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音樂(佛樂)

佛教音樂

佛樂一般指本詞條

佛教音樂,中國佛教寺院和信眾在舉行宗教儀式時所用的音樂。佛教認為,音樂有“供養”、“頌佛”作用。形式有聲樂器樂等多種。

佛教音樂(Buddhist music),簡稱佛樂,是指佛教用以闡明佛理弘揚佛法的佛事音樂,也可指世人創作的歌頌佛教的音樂。佛樂通常莊嚴清淨,蘊涵慈悲之情,使人聽後動容,起歡喜之心,動善意之念。可以說,佛樂是佛陀教化的殊勝之音,是音樂百花園中粲然綻放的一株清淨蓮花。佛樂也可分為經咒類的“梵唄聲聞”、儀軌音樂、參禪悟道類的“禪樂”。

佛教音樂起源於山東東阿魚山梵唄。魚山梵唄是中國最早的梵唄。三國魏明帝太和四年(公元230),陳思王曹植游魚山,感魚山之神制,於是刪治《太子瑞應本起》始著《太子頌》(即今浴佛贊)及《睒頌》,因為之制聲,吐納抑揚,並法神授,今之皇皇顧惟,蓋其風烈也。”而“以為學者之宗,傳聲則三千有餘,在契則四十有二”傳為後式有六契的“魚山梵”或“魚山唄”,後世簡稱“梵唄”,盛於齊梁,普及隋唐。

唐朝年間(804—850),日僧空海、圓仁等大師將梵唄請至日本大原生根,謂之“魚山聲明”。真鑒大師請至韓國,稱之“魚山”。故歷史上曹植一直被尊為佛教音樂始祖-----梵唄創始人,魚山也成為中國化佛教梵唄標準“叢林腔”的代名詞。

2006年5月20日,山西五台山佛樂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8年6月7日,佛教音樂魚山梵唄等 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佛教音樂
  • 外文名:Buddhist music
  • 形式聲樂和器樂
  • 作用:“供養”、“頌佛”
  • 分類:佛事音樂和以佛教題材
  • 簡稱:佛樂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申報地區:山西五台山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2008年6月7日
  • 遺產編號:Ⅱ-66
  • 遺產級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申報地區:山東東阿
  • 遺產編號:Ⅱ-138
  • 代表性傳承人:釋永悟 禪師 
  • 起源梵唄
歷史淵源,創立,傳播,古代發展,工藝特色,傳承保護,保護措施,傳承價值,代表作品,梵唄樂,禪樂,佛樂專輯,佛樂曲譜,

歷史淵源

佛教音樂是由梵唄發展而來的音樂。始自三國,源於印度五明之聲明,通俗講就是僧侶念經的聲音。是指用清淨的言語讚嘆諸佛菩薩三寶功德,意為清淨、離欲、讚頌、歌詠。屬於“三學”的“定學”範疇,後來逐漸引申為佛教儀式中各種唱念的通稱。
魚山梵唄是我國最早的梵唄,三國魏明帝太和四年(230),陳思王曹植游魚山,感魚山之神制,而始創“以為學者之宗,傳聲則三千有餘,在契則四十有二”的“魚山梵”或“魚山唄”,後世簡稱“梵唄”,解決了一直“梵音重複,漢語單奇”之予盾,“貴在聲文兩得”,歷經支謙、康僧會、覓歷及“亦云祖述陳思”的帛法橋、支曇鑰、曇遷、僧辯、慧忍、蕭子良梁武帝等僧俗名家將梵唄提倡傳承發展光大,盛於齊梁,普及隋唐。唐朝年間(804—850),日僧空海、圓仁等大師將梵唄請至日本大原生根,謂之“魚山聲明”。請至韓國,稱之“魚山”。流失1777年至今,經梵唄傳承人永悟禪師發弘誓願、挖掘整理、正本清源,傳承重輝,於2008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現稱“魚山梵唄”。有《中國魚山梵唄文化節論文集》《魚山梵唄聲明集》《中國梵唄傳承法要》等專著行世。
佛教音樂魚山梵唄-國家級非常物質文化遺產佛教音樂魚山梵唄-國家級非常物質文化遺產
有了曹植的經驗,其後歷經支謙、康僧會、覓歷、帛法橋、支曇鑰、曇遷、僧辯、慧忍、蕭子良、梁武帝等僧俗名家的創作和提倡,便開始嘗試著進一步用中國民間樂曲另創新聲和改編佛曲,使古印度的聲明音樂逐步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中國梵唄從此走上了繁榮、發展的道路,興盛至今。由此得知古之“佛曲”、今之“佛教音樂”均由梵唄發展而來的音樂。故歷史上尊稱曹植為中國佛教音樂創始人——梵唄始祖。

創立

佛教音樂起源於印度吠陀時期,佛陀根據其中記述梨俱吠陀歌詠方法之娑摩吠陀而制定伽陀,伽陀即 指偈頌,方便宏揚佛法。佛教音樂被稱為梵音,又名梵唄。梵,來自印度語,是“梵覽摩”的略稱。根據《佛光大辭典》:“梵,表清淨之義。”“唄,又作唄匿、婆陟、婆師。意譯為止息、 讚嘆。以音韻屈曲升降,能契於曲,為諷詠之聲,乃梵土之法曲,故稱梵唄。”
公元前6~前5世紀,佛祖釋迦牟尼在印度創立佛教時就使用音樂,以“清淨和雅”的吹唱來演說經法,約在公元前 3世紀後,佛教音樂隨著佛教逐步向亞洲和世界各地流傳。由於民族、地域各異,佛教音樂在流傳過程中,吸收著不同的民族民間音樂,從而產生不同風格的佛教音樂。
釋迦牟尼釋迦牟尼

傳播

約在東漢明帝年間(58~75)佛教傳入中國。使來自印度與西域的佛教音樂,摻雜了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因素,因而中國佛教音樂既含有中國民族音調,又含有印度或西域少數民族音調。《西河詩話》曰:“李唐樂府有普光佛曲、日光明佛曲等八曲,入娑陀調;釋迦文佛曲、妙華佛曲等九曲,入乞食調;大妙至極曲、解曲,入越調;摩尼佛曲入雙調;蘇密七具佛曲、日騰光佛曲,入商調;婆羅樹佛曲等四曲,入羽調;遷星佛曲,入般涉調;提梵入移風調。”說明這些佛曲已具有中國民族民間的風格特色。到隋唐時期,隨著佛教各宗派的繁榮,佛教音樂也達鼎盛階段。

古代發展

三國
自佛教傳入至三國時,來自印度、西域的一些高僧在漢地傳播、翻譯佛經的同時,也帶來了印度、西域的佛教音樂。月氏人支謙據《無量壽經》、《中本起經》製成《菩薩連句梵唄》三契;康僧會亦曾制此曲,又傳《泥洹唄聲》。此外,作“胡唄三契、梵響凌雲”的帛屍黎密多羅也是西域人;月氏人支縣南“裁製新聲,梵響清美”,傳“六言梵唄”於後世。“原夫經震旦,夾譯漢庭。北則些(法)蘭,始直聲而宣剖;南惟(康)僧會,揚曲韻以諷通。”(宋贊寧《宋高僧傳》)他們所傳梵四,應該是西域風格的佛曲。然而,這些異國風味的“胡唄”並沒有廣泛流傳開來。
我國最早創作梵唄的是曹魏時代陳思王曹植,他嘗游魚山(一作漁山,今山東阿縣境),聞空中有一種梵響(岩谷水聲),清揚哀婉,細聽良久,深有所悟,乃摹其音節,根據《瑞應本起經》寫為梵唄,撰文制音,傳為後式。其所制梵唄凡有六章,即是後世所傳《魚山梵》(亦稱《魚山唄》見《法苑珠林》)。”。[唐] 釋道世撰《法苑珠林》卷三十六載曰:“植每讀佛經,輒流連嗟玩,以為至道之宗極也。遂制轉贊七聲,升降曲折之響,世人諷誦,鹹憲章焉,嘗游魚山,忽聞空中梵天之響,清雅哀婉,其生動心,獨聽良久,而侍御皆聞,植深感神理,彌悟法應,乃摹其聲節,寫為梵唄,撰文制音,傳為後式,梵聲顯世始於此焉。”謝安“寓居會稽,與王羲之及高陽許詢、桑門之遁游處,出則漁戈山水,入則言詠屬文,無處世意”。由此看來“曹子建游魚山,聞岩谷水聲寫之,制梵唄之譜,當為東土梵唄之始”。釋慧皎《高僧傳.十三經詩論》載曰:“始有魏陳思王曹植深愛聲律,屬意經音,既通般遮之瑞響,又感魚山之神制;於是冊治《瑞應本起》,以為學者之宗,傳聲則三千有餘,在契則四十有二。”又云:“昔諸天讚唄,皆以韻入弦管,五眾與俗違,故宜以聲曲為妙。原夫梵唄之起,亦肇自陳思。始著太子頌及啖頌等。因為之制聲,吐納抑揚,並法神授,今之皇皇顧惟,蓋其風烈也。”
法苑珠林法苑珠林
曹植將音樂旋律與偈詩梵語的音韻與漢字發音的高低相配合,使得佛經在唱誦時天衣無縫,“貴在聲文兩得”。採取以梵語發音為基礎與新制偈頌相結合的方法,解決了用梵音詠漢語“偈迫音繁”;以漢曲諷梵文偈頌,“韻短而辭長”的問題。有了曹植的經驗,歷代僧人們便開始嘗試著進一步用中國民間樂曲改編佛曲或另創新曲,使古印度的梵唄音樂逐步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梵唄從此走上了繁榮,發展的道路。其後支謙、康僧會、覓歷等高僧結合當時中國民間音樂以及正統文學開創和初步形成了中國佛教音樂體系——中國梵唄。六朝的齊梁時代,佛教徒開始吸取民間文藝形式(如“轉讀”“唱導”等)。此時是我國梵唄發展的重要時期。《樂府詩集·雜曲歌辭》(卷七七八年)載有齊王融《法壽樂歌》十二首,每首均五言八句,內容歌頌釋迦一生事跡,從其歌辭體制來看,無疑是用這種華聲梵唄來歌唱的。
隋唐
時代,佛教不僅盛行俗講音樂(講唱經文及佛教故事),而且由於西域交通的發展,西域方面的梵唄也漸漸傳入漢地。此外還有從其他佛教國家傳入的佛曲梵唄,有些梵唄還為朝廷樂府所用,所有這些都對中國梵唄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可以說中國梵唄從此進入了一個輝煌時期。陳暘《樂書》卷159載“胡曲調”,記錄唐代樂府所採用的梵唄就有《普光佛曲》《彌勒佛曲》《日光明佛曲》《大威德佛曲》《如來藏佛曲》《釋迦牟尼佛曲》《燒香佛曲》《十地佛曲》《觀音佛曲》等26曲。現存的唐代佛教歌贊資料有善導《轉經行道願往生淨土法事贊》《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贊》和法照撰的《淨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淨土五會念佛咯法事儀贊》。所用曲調當仍是梵唄聲調,唐代流行的變文也是梵唄的音韻。敦煌經卷所載唐代佛曲就有《悉曇頌》《五更轉》《十二時》等多種音調。
宋元
我國器樂演奏的形式非常盛行,佛教也較多地採用了這一通俗的形式來供養佛菩薩,並以此來接近民眾,以此來接收更多的佛教信徒。同時也大量吸取了南北民間曲調和曲牌,各地寺院相繼產生了各具地方特色的梵唄。但主要是南北之別,佛樂史上頗有影響的《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名稱歌曲》一書,就是採用南北曲的各種曲調填寫的,本書50卷,明永樂十五年至十八年(1417—1420)編。
據有關資料不完全統計,一般常用的梵唄中所用的南北曲調近二百曲。除了六句贊多用《華嚴會》外,其餘如《掛金鎖》《豆葉黃》《望江南》《柳含煙》《金學經》《金磚落井》《破荷葉》以及《寄生草》《浪淘沙》等都是最常見的。北京、江西、天津、廈門等地相繼成立了佛教音樂團,已整理、出版、發行中國梵唄的音響磁帶。在傳統梵唄的基礎上又大膽創新,已將電子琴等現代樂器用於佛門梵唄,在物質文明及精神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中國梵唄這一古老的佛教傳統文化也遇到了挑戰,但只要有佛界及音樂界等各界同仁的努力,它會隨之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充實,並會使之流傳百世。

工藝特色

佛教音樂通常分為佛事音樂和以佛教題材為主題的或由佛事音樂改編的通俗音樂。這裡僅介紹佛事音樂的種類:
1.朝暮課誦:
每天早、晚兩次,其形式與程式基本相同,內容各異。早課的內容與程式為:誦《楞嚴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經》(每月初一、十五之前加唱《寶鼎贊》)、唱《回向贊》《贊佛偈》、繞念佛號、唱《發願偈》、三皈依、誦《大吉祥天女咒》、唱《韋馱贊》。
晚課的內容和程式為:誦《阿彌陀經》(或《大懺海文》)、蒙山施食、唱《回向偈》、《贊佛偈》、繞念佛號、唱《發願偈》、三皈依、唱《伽藍贊》。
2.祝聖佛事:
這類佛事主要是佛菩薩聖誕的慶祝活動,包括佛的誕生日、出家日、成道日、涅日,菩薩的誕生日、出家日、成道日,及祖師圓寂紀念日等。如每年夏曆四月初八日為"浴佛節",即為紀念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誕生。據佛經記載,此日佛陀"生時龍噴香雨浴佛身",因此後來佛教四眾弟子在紀念佛陀誕辰時亦以各種香水灌洗佛像。
浴佛儀式的程式分為八項:
(1)集合僧眾;(2)迎請佛像;(以上兩項沒有唱念,只有禮拜。)(3)將佛像請回,唱《稽首皈依大覺尊》;(4)將佛像安置於佛座,然後以香水灌沐,唱《沐浴真言》、《釋迦大讚》;(5)主法者敬致誦詞;(6)祝聖繞佛,唱《佛寶贊》、《贊佛偈》;(7)回向皈依,唱《回向偈》、三皈依;(8)圓滿禮佛,唱《浴佛功德殊勝行》。
3.普濟佛事: 這類佛事是為現前之人懺悔業障、植福延齡,或為超薦先亡、救拔惡道眾生而舉行的。主要有:
(1)隨課普佛:隨早晚課誦加入贊偈、拜願、宣疏文等,分延生普佛和往生普佛兩種。 (2)懺法:懺法有多種,如"淨土懺"、"梁皇懺"、"千佛懺"等。
(3)瑜伽焰口:簡稱"焰口"。通常用於超度亡靈,歷時約四至六小時。程式為招請、結界、施食、施水、超度等項。以口中誦贊、偈、經文及密咒,心存觀想並輔以手印,身口意三業加持。
(4)水陸法會:全稱"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盛會",簡稱"水陸"。是為超度普濟水中、陸上一切鬼魂的大型法會,是各種佛事中規模最大曆時最長的佛事,少則七天,多則四十九天,參加人數少則幾十人,多則百人、千人以上。設有內、外各種壇場,主要有誦經、禮懺、施食施水追薦亡靈等。水陸法會中大約有上百首曲調,有大量的散套曲牌。
用途
《十誦律》云:如聽梵唄,其利有五:一者身體不疲,二者不忘所憶,三
者心不懈怠,四者音聲不壞,五者諸天歡喜。
法華經法華經
相傳昔時有僧諷誦《大佛頂首楞嚴神咒》,天上的天神聞聲,長跪合掌恭敬諦聽,直待咒文誦完始起身離去。
《長阿含經》中記載:音聲具足五種清淨,乃名梵音:一、其音正直。二、其音和雅。三、其音清徹。四、其音深滿。五、周遍遠聞。
《法華經》云:若使人作樂,擊鼓吹角貝,簫笛琴箜篌,琵琶鐃銅鈸,如是眾妙音,盡持以供養,或以歡喜心,歌唄頌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南海寄歸傳》:能知佛德深遠,體制文之次第(能體悟佛法),能令舌根清淨,能得胸髒開通,能處眾不惶不懼,能長命無病。
在梵唄的伴奏方面,以法器磬、鐺、鉿、鈴、鼓、魚等為主,也配以簡單的管樂器。如《翠黃花》《掛金鎖》《水洛因》《八句贊》《準提咒》《普庵咒》等。其中《普庵咒》不僅為寺院所用。琴樂、琵琶曲和管弦合奏都有同名曲。全曲由《釋章談句》《初起咒》《香贊》《<蓮台現瑞》《二起咒》《鐘聲》《鼓聲》《鐘鼓同聲》《鳴鐘和鼓》《清江引》等組成,是一組特別優美的梵曲。
梵唄在寺院中主要用於三方面:
一,講經儀式。
二,六時行道(即朝暮課誦、齋供)。
三,道場懺法。在這些法事活動中舉唱焚唄,稱為作梵,佛教認為梵音具有止息喧亂、便利法事進行的作用,所以教徒按照梵唄初梵、中梵、後梵這三節的不同要求,在法事活動的前邊、中間、後邊選擇作梵。但近世在講經傳法時已將傳統的《如來梵》《云何梵》《處世梵》改呼《鐘聲偈》:“鐘聲傳三乾界內,佛法揚萬億國中;功勳祈世界和平,利益報檀那厚德”以及“天上法王法,法王法如是”等梵唄。
六時行道梵唄,為古來各宗所共遵行。無論何宗何派,均受持誦習朝暮課誦。如逢朔、望日以及佛菩薩祖師誕服及紀念日,在功課的前邊、中間另加有梵唄。六時行進梵,一般最流行者是六句贊及八句贊。六句贊是南北通行的讚詞,其贊由六句29字構成,故稱為六句頭贊。北方還有一種贊譜名《迓古令》,讚詞共有十條,亦名十供養贊,即香、花、燈、塗、果、樂、茶、食、寶、衣各系一譜,第一贊《清淨妙香》共四句20字,可用六句贊譜唱念,八句贊系由八句讚詞構成,多在誦經之後,法經中間唱之,亦稱大讚。如《三寶贊》《彌陀贊》《觀音贊》等都以八句構成。
道場懺法,其旨在化導俗眾,即“諸佛善權方便,立悔罪之儀”,所以其儀式尤為重視歌詠讚嘆,道場懺法的內容可謂豐富多彩。最常用的有《蒙山施食》《瑜伽焰口》《水陸》《梁皇寶懺》《大悲懺》《三昧水懺》等。在這些佛事活動中,梵唄的內容極為豐富,但多以《四大祝延》《八大讚》為主。即《唵嘛呢叭* (左口右彌)吽》《唵捺嘛巴葛瓦帝》《唵阿穆伽》《佛寶》《西方》《十供養》等讚唄,除此以外,佛教徒在每堂懺法結束時,加一些俗調讚詞來慨嘆人生無常,勸世人早日覺悟,回頭是岸,如《青山無雨嘆人忙》《春宵夢》《南柯一夢熟黃粱》等。或者讚嘆西方極樂世界妙境,祈亡者靈魂勿戀紅塵,回向西方,同登極樂彼岸。
經過歷代高僧的倡導,讚唄在古代許多宗教儀式中被普遍運用。首先,在講經時必用讚唄,這類讚唄一般行於講前講後。據宋元照《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三十九所記講經應遵行的節目稱:初禮三寶、二升高座、三打磬靜眾、四讚唄、五正說、六觀機進止、七說竟回向、八復作讚唄、九下座禮辭。另據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二所記講經順序是:打講經鐘,大眾上堂;講師上堂登高座間,大眾同音稱嘆佛名;登座畢,一僧開始“作梵”,唱“云何於此經”一偈;梵唄訖,講師唱經題目,講經;講畢,大眾同音長音讚嘆,讚嘆語中有回向詞;講師下座,一僧唱“處世界,如虛空”偈。其次,六時行道必用讚唄,這是古來名宗各派共同遵行的。近世寺院的朝暮課誦,猶可見其遺風(詳見“課誦”)。再次,道場懺法因其旨在化導俗眾,所以其儀式尤其重視讚唄。據隋智□《法華三昧懺儀》第八“明行道法”所記行道次序稱:行道欲竟,稱三寶名,燒香正念作契唄,唄竟,唱“三皈依文”。最後,在一般齋會時亦常行讚唄。據載,唐大曆中(766-779)宋州刺史徐向等在本州設“八關齋會”,曾飯千僧於開元寺,其餘官民各設一千五百人、五百人、五千人的齋會,當時“法筵等供,仄塞於郊坰;讚唄香花,喧填於晝夜”(《金石萃編》卷九十八顏真卿撰《八關齋會報德記》),可見,讚唄當時在民間亦是相當盛行的。
讚唄在中國流傳之後,因為中國地域廣大,故其音調亦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別,大體說來,主要有南北之異。據道宣記載唐代的情況說:“地分鄭衛,聲亦參差。然其大途,不爽常習。江表(指長江以南地區--引者注)關中(指北方長安地區--引者注),巨細天隔,豈非吳越志揚、俗好浮綺,致使音頌所尚,唯以纖婉為工?秦壤雍冀音詞雄遠,至於詠歌所被,皆用深高為勝。”(《續高僧傳?雜科?聲德篇》卷四十),可見南北梵音各有特長。宋代贊寧亦論梵音有南北二體,並指出這是由於授受淵源不同所造成的,他說:“原夫經傳震旦,夾譯漢庭。北則竺蘭,始直聲而宣剖;南惟僧會,揚曲韻以弘通。蘭乃目氏之生,會則康居之族。……部類行事不同,或執親從佛聞,更難釐革;或稱我宗自許,多決派流。致令傳授各競師資,此是彼非,我真他謬;終年矛盾,未有罷期。”(《宋高僧傳?讀誦篇論》卷二十五)
就讚嘆文本而言,唐代以前流行的主要有《如來唄》、《云何唄》和《處世唄》三種。《如來唄》有二偈,出《勝鬘經》。其一為“如來妙色身,世間無與等;無比不思議,是故今敬禮”;其二為“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一切法常住,是故我歸依”。此二偈均為行香贊佛時所唱,故又稱為《行香梵》。《云何唄》亦有二偈,出《涅盤經》。其一為“云何得長壽,金剛不壞身?復以何因緣,得大堅固力?”;其二為“云何於此經,究竟到彼岸?願佛開微密,廣為眾生說”。《處世唄》出《超日明經》,即“處世界,如虛空,如蓮花,不著水;心清淨,超於彼,稽首禮,無上尊”。其中,《云何唄》與《處世唄》至元代仍然流行於寺院(見《敕修百丈清規》卷五《沙彌得度》儀式)。但到近世,講經時已改唱《鐘聲偈》、《回向偈》以代替上述兩個讚唄了。
後世於課誦、祝延等時舉唱的讚唄,一般最為流行的是六句贊及八句贊。六句贊是南北通行的讚詞,其贊由六句共二十九字構成,故稱六句贊。其代表作品為“爐香乍爇”《香贊》,其餘佛菩薩、韋馱、伽藍等讚詞亦多用六句形式,故此贊韻調流行最廣。六句贊多於法事開始時唱之,目的是啟請諸佛。八句贊亦稱為大讚,一般由八句構成。其代表作有《三寶贊》、《彌陀佛贊》、《藥師佛贊》等。八句贊多於誦經之後或法事中間唱之。近世佛教寺院於佛誕、安居等時往往唱“四大祝誕”、“八大讚”等名贊。唱念時通常只用點板記譜,以鐺鉿等敲唱,其音量之大小、音準之高低以及旋律過板等,均依口授而無定則。

傳承保護

保護措施

2008年,江蘇省常州市參與申報的“佛教音樂(天寧寺梵唄唱誦)”
山東省東阿縣參與申報的“佛教音樂(魚山梵唄)”
河南省開封市參與申報的“佛教音樂(大相國寺梵樂)”
西藏自治區墨竹工卡縣參與申報的“佛教音樂(直孔噶舉派音樂)”
甘肅省夏河縣參與申報的“佛教音樂(拉卜楞寺佛教音樂道得爾)”
青海省興海縣參與申報的“佛教音樂(青海藏族唱經調)”
寧夏回族自治區平羅縣參與申報的“佛教音樂(北武當廟寺廟音樂)”
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音樂項目類別,序號637。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6年,北京智化寺京音樂和山西五台山佛教音樂進入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保護體系中。這一事件標誌著佛教界本身和社會各界佛教音樂保護意識的覺醒。佛教音樂在近2000年的發展過程中,始終根植於中國傳統音樂之中並隨著中國傳統音樂的發展而傳承。中國的佛教音樂實際上是中國傳統音樂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理應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魚山梵唄”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8年,山東東阿的魚山梵唄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魚山梵唄是中國最早的漢傳梵唄,歷史上,魚山是正宗梵唄標準的中國佛教代名詞,被公認為佛教音樂發源地。魚山梵唄流失千年至今,經肩負傳承使命的釋永悟禪師正本清源,傳承重輝,於2008年6月成功申報中國佛教音樂魚山梵唄,被國務院批准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傳承價值

五台山佛教音樂是五台山佛教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了近2000年的歲月,至今仍在山中迴響。2004年五台山佛教音樂被山西省公布為首批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項目;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五台山佛教音樂之所以能夠傳承至今,重要的一點是它具有很強的實用性。佛教的法事儀式,歷史上就被稱為“音聲佛事”。五台山佛教自開山以來,佛教音樂始終融於其中,就是緣於佛教音樂的這種實用性。
五台山佛教音樂有著很突出的審美價值。悠長的歷史進程中,匯入五台山佛教的各個朝代各個時期的歌曲和樂曲,都是在社會上當時流行的曲調,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因此,五台山的法事儀式都是藝術品,具有很強的欣賞性。
五台山佛教音樂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它是藝術與宗教相結合的產物,是社會發展中的一種文化現象。五台山佛教音樂的遺存,可以使我們認識宗教與社會、宗教與生活、宗教與藝術(音樂)之間的關係,為研究藝術的創作、流傳及傳承,也為藝術學、宗教學以及社會學的研究提供了鮮活、生動的材料。

代表作品

梵唄樂

佛教音樂可以分為贊、偈、咒、誦四大類。贊,有祈禱和歌頌佛祖之意。贊同詞為韻體體裁,以八句、六句或四句為一組。譬如《戒定真香》、《佛寶贊》、《楊枝淨水》等。偈,梵文唱,有五字型和七字型之分,有八句復唱,也有四句復唱。咒,即是咒文,由梵音轉讀,只可意會而不可解讀。無韻咒常以木魚單點伴擊;有韻咒則常以磬、鈴、鐺來伴奏。誦,即唱誦,與贊同是韻體體裁,但更富音樂性。
佛教音樂梵唄是中國佛教音樂的原聲,源於印度聲明學.中國漢語佛曲的發展是由陳思王曹植魚山梵唄開始的(唐密和顯教)。

禪樂

禪樂,是中國禪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達摩祖師將佛教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大乘佛教理念傳入中國後,古代的樂師們,根據古代禪師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證得的人生哲理而創作的詩歌,進行譜曲演唱而形成的一種古樂。如上所說“梵唄樂”以“四句”、“六句”、“八句”三種偈語為主,而“禪樂”往往是以數句相連的長詩歌形式表現。例如:古代憨山大師的《醒世歌》和現代少林禪院德政禪師的《禪修歌》。
《醒世歌》: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休將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過失揚。謹慎應酬無懊惱,耐煩作事好商量。從來硬弩弦先斷,每見鋼刀口易傷。惹禍只因閒口舌,招愆多為狠心腸。是非不必爭人我,彼此何須論短長。世事由來多缺陷,幻軀焉得免無常。吃些虧處原無礙,退讓三分也不妨,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榮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老病死生誰替得,酸甜苦辣自承當。人從巧計夸伶俐,天自從容定主張。讒曲貪嗔墮地獄,公平正直即天堂。麝因香重身先死,蠶為絲多命早亡。一劑養神平胃散,兩種和氣二陳湯。生前枉費心千萬,死後空留手一雙。悲歡離合朝朝鬧,壽夭窮通日日忙,休得爭強來鬥勝,百年渾是戲文場。頃刻一聲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

佛樂專輯

圓滿自在組-佛樂作品選輯
萬物生專輯
正興法師·音樂禪合輯
天使波羅蜜系列專輯
田信國都市佛曲
慈悲的音聲(海濤法師專輯)
吉祥蓮花專輯
雲鐘(何訓田)專輯
最美的世界專輯
祈禱專輯(黃思婷)
憨山大師醒世歌專輯
淨宗心靈音樂會
慈宗法樂
雲水曲專輯
擁抱吉祥專輯
禪悅專輯
許巍佛樂專輯
妙菩提
人間
六度組歌
極樂頌歌專輯
吉祥普陀
天籟梵音、天籟密音
唯德動天
謝宛儒佛曲專輯
粵海梵音
佛陀牽著我的手
蓮花盛開
上官萍佛教歌曲
雲水之巔
安心是福專輯
初蓮
大愛走過四十年
梵天花專輯
佛的遊子
佛緣專輯
古樂心韻之靈山組曲
歡喜菩提
淨土篇
藍毗尼回憶
南海普陀觀世音
菩提樹下專輯
聲巧明
陶瑩佛歌青蓮專輯
心中的菩提
百善孝為先
梵音天下
拈花微笑專輯
往生的祝福、惜緣
台語歌手黃思婷《情緣》專輯
女孩天下專輯
阿彌陀佛在心間專輯
觀音菩薩在心中(黑鴨子)
極樂歌專輯
齊豫佛樂專集
禪美雲聲專輯(鄺美雲)
樂行佛國專輯
活在感恩的世界專輯
佛典藝術工作坊全集
心中要有佛專輯(般若海合唱團)
蔡可荔佛教歌曲專輯
泰國法身寺專輯
水月禪心專輯
東林淨土梵樂專輯
藏音修行系列-巴利文佛曲專輯
清淨蓮音專輯(喬安舞)
回頭念佛好專輯
送你入蓮光
南海觀音普陀勝境
順治皇帝贊僧詩
朝拜專輯
和之聲專輯
聖僧鳩摩羅什
蒲公英專輯
水晶梵音專輯
無塵系列
雲門天子
觀世音菩薩在哪裡
靜夜思、歡喜人生
王菲《願》
有一個人專輯
六祖壇經無相頌
慈濟歌曲·精選集
燈-玉樹賑災公益專輯
佛教歌曲-單曲整理
佛笑專輯
禪雨專輯
觀音悲願在人間
見忍法師佛教歌曲
金鑽蓮華
閩南佛學院專輯
南無感恩
扎央拉姆[淨]專輯
殷正洋·歌曲選集
心是蓮花專輯
印超上人佛教歌曲專輯
乘願吉祥專輯
紅塵專輯
普陀之光
心亮II
心月專輯(任靜-付笛聲)
本善本幻
海上蓮花專輯(任靜)
從心開始專輯
在一天的開始專輯
夢·蓮花緣專輯
童心菩提心專輯
美麗的咒語專輯
香巴拉專輯
心靈相契的聲音(2)專輯
三寶歌專輯
新世紀密語系列之01快樂咒
新世紀密語系列之02希望咒
新世紀密語系列之03空山
真善美的旋律
度母化聲(葛莎雀吉)專輯
羅狀元醒世歌專輯
瑪尼石
南海普陀山
禪是一枝花
佛誕吉祥專輯
佛國的小腳ㄚ
覺慧法音合唱團
般若專輯
吳瓊佛曲專輯
心路專輯
當我說是佛教徒
何禹萱專輯
祈福2012
微妙音·曦曦的歌
明海法師·佛教歌曲
碧水禪心
成林江措歌曲選輯
佛教歌曲(兒童歌曲英語)
飛花無語專輯
佛心專輯
佛教歌曲-單曲專題
佛教歌曲(海濤法師)
淨土之光第一輯
自由自在看佛心
梵天花專輯
那夜花開專輯
人間音緣
隨緣專輯
修行專輯
琉璃海專輯
清伊蓮花
覺海梵音專輯
如是觀音專輯
一路福音
美麗天堂
神聖土地上的瑜珈
Peace 佛曲新世紀
曼陀羅(真言)頌歌
輪迴交響曲
佛陀精神I 專輯
水之輪迴專輯
佛月 Buddha Moon
禪之花園 Zen Garden
Zen 禪與鬆弛的藝術 專輯
萬佛朝宗
Circles Of Life(生命輪迴)
啟迪:神聖典藏
韓國音樂冥想系列
Purity 純潔
Buddha Chill專輯
Zen Garden 禪意花園
印度之花
琉璃佛珠
靜心瑜珈音樂專輯
蓮心曲
妙音禪境
陶韻淨願
樂養心專輯
一葉一菩提
一路明月專輯
空色專輯
潮州佛樂
Zen Pause 禪定 專輯
Zen Connection 一點禪 專輯
Zen World 禪界 專輯
Tai Chi Too(太極II)專輯
尋覓佛蹤專輯
Zen Breakfast道禪
觀音頌專輯
英文佛樂專輯
Meditation 坐禪 專輯
水晶琴佛曲精選專輯
Buddha and Bonsai 佛菩薩
心之茶伽羅
新世紀密語系列之03空山
清塵雅琴
Buddha's Dream 專輯
佛經音樂
古箏佛贊
古箏與心靈的對話
空山梵音
空山寂寂
身.心.靈靜修音樂-靈氣
神秘旅程
西藏冥想之音
養心專輯
梵音勝彼世間音
琴音三昧專輯
流水蓮花
嗡瑪尼貝美吽專輯
心靈菩提專輯
心靈靜修音樂-中脈七輪
智化寺音樂專輯
大鐘寺《鐘王》專輯
琴簫佛曲專輯
玄音-蘭毗尼之聲專輯
觀音妙韻專輯
東方冥想音樂系列-觀想專輯
佛教古箏雅集
西方蓮專輯
佛箏專輯
新世紀密語系列之01快樂咒
雲淡風清
Buddha Nature 佛性
法雨鼓韻
佛樂名曲鋼琴演奏
靜水禪音
蓮花開放的聲音
Mandala Meditation專輯
水晶佛樂系列
神聖戈雅專輯
心靈環境音樂
靜修專輯
淨音妙樂專輯
琴呼吸
如來雲水月專輯(敬善媛)
觀音心咒專輯(伊藤佳代)
靈動梵音專輯
傳喜法師專集
美麗人生專輯(黑鴨子組合)
天籟梵音專輯
觀自在密宗咒語專輯
聖嚴法師圓寂周年紀念專輯
普壽寺梵唄
天女之聲
歷年佛教梵唄精選集
伊藤佳代系列
六字大明咒專集
大悲咒(八十四句)專集
十一面觀音根本咒專集
佛頂尊勝佛母咒專集
尊勝佛母心咒專集
大吉祥天女咒專集
如意寶輪王陀羅尼專集
楞嚴咒專集
療痔病(治療癌症、治癌咒)
悲智雙運專集
消災吉祥神咒專集
釋迦牟尼佛心咒專集
釋迦牟尼佛滅一切惡趣王咒專集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咒
葉衣佛母心咒專集
七佛滅罪真言專集
般若心咒專集
地藏菩薩滅定業真言專集
藥師佛心咒專集
斷瘟咒
祈福佛曲系列
雨寶陀羅尼
一字輪王咒
觀音42手眼密咒
楞嚴神咒九十三句咒心
功德寶山神咒
紇唎hrih
大白傘蓋(六個咒語)
最上成佛大陀羅尼
七俱胝準提大身陀羅尼
密境專輯
天天練愛咒
準提咒專集
虛空藏咒專集
財神咒專集
觀音菩薩靈感真言專集
觀音菩薩滅業障真言專集
白衣觀音大士靈感神咒專集
不空罥(juàn)索神變真言專集
咕嚕咕列佛母心咒(作明佛母)
緣起咒專集
穢跡金剛咒專集
瑪哈嘎拉心咒(大黑天)專集
普巴金剛專集
大孔雀明王心咒專集
毘盧遮那佛大灌頂光真言專集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
日光菩薩陀羅尼 月光菩薩陀羅尼
寶篋印陀羅尼
大悲咒發願文專集
字母咒專集
除淫慾咒
大隨求陀羅尼
千句大悲咒
三昧耶戒真言
華嚴經四十二字母
大悲咒(九十六句)
房山石經·大悲心咒
華嚴咒集
祈願往生淨土陀羅尼
藏傳準提咒
梵韻神咒-本善本幻
摩訶薩專輯
菩提里的向日葵
金剛薩埵心咒專集
金剛薩埵百字明專集
金剛手菩薩專集
金剛鎧甲心咒專集
大輪金剛陀羅尼專集
大勢至菩薩心咒專集
大白傘蓋佛母心咒專集
蓮花生大士心咒(蓮師心咒)專集
白度母心咒專集
綠度母心咒專集
白文殊專集
文殊菩薩心咒專集
文殊菩薩五髻真言專集
阿彌陀佛心咒專集
長壽佛心咒專集
無量壽佛心咒專集
不動佛心咒專集
不動明王專集
益西措加空行母心咒
護諸童子咒
具光佛母心咒
唐密·十一面觀音神咒
三字總持真言
八名普密陀羅尼
安樂妙寶結壇結界儀軌
觀自在菩薩真言(大悲心咒)
般若無盡藏
象頭王財神
觀音菩薩治病真言
如來妙音天
祈菩行系列
妙音天女
三皈依專集
三皈依(巴利文)專集
如來十號專集
普賢十大願王專集
文殊菩薩十大願專集
贊佛偈-天上天下無如佛專集
佛光三昧修持法專輯
各種常見偈贊專集
五方佛禮讚專集
淨土發願文專集
道明法師專輯
智文法師傳統梵唄
華嚴字母(印能法師)專輯
六字真言頌
人中獅子偈
甘露施食儀軌
寶華山律腔
巴利文佛贊
贊佛偈 浴佛偈 開經偈
隆根長老-梵唄集
無憂樹專輯
放生儀軌
懺悔文專集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專輯
浴佛偈專集
吉祥偈專集
三稽首專集
佛教早課專集
佛教晚課專集
華岩寺上江腔早課專輯
文殊院上江腔梵唄專輯
澳洲淨宗學院(韓館長教念)專輯
明谷法師梵唄系列專輯
瑜伽燄口(悟禪法師)專輯
巴利文佛教歌曲專輯
二時臨齋儀
八十八佛洪名寶懺
千佛禮讚
梵唄集
《佛贊集》能真法師
覺悟之聲
天寧寺唱誦專輯
三時映月
梁皇寶懺專輯
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普賢行願懺
千手千眼大悲懺法專輯
大悲寶懺專輯
大乘金剛般若寶懺法(金剛寶懺)
華嚴字母專輯
回向偈專集
觀音靈感歌專集
叩鐘偈專輯
淨土繫念專輯(三時繫念)
觀音禮讚專輯
南亞佛贊-巴利贊文專輯
普賢十大願
慈悲三昧水懺
星雲大師 佛光祈願文
四大祝延
佛陀法贊
佛曲古箏禮讚系列
吉祥天韻
文殊讚頌
心定和尚專輯
南無阿彌陀佛專集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專集
五會念佛專集
佛七共修專集
阿彌陀佛四字唱誦專集
彌勒佛專集
南無地藏王菩薩專集
藥師七佛專輯
佛號唱誦-廣心法師
念佛三昧專輯
觀世音菩薩專集
文殊菩薩專集
南無多寶如來
虛空藏菩薩專集
花開見佛專輯
孟庭葦專輯
稱念名號專集
藏語地藏菩薩聖號
念佛伴奏
念佛的伴奏樂合集
三千佛洪名寶懺專輯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專輯
藥師佛(消災延壽藥師佛)專集
清淨法身佛專集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專集
心靈相契的聲音專輯(一)
佛光梵唄彌陀聖號 觀音聖號
安養曲
佛教音樂之聖號篇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經儀軌)
無量壽經(會集本)
佛說無量壽經(魏 康僧鎧譯本)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佛魔之分
月藏經吉祥文
金光明經
《心經》王心雅
六祖壇經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佛經音樂)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妙法蓮華經-普門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 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專輯
音樂道場專輯
妙印法師誦經系列專輯
清涼蓮語
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地藏經(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
佛說寶賢陀羅尼經
藏無際專輯
善音居士經咒讀誦
楮訾佛樂專題
妙喜居士-佛教經典念誦專輯
緣聚禪蓮
金剛薩垛修法儀軌之會供
金剛總持祈請文
覺囊
吉祥年龍
天之音專輯
修觀音儀軌事部精華
般若泉專輯
蓮師金剛七句祈請文
密勒日巴道歌
藏樂(空性的樂音)專輯
施身法
格花仁波切經文念誦系列
索達吉堪布祈禱文
二十一救度佛母禮讚文
阿彌陀佛名號(藏語)
佛贊
吉尊瑪
大悲獅子吼
心中有佛
大自在金太陽
秋央珠扎仁波切專輯
希阿榮博堪布
往生儀軌破瓦法
佛子行三十七頌
般若攝頌
大圓滿前行念誦儀軌
供護法儀軌
回向魔祟部多火施儀軌
佛情
達娃措
清淨梵音專輯
宗喀巴上師贊
八吉祥專輯
嘉樣堪布
丹真絨布仁波切
貢確扎西仁波切專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藏文版
忿怒
El Poder Del Mantra專輯
天唱I專輯
藏·密
遙喚上師
上師瑜伽
宗喀巴專輯
藏密始祖·蓮花生大士心咒
受持八關齋戒儀軌
達真堪布
淨土與大圓滿修法儀軌之晚課
淨土與大圓滿修法儀軌之早課
金剛薩垛除障法修法儀軌
勝利道歌
普賢王能顯自然智根本願文
阿旺同桑仁波切專輯
一盞燈
覺醒之音
禮讚祈請文
學會課誦集
Alokhe阿羅和
穿越時空的心靈呼喚
經典藏語經咒唱誦
金剛歌·祈禱之雨
文殊禮讚
悲切遙喚
菩提之歌
天籟禪音

佛樂曲譜

華嚴字母簡譜二級目錄
佛事梵唄簡譜二級目錄
曲調梵唄簡譜二級目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