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蘭縣

依蘭縣

依蘭縣,隸屬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位於黑龍江省中南部。地處三江平原西部。西距哈爾濱市251千米,北距佳木斯市76千米,東距七台河市91.2千米,南距牡丹江市330.6千米,總面積4672平方千米。

依蘭縣地處小興安嶺完達山張廣才嶺延伸地帶。地勢呈西南高,東北低。松花江牡丹江倭肯河巴蘭河四水交匯。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

依蘭縣名勝古蹟有遼代五國頭城遺址、金代土城子古城遺址、清代巴彥通抗俄要塞遺址丹清河風景區慈雲寺東山怪坡等。

2011年,依蘭縣戶籍總人口40.9萬人。2013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4億元。

先後榮獲全國文明縣城、全國產糧大縣、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縣、中國新能源產業百強縣、中國十佳休閒宜居生態城市、中國十佳休閒旅遊城市、全國科普示範縣、全國平安農機示範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依蘭縣
  • 外文名稱:Yilan County
  • 別名:三姓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中國 黑龍江省 哈爾濱市
  • 下轄地區:6個鎮、3個鄉
  • 政府駐地:依蘭鎮
  • 電話區號:0451
  • 郵政區碼:154800
  • 地理位置:哈爾濱市東北部
  • 面積:4672平方千米
  • 人口:40.9萬(2011年戶籍)
  • 方言:東北話 國語
  • 氣候條件: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丹清河國家森林公園巴蘭河漂流五國城遺址慈雲寺
  • 火車站依蘭站
  • 車牌代碼:黑A 黑L
  • 行政區劃代碼:230123
建制沿革,名稱由來,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地貌,水文條件,氣候特徵,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水利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政治,縣委,人大,政府,政協,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科技,教育,衛生,城建,社會保障,交通運輸,公路,鐵路,航運,歷史文化,抗聯精神,東方薩滿神,開江樂,風景名勝,著名人物,

建制沿革

名稱由來

依蘭原名三姓,滿語為“依蘭哈喇”(即:依蘭為“三”,哈喇是“姓”)。據《三姓志》載:清初,松花江中游胡爾哈河(今牡丹江)口、湯旺河口、湯旺河口順流而下瑪那哈地方及胡爾哈河正東倭和地方分別有赫哲人數十戶或百餘戶居住。天聰年間,挑選胡爾哈河一帶赫哲1000人,前往山東征剿。於順治二年(1645年),對未出“天花”赫哲人等由軍營全行撤回,“因為出力,將此赫哲人等一併作為新滿洲,國語依冊(伊徹)滿洲,隨將盧業勒、葛依克勒、胡什哈哩、舒穆魯等四族長編為世管佐領。”又據偽滿《依蘭紀略》記載,“嗣以胡氏徙居寧古塔,只余盧、葛、舒三姓,遂呼斯地為三姓”,簡稱“依蘭”。
依蘭縣美景依蘭縣美景

歷史沿革

周朝、秦朝,均屬肅慎族部落。
漢朝,晉為挹婁部。
北魏,依蘭是勿吉國中心。
隋朝,時勿吉改稱靺鞨
唐朝,靺鞨共七部,其中粟末部日趨強大,於聖曆元年,698年,創立震國,唐於開元元年,713年,冊封其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國名渤海。
遼朝,繼承渤海領土主權,廢除州縣建制。
金朝,設路治,稱胡里改路。
元朝,建立後,依蘭初屬遼陽行中書省開元路,後由開元路劃出歸合蘭府水達達路管轄。
明朝,屬三萬衛轄區。
清朝,順治三年(1645年),為加強三姓地方駐防兵力,將從征山東的三姓部分兵丁千餘人撤回三姓。
清康熙三年(1664年),初設三姓城。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撤寧古塔將軍,三姓副都統改山吉林將軍統轄。
清光緒八年(1882年),設富克錦協領衙門,屬三姓副都統,統歸吉林將軍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置依蘭府,撤三姓副都統衙門。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吉林將軍上奏:“三姓一城,為吉江(吉林、黑龍江的簡稱)門戶,又為松花、牡丹兩江匯流東下之區,地多沃壤,戶口殷繁”,請求設定府治。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02月,設定依蘭府,隸於濱江關道。知府於同年8月2日(農曆六月十三日)啟用依蘭府關防。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改革東北行政制度劃分三省,依蘭轄于吉林省。
宣統元年(1909年)06月,清廷批准,於依蘭府城設定東北路兵備道,管理依蘭、密山、臨江(今同江)一帶邊務及東北沿邊兵備事宜,並管理依蘭等處關稅、交涉事宜,同時裁撤三姓副都統。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03月,將依蘭府改為依蘭縣。
中華民國三年(1914年)06月,將東北路道改為依蘭道,依蘭縣隸屬依蘭道管轄。
中華民國十八年(1929年)02月,撤銷依蘭道,由吉林省直轄。全縣總人口16.4萬人,時為二等縣。東北淪陷後,初隸吉林省
中華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2月,改隸三江省管轄。
中華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09月,抗日戰爭勝利後,依蘭縣隸屬合江省管轄。
中華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03月,將土龍山、宏克力一帶劃出,於土龍山設定依東縣;將雙河一帶劃出,於雙河區設定雙河縣;將刁翎、三道通一帶劃出,於刁翎區設定刁翎縣。原依蘭全境“一分為四”。
中華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06月,撤銷依東縣,將其北部宏克力一帶劃歸依蘭縣,將其南部土龍山一帶劃歸樺南縣。
中華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05月,撤銷合江省,依蘭縣改隸松江省管轄。
1954年08月,松江、黑龍江兩省合併後,隸屬黑龍江省管轄,劃入合江專區。
1985年01月,正式撤銷合江地區,改由佳木斯市領導。
1991年04月,劃歸哈爾濱市領導。

行政區劃

截至2017年12月,依蘭縣轄6個鎮、3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依蘭鎮達連河鎮道台橋鎮三道崗鎮江灣鎮宏克力鎮團山子鄉愚公鄉迎蘭朝鮮族鄉
依蘭縣行政區劃圖依蘭縣行政區劃圖
縣人民政府駐依蘭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依蘭縣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東北部,地處三江平原西部。西距哈爾濱市251千米,東距佳木斯市76千米,東南距七台河市91.2千米。地理坐標處於北緯 45° 50′ 40″ ~ 46° 39′ 20″,東經 129° 11′ 50″ ~ 130° 11′ 40″之間。
依蘭縣地理位置

地質地貌

下元古界地層
依蘭縣境內,最古老地層為下元古界(元古界晚期屬震旦紀)之黑龍江群地層。集中分布於縣境東北部松花江南岸,牡丹江東岸,倭肯河西岸各地區。其出露岩性,以燕山運動華力西期花崗岩與下元古界結晶質片岩為主。
古生代地層
依蘭縣在松花江北岸,雖亦零星出露華力西期花崗岩體,但其中主要為角岩、角岩化石岩及白色顆粒狀大理岩等,屬於古生代之二迭紀地層。
中生代地層
1、中生代侏羅紀地層,出露在四塊石和牡丹江兩側地帶。岩石種類,大多為深灰色流紋斑岩和凝灰溶岩等。
2、中生代白堊紀地層,分布在紅星、土城子鄉及牡丹江兩岸和松花江北岸,岩石為具有各種顏色的粗、細砂岩及安山玢岩、氣孔狀安山、玄武岩等。
新生代地層
1、新生代第三紀地層,除以黑色岩石為主外,並有各種顏色的粗、細砂岩及砂礫岩等。其分布區域在達連河鎮、道台橋鎮一帶。達連河煤田即屬於此種地層。
2、新生代第四紀地層,是最晚形成的地層。其分布區域在全縣境內各乾、支河流兩岸。其中主要岩石為角閃安山岩、氣孔玄武岩、亞粘土礦,以及砂礫、黃土等。
地貌特徵為遠近高低起峰巒,泥澤漫崗繞平原;深溝窪浴江河網,五山一水四分田。

水文條件

依蘭縣河流較多,河網密布,有松花江牡丹江倭肯河巴蘭河、勃利河等大小河流18條,山澗小河112條。有大小河沼、坑塘83個。地表水多年平均徑流量為9.44億立方米。客水多年平均徑流量 323.1 億立方米 。地下水儲量較豐富,埋深在5一20米,總儲量為72億立方米。其中常年可開採利用量為3億立方米。

氣候特徵

依蘭縣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總的特點是四季分明,差異顯著,乾濕懸殊,寒暑俱烈。
春季,3一5月,冷暖空氣交替激烈,氣溫回升快,天氣多變,風力強,降水少,蒸發量大。
夏季,6一8月,暖空氣活動強盛,由於氣溫氣壓變化,造成高溫多雨現象,山區多對流雨,平原多鋒面雨。
秋季,9一10月,暖空氣減弱,北方冷空氣增強,氣溫降低快,風力增大,雨量大減。
冬季,11一2月,在強大的冷空氣控制下,氣溫低,降水少,寒風凜冽。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依蘭縣土地總面積46,157.91公頃 ,利用現狀是4、4、一、一、即耕地和森林各占四份,半利用土地和其他用地各占一份。各類土地利用可分為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居民點占地和工礦用地、交通用地、水域以及水利用土地。土地利用率 93.5%,土地墾殖率 42.8%。全縣土壤有8個土類,23個亞類,26個土屬,48個土種;主要土壤有暗棕壤、黑土、白漿土、草甸土、水稻土、沼澤土、河淤土和泥炭土。現有耕地中黑土、草甸土占 70%。

水利資源

依蘭縣河流較多,河網密布,有松花江牡丹江倭肯河巴蘭河、勃利河等大小河流18條,山澗小河112條。有大小河沼、坑塘83個。地表水多年平均逕流量為9.44億立方米。客水多年平均逕流量323.1億立方米。
地下水儲量較豐富,埋深在5—20米,總儲量為 72億立方米。其中常年可開採利用量為3億立方米。

生物資源

植物資源
一、林木類
有松、楊、榆、樺、桑、柞、椴、棠槭、黃鳳梨核桃楸水曲柳等。
二、花草類
花類:有秋菊、丁香、月季、海棠、芍藥、燈籠繡球。對紅、蘭草、吊蘭、玻璃翠、山玫瑰、桃柳、鳳仙、
草類:有靰鞡草、大葉樟、小葉樟,捲毛紅、蘆葦、草木犀、油包草、馬蘭草、野苜蓿香蒲銼草等。
林業林業
動物資源
獸類:有梅花鹿紫貂、水獺、猞猁、黃鼬、灰鼠、狐狸、麝鼠、貉、獾、狼、野豬、山兔、山羊、狍子、熊、蝙蝠、刺蝟、蜥蜴等。
鳥類:有燕、麻雀、小雀、鴻雁、鷂鷹、烏鴉、布穀、雉、烏雉、喜鵲、鸛、裂、鷗、鴿、雕、翠雀、蘇雀、鸕鶿、鷓鴣等。
蟲類:有蛇、晰蜴、蜜蜂、蜘蛛、蟻、螢、麥奴、粘斯蟲、蛾、螺、蠐螬、尺蠖、蟋蟀等。
魚類:有銀鯝魚、甲魚、哲羅魚、細鱗魚、雅巴沙魚、蟲蟲魚、川丁子魚、青根魚、鯿花魚、板黃魚、葫蘆子魚、花鰱魚、白蓮魚、嘎牙子魚、黑魚、鰲花魚等。

礦產資源

依蘭縣境內已發現礦產31種,產地104處。有大型礦床4處,中型礦床3處,小型礦床61處,其餘為礦點。 礦產總類有褐煤、油母葉岩、鐵、砂金石英、石棉、大理石、蛇紋岩等 7種。
黑色金屬,有變質水成岩形成的鐵礦,岩漿岩構成的鉻鐵礦。有色金屬型有銅礦、砂金、鎂礦。
蛇紋岩礦、熱液型石英礦、石棉礦, 結晶岩體之水晶石、沉積型磷灰石、熱液型滑石,沉積變質之大理石和白雲岩、金雲母。
縣境內埋藏著大量沉積型褐煤和油母頁岩,煤炭為2.31億噸,油、炭頁岩為7,805.58萬噸,合計為3.09億噸。

人口民族

人口

2011年,依蘭縣戶籍總戶數14.67,總人口40.9萬人,農業人口27.95萬人,非農業人口12.93人。男性人口20.94萬人,女性人口19.95人,全縣男女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4.9:100.0。

民族

依蘭縣居民,自肅慎族起,迄今已有3000年歷史。至2010年由滿族、漢族蒙古族回族朝鮮族、赫哲族、錫伯族鄂溫克族壯族土族俄羅斯族構成,除赫哲族滿族外,余者均來自其它各省。

政治

縣委

書記:尹承雲
副書記:王克帥、尚瑞
常委:郭本剛、張國臣、張淑秋、劉國勝、劉遠志、孫玉坤、寧軍昌

人大

主任:張文
副主任:張樹文、丁長林、王國柏、田芳

政府

縣長:王克帥
副縣長:張國臣、杜建國、榮海濤、董威江、李穎、瞿衛中

政協

主席:楊曉春
副主席:王迎春、王守君、陳建忠

經濟

綜述

2013年,依蘭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4億元,比2003年增長5.8倍,現價增幅年均增長21%;財政總收入實現13.6億元,比2003年增長8.9倍,年均增長25.8%;其中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實現7.4億元,比2003年增長6.2倍,年均增長21.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9.6億元,比2003年增長36倍,年均增長43.5%;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完成44.2億元,比2003年增長8.2倍,年均增長24.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739元,比2003年增長3.7倍,年均增長16.6%;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2048元,比2003年增長3.3倍,年均增長15.7%。

第一產業

農業農業
2013年,依蘭縣農業總產值實現65.6億元,比2003年增長3.7倍,年均增長16.8%;糧食總產達到40億斤,比2003年增長3.7倍,年均增長16.6%;累計轉移勞動力77.2萬人次,實現勞務收入49.5億元;投資6.8億元,建設重點水利工程57項;畜牧業總產值實現13.9億元,比2003年增長3倍,年均增長14.8%;全縣畜禽規模養殖場發展到161個,畜牧業產業化格局基本形成;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925家;農業綜合機械化程度達到91%;森林覆蓋率由35.5%上升至41.5%。

第二產業

2013年,依蘭縣全口徑工業總產值、增加值和稅金分別完成137.7億元、29億元和3.8億元,分別比2003年增長6.3倍、6倍和7.3倍,年均增長22%、21.6%和23.6%。全縣規模以上企業發展到46戶,其中億元以上10戶。初步形成了以煤化工、新能源、綠色食品、裝備製造、建材、醫藥為代表的特色工業體系。三次產業結構由2003年的35.5:22.0:42.5調整到2013年的29.7:29.9:40.4。

第三產業

2013年,依蘭縣實際利用域外資金實現62.3億元,比2003年增長11.3倍,年均增長28.5%,其中億元以上大項目10個。先後引進了國電、大唐、華潤、福田雷沃等多家國內500強企業,納稅百萬元以上企業達22戶。
累計接待遊客395萬人次,旅遊業收入實現19.8億元。城鄉商貿服務業發展迅速,農家店發展到369個,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配送中心升級改造全面完成,配送覆蓋率達90%。

社會事業

科技

截至2011年,依蘭縣高新技術產業企業2個,全年總產值實現1.25億元,全年申請專利31個,專業技術人員6254個,其中農業技術人員45個,農業科技與服務單位45個。

教育

截至2016年,依蘭縣共有各類學校48所,義務教育學校38所(其中國小18所、國中16所、九年一貫制學校4所);非義務教育學校9所(其中普通高中3所,職業高中1所,幼稚園5所);特殊教育1所。現有在校生總數29,399名,其中,普通高中4,558名,職高545名,國中8,217名,國小16,035名,特教學生44名。現有在職教師總數3,116名,其中,高中355名,職高54名,國中972名,國小1576名,特教21名,幼師138名。

衛生

截至2013年,依蘭縣人民醫院新建工程竣工投入使用,成為二級甲等醫院;新建改造鄉鎮衛生院9所。

城建

截至2013年,依蘭縣城鎮化率達到32.3%。啟動總投資6.8億元的城南出城口改造項目,完成建築面積17.7萬平方米。新建通鄉通村公路867公里、365萬平方米,通鄉通村率達到100%;新改建維修農村公路危橋50座。投資2.5億元,建設新農村試點村和示範村29個,新建農民住宅樓27棟、11.1萬平方米;硬化村內道路145公里、43.5萬平方米。農村泥草房和危房改造28500戶、240萬平方米。
改造棚戶區54.36萬平方米,城鎮人均居住面積達到29.27平方米;完成老舊樓節能改造46棟、18.7萬平方米。卓有成效地推進了宜居環境建設“十百千”工程,整治小區100個、成立業主委員會70個。完成5個公園廣場建設。綠化總面積達到303萬平方米,主街區亮化率達到100%,街巷亮化率達到95%。

社會保障

截至2013年,依蘭縣新農合參合人數達到22.67萬人、參合率99.6%;新農保參保人數達14.26萬人,參保率83%。國有破產、困難企業退休人員全部納入職工醫療保險範圍參加住院統籌;集體企業退休人員、“五七工”、“家屬工”納入統籌範圍,企業拖欠工資等歷史遺留問題全部解決。累計安置公益性就業崗位1579個,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2%以內。建設廉租房210套、10500平方米,1859戶困難家庭享受廉租房補貼;改造農村貧困殘疾人危房204戶、11832平方米。

交通運輸

公路

瀋海高速公路,(G15)
依七高速公路,(依蘭-七台河)
哈同公路(221國道)

鐵路

航運

宣統元年到中華民國四年,依蘭碼頭過港船隻累計為,俄國機船2601隻,中國機船214隻,帆船2911隻,客運量累計為:發乘346 579人;到港234356人。其中民國4年的統計是:俄國汽船834隻,載重297325噸,中國汽船134隻,載重18945噸;帆船762隻,載重12146噸,發乘108698人,到港76913人。

歷史文化

抗聯精神

抗聯精神,弘揚抗聯精神,發展省內外生態游和紅色游主要目的地。

東方薩滿神

赫哲族民間舞蹈“東方薩滿神”,於1994年8月,由“中國黑龍江民族民間藝術團”攜帶參加了在日本福井舉辦的’94福井國際藝術節。其北方民族特有的藝術風格,令參加藝術節的各國藝術家及廣大日本觀眾為之傾倒。

開江樂

赫哲族舞蹈“開江樂”通過一對年輕的赫哲夫婦開江捕魚前和下江捕魚後的一段生活場景,較為鮮明的反映了有著豐富魚文化的赫哲人的生產生活特點,表現了赫哲族漁民對家鄉山水的熱愛和對幸福生活的讚美。也用藝術的手法說明了純樸的赫哲人,對更高的物質與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

風景名勝

    • 靖邊營遺址
    靖邊營遺址,是依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位於依蘭縣東北部松花江南岸的巴彥哈達群山環抱之中,距縣城15千米。
    金代五國城遺址金代五國城遺址
    1880年5月為加強三姓地區防禦清朝督辦吉林邊務欽差大臣吳大澂會同吉林將軍建的綏字軍兵營,營房有五座。營址呈正方形,邊長200米,圍牆現存高度3至4米,頂寬2米,跺口間距2米。
    • 五國城遺址
    五國城遺址,沿依蘭縣城楊柳成蔭的通江路北行二里許,路左側矗立著一座兩米高的石碑,上面刻著"金代五國城遺址"七個大字。再西行數步即踏入800年前的遼金國土。據史書記載,北宋徽欽二帝"坐井觀天"遺址就在這裡。
    • 防洪紀念塔
    防洪紀念塔,修建於1985年。三面環水的依蘭縣歷史上曾多次受洪水侵襲,為了紀念抗洪的勇士們,依蘭縣人民政府建此紀念塔。
    防洪紀念塔防洪紀念塔
    • 慈雲寺
    慈雲寺,創建於民國十七年(1928年),是東北抗日名將、奉系軍閥依蘭鎮守使李杜將軍為其胞姐在龍王廟基礎上修建的,"慈雲寺"三個鎏金大字是中國著名佛學專家趙朴初先生親筆所題。汪道涵、候寶林、李光羲、曲嘯等著名人物,陳雷、孫維本、邵奇惠等各級領導都曾在此駐足;台灣圓光佛學院教務長慧空大師也曾到此給尼眾班的學員傳經講學,提供贊助,"多辦一所佛學,少設十座監獄",是她給予慈雲寺的評價。
    • 依蘭財神廟
    依蘭財神廟,距今已有230多年歷史。《盛京通志》記載原財神廟“正殿為三楹,東西配廡各五間,大門三楹,鐘鼓樓各一”。民國時,配殿為商會所占,偽滿時期又被法院所占,解放後在財神廟舊址建立了縣第四國小,文革期間財神廟的建築全部被拆毀。2000年,民營者王慶林先生將財神廟復建。
    依蘭縣
    財神廟占地約6000平方米,整個廟宇方向坐北朝南。廟內建築布局由門殿、正殿、後殿和東西配殿構成。門殿結構集山門、戲樓、鐘樓、鼓樓於一體。一層門殿共三大間,長24米,寬7.5米,總計180平方米。鐘樓的鑄鐵大鐘重1.3噸,鼓樓的大鼓直經1.3米,這兩件吉祥之物為鎮廟之寶。
    門殿中門西側供俸的“四大金剛”,也稱“四大天王”。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北方多聞天王,西方廣目天王。這四大天王腳下踩著惡鬼等人間的小人。
    • 巴蘭河
    巴蘭河,發源於小興安嶺南麓,全長108千米,是由山間泉水匯聚而成。漂流區內已經開通15千米的巴蘭河漂流和12千米的巴蘭河源頭漂流。巴蘭河漂流有三奇:一奇沿途風光美,古人所云"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事務者,窺谷忘返",漂流至此,體會更深;二奇水質清洌,巴蘭河是中國北方內陸河流中,屈指可數的未受到污染的河流之一,即使是在炎熱盛夏,河水最高水溫也只有8-9℃;三奇水流速適中。巴蘭河漂流一向以全省景色最美、河道最寬、落差最好而著稱,已唱響中國北方第一漂的品牌,成為依蘭旅遊業的龍頭項目。
    丹清河國家森林公園丹清河國家森林公園
    • 丹清河國家森林公園
    丹清河國家森林公園,位於依蘭縣城江北45千米處,占地面積4275畝,交通方便,自然景觀獨特,人文景觀豐富,景色宜人,風景秀麗,是全省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是旅遊度假休閒的好去處。
    環城公園環城公園
    • 環城公園
    環城公園,依江、依河而建,以護城堤為主體,環城大堤全長10千米,環抱整個縣城,堤上有涼亭12座,路燈100盞,堤腳綠化頻寬30米。亭閣錯落有致,雕塑栩栩如生,環境優美,綠樹成蔭。特別是松花江與牡丹江的匯合處--三江口,水域寬大,煙波浩渺,夕陽西下,美不勝收。
    • 東山怪坡
    東山怪坡,全長120米,呈5度斜坡,西高東低走勢。汽車在坡下熄火後自動上行,且越跑越快;而騎腳踏車的人下坡蹬起來,卻比平時費勁,不用力蹬車,腳踏車就要倒行,上坡時卻不用蹬就自動滑行。這一奇特的地質現象吸引了無數遊人到此駐足,親身體驗怪坡的怪異蹊蹺。
    東山怪坡東山怪坡
    • 倭肯哈達洞
    倭肯哈達洞,是古依蘭人居住的洞穴,位於倭肯河東岸,倭肯哈達山的山腰上,離地面約85米,雖因年久而塌陷,但遺蹟尚存。經考古鑑定證明,此洞穴距今已有近六千年的歷史,是一個家庭居住使用後改為墓穴的。穴內發現蹲坐屈肢人骨架、石器、陶片、琢磨玉石、玉佩、玉墜、石斧等珍貴文物。
    原始森林和冰川峽谷所在的丹清河林場,是全省聞名的森林之鄉。原始森林人跡罕至,植被保護良好,樹齡300-400年的古樹隨處可見,秋季此處的五花山色絢麗多姿,景色壯觀,是尋幽、探險、野遊的絕佳勝地。原始森林附近的冰川峽谷景區,由於特殊的地質條件,冬季連綿不斷的山水在幽靜的山谷里不斷沖刷,結成了數十米的冰川,故稱"冰川峽谷",此奇特景觀可一直持續到七月中下旬。
    依蘭縣
    • 依蘭清真寺
    依蘭清真寺始,建於清順治十二年,由於金玉旺哈吉步行前往麥加朝聖,他的這次朝聖是三姓乃至東北地區第一人,所以,清真寺名聲大振。該寺還存放著乾隆皇帝欽賜的龍鳳棺罩、康熙皇帝的聖旨牌、洪武皇帝的百字贊。清真寺整個建築布局嚴謹、合理,是中國廟宇式建築與伊斯蘭文化的結晶。
    依蘭清真寺依蘭清真寺
    • 四塊石抗聯遺址
    四塊石抗聯遺址,地處小興安嶺南麓,依蘭縣北境。四塊石為縣內最高峰,海拔980米。這裡山勢險峻,曾是東北抗日聯軍的秘密營地,抗日聯軍第三、四、五、六、八、九、十一軍都在此地活動過。1936年,抗聯第三、六軍在這裡建立了後方基地,是中共北滿臨時省委機關駐地。由於四塊石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省委曾多次在此召開重要會議。其中最重要的有三次。第一次是1936年9月,第二次是1937年6月,第三次是1938年5月。這幾次會議均討論了東北抗日游擊戰爭的重大問題。其中1937年6月的會議是北滿省委擴大會議,被稱為“帽兒山”會議,參加這次會議的有趙尚志、馮仲雲、李兆麟、周保中、戴鴻賓、李熙山、黃成植、張蘭生、魏長魁、黃吟秋、吳玉光、白江緒、楊爻、於保合、徐文彬等。這裡有阻擊石、抗聯第六軍醫院、抗聯第一哨位、第二哨位、山羊道、軍馬場、抗聯井、中共北滿省委臨時會議室和烈士墓地等遺址。
    四塊石抗聯遺址四塊石抗聯遺址
    • 珠山滑雪場
    珠山滑雪場,位於依蘭縣東山景區(怪坡道南),距縣城邊僅有2千米,總投資120萬元,於2003年12月25日開業,滑道全長450米,寬50米,進口道具100套,並設高級托牽索道。"三山逶迤南北呼應萬般氣象成一統,四水磅礴東西奔涌千里波濤歸正流。"
    依蘭縣
    • 依蘭民俗館
    依蘭民俗館,是對原財神廟的修復和再生,座北朝南,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950平方米,主體建築由山門、財神殿和民俗館三部分組成。
    • 依蘭博物館
    依蘭博物館,建於1958年,2000年重建,占地面積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外型為古堡式建築,內有展廳3個,現有各類館藏文物總計4263件,其中珍貴文物1216件,較為全面地展現了古城依蘭千年歷史脈絡,堪稱北方歷史的縮影。
    依蘭博物館依蘭博物館

    著名人物

    陳明順,別名“大旗”筆名“二月”等, 陳明順是中國內地資深音樂製作人、唱作人。創作與製作流行歌曲近300首,生於80年代初的東北黑龍江三姓古城“依蘭”陳明順出道樂壇近15年多次獲得音樂創作和製作類獎項;多年來在圈內行事低調做事沉穩,在音樂圈業界口碑很好有一定影響力。
    趙崇禮,字靜字,清戊子科舉人,因與考官同名犯諱,更名為澄瀛。趙崇禮為滿洲三姓正黃旗,原系都京忠好佐領下人,依爾根覺羅氏。是依蘭縣的一名清朝舉人。
    吳大澄,1835-1902年,江蘇吳縣人。清末金石學家、文字學家,官至湖南巡撫。光緒六年(1880年),清政府曾派他到東北督辦三姓、寧古塔、琿春等地屯墾和防務事宜。吳到東北後,立即進行"移民實邊"試辦屯田和編練近代化邊防軍的措施。
    楊永,綽號快馬楊五,清鹹豐五年(1855年)生地河北省束鹿縣,楊永繼承祖傳醫術秘方,專治黑紅傷,尤擅長骨外科,其整骨手法高超,其內服外用藥物均採用上等藥材精製而成,服敷後可速見功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