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並原則通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
國務院總理
溫家寶23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並原則通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
會議指出,包括山西、安徽、
江西、
河南、湖北和湖南六省在內的中部地區,是我國重要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裝備製造業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在經濟社會發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實施促進中部崛起戰略以來,中部六省發展速度明顯加快,
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但是,中部地區也面臨著諸多制約長遠發展的矛盾和問題。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過程中,要進一步發揮中部地區比較優勢,增強對全國發展的支撐能力。
會議提出,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爭取到2015年,中部地區實現經濟發展水平顯著提高、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提升、和諧社會建設取得新進展的目標。為此,一要以加強糧食生產基地建設為重點,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持續增加農民收入,切實改變農村面貌。二要按照最佳化布局、集中開發、高效利用、精深加工、安全環保的原則,鞏固和提升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地位。推進大型煤礦建設,加快電力和電網建設,大力發展原材料精深加工。三要以核心技術、關鍵技術研發為著力點,建設現代裝備製造業及高技術產業基地。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升裝備製造業整體實力和水平。加快發展高技術產業,以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製造業。四要最佳化交通資源配置,強化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地位。加快鐵路網和機場建設,完善公路幹線網路,提高水運、管道運輸能力。五要加快形成沿長江、隴海、京廣和京九“兩橫兩縱”經濟帶,積極培育充滿活力的城市群;推進老工業基地振興和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縣域經濟,加快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發展。六要努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水平。加強耕地保護,提高水資源利用綜合效益。七要優先發展教育,繁榮文化體育事業,增強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八要以薄弱環節為突破口,加快改革開放和體制機制創新,不斷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進一步完善支持中部崛起的政策體系。
會議要求,國務院有關部門要加強對規劃實施的指導協調,有關地方要結合本地實際,切實抓好落實,確保規劃目標順利實現。
會議還研究了其他事項。
交通部發布《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公路水路交通發展規劃綱要》,爭取用10年左右時間,中部地區致力於形成完善、高效、和諧的現代綜合運輸體系,建成能力充分、組織協調、運行高效、服務優質、技術先進、安全環保的客貨運輸系統。
中國交通部8月1日訊息,交通部綜合規劃司8月1日下發了《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公路水路交通發展規劃綱要》, 全文如下:
21世紀第一個五年計畫即將結束,面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和新要求,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從統籌區域協調發展、促進東中西互動、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充分發揮中部發展潛力、推進中國經濟發展和擴大對外開放,推進中國工業化、城鎮化、解決三農問題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出發,提出加快中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戰略決策,這對於中國抓住機遇,擴大開放,保持經濟社會快速、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省,人口占全國的28.1%,農村人口超過全國的30%;人均GDP是全國平均水平的84%,是東部地區平均水平的40%左右。中部地區人口多、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加快中部地區發展、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提高中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是實現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必然選擇。
中部地區地處中國內陸,承東啟西,接南連北,是中國生產要素流動的橋樑和紐帶,區位十分重要。中部地區以11%的土地生產了全國31%的糧食,是中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對確保中國糧食安全具有重要地位;中部地區是中國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對支持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加快中部地區發展,不僅是中部地區自身發展的要求,也是支撐全國經濟社會全面進步,實現中國區域協調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事關中國未來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目標的大局。
交通運輸是中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是中部地區崛起和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加快中部地區公路水路交通建設,推動中部地區交通運輸快速協調發展,是推動中部地區實現新型工業化、帶動城鎮化、支撐農業產業化的重要條件,對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推進中國東西融合和南北對接十分迫切和重要,有利於加強綜合運輸體系建設,有利於充分發揮中部地區的區位優勢,有利於發揮中部地區能源、原材料等綜合資源優勢,有利於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有利於提高中部地區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利於區域間的協調發展。
“中部通,則全國通;中部活,則滿盤皆活”。中部地區公路水路交通發展關係到全國交通的暢通,關係到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促進中部崛起,交通要先行,當務之急要加快中部地區公路水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一、中部地區交通運輸發展狀況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九五”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中部地區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迅速發展,公路水路交通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的作用顯著提高。
(一)中部地區綜合運輸網路已初具規模,交通主通道已經初步形成。2004年,中部地區公路、鐵路和內河運輸線路總規模達到50萬公里。京廣、京九、隴海等鐵路幹線貫穿中部地區,京珠、連霍、滬蓉高速公路基本建成,長江黃金水道橫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
(二)公路水路交通網路基本形成,基礎設施質量明顯提高,公路水路運輸服務體系初具規模,在綜合運輸中發揮突出作用,有力地支撐了經濟社會發展。
高速公路里程從1995年的535公里增加到2004年的8,396公里,二級以上公路由1995年的2.4萬公里增加到2004年的7.9萬公里,公路密度由1995年的25.7公里/百平方公里增加到2004年的44.5公里/百平方公里。等級航道通航里程由1995年的1.5萬公里增加到2004年的1.8萬公里。通航500噸級船舶的四級及以上航道由1995年的3,105公里增加到2004年的3,750公里。
到2004年底,中部地區公路客運站超過2,500個,貨運站超過250個;港口泊位近6,300個。營運性載貨和載客汽車分別達到109萬輛和33萬輛,運輸船舶5.5萬艘。公路客運站年平均日發班次近27萬次,日旅客傳送量接近420萬人次,鄉鎮和建制村通班車率達到99%和81.5%。已有15個港口開通貨櫃班輪航線,2004年完成貨櫃吞吐量約45萬TEU。
中部地區公路水路交通線路總里程為48.5萬公里,占綜合運輸設施線路總里程的97%。在主要交通通道上,高速公路承擔著快速、高附加值的貨物運輸,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通道運輸作用;在區域內部及廣大的農村,公路運輸占主導地位。
2004年,公路水路客運量和旅客周轉量達到38.6億人次和200億人公里,分別占區域全社會客運總量的94%和48%;貨運量和貨物周轉量達到31億噸和3000億噸公里,分別占區域全社會貨運總量的78%和35%;規模以上港口貨物吞吐量達到1.5億噸。
過去十年,中部地區公路水路客運量增長了40%、旅客周轉量增長了71%,貨運量增長了47%、貨物周轉量增長了85%,同期中部地區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了1.7倍,交通運輸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了巨大的支撐作用。
(三)儘管中部地區交通基礎設施有了較大發展,但是中部地區高等級公路通道數量少、能力不足,公路網路通達深度不夠,農村交通落後,長江等主要水運通道作用尚未充分發揮,內河航道通航等級偏低,港口功能不完善,不適應未來中部崛起經濟發展的需要。
二、促進中部崛起加快公路水路交通發展的基本思路
根據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交通運輸特點,按照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要求,加快中部地區公路水路交通發展的基本思路是:以實現中部地區崛起和促進中國區域協調發展為宗旨,以構建現代綜合運輸體系為主導,以提升公路水路交通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適應能力和發揮交通先導作用為目標,以公路水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以強化交通的通道作用和樞紐作用為主線,以國家相關交通發展規劃為指導,突出強調跨省重大公路水路交通基礎設施的布局銜接和功能互補,全面推進中部地區高速公路、幹線公路和農村公路的協調發展,加強以長江黃金水道為重點的內河水運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水運優勢,確保中部地區公路水路交通快速、協調、可持續發展。
根據中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特點和要求,加快中部地區公路水路交通發展的方向和重點是:
(一)強化通道建設,全力構建高速公路骨架網路
中部地區地處中國中部,承東啟西,接南連北,輻射八方,是全國交通運輸的通道和樞紐。加快中部地區高速公路通道建設,首先是形成全國綜合運輸通道,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交通運輸格局;同時,也為促進中部地區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加速融入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等經濟發達地區,東融西進,接南連北,將交通區位優勢和綜合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創造條件,加強中部地區與沿海發達地區等的通道建設,是中部地區交通建設的重中之重。
(二)注重路網改善,扶持國道改造升級
中部六省第二產業比重比全國平均水平低5.2個百分點,平均城市化水平比全國平均水平低6.7個百分點,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不高是中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後的重要原因。中部地區各省以武漢城市圈、長株潭、中原城市群、“昌九”工業走廊、大運經濟帶、皖江經濟帶等為依託,加速城市群一體化進程,培育若干有輻射帶動作用的經濟成長極,是中部地區加快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重要戰略舉措。中部地區要發揮中部農業、資源、人力以及傳統工業基礎等優勢,加快建設全國商品糧基地、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基地、有競爭力的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構建富有中部特色的經濟發展格局。中部地區在利用交通區位優勢,實現新的經濟格局中,要求增強幹線公路對城市發展和產業聚集的引導和支撐能力,在重點發展高速公路通道建設的同時,加強幹線路網建設,尤其需要加強國道改造升級和一級公路建設,以促進城市群一體化進程,加快區域內經濟成長極的培育和壯大。
(三)加快農村公路發展,重點建設“村村通”工程
公路交通是中部廣大農村地區最基本的運輸方式,加強農村公路建設,尤其是通村公路建設,提高農村交通網路的通達深度和覆蓋水平,加快農村客運站建設,提高農村客運服務水平,切實為農民民眾改善出行條件,是貫徹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要求。中部地區人口眾多,農村人口比例高,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首先要發揮中部農業優勢。農村公路建設對於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發展農村公用事業,加快全國商品糧基地建設,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推進城鎮化進程,促進城鄉交流融合,縮小城鄉差距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加強水運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長江黃金水道作用
長江黃金水道橫跨中部地區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區域內長江幹流航道長達1,420多公里,豐水期5,000噸級海船可直達武漢,區域內湘江、漢江、贛江、信江、合裕線等主要支流連線長江航道形成通江達海的運輸優勢,長江水運已成為中部地區內外物資運輸的重要通道,在沿江冶金、石化、電力、汽車等重化工業和外向型經濟發展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支撐作用。中部地區擁有比較雄厚的工業基礎,正處在工業化加速發展時期,中部地區要發揮自身比較優勢,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發展有競爭力的製造業,需要充分利用長江運輸大通道和水資源優勢,以加快沿江經濟帶的形成,是中部沿江四省實現經濟更快發展的戰略舉措。加快長江航道和港口建設,在更高水平上不斷滿足中部地區日益增長的運輸需求,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
(五)推進綜合運輸樞紐建設,重點構建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客貨運綜合運輸樞紐
中部地區是中國東西、南北聯繫的通道和樞紐,是全國東西、南北產業帶的“中游”和交匯處,客觀上具備發展現代大市場,促進大流通的區位優勢。促進中部地區崛起,並發揮中部地區作為全國交通運輸樞紐的區位優勢,發揮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要求中部地區加強以中心城市為依託的客貨運綜合樞紐建設,加強以港口城市為依託的現代物流綜合樞紐建設,逐步建立起體現“客運零距離換乘”、“貨運無縫銜接”功能的綜合運輸站場體系。
三、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公路水路交通發展布局規劃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著眼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和積極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需要,充分發揮中部地區的區位優勢和綜合經濟優勢,按照“強化通道、完善網路、突出樞紐、注重服務”的方針,建立和完善現代綜合運輸體系,全面提升中部地區公路水路交通運輸服務水平,強化交通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導作用,適應中部地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需求,為中部地區崛起奠定堅實的發展基礎。
(二)發展目標
爭取用10年左右時間,中部地區致力於形成完善、高效、和諧的現代綜合運輸體系,建成能力充分、組織協調、運行高效、服務優質、技術先進、安全環保的客貨運輸系統,為用戶提供安全、便捷、經濟、可靠、和諧的出行服務和高效率、低成本的現代物流服務。
1、公路交通:形成通道能力充分、網路結構合理、樞紐功能完善、客貨運輸便捷、管理運營高效、支持保障完善、環境友好和諧、與其他運輸方式有效銜接的公路網路和公路交通運輸體系。
中部地區高速公路網基本建成。各省與相鄰東部地區間至少形成2條以上的高速公路通道,各省與相鄰西部地區間至少形成1條高速公路通道,實現中部地區中心城市到東部沿海地區當日到達,實現區域中心城市之間、省會至地市級城市高速公路連線。地市間基本實現高速公路連線,並覆蓋縣級以上節點,所有地市30分鐘上高速公路、縣城1小時上高速公路,以6個省會城市為中心的半日交通圈覆蓋整箇中部地區。
幹線公路網路化,公路等級力爭全部達到二級以上標準;所有縣級行政中心實現二級以上公路與高速公路連線,縣與縣間基本實現二級或以上公路連線。
農村公路實現全面覆蓋,縣到鄉實現三、四級公路連線,所有鄉鎮通瀝青(水泥)路,所有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農村路網養護及時、通暢便捷。
中心城市建成方便高效的轉運系統,基本實現“客運零換乘”、“貨運無縫銜接”。建成大中城市運輸樞紐,基本建成一般城市樞紐站場,形成一體化的綜合客運樞紐和層次分明、分工明確的現代物流中心或貨運中心;城鄉運輸站場設施完善、功能完備,與農村客貨運輸網路相適應。
省際間及城際間形成公路快速客貨運輸網路,城鄉運輸實現客運一體化;區域內規範有序、開放競爭、充滿活力的統一運輸大市場基本形成。
高效智慧型的管理運營系統基本建成,行業管理實現數位化、信息化,運營管理實現自動化、智慧型化;高速公路基本實現跨省跨區域聯網收費,不停車收費系統基本普及。
面向全社會的客貨運輸信息服務網路建成,所有交通出行者和貨運客戶可方便享受到可靠的交通信息資訊服務;安全救援系統完善,具備快速反應能力的支持保障系統基本建成。
2、內河水運:中部地區的內河水運資源得到比較充分的開發和利用,基本形成以長江幹線為代表的國家高等級航道和主要港口為核心,航道乾支通暢、江海直達,港口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運輸船舶大型化、標準化,支持保障系統完善、技術先進,與其它運輸方式相互銜接、協調發展的中部地區內河水運體系。
長江幹流武漢至安慶航道水深提高到6米,利用自然水深通航5,000噸級海船;城陵磯至武漢航道水深提高到3.7米,利用自然水深通航3,000噸級海船,長江幹線快速出海通道功能得到充分發揮。區域內國家高等級航道和其他重要航道基本建成,四級及以上航道里程達到7,600公里。
主要港口的物流功能和臨港產業開發功能進一步強化,與所在城市的良性互動發展進一步增強,港口的機械化、集約化水平全面提升,形成布局合理、層次分明、功能完善的中部地區港口體系,依託長江沿線中心城市基本建成區域性客貨運集散中心。
基本實現水運政務及運輸服務信息化,形成完善的市場監管和服務體系,保障水上運輸安全,維護水運市場環境。
(三)布局方案
中部地區已基本形成由鐵路、公路、水運、民航、管道運輸組成,以長江經濟帶和京廣經濟帶為主軸的 “三縱四橫”綜合運輸通道格局。“三縱”包括京九通道、京廣通道、西通道,“四橫”包括北部沿海至陝甘寧通道、大陸橋通道、長江通道、華東至雲貴通道。中部地區公路水路交通規劃將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綜合運輸格局。
1、高速公路網
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高速公路網主要包括溝通東中西部地區、密切中東部地區聯繫、促進省際間交流、增強區域中心城市間聯繫、省會輻射地市以及地市間聯繫等重要公路通道,覆蓋中部地區重要的公路客貨運樞紐城市、鐵路樞紐城市、樞紐性港口及幹線機場,主要能源和原材料生產基地、糧食主產區、旅遊城市和重要旅遊景區等主要節點,是中部地區的公路網主骨架。
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高速公路網由國家高速公路和重要的地方高速公路組成,規劃總里程約2.3萬公里,其中國家高速公路約1.78萬公里,基本構成“六縱十三橫”布局。在國家高速公路基礎上增加具有區域對外通道、省級通道、對國家高速公路起補充作用的地方高速公路約5,000公里。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高速公路網將形成“七縱、十九橫”的布局形態。
2、內河航道
中部地區內河航道將形成以長江、淮河、湘江、沅水、漢江、江漢運河、贛江、信江、合裕線、蕪申線、沙穎河等“兩乾九支”共11條國家高等級航道為骨幹,以資水、清江、渦河等27條重要航道為支撐的乾支通暢、江海直達的中部地區航道體系,將有效溝通中國東中西部地區,連線沿江主要大中型城市、工業區和礦區。
規劃中部地區國家高等級航道里程5,600公里,其中三級及以上航道4,100公里,四級航道1,500公里;重要航道3,500公里,其中四級以上航道約2,000公里。
3、公路水路運輸樞紐
中部地區將形成以鄭州、武漢、長沙、太原、合肥、南昌為中心的6個綜合運輸樞紐組群;以13個主要港口為支撐,以其他重要港口為依託,以一般港口為基礎,形成層次分明、布局合理的港口體系;以33個國家公路運輸樞紐為核心,其他集散型公路運輸場站為支撐的公路運輸樞紐體系。
(四)近期建設重點
1、優先發展高速公路,加強國家高速公路建設,加快溝通東中西部地區、連線省際和區域中心城市、通往重要交通樞紐和重要能源生產基地及主要旅遊景區的地方重要高速公路建設。加快中部地區“六縱十三橫”約1.8萬公里國家高速公路和約2,000公里地方重要高速公路的建設。
2、突出長江幹線航道建設,穩定和逐步提高長江中游航道通航條件。強化長江水系、淮河水系的“兩乾九支”共11條國家高等級航道的建設,加快貨櫃、多用途碼頭和散貨專業化碼頭建設,相應加強與公路和鐵路大通道的銜接。
3、加強國省幹線公路建設,優先支持國道改造升級,提高幹線公路技術等級,改善幹線公路行車條件。
4、推動農村公路加快發展,努力實現“通達”、“通暢”目標,重點建設中部六省24萬公里通鄉鎮和建制村瀝青(水泥)路。
5、重點建設國家公路運輸樞紐。優先支持中心城市客運綜合運輸樞紐站、港口城市貨運綜合運輸樞紐站、主要港口貨櫃物流中心以及客貨運信息中心等。
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公路水路交通發展支持保障政策措施
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加快中部地區公路水路交通發展,我部將在規劃、投資、管理等各方面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努力保障規劃目標的實現。
主要政策措施如下:
(一)以規劃統領發展,以規劃指導發展,以規劃促進發展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統籌研究涉及中部崛起全局的重大基礎設施布局和重點建設項目,做到既把握全面,又突出重點,使中部地區交通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防止盲目建設和不必要的重複建設,提高投資效率。
一是編制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公路水路交通發展規劃綱要。以溫家寶總理在中部崛起座談會上講話精神為指導,以中部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為依據,與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綜合交通體系規劃相協調,組織中部六省交通部門編制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公路水路交通發展規劃綱要》,總體把握中部六省公路水路交通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建設重點以及支持保障政策措施。
二是指導中部六省編制好交通發展專項規劃。指導各省以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為依據,以《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公路水路交通發展規劃綱要》為指導,以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突出重點為原則,編制各省《高速公路網規劃》、《幹線公路網規劃》、《農村公路網規劃》、《公路水路運輸樞紐站場體系規劃》、《內河高等級航道及主要港口布局規劃》等交通發展專項規劃。
三是指導中部六省編制好“十一五”交通發展規劃。以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為依據,以《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公路水路交通發展規劃綱要》和各項專項規劃為指導,編制各省“十一五”交通發展規劃,明確“十一五”公路水路交通發展目標、任務和重點。
(二)以投資帶動發展,以投資引導發展,以投資加快發展
加快交通發展,是中部地區崛起的當務之急。我部在“十一五”期間,將進一步加大對中部六省的投資力度,緩解交通發展資本金不足的矛盾。適當調整中央投資的使用方向,加強對重點方向和薄弱環節交通項目的投資力度,以引導交通發展合理布局、突出重點、科學高效。進一步加強對農村公路的投資力度,全面推動農村公路發展,為解決“三農”問題創造條件。
(三)以管理推動發展,以管理協調發展,以管理保障發展
我部將通過加強行業管理,為中部地區交通發展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和條件,促進中部地區交通快速、協調、可持續發展。
一是加強與中央各部門的協調和溝通,加快中部地區公路水路建設項期工作進程。
二是指導中部六省交通主管部門建立交通發展合作機制,加強省與省、行業內外協調工作:
加強對跨省區的幹線公路、航道等重要基礎設施規劃和建設的協調、督導和檢查力度,實現跨省重要交通基礎設施的功能、通道資源、空間布局、建設時序、技術標準和運營系統等方面的統籌協調。
根據各省交通信息化發展水平,逐步統一運輸監管行為、統一運輸組織政策、統一服務信息標準,引導和促進區域運輸市場開放,積極推動運輸市場一體化。
加強與其他交通方式職能部門的協調,推動公路水路交通與鐵路、民航、城市交通的協同發展。
加強交通部門與國土、環保、水利、電力、旅遊、信息、口岸等行業部門之間的溝通與聯繫,推動交通建設更快發展。
三是通過加強法規建設和制度創新,全面提升中部地區交通行業的管理能力和管理質量,為中部地區交通發展的速度、質量及後勁提供保障。
建議國務院或國務院有關部門將《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公路水路交通發展規劃綱要》主要內容納入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綜合交通體系發展規劃,並對納入規劃的重點建設項目,加快或簡化前期工作程式。建議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公路建設及養護的財政投入力度,將農村客運站點作為農村公路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享有同樣的征地政策,同步規劃和建設農村公路路線與沿線客運站點,切實改善農民出行條件。
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爭取到2015年,中部地區實現經濟發展水平顯著提高、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提升、和諧社會建設取得新進展的目標。為此,一要以加強糧食生產基地建設為重點,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持續增加農民收入,切實改變農村面貌。二要按照最佳化布局、集中開發、高效利用、精深加工、安全環保的原則,鞏固和提升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地位。推進大型煤礦建設,加快電力和電網建設,大力發展原材料精深加工。三要以核心技術、關鍵技術研發為著力點,建設現代裝備製造業及高技術產業基地。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升裝備製造業整體實力和水平。加快發展高技術產業,以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製造業。四要最佳化交通資源配置,強化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地位。加快鐵路網和機場建設,完善公路幹線網路,提高水運、管道運輸能力。五要加快形成沿長江、隴海、京廣和京九“兩橫兩縱”經濟帶,積極培育充滿活力的城市群;推進老工業基地振興和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縣域經濟,加快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發展。六要努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水平。加強耕地保護,提高水資源利用綜合效益。七要優先發展教育,繁榮文化體育事業,增強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八要以薄弱環節為突破口,加快改革開放和體制機制創新,不斷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進一步完善支持中部崛起的政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