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身概述
(一)證得無上正覺之佛陀身體也。就中有
法身化身等之別。總名為佛身。 指佛的
肉身。或指佛所具有的種種理想的德性,此時的佛身,即與宇宙真理的‘法’或‘法性’同義。在西元一世紀
佛像出現之前,釋尊的形像一直間接地只是以法輪、菩提樹等為象徵。其後,
大乘經典中承認除釋尊之外,還有其他諸佛。佛性、絕對性的法與現實眾生的關係,也開始被探討。這種關於佛身的研究,被稱為佛身論,在佛教思想上有很深入的發展。其中,重要的有下列幾種︰
二身說
如
法身與生身、法身與色身、
法性身與父母生身。法身,在初期
佛教是指佛之教說,或佛教說之體現者。但到了後世,則被視為與‘法性’同義,故又名法性身。生身,是指佛的父母所生身,有生有死。
法、報、應的三身說
這是大乘佛教內最普遍的說法。法身指法性。報身指
證悟後,身體上所具的
三十二相等特徵,是修行的結果。
應身是指佛為
教化眾生而化現的佛身。
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的三身說
自性身指法身,是其他二身的根據。受用身指享受證得法性之喜的狀態。此中又分︰佛之自身享受此法樂,稱為自受用身;為菩薩說法,令他受此樂,稱為他受用身。變化身即化身;是為教化菩薩與凡夫而化現的。此三者即相當於前述的法身、報身、應身。
法身、應身、化身的三身說
這是將法、報、應三身中的法、報身,視為法身,而將應身二分為應身與化身。這種情形下的應身是歷史上的釋尊,化身是為教化而出現的。
其他說法
此外,另有自性身、自受用身、他受用身、變化身的四身說,以及十身說。
引申說法七
佛教術語。原指釋迦牟尼之生身。釋迦入滅後,其弟子們認為佛陀的特質不止在於“覺悟”,還應具備多種理想的品質,遂以佛陀能證能顯諸法實相之智和所顯所證的法理及其所修福德等為佛身;亦有以佛陀所說教法和所制律儀稱為佛身。
佛身理論的實質是如何評價成佛的意義。歷史上的釋迦牟尼成佛之後,同樣要入滅,其成佛的意義何在?在小乘佛典中提出肉身滅、法身不滅的說法。所謂漢身,指緣起的法則。《中阿含經》卷七稱:“若見緣起便見法,若見法便見緣起。”緣起的法則,是法爾道理,不生不滅。釋迦成佛,即契證此緣起法,不再迷惑,故說法身不滅。又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法是佛陀因地修持和成佛後教導弟子的法門大綱,此五法在果位上即轉成五分法身。五分法身是佛陀積聚的智慧和功德,不會消失,故法身不滅。
大乘佛教對佛身理論作進一步發揮,指出當年成佛的釋迦牟尼只不過是“從本垂跡”倒駕慈航的應化之身,他在無量劫前早已成佛,這帶有否定人間佛陀現實性的趨向。在大乘經典中,有時說為一法身;有時說有二身,即常住身與方便應化身,或生身與法身。一般皆說三身,但名稱各有不同。《佛地經》等為法身、受用身、變化身;《勝鬘經》等為法佛、受用佛、化佛;《成唯識論》等為法性身、受用身、變化身;《法華論》為法身、報身、應身。以最後一說比較通行。法身指我空真如、法空真如所顯之法性。報身指佛陀的智慧和悲願以及輻德莊嚴所成之身。此又分為兩種:以如如智證如如理,是唯佛與佛所自證的境界,稱自受用報身;為初地以上菩薩現起相好莊嚴之身而轉無上法輪,稱他受用報身。應身,即應物現身。指佛為普度眾生隨三界六道之不同狀況和需要而顯現之身,也指2500年前誕生印度、化導人間、80歲入滅的釋迦牟尼。《華嚴經》、《心地觀經》等更有六身、十身等說法。(淨慧)
佛身開示
◎附一︰印順《勝鬘經講記》(摘錄自《妙雲集》上編)
因圓果滿的如來有色相呢,還是無色相的?這在中國古代,大有諍論。有人說︰佛是無色的。有人說︰佛是有色的。研究真常妙有的大乘經根本義,是宣說如來有色的。這是針對二乘而來,小乘如說一切有部等,說佛入無餘涅盤,即灰身泯智,不可談有色有心。如上座部等,說佛入無餘依涅盤,色是沒有了,但能斷煩惱的淨智,是有的。這即是有心而沒有物質的。與大乘近似的大眾部說︰‘如來色身實無邊際,(中略)如來壽量亦無邊際’、‘佛遍在’;所以,入無餘依涅盤(也可說不入涅盤的),不但有智,也還有色。大眾部等,和《法華》、《勝鬘》等經的思想極近。常住妙有的大乘,評破聲聞乘者說如來涅盤是無色的,所以特重視‘解脫有色’。本經贊佛的功德中說︰‘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即顯如來有色義。《
涅盤經》說︰‘如來舍無常色獲得常色。’又如《涅盤經》卷三說︰‘言非色者,即是聲聞緣覺;言是色者,即是諸佛如來解脫。’《大法鼓經》也說︰‘常解脫非名,妙色湛然住。’又說︰‘諸佛世尊到解脫者,彼悉有色,解脫亦有色。’妙色湛然的如來解脫,顯示了真常大乘的特色。如來的究竟果德,是有心也有色的。這在一切眾生,是本來具足此清淨德相的,名為如來藏。所以說︰‘如來藏具相三十二。’這是佛法中妙有真常大乘的根本義,後來是多少修正(如《楞伽經》)了,但我們還是應該知道這一問題的真相的。
◎附二︰印順〈
金剛經講記〉(摘錄自《妙雲集》上編) 《金剛經》︰‘“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講記》︰明心菩提,約七地菩薩定慧均等,現證法性,得無生法忍而說。證法,即‘見法’,‘見法即見佛’。佛之所以為佛,即在究竟圓覺緣起空寂的中道;離此正覺,更沒有什麼奇特!如能悟徹緣起法相的空寂,即與佛同一鼻孔出氣。所以說︰‘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這才是真切見佛處。上面伏心菩提,廣行
利濟眾生,積集了無邊的福智資糧;漸能悲智相扶,定慧均等,‘方便成就’,有力現證無分別法性了。因此,佛特舉‘見佛’,問須菩提道︰取著身相──三十二相、出入來去相、穿衣吃飯相、坐禪說法相,能正見如來嗎?須菩提是過來人,所以說不可。從前,有一次,佛從忉利天來下人間,人間的佛弟子,都歡喜的去見佛。依次序,比丘應在比丘尼之先,但蓮華色尼為了先得見佛,即化作轉輪王,走在最前面。他以為最先見佛了,但佛對他說︰不是你先見,‘須菩提先見我身’。原來,那一次,須菩提沒有參加迎佛的勝會。當眾人去見佛時,他想︰佛曾說︰見法即見佛,我何不正觀法相!於是他就觀察諸法的從緣生滅,從無常為門而悟入諸法無性空,徹見了如來法身。須菩提曾有此體驗,所以佛一提到,他就肯定的說︰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這些身相,都不過是假名如幻的妄相;佛的無盡莊嚴,也一樣的絕無少許法可取可得。所以,佛說的身相,即非有身相的實性。如取著假相為佛,即不見如實空相,自也不能深見如來的所以為如來了!
須菩提但依身相的虛妄說,如來本此原理,又推進一層說︰不但如來的身相是虛妄的,所有一切的法相,如山河大地器界相,凡外賢聖眾生相,有礙可壞的色相,明了分別的心相,這一切無不是依緣起滅,虛妄不實的。虛妄的還他虛妄,如不執妄相自性為可見可得,即由諸相非相的無相門,契入法性空寂,徹見如來法身了!從緣起的虛誑妄取相看,千差萬別;從緣起本性如實空相看,卻是一味平等的。法性即一切法自性不可得而無所不在,所以也不須於妄相外另覓法身,能見得諸相非相,即在在直見如來。所以古人說︰‘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
般若道三階︰發心菩提重於願,伏心菩提重在行,明心菩提重在證。又,初是住
菩提心,中是修悲濟行,後是悟如實義。初以般若扶大悲願,中以般若導六度行,後是般若現證。雖各有所重,而菩提願、悲濟行與性空見,實是不可離的。(中略) 《金剛經》︰‘“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講記》︰色身,是諸法和合的一合相;諸相──如三十二相,是色身上某一部分的特殊形態。如來法身,有相?還是無相?這在佛教界是有諍論的,有的說有相,有的說無相。其實,這諍論是多餘的。如以佛有法身和化身,這法身是有相的。假使說佛有三身(也可以有相)或四身,專以法身為平等空性,那即可說法身無相。有相的法身,色身無邊,音聲遍滿十方。在大乘(大眾部等同)學初立二身說,法身即本身、真身,悲智圓滿,如智不二,心色無礙,遍法界的
毗盧遮那佛,為大機眾生現身說法。但此法身是無為所顯的,相即無相,不可思議!龍樹論多用此義。
佛問須菩提︰可以從身色、諸相的具足中,正見如來嗎?具足,即圓滿。色身的具足,依玄奘及笈多譯,更有‘成就’的意義,所以即圓成或圓實。凡是自體成就,不待他緣的,即名為圓成實。法身色相,或稱嘆為圓成圓實的。須菩提領解佛意說︰不可!如來是不應以具足的身相而正見的。因為如來說具足身相,是無為所顯的,是緣起假名而畢竟無自性的,那裡有圓成實體可得。所以,即非具足身相,而但是假名施設的。
本經概括的說諸相具足。常說佛有三十二相,是指印度誕生的釋迦如來化身而說。至於法身,有說具足八萬四千相,或說無量
相好。但有論師說︰三十二相為諸相的根本,八萬四千以及無量相好,即不離此根本相而深妙究竟。
[參考資料]
《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一;《雜阿含經》卷二十六;《分別功德論》卷二;《
佛地經論》卷七;《大乘入楞伽經》卷六〈偈頌品〉;《十地經論》卷三;《維摩經》;《首楞嚴經》;《涅盤經》;《華嚴經》;阪本幸男(等)《法華經の中國的展開》;長尾雅人《中觀只唯識》;橫超慧日編著《法華思想》;宇井伯壽《佛教泛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