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侯家川鄉位於
會寧縣南部,距縣城30公里,南與通渭縣義崗鎮接壤,東和党家峴毗鄰,北連新添堡回族
鄉,西靠中川鄉,總面積為112.3平方公里。轄白顧、葛家灘、侯家川、古道岔、邢郡、蘆河、下川7個行政村,62個村民小組,2900戶14038人。全鄉現有耕地面積58810畝,海拔在1800--2000米之間,屬會寧南部半濕潤氣候區,年降雨量500毫米左右。農作物主要是冬(春)小麥、豌(扁)豆、
玉米、油(蕎)麥、糜谷、
胡麻、
洋芋等,地下水資源較為豐富 。
歷史沿革
1962年建侯家川公社,1983年改鄉。1996年,面積112.3平方千米,人口1.3萬人,轄侯家川、白顧、葛家灘、齊靳家、古道岔、邢郡、高家灣、蘆河、下川9個行政村。
經濟發展
全鄉搶抓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圍繞糧食增產、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以"夯實基礎、壯大產業、加快發展、強化服務、構建和諧"為主題,走"抓項目、強產業、興基地、解難題、促發展"的路子,大力發展洋芋、勞務兩大支柱產業和以養雞、冬小麥為主的兩大特色產業:
做大洋芋產業
大力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擴大洋芋種植面積和規模,每年洋芋種植面積達到2萬畝以上,力爭人均達到2畝,並積極發展訂單農業,確保在有災之年農民利益不受損失。同時,加強種植技術培訓,引導農民科學種植,科學管理,切實增加農民收入。
做強勞務產業
實踐證明,勞務輸出是促進農民增收的一個大產業、大項目,堅持不懈地發展勞務經濟,實施"1戶1人勞務增收工程",多形式、多渠道、多層次加大外出務工人員的培訓力度,著力提高農民工的勞動技能和整體素質,實現由體能型輸出向技能型輸出轉變。近幾年,通過政府推動、市場運作、能人帶隊,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有序流轉,我鄉累計輸轉農村剩餘勞動力1.5萬人(次),其中組織輸出5千人(次),實現勞務收入2250萬元,年人均增收320元。
壯大養殖產業
依託農夫園養殖公司,按照"公司十農戶"的養殖模式,擴大養殖數量,壯大養殖規模。全鄉現有的養雞戶310戶,雞飼養量達到82萬隻,其中蛋雞養殖戶150戶,飼養量達到40萬隻;烏雞養殖戶160戶,飼養量達到42萬隻,已遠銷新疆、青海、寧夏、蘭州、定西、白銀等省市,已成為全縣最大的規模化養雞基地,特別是烏雞養殖,投入少、成本低、周期短、見效快,是一項短、平、快的致富項目,僅此一項人均增收320元,並且又創新養殖種類,發展養殖產蛋多、投入少 、資金周轉快 、風險小蛋用型鵪鶉5萬隻,鵪鶉35天即可產蛋,50天產蛋率可達70%,70日齡可達到產蛋高峰,飼養1000隻鵪鶉僅需投資2000元左右,即可進行資金周轉,當年可獲純利2000-5000元,是一項農村致富項目。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對高檔食品的需求量加大,烏雞、鵪鶉等產品特有的高營養及食療保健作用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和接受,市場需求一年比一年大,產品銷路一天比一天廣。
培育冬小麥產業
依託有利的自然環境,引進推廣冬小麥新品種,大力發展冬小麥種植,擴大種植面積,每年全鄉冬小麥種植面積達到1萬畝,人均達到1畝,冬小麥種植成為農民增收的一大支柱產業。
基礎設施
侯家川鄉抓好特色產業的同時,狠抓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明顯改善。自1999年以來,新修
梯田6000畝,爭取實施
退耕還林(草)9500畝,新修
公路8公里,拓寬改造公路32公里,實施農電網改造62公里,新建交通截流兩用壩3處,新增
水地400畝;實施人飲解困工程和氟病改水工程,全侯家川鄉新打建
水窖2605眼,新建集流場291200平方米,有效解決了人畜飲水困難問題。
侯家川鄉交通運輸比較方便,舊312線和靖天公路交叉而過,通過2007年"一事一議",新修村組公路71.1公里交通便利,全鄉村村都能通汽車,並且信息暢通,安裝固定電話1500餘部,行動電話1200餘部,為全鄉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農村商業和金融業也有較大的發展,全鄉現有個體工商戶81戶,信用社一個,極大的方便了當地民眾,有力的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社會事業
社會各項事業也取得了較大的發展,鄉文化站積極組織開展多種民眾性文體活動,活躍了農村文化生活,為全鄉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有力組織保證;全鄉教育事業穩步推進,現有中國小校14所(其中:中學1所、國小10所、教學點2所、幼稚園1所),教職園工155人及中小學生3880人;先後爭取和籌集資金300餘萬元,改善辦學條件,徹底解決全鄉教學危房,順利實現了"兩基"達標,逐步實現遠程教育。衛生事業發展較快,在全院10名大夫的積極爭取和上級單位的幫助下,配備了先進的治療儀器,並新建了住院部及門診部,改善了民眾就醫難的問題,群防意識明顯增強,自2004年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項目,參合農民達95%,徹底解決了部分家庭貧困返貧的現象。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邁上新台階,綜治工作進一步加強,民眾法制意識明顯增強,社會治安明顯好轉,全鄉社會政治穩定,到處顯現出一派欣欣向榮,和諧發展的新景象。
鄉鎮名人
李友蓮(1864—1933)字敬齋,今侯家川鄉侯家川行政村人。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丁酉拔貢。時為會寧南鄉殷實富戶。民國9年(1920年)地大震,死傷民眾甚多,李友蓮慨解私囊,給生者濟以衣食,病者投以醫資,死者置棺掩埋。民國10年、11年(1921年、1922年),侯家川、沙家灣一帶雹災嚴重,李友蓮不分回民漢民,借給糧食籽種,抗災自救,免遭顛沛流離。民國20年(1931年)捐資創辦侯家川國小(今侯川中學前身),修築附近
橋樑。凡地方公益事業,皆樂而為之。民國22年(1933年)病逝家中。
當地特色
當地
皮影戲唱腔獨特,主要為燈影腔,還有秦腔、眉戶、嗩吶調、打擊樂、白口等唱腔。燈影腔是皮影戲最具藝術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唱腔,同時
秦腔、眉戶兼而有之,嗩吶調、
打擊樂和白口共同組成了當地皮影獨具特色的藝術魅力。燈影腔的主要演奏樂器有
板胡、二胡、三弦、中胡等弦樂,
嗩吶、笛子等管樂,還有大鼓、乾鼓、
梆子、大鑼、小鑼、鈸、磬等多種樂器。當地皮影戲人物眾多、形態各異、色彩鮮艷,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皮影戲燈影腔獨特的音樂風格和曲調為甘肅省所獨有,是研究地方戲曲流變的不可多得的資料。皮影戲還流傳於會寧縣東南部和中部的
楊崖集鄉,党家峴鄉、新添堡鄉、韓家集鄉、平頭鄉、老君坡鄉、
太平鎮、翟家所鄉、中川鄉、丁溝鄉、會師鎮、
八里灣鄉、柴門鄉等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