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經來二艦為同級姊妹艦, 原本將是“濟遠”級軍艦的後續艦,後經駐德公使許景澄力爭,始改為訂造
裝甲巡洋艦。2艦由伏爾鏗公司總工程師
魯道夫·哈克設計。
航速快是“致遠”級
防護巡洋艦的賣點, 甚至以此犧牲了裝甲防護,沒有舷側裝甲,使軍艦在海戰中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護。德國建造的“
經遠”、“來遠”二艦,則是在吸取”濟遠”等防護巡洋艦的經驗上, 改為"旁有水線甲堡之船",即裝甲巡洋艦,價格也隨之較 “濟遠”上揚47萬馬克(
第二帝國馬克)。這種防護形式最先在俄國巡洋艦上出現,逐漸被推廣到各國。
同時經來二艦底部具有雙層船底,兩層船底相距一米,在輪機艙和鍋爐艙外的舷側部位以及上層建築周圍鋪設相當厚度的裝甲。“穹甲之中段,傅之於外以為水線帶甲”,且穹甲較”濟遠”升高5寸,加長8尺, 加寬1尺, 改善了輪機艙和鍋爐艙的工作環境,並擴大煤艙的容量,是兼有舷側裝甲和甲板裝甲的船型,水平防護和垂直防護兼顧,“初擬如定鎮堡式”即與定鎮二艦(即
戰列艦)思路相仿,只不過是厚度稍薄,但防護能力也是很強的。按李鴻章的說法,是可以”冒充
鐵甲船”了,同時也注意吸取了英國的經驗,將封閉炮塔改為半封閉式的
炮盾避免
二次殺傷。
艦船資料
來遠號長82.4米,寬11.99米,吃水5.11米,排水量2900噸,動力採用2座3脹往復式蒸氣機、4配套使用座圓式燃煤鍋爐(每座重38噸),雙軸推進,功率4400匹馬力,航速為16節,載煤量320-350噸。“
經遠”級軍艦的煤倉容量顯然是記取了“濟遠”的前車之鑑,增加至320-350噸,大大高於“濟遠”艦230噸的煤倉容量。艦身吃水線上全部用鋼甲防護,水線帶裝甲厚9.5-5.1英寸,裝甲甲板厚3英寸(傾斜處)、1.5英寸(平坦處),炮座裝甲厚8英寸,
炮盾厚1.5英寸,司令塔裝甲厚6英寸。全艦編制202-270人。根據《北洋水師章程》,該艦
管帶為副將銜。
來遠號有14門火炮。有雙聯
克虜伯210mm前主炮1座(每門炮重13.5噸,35倍口徑)、1880年式克虜伯150mm炮2門(每門炮重4.5噸)、75mm克虜伯炮2門、47mm哈乞開斯
速射炮2門、40mm哈乞開斯炮1門、37mm5管哈乞開斯炮5門、18英寸
魚雷發射管4具(3具可轉動,另外1具為固定式水下魚雷發射管,位於
艦艏撞角下方)。
來遠”艦的武備布置較有特點,是典型的船頭對敵思想的產物。主炮安裝的位置與“濟遠”相近,火炮型號也相同,採用了2門1880式210毫米35倍口徑克虜伯鋼套箍炮,雙聯安裝於艦首的露炮台內。副炮為2門1880式150毫米35倍徑克虜伯鋼箍套炮,型號與“定遠”、“濟遠”等艦裝備的同口徑火炮相同,這4門大炮可以通過電發裝置實現齊射,可以想見4門火炮全部轉向艦艏方向時,會產生如何猛烈的炮火。
“來遠”艦還配備了大量在當時可謂非常現代化的設備,全艦的照明完全實現了電氣化,總共安裝有250盞左右的電燈,以及2具照度為40000枝燭光的
探照燈,所有電氣系統的供電,由艦內的2台發電機提供。另外在損管設備上,來遠除了配備有離心式主水泵外,還配備了一台每小時最大抽水量120噸的
唧筒式輔助水泵。
軍官
“來遠”
管帶邱寶仁北洋海軍右翼左營副將(以花翎補用游擊升署),
馬尾船政學堂首屆畢業生。
“來遠”幫帶大副林文彬,福建閩侯人,馬尾船政學堂畢業。
“來遠”駕駛
二副謝葆璋,福建閩侯人,馬尾船政學堂畢業。
“來遠”魚雷大副張哲榮,馬尾船政學堂畢業。
“來遠”槍炮二副唐春桂。
“來遠”船械
三副蔡灝元,天津水師學堂畢業,甲午戰前調任“廣丙”駕駛二副。
“來遠”船械三副邱文勛。
“來遠”舢板三副戴錫侯。
“來遠”總管輪任廷山,機匠出身。
“來遠”大管輪許德和,機匠出身。
“來遠”二管輪詹成泰,甲午戰前調任“廣丙”大管輪。
“來遠”二管輪陳天福,機匠出身。
來遠艦管帶
邱寶仁,福建閩侯人,1867年考入
福州船政學堂第一期,學習航海駕駛。1871年,上“建威”練船實習,歷經
南洋新加坡、檳榔嶼,以及
渤海灣、
遼東半島各口岸。1875年,復上“揚武”艦練習,航行外海,南歷新加坡、
小呂宋、
檳榔嶼各口岸,北至日本而還。1879年,清政府從英國訂購的“鎮”字號四艘
炮艦回國,邱寶仁升守備,管帶“鎮東”炮艦。1880年8月,“鎮東”等四炮艦出遊黃海,至
海洋島,“鎮南”不慎觸礁,旋即脫險。邱寶仁因“救援不力”,被“撤革摘頂,以示懲戒”。
1887年,在英德訂造的“致遠”、“
靖遠”、“
經遠”、“來遠”四艦竣工,李鴻章奏派邱寶仁和
鄧世昌、
葉祖珪、
林永升出洋接帶。1888年,四艦安抵大沽。這次接艦回國,皆由中國將領
管帶,“不另保險,省費數十萬”,“即無雇募資遣之煩,復得沿途練習之益”。邱寶仁以“遠涉重洋數萬里,駕駛回國,均極辛勞”,被賞勁勇
巴圖魯勇號。1889年,升署右翼左營副將,委帶“來遠”艦。1892年4月,以3年署理期滿,改為實授。
艦史
1885年(清
光緒十一年)11月(
中法戰爭剛剛結束),
北洋大臣李鴻章通過中國駐德國公使許景澄向德國
伏爾鏗造船廠訂造此二艦 ,派
曾宗瀛、裘國安、黃戴監造。這次訂購在英德兩國海軍部之間引起一場技術上的激烈爭論,這次論爭引起德國首相
俾斯麥關注。他指示伏爾鏘船廠:“卓越地和準時地執行中國這一次訂貨具有重大的意義。”
“
經遠”、“來遠”兩艦原定用於台、澎防務,後因中法關係緩和,清政府為加快
北洋海軍建軍考慮,改留用於
北洋水師。兩艦都參加了1894年9月17日的
黃海大戰。
管帶邱寶仁指揮的“
來遠”艦向日本掉隊的軍艦“
赤城”號(日本語:
あかぎ)發起攻擊。“定遠”、“經遠”、“致遠”等相鄰的北洋海軍軍艦也紛紛趕來,準備配合俘虜“赤城”。在“來遠”等艦的窮追猛擊下,“赤城”艦彈藥庫爆炸,蒸汽管路遭到破壞,前炮台彈藥供應斷絕,艦長板垣八郎太少佐也當場斃命,後又接連被“來遠”打斷主桅、打傷替補艦長。然而“赤城”艦表現得異常頑強,儘管遭到中國軍艦圍攻,但先是在800米距離上,以右舷炮擊碎“來遠”艦艦橋甲板,之後於14:20,用艦尾120mm火炮擊中“來遠”後甲板,引爆堆積在那裡的小口徑火炮炮彈,燃起災難性的大火,而此時日本第一游擊隊“吉野號”(日本語:
よしの)等新銳巡洋艦趕來支援,“來遠”被迫停止了追擊。
“來遠”艦在
黃海大戰中中彈225發,軍艦的上層建築被毀,艦身進水,艦舷幾經傾斜,只剩下前主炮還能射擊。日軍使用的
下瀨火藥使“來遠”艦艦尾燃起大火,火勢一直蔓延到了鍋爐艙附近。在駕駛
二副謝葆璋等率領下,全艦官兵奮力救火。為防止上甲板的火災引向底艙,“來遠“艦上通風管的上部風斗全部被緊急拆除,以至鍋爐艙被大火包圍而不能通風,溫度上升至
華氏200度(攝氏90度左右),儼若地獄,謝葆璋親自督率在其中工作的官兵努力工作。此後“來遠”與“靖遠”結隊駛至淺水區自救,後又返回戰場。來遠艦同“靖遠”艦結成姊妹艦,兩艦保持300百米的距離相互掩護,與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第一游擊隊纏鬥,成功的引開了第一游擊隊,分散了日軍兵力,減輕了“定遠”、“鎮遠”二艦的壓力,也保存了自己。
北洋艦隊返回旅順,當遍體鱗傷的“來遠”入港時,圍觀的人群都在驚嘆。這艘裝甲巡洋艦,上層甲板及軍官艙木製部分全部燒光,甲板盡毀,鋼樑暴露鋼鐵變形,整艘軍艦隻剩下骨架, 艦身水線以上部分雖經烈焰熊熊,但機艙內機器仍運轉如常,居然還能不需拖帶自航返回,
這一奇蹟無異是對裝甲巡洋艦強大生存力的最好說明。相比之下,其他宆甲巡洋艦的防護能力就遜色了:“致遠”無裝甲的船舷在海戰中被擊穿後引爆儲存在舷側魚雷發射管中的魚雷,隨之發生大爆炸而沉沒;“濟遠”在
豐島海戰中也因為沒有舷側裝甲,炮彈擊穿船舷後順著煙囪的煙道(裝甲甲板在煙道通過處留有開口)落入鍋爐艙擊斃兩名司爐,艦橋圍壁也被擊穿,造成多名高級軍官陣亡;“吉野”在海戰中多次被洞穿船體,中國軍艦發射的150毫米、210毫米口徑炮彈就已經足以擊穿其裝甲甲板和其他艙室,一直落到輪機艙里去;日本其餘各快速巡洋艦也受創累累,只因中國軍艦的火炮射速不快且使用的
黑火藥爆炸強度不夠才免於沉沒。
由於旅順船塢的工人、技術人員大都逃散,倖存的北洋軍艦維修工作相當艱巨,迫於時局,重傷的“來遠”只是草草修補後就又再度投入了作戰行動。其後,“來遠”艦又參加了
威海衛保衛戰,於1895年2月6日清晨在
威海衛港內被日軍第一
魚雷艇隊偷襲。“來遠”中雷,艦身傾覆,沉沒於
劉公島海軍基地,艦上30人壯烈殉國。
管帶邱寶仁落水後被救起。
北洋水師覆沒後,被革職,從此淡出清末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