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贛江新區總體方案

為落實《國務院關於大力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若干意見》(國發〔2012〕43 號)、《國務院關於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4〕39 號) 和《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要求,有序推進江西贛江新區(以下簡稱新區)建設,構建長江經濟帶發展重要支點, 加快中部地區崛起步伐,根據國務院批准的《新區設立審核辦法》,制定本方案。

檔案發布,檔案內容,

檔案發布

為落實《國務院關於大力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若干意見》(國發〔2012〕43 號)、《國務院關於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4〕39 號)和《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要求,有序推進江西贛江新區(以下簡稱新區)建設,構建長江經濟帶發展重要支點,加快中部地區崛起步伐,根據國務院批准的《新區設立審核辦法》,制定本方案。

檔案內容

一、發展基礎
新區位於江西省南昌市北部的贛江之濱,包括南昌市青山湖區新建區共青城市永修縣的部分區域,規劃面積465平方公里,2015年常住人口約65萬人,地區生產總值570億元,工業總產值1930億元,地方財政收入93億元,是中部地區發展基礎較好、發展潛力較大的區域,具備加快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融合發展的優越條件。
(一)區位優勢明顯
新區是國家城鎮化戰略格局長江橫軸和長江中游城市群京九發展軸的交匯處,向東向南聯接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海峽西岸經濟區,向西向北與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帶聯動,在全國區域發展格局中具有承東啟西、溝通南北的重要戰略地位。
(二)交通條件優越
新區位於京九大通道和滬昆大動脈的結合部,長江黃金水道和贛鄱水運通道在此交匯,滬昆高鐵、京九鐵路、昌九城際鐵路、福銀高速、滬昆高速等多條鐵路和高速公路貫通新區,南昌昌北國際機場、長江乾支流高等級航道等航空和水運基礎設施完備,初步形成了現代化綜合立體交通運輸體系。
(三)產業特色鮮明
新區擁有國家級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多個省級產業園區,形成了高端裝備製造、汽車及零部件、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新材料和現代物流等在國內外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優勢產業集群,是中部地區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
(四)創新能力較強
新區及周邊集聚了江西五分之三的科研機構、三分之二的大中專院校和70%以上的科研工作人員,擁有18個國家級和220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2015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約占工業增加值的28%,是中部地區科技、人才和教育資源的密集區。
(五)生態環境良好
新區依山傍水,東臨我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西靠廬山、雲居山—柘林湖、梅嶺─滕王閣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贛江、修河及其主要支流縱橫交錯,主要河流斷面水質常年保持在III類以上,水資源豐沛,擁有多處省級森林公園和濕地,生態系統和自然景觀多樣,可開發利用土地較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具備進一步集聚人口和產業的有利條件。加快新區建設,有利於促進(南)昌九(江)一體化發展,提升環鄱陽湖城市群整體實力,共同建設長江中游城市群;有利於進一步提升南昌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地位,發揮江西在產業梯度轉移中的紐帶作用,推動我國經濟成長空間從沿海向沿江內陸延伸,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有利於江西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和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促進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打造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江西樣板”;有利於加快體制機制創新,激發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帶動革命老區和欠發達地區科學發展、跨越發展。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根據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並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為動力,以科技創新、轉型升級為引領,著力推動緊湊集約高效綠色發展,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把新區建設成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和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支點。
(二)戰略定位
——長江中游新型城鎮化示範區。充分發揮濱湖親水、生態優美的優勢,著力最佳化城鎮空間形態和布局,提升城市品位和管理水平,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率先開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城市建設管理創新等方面的改革探索,促進產城融合和城鄉一體化發展,努力建設與山脈水系相融合的濱湖臨江宜居宜業新城。
——中部地區先進制造業基地。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培育新動力,著力培育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全面落實《中國製造 2025》,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建設,推動製造業向信息化、集群化、綠色化、智慧型化方向發展,引領和帶動中部地區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內陸地區重要開放高地。依託新區承東啟西、連線南北的優越條件,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全面參與長江經濟帶分工協作,大力發展外向型產業集群,加快對外貿易最佳化升級,擴大開放領域,推動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培育國際經濟競爭合作新優勢,促進內陸地區更高水平開放。
——美麗中國“江西樣板”先行區。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構建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綠色產業體系,推動低碳循環發展,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力度,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率先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進美麗中國的“江西樣板”建設。
(三)發展目標
到 2020 年,新區新型城鎮化和生態文明建設有序推進,以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初步形成,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對外開放合作取得新進展,基本建成產城融合、城鄉一體、生態宜居的現代化新區。
到 2030 年,新區發展實現重大跨越,綜合實力和產業競爭力大幅增強,新型城鎮化水平和質量顯著提升,現代產業體系更加完備,體制機制充滿活力,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成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和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支點。
三、空間布局
根據新區發展基礎和資源環境情況,統籌生產、生活、生態布局,科學劃定開發邊界和生態保護紅線,以主要交通通道和鄱陽湖、贛江等水係為依託,努力構建“兩廊一帶四組團”發展格局,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
(一)建設“兩廊一帶”
昌九產業走廊。依託福銀高速、京九鐵路沿線產業園區,
引導產業合理布局、錯位發展,推動園區聯動發展、協作配套,大力發展高端裝備製造、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向南對接南昌中心城區和南昌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小藍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向北對接九江沿江開放開發帶,打造國內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產業走廊。
濱湖生態廊道。以鄱陽湖濱湖控制帶、贛江為主體,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等生態功能區為支撐,加大河流、湖泊等生態空間和農業空間保護力度,因地制宜發展旅遊休閒產業,大力實施“森林城鄉、綠色通道”工程,加強環鄱陽湖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構築濱湖立體生態廊道。
昌九新型城鎮帶。以昌九大道為主軸,堅持以人為本、
產城融合的城鎮發展理念,發揮依山傍水、濱湖臨江優勢,統籌規劃沿線城鎮布局和形態,構建適度緊湊、疏密有致、延綿發展的綠色生態城鎮帶,聯動南昌、九江城區一體化發展,輻射帶動環鄱陽湖城市群發展。
(二)打造“四組團”
昌北組團。依託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充分發揮集聚高
端產業和科研人才的優勢,引導和支持企業向產業鏈高端發展,重點發展汽車及零部件製造,新能源、新材料及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高端裝備製造業基地和科教研發基地。
臨空組團。依託南昌昌北國際機場,進一步完善立體交
通系統,推進航空樞紐建設,提升開放門戶功能,加快構建現代臨空產業體系,重點發展航空物流、高端製造、生物醫藥、電子信息,建設現代臨空都市區和總部經濟集聚區,推動南昌臨空經濟區發展。
永修組團。以永修縣城、永修雲山經濟開發區為主體,
重點發展新材料產業,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培育壯大都市農業、生態旅遊、高端裝備製造、電子信息和現代服務業,做大做強有機矽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建設都市觀光休閒農業示範帶。
共青組團。充分發揮全國青年創業基地、國家生態文明
教育基地的引領示範作用,重點發展電子電器、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創意、旅遊休閒、電子商務、紡織服裝等產業,深入推進紡織服裝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建設和國際生態經濟合作交流,建設全國青年創業創新示範基地和國際生態文明交流平台。
四、主要任務
(一)推動產業集聚發展和轉型升級
1.積極承接產業轉移
搶抓“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新機遇,全面對接上海等自由貿易試驗區,進一步深化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海峽西岸經濟區合作。加強與國內外著名企業戰略合作,重點承接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著力提升產業承接層次和水平。創新承接產業轉移模式,鼓勵東部地區政府、園區或戰略投資機構採取直管、託管或一區多園等模式與新區合作共建產業園區,支持發展“飛地經濟”,推動產業鏈整體轉移和組團式轉移。推進南昌綜合保稅區建設,支持九江出口加工區在條件成熟時整合最佳化為綜合保稅區。
2.著力推動產業最佳化升級
積極改造提升建材、家電、紡織等產業,全面提高產品技術、工藝裝備、能效環保等水平,推動生產方式向柔性化、智慧型化、精細化轉變。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實施“網際網路+”行動,推動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套用與發展。大力發展智慧型裝備、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基於陶瓷材料的先進複合材料產業,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和若干具有自主品牌的龍頭企業,打造中部地區乃至全國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基地。加強與國內外一流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合作,加快建立一批科技協同創新中心,努力在若干關鍵領域和核心技術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
3.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
促進金融、智慧財產權、會展、研發設計、商務諮詢、服務外包、文化創意、健康養老、休閒旅遊等現代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和品質化轉變。積極引進培育電子商務龍頭企業,鼓勵企業大力開展跨境貿易電子商務,發展電子商務基地,建設區域性電子商務產業中心。吸引跨國公司和國內優秀企業在新區設立區域總部或功能性總部,打造中部地區重要的總部經濟基地。整合空港、水港、公路和鐵路貨場等物流資源,大力發展現代物流產業,建設區域商貿物流中心。依託廬山世界文化遺產、鄱陽湖國際濕地等人文自然資源,繁榮發展旅遊產業,打造重要的國際生態旅遊和文化交流中心。
(二)建設現代濱湖臨江生態新城
1.最佳化城鎮布局和形態
按照尊重自然、傳承歷史、綠色低碳的理念,以昌九大道為主軸,統籌昌北、臨空、永修、共青城等城鎮布局,強化城鎮間聯繫與協作,促進產業與城市融合發展,形成以點帶軸、以軸促面、連綿發展的新型城鎮體系。科學規劃和因地制宜建設一批都市農業小鎮、文化旅遊小鎮、生態宜居小鎮,高標準打造一批濱湖臨江生態文明社區。加強城市歷史文脈保護與延續,打造城市特色風貌,全面提升城市內在品質和形象,著力建設綠色城市、智慧城市和人文城市。
2.控制新區開發強度
堅持集約發展,框定總量、限定容量、盤活存量、做優增量、提高質量,科學劃定開發邊界,依法劃定河湖等水體保護線、綠地系統線、基礎設施建設控制線、歷史文化保護線、永久基本農田和生態保護紅線,防止“攤大餅”式擴張,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模式。統籌城市空間功能布局,合理設定不同功能區土地開發利用的容積率、綠化率、地面滲透率等規範性要求。統籌地上地下基礎設施布局,促進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加強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推進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淨化的海綿城市建設,提高防洪排澇減災能力。
3.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推進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加大基層財政保障力度,推動城市道路、電力、通信、燃氣、供水等基礎設施向小城鎮和農村社區延伸,提升農村基礎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信息等公共服務水平,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建設各具特色的美麗宜居鄉村。建立健全城鄉資本、人才等要素平等交換、合理配置機制,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探索農業新型業態,拓展農業多功能,穩步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積極發展休閒農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
(三)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範
1.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產業
加大傳統產業綠色改造力度,支持綠色清潔發展,在農業、工業、建築、商貿服務等重點領域實施一批示範工程,加快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產業體系。加強高能耗行業能耗管控,開展國家循環經濟示範試點、近零碳排放區示範工程建設,創建融生態產業鏈設計、資源循環利用為一體的生態工業園區和循環工業園區,建設一批低碳城鎮、低碳園區、低碳企業、低碳社區。
2.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實施生態功能分區控制,以水體保護、生態廊道建設為重點,統籌流域上下游、乾支流生態建設,維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樣性。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風險管控,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嚴格執行新建項目環保準入機制,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全面落實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加大重點行業脫硝、脫硫、除塵設施改造力度。推進城市污水、危險廢物、垃圾處理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建設,加強河湖管理與保護,依法劃定河湖管理範圍,禁止圍湖造地和圍墾河道,嚴格控制建設項目占用河湖水域。
3.創新生態文明體制機制
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考核評價體系,積極推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和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建立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理制度,加強統一確權登記和管理工作。探索開展濕地生態補償試點,推進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等交易試點。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完善資源性產品節約利用機制,積極推行階梯水價、電價及天然氣價格等制度,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四)提升基礎設施支撐保障能力
1.完善綜合交通網路。加快建設(南)昌吉(安)贛(州)、合(肥)安(慶)九(江)鐵路,積極推進武(漢)九(江)鐵路和九(江)景(德鎮)衢(州)鐵路建設,規劃建設(南)昌九(江)鐵路,構建連線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海峽西岸等經濟區的高鐵網路。加快推進昌九大通道建設,提升國省幹線技術等級,增強公路通行能力和服務水平。推進城市軌道交通、城區主幹道和大運量地面公交系統建設,實現與周邊交通網路的有效對接。加快贛江高等級航道建設,推進樵舍碼頭、龍頭崗綜合貨運碼頭擴能改造,對接長江黃金水道。推進南昌昌北國際機場建設,加密國內國際航線,適時啟動三期擴建工程。推進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實現客運“零距離”換乘和貨運無縫銜接。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增強防洪保障能力和水資源支撐保障能力。
2.構建現代物流體系。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物流園區及物流節點,積極推進昌北國際機場航空物流中心、共青物流園等建設,提升航運碼頭、港口和鐵路貨運場集疏運能力,促進多種運輸方式有機銜接,建立連線長江黃金水道以及東中部地區的快捷物流網路。加強與東部沿江沿海口岸及西北西南邊境口岸合作,開通至上海、寧波、廈門、深圳等鐵海聯運班列以及連線亞歐鐵路、西南泛亞鐵路的快運班列,暢通連線“一帶一路”的物流大通道。大力發展江海聯運及鐵水、陸航等多式聯運。
3.建設綠色清潔能源通道。積極推動西南水電入贛工程等輸電通道建設,完善 500 千伏、220 千伏輸變電骨幹網路。依託川氣東送、西氣東輸等國家天然氣長輸管道以及環鄱陽湖省級天然氣管網,加快推進省天然氣管網支線和城市供氣設施建設,逐步實現城區及工業園區天然氣全覆蓋。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科學開發環鄱陽湖風力資源,積極實施“萬家屋頂”光伏發電工程,有序推進生物質能開發,不斷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
(五)探索新區科學發展體制機制
1.創新行政管理體制
創新城市工作體制機制,明確新區管理機構,可根據需要賦予市級和部分省級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擴大新區發展自主權。最佳化新區行政區劃設定,理順新區管理機構與其規劃範圍內各級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機關的關係,完善內部機構設定,實行“大部制”、扁平化管理,建立科學合理、集中高效、協調統一的管理體制。全面推廣權力清單、責任清單,最大限度精簡行政審批程式和環節,營造廉潔高效誠信政務環境。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積極推廣雇員制,創新績效管理制度。
2.改革完善城鎮化發展體制機制
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居住證制度加快覆蓋未落戶的城鎮常住人口,把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作為首要任務,加快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積極開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改革試點,增強城鎮吸納人口能力。建立市場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結合的住房制度,大力推進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擴大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給。推進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賦予農民對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權能,探索宅基地有償使用和有償退出制度,支持開展農民住房等農村財產權擔保、轉讓試點。在授權試點地區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
3.創新投融資機制
探索負面清單投資管理模式,按照“非禁即入”、“非禁即準”原則,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新區建設發展。著力創新公共服務、資源環境、生態建設、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完善信用擔保、風險評估、徵信管理等配套體系建設,加快組建新區開發投融資平台。積極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模式。大力發展股權投資基金和創業投資基金,鼓勵民間資本發起設立產業投資基金。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支持政策
1.財稅金融政策
統籌省內各類財政資金加大對新區建設的支持力度。開展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試點,鼓勵和支持新區銀行和企業在對外貿易和投資中使用人民幣結算。鼓勵和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對新區重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產業項目的信貸支持力度。支持新區符合條件的企業通過發行股票、企業債券、公司債券,以及引入私募股權投資、創業投資等方式進行融資。支持具備條件的金融機構在新區設立分支機構,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允許符合條件的民營資本在新區設立民營銀行等金融機構。支持外資銀行分支機構入駐新區,在符合規定的前提下開展人民幣業務。支持保險資金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投資基礎設施和重點產業項目。
2.土地管理政策
在確保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任務的前提下,適時開展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調整完善和城鄉規劃修編,不斷最佳化土地利用空間布局。江西省土地利用指標優先保障新區合理用地需求,對新區建設用地計畫實行單列,新區內耕地占補平衡在全省範圍內依法統籌解決。支持新區依法開展土地管理改革綜合試點,允許新區在土地開發整理和利用等方面先行先試。支持全面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試點、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試點。
3.科教人才政策
最佳化創新創業生態鏈,把創新作為新區發展的主動力,鼓勵和支持國家大型科研單位、重點高校在新區開展科學研究和成果轉化工作,建設一批產業共性技術創新平台和企業研發機構。支持新區與港澳台及其他國家和地區開展合作辦學,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加強高端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面向海內外重點引進國家“千人計畫”、“百千萬人才工程”的領軍人物,積極研究外籍專業人才在江西入境的便利政策。完善人才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建設科技孵化園區、高層次人才創業中心、留學人員創業園,建立專業技術職稱評定綠色通道。支持高端人才和特殊人才創辦企業,在貸款擔保等方面給予支持。
(二)加強組織實施
國務院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能分工,在規劃編制、政策實施、項目布局、體制創新、對外開放等方面對新區給予積極支持,並加強對新區建設的巨觀指導和督促檢查。江西省人民政府要切實加強對新區建設的組織領導,探索新區與現有行政區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依法明確新區管理機構的職責許可權,落實工作責任,組織編制新區發展規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全面落實新區建設的各項重點任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