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葉祖珪
- 別名:桐侯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福建閩侯
- 出生日期:1852年
- 逝世日期:1905年5月
- 職業:靖遠艦艦長、北洋海軍高級將領
- 畢業院校:福州馬尾船政學堂
- 主要成就:黃海海戰中指揮靖遠艦力戰日寇
威海衛保衛戰中抗擊來犯日寇
1899年開始負責重建北洋海軍
個人生平,葉祖珪墓,
個人生平
葉祖珪(1852(壬子年)-1905),字桐侯,福建閩侯人,出生於一個塾師家庭,共有兄妹九人,葉祖珪排行第三,由於看到家庭負擔很重,便放棄了科考之途。1867年,考入福州船政學堂第一期駕駛班。1871年7月畢業,船政第一期畢業,畢業時在寫給洋教習卡羅的告別信上說道“願盡所能為國效勞”,1876冬年作為福建船政第一批留學生,與劉步蟾、薩鎮冰等被選派出國,1877年春進英國格林威治海軍學校學習,先後在英國海軍“索來克伯林”號裝甲戰列艦(與英國王太子同艦實習)、“芬昔勃爾”號巡洋艦實習。
1881年8月在英國訂造的“鎮中”、“鎮邊”兩艘炮艦駛抵大沽口,李鴻章派水師營務處道員許鈐身會同督操炮船游擊劉步蟾驗收,葉祖珪以都司銜儘先守備,管帶“鎮邊”。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鎮邊”奉命防守北塘。1887年,葉祖珪奉派接待在英、德訂造的“致遠”、“靖遠”、“經遠”、“定遠”四艦。1888年4月,四艦安抵大沽口外下碇。此次以中國海軍將領自己接帶軍艦回國,節省費用數十萬兩。以功,葉祖珪被授捷勇巴圖魯勇號。1889年6月,李鴻章奏準揀員補署海軍要缺,中軍右營副將請以花翎副將銜補用參將葉祖珪升署,管帶“靖遠”艦。1891年7月,以辦海軍出力,賞換納欽巴圖魯勇號。
1894年9月17日中日黃海海戰爆發,中午12時50分戰鬥打響,葉祖珪管帶的“靖遠”艦,緊依旗艦“定遠”奮勇作戰,午後3時余,“靖遠”遭到日本游擊隊“吉野”等4艦的圍攻,中彈十餘處,“水線為彈所傷,進水甚多”。葉祖珪一面指揮戰鬥,一面命令水手堵漏。戰至下午5時,“靖遠”艦終於將漏洞堵住。此時在部下劉冠雄的建議下,葉祖珪下令升起司令旗,代替桅樓被毀無從指揮的“定遠”指揮全隊,於是“諸艦隨之”,北洋水師聲勢復振,日本艦隊因天色已晚,怕威海港內的北洋艦隻趕來增援,於是伊東祐亨便於17時40分左右下令全隊撤出戰場。
1895年1月20日日本第二軍在榮成灣龍鬚島登入,占領榮成,進而分兵犯威海。30日,日軍進攻威海南幫炮台,並水陸兩路夾擊威海港內的北洋水師,由於“鎮遠”、“定遠”相繼受損,丁汝昌以“靖遠”艦為臨時旗艦,率“鎮南”、“鎮北”、“鎮西”、“鎮邊”四艘炮艦支援南幫炮台的守軍。葉祖珪下令發炮轟擊來犯的日軍,諸炮艦也積極配合,日軍左翼隊司令陸軍少將大寺安純中炮喪命。此後日軍隊北洋水師發起多次進攻。2月8日,日軍對北洋水師又輪番攻擊。“靖遠”艦拼搏於前,中彈甚多,傷亡40餘人。9日,日軍大小艦艇40餘艘,全部駛近威海衛南口海面列隊,以炮艦在前開炮,勢將沖入南口。丁汝昌親登"靖遠"駛近南口與敵拼戰。中午前後,“靖遠”艦被敵炮擊中要害,“弁勇中彈者血肉橫飛入海”,葉祖珪和丁汝昌“僅以身免”,被水兵救上小船。“靖遠”擱淺,為免資敵,於10日自行炸沉。
北洋水師覆滅後,葉祖珪被革職,待罪於天津。1899年,清廷重建北洋水師,葉祖珪被撤銷革職處分,授為北洋水師統領,與薩鎮冰一起擔負重振北洋水師的大任。是年,義大利派軍艦6艘來華恫嚇,強索三門灣為租界,並遞哀的美敦書,以示決絕。“海天”艦管帶劉冠雄向葉祖珪建議:“義(意)人遠涉重洋,主客異勢,勞逸殊形,況我有海天、海容、海籌、海琛等艦,尚堪一戰”。葉祖珪極表贊同,陳於朝廷,將哀的美敦書退回。義大利見中國態度強硬,未敢再動。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東南各省聯保,葉祖珪也對朝廷排外做法不滿。葉祖珪率艦隊駐紮在大沽口,雖然艦隊強於聯軍第一梯隊,但是敵人強援將至,為了留住海軍種子,選擇停戰接受檢查保船。1901年,清廷內有出售海天等5艦之議,經葉祖珪力爭,方且作罷。不久,以提督銜授溫州鎮總兵,又升廣東水師提督。1904年,葉祖珪奏請“廣購戰艦,添招練勇,借威海衛為操演所”。清廷因命其總理南北洋海軍兼廣東水師提督,終於完成了中國南北方海軍的統一,時值日俄戰爭期間,俄國軍艦無視我國主權,闖入上海內港,葉祖珪毅然下令予以扣留並解除武裝。1905年夏,葉祖珪在巡視沿海炮台及水雷營時,勞累過度又染傷寒,於上海軍中病逝,時年53歲。“將吏皆哭失聲,有越千里來送葬者”。
葉祖珪生前一直對其管駕多年、立有戰功的“靖遠”艦深為懷念,無論身居何職、身處何處,始終攜帶著“靖遠”艦專用的,鑄有英文“大清帝國海軍——靖遠”的茶匙,並多次對家人及左右說“看到這茶匙,好像靖遠還在我身邊”。
葉祖珪墓
葉祖珪墓位於福州市西郊洪山鎮梅亭村。墓坐北向南偏西25度,如意形,三合土夯築,五層墓埕。面寬16.5米,深30.8米。封土前豎立墓碑,高1.27米、寬0.62米、厚0.11米。陰刻:“清廣東水師提督桐侯葉公喬梓。”楷書,字徑0.09米。墓碑兩側立6幅石圍屏,屏上雕有蘭、竹、蓮、梅等花卉圖案。圍屏兩側墓柱鐫刻:“癸庚至不待□□□宜征此穴,丁壯居祭立志馨合使享千秋。”墓鏡楷書:“癸山占有兆,丁水壯奇觀。”兩側護坡飾有形圖案及兩個直徑均為0.39米的圓形“壽”字,並刻一楷書對聯:“醜紐早生人拔萃,未來豫卜地锺靈。”墓前豎一塊高3.28米、寬0.62米、厚0.11米的“欽賜祭文”碑,碑額琢有雙龍戲珠浮雕,篆書:“欽賜祭文”。碑文楷書,字徑0.07米。第一層墓埕尚存石羊和一隻石虎,以及一對石望柱。柱上分別鐫刻:“吉穴卜牛眠氣壯山河貞石鐫功垂赫煜”;“殊恩頒鳳詔光生泉壤天廚賜饌備哀榮”。右側護坡還鑲有一塊邊長0.50米的正方形青石碑,碑文是:“光緒三十二年五月初七日奉上諭遣官致祭。”墓埕與封頂於70年代被當地生產隊用三合土夯平作曬穀場。1985年,福州市文管會撥款修葺。該墓於1986年公布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