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國寺經幢

經幢一般由幢頂、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組成,主體是幢身,刻有佛教密宗的咒文或經文、佛像等,多呈六角或八角形。在我國五代二宋時最多,一般安置在通衢大道、寺院等地,也有安放在墓道、墓中、墓旁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保國寺經幢
  • 又稱:幢幡
  • 記載:《陀羅尼經》
  • 造於:大中八年(公元854年)
浙東第一經幢,寧波保國寺,普濟寺,

浙東第一經幢

幢,原是中國古代儀仗中的旌幡,是在竿上加絲織物做成,又稱幢幡。
由於印度佛的傳入,特別是唐代中期佛教密宗的傳入,將佛經或佛像起先書寫在絲織的幢幡上,為保持經久不毀,後來改書寫為石刻在石柱上,因刻的主要是《陀羅尼經》,因此稱為經幢,是源於古代的旌幡。經幢一般由幢頂、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組成,主體是幢身,刻有佛教密宗的咒文或經文、佛像等,多呈六角或八角形。在我國五代二宋時最多,一般安置在通衢大道、寺院等地,也有安放在墓道、墓中、墓旁的。

寧波保國寺

寧波保國寺天王殿前有兩座造於唐代的石經幢,其一,為造於大中八年(公元854年)的鄞縣永壽庵尊勝經幢(已斷裂)。另一座普濟寺經幢造於唐代開成四年(公元839年),距今已1161年,比寧波市區天寧寺塔(鹹通塔)還早23年,所以更顯珍貴。
普濟寺石經幢原在寧波慈城鎮普濟寺(其遺址即今慈湖中學)大雄寶殿前,該寺據稱是我國江南最早的佛寺,原是三國時代孫權的謀士、太子太傅闞澤的私宅。在《三國演義》第四十四回中有"闞澤密獻詐降書"的描寫。赤烏二年(公元239年)闞澤舍宅為寺,自己也隱在湖邊讀書,因此慈湖又名"闞公湖",普濟寺的後山名為"闞峰"。

普濟寺

普濟寺石經幢通高4米,其中幢身高達2米,呈八角形,每面寬25厘米,除刻"口奄摩尼達哩口牛吒"八字真咒外,還刻著唐代書法家奚虛己寫的《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的全文和序文,共3378字。經幢的頂部雕刻雲盤和八角翹檐,基座上部的承盤上刻三條盤龍和仰蓮,中部八角束腰刻八大金剛,著地的基座刻覆蓮,最大直徑達1.8米,整體造型莊重、穩定,雕刻精緻,反映了唐代建築藝術、石雕工藝和書法藝術的高深造詣和成就。
經幢造好後屢經劫難,公元845年,唐武宗會昌滅佛,毀寺4600座;公元955年,後周世宗再次毀寺 3336所,以後又歷經千年以來的災害和兵火,普濟寺的殿宇多次興衰,今已不存,唯獨石經幢仍能保存到現在。1983年從慈城遷建於保國寺易地保護,成為浙東最古老、最完整的石刻經幢,被列為浙江省重點文物,受到國家保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