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遠號裝甲巡洋艦

靖遠號裝甲巡洋艦

靖遠號裝甲巡洋艦是晚清政府北洋水師的艦船之一,是李鴻章洋務運動的成果之一。是一艘裝甲巡洋艦,購自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1887年7月建成。作為北洋水師的門戶艦船,其噸位與速度、武器裝備均處於當時國內、乃至亞洲的領先地位。曾參加黃海海戰威海衛海戰,最終為防止落入日手,被清兵自我炸毀。

靖遠號致遠號姊妹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靖遠號裝甲巡洋艦
  • 英文名稱:steel protected cruisers
  • 服役時間:1887年11月
  • 國家:中國
基本情況,發展沿革,艦船資料,主要武器,艦史,性能數據,服役事件,軍官,

基本情況

靖遠號裝甲巡洋艦靖遠號裝甲巡洋艦

發展沿革

靖遠號裝甲巡洋艦,屬防護巡洋艦(裝甲快船、steel protected cruisers),因為早期防護巡洋艦的裝甲布置形式近似拱形得名。防護巡洋艦是近代巡洋艦的一種階段性發展艦型,主要技術特點是在艦體內部布置水平裝甲以保護鍋爐艙等重要艙室遭到破壞或進水。作為典型的完整的阿姆斯特朗型防護巡洋艦的防護結構為貫通全艦的防護甲板,中央部分高出吃水線,兩側傾斜連並與水線下艦體船殼相連,傾斜部與船殼夾角設定煤倉以增強舷側防護。購自英國,連同同級致遠號造價總計1697453兩白銀。“致遠”於1886年9月29日下水,1887年7月23日建成,“靖遠”於1886年12月14日下水,1887年7月9日建成,同年11月二艦與在德國建造的“經遠”、“來遠”、“左一”一起在總教習琅威理(LangWilliamM)率領下抵達大沽。

艦船資料

“致遠”、“靖遠”屬同級艦,2艦為北洋水師中航速最快的戰艦,長76.2米、寬11.58米、吃水4.57米、排水量2300噸、動力為2座蒸氣機,4座燃煤鍋爐,雙軸推進,功率6850匹馬力,航速18.5節,正常載煤200噸、最大載煤量520噸、續航力6000海里/10節、裝甲甲板厚3寸(傾斜處)/2寸(平坦處),司令塔裝甲厚3寸,火炮炮盾厚2寸,全艦編制204-260人,管帶為副將銜。
靖遠號裝甲巡洋艦

主要武器

克虜伯210mm主炮3門(艦首2門雙聯裝、艦尾1門,每門炮重12噸,30倍口徑),阿姆斯特朗152mm副炮兩門(每門炮重4噸,26倍口徑),57mm哈乞開斯速射炮8門,47mm哈乞開斯速射炮2門,37mm哈乞開斯機關炮6門、11mm10管格林機關炮4門(其中1門現存日本長崎“三笠”紀念艦公園),18吋魚雷發射管4具(軍艦艏艉各1具,司令塔前部下方舷側水線附近各1具)。

艦史

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11月,北洋大臣李鴻章通過中國出使英國大臣曾紀澤向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訂購, 派林鳴塤、張啟正、陳和慶監造。清廷原定將該二艦用於台、澎防務,後改留用於北洋水師。二艦參加了1894年9月17日的黃海大決戰。“致遠”艦在彈藥將盡且遭受重創後,由管帶鄧世昌下令沖向日本艦隊的主力艦“吉野”,欲與敵同歸於盡,不幸被敵擊中魚雷發射管引發管內魚雷爆炸沉沒,全艦官兵246人為國殉難。 “靖遠”艦在黃海大戰後期北洋水師失去統一指揮時,管帶葉祖珪毅然下令升起指揮旗指揮全艦隊繼續作戰,承受了日艦炮火的集中打擊(共中彈110處)。“靖遠”艦而後參加了威海衛保衛戰,在受重創後為免落入敵手,於1895年2月9日由“廣丙”艦將其炸沉。

性能數據

標準排水量 2310噸
全長 艦體全長:82米
全寬 11.58米
吃水 4.6米
燃料 燃煤:平時200噸,最大520噸
鍋爐 燃煤專燒鍋爐4座
動力 臥式三段膨脹式蒸汽引擎2座
2軸推進
功率 設計:強壓通風5,500匹指示馬力(4,101千瓦特)
最高速度 理論:18節(33千米每小時)
乘員 204-260人
武器裝備 克虜伯35倍徑210毫米雙聯裝炮(英語:21 cm L/35)
克虜伯35倍徑210毫米單裝炮(英語:21 cm L/35)1門
阿姆斯特朗6英寸(152毫米)單裝炮2門
哈奇開斯57毫米6磅單裝速射炮8門
哈奇開斯47毫米3磅單裝速射炮2門
哈奇開斯37毫米單裝速射炮6門
加特林機關炮6門
356毫米(14英寸)魚雷發射管4具[2]
裝甲 裝甲甲板:傾斜部分4英寸(102毫米)
水平部分3英寸(76毫米)
炮盾:2英寸(51毫米)

服役事件

1885年10月20日,本艦與姊妹艦致遠號同一天在阿姆斯特朗公司的埃爾斯維克造船廠動工。本艦雖然比起致遠號晚下水,不過直到1887年7月9日即完工,反而還比致遠號早了兩周。為了接收各艦,清朝派出一支400人組成的接艦隊伍,由北洋水師總教習、海軍提督琅威理率領,其中靖遠號的接收管帶為葉祖珪。同年8月20日,致遠號和靖遠號離開紐卡斯爾;22日17時,靖遠、致遠以及在亞羅船廠建造的魚雷艇左隊一號抵達朴茨茅斯軍港。不久德國的兩艘經遠級(經遠號和來遠號)也抵達集合地。編隊以靖遠號為旗艦,9月12日03時,編隊開始升火,13時起錨,14時出港。同年12月中旬,編隊最終在廈門與在當地過冬的北洋艦隊主力會合。各艦歸國後,海軍衙門決定,均編入北洋水師。
1888年夏,靖遠號重新進行塗色,艦體外表從出廠返航時的純灰色,改為與北洋各艦一致的維多利亞式塗裝,即水線以下艦體為黑色、水線以上為白色,煙囪為淺黃色。
1889年5月,靖遠號隨北洋艦隊移駐威海衛。當年夏天,靖遠號參加了北洋艦隊的夏季巡航,訪問了芝罘(煙臺)、朝鮮的濟物浦(仁川)、俄羅斯帝國的符拉迪沃斯托克(中文舊稱海參崴);返程時停靠釜山。
1894年,清朝與日本就朝鮮的權益問題產生的矛盾日趨激烈。同年5月17日,李鴻章在威海檢閱海軍,然而北洋水師此時各艦機件老化嚴重,總體狀況並不樂觀。
同年7月25日,日軍第一游擊隊在豐島海戰擊沉清朝防護巡洋艦廣乙號、以及清朝向英商租借的運輸船高升號,並擊傷濟遠號、俘獲炮艦操江號,甲午戰爭隨之爆發。靖遠號作為北洋艦隊一員,參加了艦隊在戰爭初期的若干護航和巡邏行動。
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師赴鴨綠江口的大東溝,掩護陸軍登入。北洋水師主力留駐於外場,部分吃水較淺的軍艦則停泊在大東溝內的大東港,警戒轉駁場。當天12:00稍過,鎮遠號一名瞭望水手發現不明煤煙。北洋各艦立即出動,以鱗次陣型離開登入場,其中靖遠號序列第5,與右舷側後方來遠號組成第3個作戰小隊。隨後艦隊展開為橫列作戰陣型,來遠號、靖遠號小隊位於定遠號、鎮遠號小隊右翼,其中靖遠號經過調整位於來遠號右舷側後方。來遠、靖遠小隊右方則是實力最弱的超勇號、揚威號小隊。交戰之初,第一游擊隊繞到北洋艦隊右翼,集中攻擊防護最薄弱的超勇號、揚威號小隊。北洋艦隊則以定遠號、鎮遠號為首向日軍本隊衝擊,左翼的致遠號、經遠號,以及右翼的靖遠號、來遠號一起,向本隊旗艦松島進行炮擊。13:10過後,聯合艦隊司令長官伊東佑亨海軍中將下令本隊將速度從8節(15千米每小時)提升到10節(19千米每小時)並左轉掉頭,準備使用左舷火炮交戰而讓右舷得到修整。然而本隊序列第5的舊式鐵甲艦比叡(英語:Japanese ironclad Hiei)跟不上前4艦的速度而掉隊,中間拉開了1000米的距離。定遠等艦立即加速試圖實施既定的“亂戰”戰術。激戰中北洋各艦陸續出現損失或撤退,至致遠號爆炸沉沒時,在主戰場上北洋艦隊只剩下定遠、鎮遠、靖遠、來遠四艦繼續戰鬥,而日艦依然有9艘之多。經過數個小時的混戰,靖遠號中彈100多發,水線多處中彈,大量進水,艦上多處起火。葉祖珪下令向西,跟隨在來遠號後面,離開戰場前往大鹿島暫避。第一游擊隊擊沉經遠號後向附近的靖遠號、來遠號逼近。靖遠號、來遠號兩艦背靠淺水處迎戰。第一游擊隊擔心擱淺,並未貿然靠近,而是保持距離進行射擊。17:30第一游擊隊收到松島發出的收隊命令而離去。
當天17:45,靖遠號官兵將進水處堵塞,與來遠號一同返回主戰場。由於定遠號、靖遠號管帶葉祖珪在大福劉冠雄的提議下,升起將旗,收攏各艦。四散在各地的北洋艦隊各艦陸續返回到定遠、鎮遠兩艦旁邊,並重新排成雙魚貫陣型,返回大東溝一帶。北洋艦隊在登入場並沒有發現日艦蹤跡,於是與蚊子船鎮南號(日語:鎮南 (炮艦))、鎮中號(日語:鎮中 (炮艦))兩艦會合返回旅順,僅留下左一號等兩艘魚雷艇繼續護衛登入。
同年9月23日,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旅順道台龔照璵聯合向李鴻章報告戰後情況,其中平遠、濟遠、靖遠、廣丙等艦受傷相對較輕,大約需要半個月時間修理。靖遠號除了水線中彈漏水外,主炮也多有損傷。各艦經過修復後即啟程前往威海衛。
1894年11月21日,旅順失守,北洋水師在渤海地區只剩下威海衛最後一個基地。日軍隨即展開對威海衛的圍攻。1895年1月30日,08:30日軍占領摩天嶺炮台。清軍各陸地炮台立即集中攻擊摩天嶺炮台,水師提督丁汝昌亦率領定遠號、靖遠、來遠、廣丙以及數艘蚊子船抵近南幫炮台附近進行援助射擊。2月1日,北幫炮台失守,威海衛的陸路交通全部斷絕。防守威海的綏軍統領戴宗騫自殺。日軍隨即多次使用輕型艦艇強攻北洋艦隊泊地。6日04:00以後,日軍魚雷艇隊第四次夜襲,並成功擊沉來遠號,同時也向靖遠號發射了魚雷,惟魚雷近距離擦過,靖遠號僥倖逃過一劫。同時日軍在威海北岸以陸軍炮進行炮擊;靖遠、濟遠、平遠、廣丙四艦炮擊北岸,其餘各艦炮擊魚雷艇隊。7日07時,聯合艦隊企圖在日間強攻威海衛,北洋艦隊殘存的鎮遠、靖遠、廣丙號積極應戰,迫使日艦退去。2月9日日艦再次進攻,丁汝昌在靖遠號上升起將旗,與平遠號一同前出至日島附近海面,配合劉公島炮台對日艦射擊。戰鬥中丁汝昌站在艦艏210毫米主炮旁的露天甲板上,稱“炮彈不會因為我是提督而不打我”,以此鼓舞官兵士氣。日軍調用早前占領的南幫鹿角嘴炮台炮擊靖遠號,09:18命中兩發240毫米炮彈,從左側擊穿露天甲板,炮彈穿過艦體後從艦艏右舷附近的水線下部位穿出,造成兩個破洞。一直沒能完全修復的靖遠號遭此命中,09:34艦艏開始下沉。艦上官兵雖然奮力搶救,依然無法阻止進水,最終擱淺於威海灣內,艦體右傾,艦艉翹起。丁汝昌與靖遠號管帶葉祖珪與艦同沉,終被部下擁上前來救援的船隻。此時北洋艦隊遭受長期的重重圍困;見突圍無望,而救援遲遲不至,丁汝昌下令擊沉各損傷艦艇,以免資敵。9日,廣丙號用魚雷擊沉坐沉狀態的靖遠號,剩餘還露出水面的艦體徹底沒入水中。

軍官

“靖遠”艦管帶葉祖珪,北洋水師中軍右營副將(以花翎副將補用參將升署),馬尾船政學堂首屆畢業生,並留學英國皇家海軍學院。參加了黃海海戰、威海保衛戰。甲午戰敗後,被清廷任命為水師統領,和“康濟”艦管帶薩鎮冰一起擔當起重整海軍的重任,於1905年5月在總理南北洋海軍任內去世。
“靖遠”幫帶大副劉冠雄,福建侯官人,福州船政學堂畢業。
“靖遠”駕駛二副祁鳳儀,天津水師學堂畢業。
“靖遠”魚雷大副陳成金,留德學生。
“靖遠”槍炮二副洪桐書,天津水師學堂畢業。
“靖遠”船械三副溫朝儀,天津水師學堂畢業,甲午戰前調任“廣乙”艦幫帶大副。
“靖遠”船械三副鄭祖彝,天津水師學堂畢業。
“靖遠”總管輪林登亮,機匠出身。
“靖遠”大管輪張玉明,福州船政學堂畢業。
“靖遠”大管輪任正申,機匠出身。
“靖遠”槍炮教習湯文經,福建閩縣人,黃海海戰中陣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