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華日軍東北要塞

侵華日軍東北要塞

侵華日軍東北要塞,位於黑龍江省雞西市虎林市、牡丹江市東寧縣、黑河市孫吳縣,是侵華日軍在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修築的17處要塞遺址。

侵華日軍歷時10餘年,在東起吉林省琿春,中部經黑龍江省中蘇邊境,西至海拉爾和阿爾山約5000千米的邊境地帶,修築了17處要塞。東寧要塞群北起綏陽鎮閻王殿,南至甘河子,由勛山、朝日山、丹鹿山、409高地、麻達山、三角山、甘河子、閻王殿、北天山、出丸山等地面、地下和山洞等軍事築壘組成,每個要塞的面積都在4萬平方米以上;虎頭要塞由猛虎山、虎北山、虎東山、虎西山等7座山體地上、地下聯為一體的攻防兼備陣地組合而成。猛虎山陣地為虎頭要塞的中樞部,是日軍虎頭國境守備隊司令部所在地;日本關東軍第四軍作戰區域的要塞群以愛輝要塞為中心,主要包括孫吳霍爾莫津要塞、黑河要塞、法別拉要塞;日本關東軍在綏芬河修築了綏芬河要塞群,主要由綏芬河、鹿鳴台、觀月台三大要塞群、野戰陣地和15處地下要塞組成。侵華日軍東北軍事要塞不僅是一處處歷史遺址,戰爭殘骸,而且是活生生的歷史教材,是“戰爭的活化石”。它進一步揭露日軍侵華罪行,是對廣大人民特別是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的重要教材,從而更加珍惜今天,更加熱愛自己的國家。

2006年5月,侵華日軍東北要塞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侵華日軍東北要塞
  • 地理位置:黑龍江省雞西市虎林市、牡丹江市東寧縣、黑河市孫吳縣
  • 所處時代:1934~1945年
  • 保護級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6-925-5-052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主要建築,文物遺存,價值意義,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5月12日,日本關東軍司令部下達了《關作第589號命令》,確定在中蘇、中蒙邊境沿線實施“築城工程”,由此拉開修建東北軍事要塞群的大幕。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7月下旬,“東北抗聯教導旅”偵察分隊的280名指戰員,組成20多支特遣隊,從蘇聯秘密潛回中國東北境內,進行戰前偵察。偵察員們使用各種方式,接近或潛入日軍數百個營區、工事、彈藥庫、軍事諜報指揮機關等要害設施,將日軍17個要塞及中蘇邊境上三道防線,製成圖表,星夜傳遞至“東北抗聯教導旅”情報中心。其間,偵察員們不僅摸清了日本關東軍的軍力部署情況,還多次完成暗殺、破壞等任務,為蘇聯紅軍總攻東北鋪平了道路。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8日,蘇聯紅軍對日宣戰,從東、西、北三線進軍中國東北。8月9日凌晨,在東北抗聯戰士配合下,蘇聯紅軍向虎頭要塞、東寧要塞同時展開猛攻。日軍仍憑藉堅固工事負隅頑抗。8月26日,虎頭要塞被攻克;8月30日,東寧要塞中的殘餘日軍最終放下武器。侵華日軍的東北要塞群也因此被稱為“二戰終結地”和“二戰最後戰場”。在這場慘烈的戰鬥中,直接參加攻打要塞的200餘名東北抗聯指戰員,幾乎全部犧牲。
1999年5月,成立籌備處,在勛山地下要塞一個300平方米的倉庫內建立了“東寧要塞陳列館”。1999年6月18日,正式向社會開放。2008年,東寧縣人民政府投資2000萬元,在東寧勛山要塞山下修建新的要塞歷史陳列館,正式命名東寧要塞博物館。2005年10月18日,東寧要塞歷史博物館及蘇聯紅軍烈士紀念碑在勛山要塞旁落成開放。

建築格局

《日本關東軍要塞》一書記載: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侵華日軍歷時10餘年,在東起吉林省琿春,中部經黑龍江省中蘇邊境,西至海拉爾和阿爾山約5000千米的邊境地帶,修築了17處要塞,共有8萬個永備工事。當年的要塞,大部分在今黑龍江省境內,其中大多已被發現,部分要塞也得到開發和初步研究。
侵華日軍東北要塞
日本關東軍要塞分布圖

主要建築

東寧要塞
東寧與當時蘇聯隔綏芬河相望,過境後即達烏蘇里斯克市,從烏蘇里斯克市均有鐵路、公路直達近在咫尺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是直接控制通往太平洋的交通要道。因此,日本關東軍不僅在東寧大量屯兵,還構築了堅固異常的軍事要塞。東寧要塞群北起綏陽鎮閻王殿,南至甘河子,由勛山、朝日山、丹鹿山、409高地、麻達山、三角山、甘河子、閻王殿、北天山、出丸山等地面、地下和山洞等軍事築壘組成,每個要塞的面積都在4萬平方米以上。出丸山要塞距蘇聯只有500米,幾乎修到了蘇軍的鼻子下面。整個要塞群分為作戰區、保障區和後勤支援體系三大部分。山洞裡不僅有完整的彈藥庫,還有發電室、監視所、供水、暖氣和廚房等設施。要塞群正面寬110多千米,縱深70多千米,共修建飛機場10個,軍用公路約1957千米,永備鐵路400多千米,永久性工事400多處,300平方米以上的永久地下彈藥庫84個,野戰炮陣地45處,倉庫400多座,兵工廠1個,陸軍醫院4個,獸醫院6個,最多時有關東軍4個師團、1個旅團、兩個守備聯隊,總兵力達13萬多人。
侵華日軍東北要塞
東寧要塞
虎頭要塞
虎頭要塞位於虎林市虎頭鎮境內,日本關東軍以數億巨資,歷時6年築成。虎頭要塞的對面就是當時蘇聯邊境城市伊曼,從伊曼可假道西伯利亞大鐵路和與鐵路並行的公路,便捷地直抵前蘇聯遠東著名的軍港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日本關東軍曾吹噓虎頭要塞是符拉迪沃斯托克和烏蘇里斯克咽喉的匕首。虎頭要塞群正面寬100餘千米,縱深40至50千米,中心區占地100多平方千米。整個要塞由猛虎山、虎北山、虎東山、虎西山等7座山體地上、地下聯為一體的攻防兼備陣地組合而成。猛虎山陣地為虎頭要塞的中樞部,是日軍虎頭國境守備隊司令部所在地。地下設有指揮所、通訊室、士兵休息室、伙房、浴池、糧秣庫、彈藥庫、發電所等,構築要塞地下工事時,還專門修設了通風口、排氣孔、直通山頂觀察所的升降豎井和反擊口等通道。所有工事都在山底部以鋼筋混凝土澆築,重要部位澆築的混凝土達3米之厚。地面還利用地勢構建了環山戰鬥掩體和交通壕。虎頭要塞的火力配置,除30厘米、24厘米、100厘米口徑榴彈炮,15厘米口徑加農炮,90式、38式野炮,92步兵炮,山炮,迫擊炮和高射炮以外,從專門配置在虎頭要塞的41厘米大口徑榴彈炮和日本從法國進口的24厘米口徑列車炮遺蹟,可以看出日本關東軍對虎頭要塞的重視。
愛輝要塞
偽滿時期的愛輝(現為黑河市愛輝區)和當時的黑河、孫吳與當時的蘇聯遠東最大城市阿穆爾州首府布拉戈維申斯克僅黑龍江一水之隔。均屬重要的軍事戰略要地。日本關東軍在“黑河省”修建了大型兵工廠兩座,各類彈藥庫500多處,兵營60處,飛機場13個。現在的黑河屬於當年日本關東軍劃設的北部正面戰區,作戰區域主要集中在當時的愛輝縣和孫吳縣境內,陣地正面寬約100千米,構築永久性陣地16處,鋼筋混凝土野戰陣地30多處。屬於日本關東軍第四軍作戰區域的要塞群以愛輝要塞為中心,主要包括孫吳霍爾莫津要塞、黑河要塞、法別拉要塞。現已發現並得到初步開發的孫吳勝山要塞位於孫吳縣滿達鄉境內,距縣城約40千米,緊靠黑龍江邊。據研究,日本侵略軍於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占領孫吳之後,便開始在劃定的遜別拉河以北,東起曾家堡機場,西到平頂樹機場,北起清澄山,南至烏雲山,總面積約255平方千米的山地和平原上構築永久性軍事陣地。到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以上村乾男為司令官的關東軍獨立第四軍司令部進駐孫吳。該軍在北部正面作戰區域配置了4個師團、1個獨立機關槍大隊、兩個輕裝甲車中隊,有戰車聯隊、野戰重炮旅團、重炮兵聯隊、炮兵情報班、8個高射炮部隊,還有獨立航空隊、工兵大隊、野戰通信隊、無線情報隊、裝甲中隊等。
綏芬河要塞
綏芬河是西起滿洲里,經海拉爾、齊齊哈爾、哈爾濱、牡丹江直抵原蘇聯的中東鐵路最東端重要邊境城市。鐵路線從綏芬河出境後,即於烏蘇里斯克(雙城子)與西伯利亞鐵路相會合,沿鐵路可北上哈巴羅夫斯克(伯力)、布拉戈維申斯克(海蘭泡)等重要城市,南下即是面對大彼得灣和日本海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和納霍德卡。日本關東軍在綏芬河修築了綏芬河要塞群。要塞群正面寬約40千米,縱深20至30千米,主要由綏芬河、鹿鳴台、觀月台三大要塞群、野戰陣地和15處地下要塞組成。

文物遺存

侵華日軍東北軍事要塞存有侵華日軍侵略中國的證物,其中有侵華日軍用過武器彈藥、生活用品、中國勞工的勞動工具和蘇聯紅軍用過的武器等。
侵華日軍東北要塞
文物遺存

價值意義

侵華日軍東北軍事要塞被日軍自喻為“東方馬其諾防線”,其軍事功能、建築規模甚至遠超馬其諾防線。這群“牢固”的堡壘最後成為日本關東軍自掘的“墳墓”。在這些冰冷、堅固、昏暗的“地下宮殿”上,書寫著的不僅是中國勞工和婦女的血淚史、屈辱史,更是侵華日軍對中國資源的掠奪史和對中國人民的殘害史。侵華日軍東北軍事要塞不僅是一處處歷史遺址,戰爭殘骸,而且是活生生的歷史教材,是“戰爭的活化石”。它進一步揭露日軍侵華罪行,是對廣大人民特別是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的重要教材,從而更加珍惜今天,更加熱愛自己的國家。

保護措施

2006年5月,侵華日軍東北要塞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侵華日軍東北要塞
侵華日軍東北要塞遺址碑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侵華日軍東北要塞位於黑龍江省雞西市虎林市、牡丹江市東寧縣、黑河市孫吳縣。
侵華日軍虎頭要塞遺址博物館

交通信息

自駕:自黑龍江省雞西市虎林市人民政府開車前往侵華日軍東北要塞(虎頭要塞),路程約66.4千米,用時約59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