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天王經

《佛說四天王經》是南北朝智嚴、寶雲翻譯的佛經。本經的同本異譯有:劉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卷四十第一一一七經、三秦失譯《別譯雜阿含經》卷三第四十六經,以及南傳巴利文《增支部》第三集第三十七經《王》。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佛說四天王經
  • 作品別名:四天王經
  • 作者:智嚴、寶雲
  • 創作年代:南北朝
  • 文學體裁:佛經
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版本信息,

作者簡介

智嚴(生卒年不詳),涼州(甘肅武威)人。弱冠出家,以精勤著名,納衣宴坐,蔬食永歲。後週遊西域,廣求經法。在廚賓,人摩天陀羅精舍,從佛馱先(又稱"佛大先")咨受禪法,前後三年。後勸說並陪同佛馱(一作"陀")跋陀羅禪師東行傳法,逾沙越險,歷經數年,於東晉義熙四年(408)抵達關中,住長安大寺。佛馱跋陀羅因見解不同,被鳩摩羅什的門徒擯出長安以後,智嚴仍憩山東精舍,坐禪誦經,力精修學。劉宋武帝西伐長安後,受始興公王恢的邀請,智嚴南下建康(今南京)。元嘉四年(427),在枳園寺與寶雲一起翻譯自己從西域求獲的佛經。所譯,梁僧祐《出三藏記集》卷二著錄為"三部十一卷";隋費長房《歷代三寶紀》卷十著錄為"十四部三十六卷";唐智升《開元釋教錄》卷五勘定為"十部三十一卷",其中《法華三昧經》、《四天王經》、《普曜經》等四部十二卷見存,《度三昧經》等六部十九卷闕本。晚年又泛海到天竺咨戒,回國途中,卒於廚賓,享年七十八歲。生平事跡見梁慧皎《高僧傳》卷三等。
寶雲涼州(甘肅武威)人。少年出家,精勤有學行,志韻剛潔,不偶於世。東晉隆安初年,與法顯、智嚴前後相隨,西行求法,歷盡艱危,先後到達于闐、天竺諸國。瞻禮佛教遺蹟。學習渚國文字。後還長安,從佛馱跋陀羅修習禪法。佛馱跋陀羅被擯以後,寶雲南下建康,初住道場寺,後遷六合山寺,從事譯經。所譯,梁僧祐《出三藏記集》卷二著錄為"二部七卷";隋費長房《歷代三寶紀》卷十著錄為"四部十五卷";唐智升《開元釋教錄》卷五著錄為"四部十七卷",其中《佛本行經》一部七卷見存,《新無量壽經》等三部十卷闕本。由於他"華戎兼通,音訓允正",故當時其他僧人翻譯的佛經,也請他改定。傳稱:"初關中沙門竺佛念善於宣譯,苻秦二代,顯出眾經。江左譯梵,莫逾於雲(寶雲)."也就是說,在晉宋之際的江南,以翻譯梵語的水平而論,沒有一個能超出寶雲的。寶雲還撰有游履外國(西域)的《記傳》一部。已佚。生平事跡見梁慧皎《高僧傳》卷三等。

內容簡介

本經記述佛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精舍時,對諸比丘說"四天王"(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於"六齋日"(每月的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日)巡家人間善惡的故事。

版本信息

本經的同本異譯有:劉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卷四十第一一一七經、三秦失譯《別譯雜阿含經》卷三第四十六經,以及南傳巴利文《增支部》第三集第三十七經《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