,“變成永遠被光照耀安寧的第八日”。這首作品,構成梅西安音樂魅力的幾大要素已經成熟地組織在了一起:鳥鳴中悲哀的人生,對人生意義的沉思默想,安息日召喚中靈魂掙脫世俗而去的撕裂與顫慄,在星光中安居所獲得的狂喜。它們構成著動與靜充滿張力的對比。
《圖倫加利拉交響曲》
完成於1948年的《圖倫加利拉交響曲》這是他一生所作唯一的交響曲,曲名是梵語的“愛之歌”,是他批判世俗欲望的作品。這部長達兩個多小時的鋼琴曲集,通過對主耶穌眾多眼睛的默想,試圖超越德彪西的《意象集》。他最好的鋼琴曲集,是後來在上世紀50年代完成的《鳥鳴集》。
《圖倫加利拉交響曲》其中豐富的打擊樂充滿喧囂與騷動,各種各樣的音響奇異表現層出不窮,混雜成色彩斑斕的洶湧澎湃。比如第二樂章中,明顯能聽到格什溫一個美國人在巴黎》中,美國人走在香榭麗舍大街上那種洋洋自得,而更多是充滿誘惑的異國情調。一般人認為,這種異國情調來自印度,其實更有效果的是馬特諾電子琴及鼓。這首作品共10個樂章,第一、五、六與第十樂章似畫框,二、三、四與七、八、九為內容,五、六在中間做間隔。如仔細分析,前半部二、四是情歌,中間夾一個“圖倫加利拉”;後半部七、九是圖倫加利拉,中間夾一個“愛的展開”。3個“圖倫加利拉”是最初創作的原點,精華所在,仔細聽它們,都是精妙的節奏效果試驗,這些節奏的不規則組成改寫了有關旋律的概念。由此“圖倫加利拉”的真正含義是,通過“時間節奏變化的遊戲”來表現愛與欲望的深淵,所有效果其實都為這種深淵吸引力的形象化。

成就

法國作曲家奧利維爾·梅西安(Olivier Messiaen,1908~1992)在現代作曲家中所處的重要地位和他對二十世紀音樂的巨大貢獻是毋庸質疑的。在1992年去世以前,他一直被人們稱作是“在世的最偉大的音樂家’。梅西安各種新穎而獨特的創作技法為後人開闢了嶄新的道路,一直是展現出的人類廣闊的精神世界,也正在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專業音樂工作者們談論和關注的焦點。同時,他音樂創作中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即虔誠的宗教信仰、深刻的神學思想以及由此

其它

其作品廣泛引證聖約翰對世界末日的預見(於世界歷史的此時此刻尤為恰如其分),但梅西安同時也宣告了音樂的末日。他的音樂是靜態的——不復朝著終點進發,而僅存在於無始無終的音樂空間。
1942年,梅西安被遣返回國,在巴黎音樂學院任和聲學教授,弟子包括布列茲、施托克豪森、澤納基斯和鋼琴家伊馮·羅里奧(Yvonne Loriod)。這一時期產生了許多重要作品,包括龐大的《圖倫加利拉交響曲》(1946-8年),由波士頓交響樂團首演於1949年,伯恩斯坦指揮。作品標題取自一首印度節奏鮮明的戀歌中的詩詞用語。全曲極富活力和聲色之美,是一曲愛情的讚歌。在為《圖倫加利拉》撰寫的說明中,梅西安將走向高潮的第五樂章稱之為“以持久而狂熱的歡樂之舞,將熱烈的肉慾推向巔峯”。除了獨奏鋼琴,作品還獨具一格地採用馬特諾電琴——一種早期的電子樂器-並吸收印度音樂節奏和鳥鳴等多種素材。
對日後為其弟子帶來非凡靈感的十二音體系,梅西安作過短暫的探索。但整個五十年代,他主要從事以鳥鳴為素材的改編和創作。這種改編並非依樣畫葫蘆,因為他力求捕捉的是與鳴禽的斑斕五色相對應的音響。1956年,他為伊馮·羅里奧寫了“鋼琴協奏曲”《異國鳥》。梅西安的第一個妻子1959年去世,三年後他與羅里奧結婚。

晚期

在晚期作品中,他將精美的鳥鳴置於更寬廣的語境中,由此產生了以猶他州的布萊斯(Bryce)峽谷風光為靈感源泉的大型作品《從峽谷到星空》(1975-83年),梅西安對鳥鳴和宗教的雙重興趣,在此找到彼此交融的完美載體。
1978年,梅西安從音樂學院退休,但此後繼續其獨具面目的創作,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年。倒數第二部作品是1991年紀念莫扎特逝世二百周年的《微笑》(Un Sourire)。

作品列表

1935 管風琴基督降生(La nativite du seigneur)
1943 雙鋼琴曲阿門之幻想(Visions de l'amen)
1941 為小提琴、單簧管、大提琴、鋼琴而作的時間之終結(Quatour pour la fin du temps,又譯作:末日四重奏)
1946-48 圖倫加利拉交響曲(Turangalila Symphony,又譯作:愛之交響曲)
1959-60 時間色彩(Chronochromie)
1932 升天(L'ascension)
1948 康德約蒂亞(Canteyodiaya)
1974 星辰峽谷(Des canyons aux étoiles…)
1952 黑喜鵲(Le merle noir)
1953 鳥兒醒來(Le reveil des oiseaux)
1955-56 異邦鳥(Oiseaux Exotiques)
1956-58 鳥志(Catalogue d’Oiseaux)
1963 天堂的色彩(Couleurs de la Cité Céleste)
1975-1983 阿西西的聖方濟各(Saint-François d'Assise)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