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琦教授於20世紀90年代初,即著力於漢譯佛經的語言研究,歷時十餘載,成《佛經釋詞》、《佛經續釋詞》二篇,為本學科在漢文佛典語言文字研究方面取得有利地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此基礎上,他的學生蔣冀騁率博士生鄭賢章、龍國富、唐賢清、張幼君等對漢文佛典的語法、俗字、辭彙進行了研究,也略有收穫。今裒而集之,成《漢文佛典語言文字研究叢書》,以饗學者,以就正於方家。
基本介紹
目錄,前言,
目錄
開篇 佛教漢語訓釋回顧與前瞻
第一章 註疏的流行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道安的《人本欲生經》注
第三節 僧肇《注維摩詰經》
第四節 釋正受《楞伽經集注》
第五節 現代的“註疏”——譯註
第二章 音義的興起
第一節 玄應《一切經音義》
第二節 慧琳《一切經音義》
第三節 行均《龍龕手鑒》
第三章 詞義的考釋
第一節 詞義叢考
第二節 佛經詞語研究諸家
第三節 釋詞方法
第四章 佛教漢語訓釋方法前瞻
上篇 語用學訓釋法
第五章 語用學理論介紹
第一節 什麼是語用學
第二節 語用學的基本概念和大致內容
第三節 語用學與佛教漢語訓釋
第六章 語用學訓釋法在《小品般若波羅蜜經》中的實際運用
第一節 指示(deixis)
第二節 語境
第三節 會話合作原則
第四節 關聯理論
第七章 語用學訓釋法的功效考察
第一節 補充語意
第二節 明了語法關係
第三節 糾正誤譯
第四節 不誤解漢譯佛經
第五節 明了詞語的意義
第六節 理解話語的含義
第八章 語用學訓釋法的常用方法
第一節 舉證法
第二節 疏通經絡法
第三節 意會法
第四節 推理法
下篇 梵英漢對勘訓釋法
第九章 訓釋《小品般若波羅蜜經》詞義
第一節 證明已有說法
第二節 揭示新的詞語的意義
第三節 確定詞語的語境意義
第十章 訓釋《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句法
第一節 明了句法關係
第二節 辨別異於漢語的句法
第三節 認知句法失誤
第十一章 訓釋《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句意
第十二章 考察《小品般若波羅蜜經》鳩摩羅什譯本的疏失
第十三章 梵英漢對勘法意義評估
第一節 對勘法的獨特作用
第二節 對勘法的局限性
終篇訓詁學與解釋學
參考文獻
附錄《如來何以知眾生之心》譯文對照
後記
前言
漢文佛經以其較強的口語性而受到漢語史研究者的重視,利用它,可以作如下幾方面的研究:
1.研究漢語語音。漢譯佛經中有大量梵漢對音材料,而這些對音材料正是當時語音的較客觀的記錄,比較接近口語,利用它來研究當時的語音,應該更接近語音實際。在這方面做出較大貢獻的國內學者有俞敏、劉廣和、尉遲治平、李維琦、施向東、張福平、儲泰松諸先生。由於受梵文語言系統的限制,這種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梵文齒音只有一套,而漢語有三套,用梵文的一套齒音分別對應漢語的三套齒音,就難以反映語音實際了。故利用對音材料要注意所對譯語言的語音系統性。
2.研究漢語口語辭彙。翻譯過來的佛經是要對百姓宣講的,為達此目的,翻譯者要儘可能使用當時人們的口語,而儘可能避免使用文言。這就為後來的語言研究者留下了大批珍貴的當時口語材料。利用這批材料研究當時的口語,成了漢語史研究者的重要任務,在這方面取得較大成績的國內學者有朱慶之、李維琦等先生。朱慶之重巨觀研究和框架構建,同時也有較精當的微觀考釋,所謂微觀、巨觀相結合者也。李維琦則重“字面普通而義別”的微觀考釋,多有創穫。此外,蔣禮鴻、郭在貽、項楚、江藍生、方一新諸家的研究中,也大量使用過漢譯佛經的材料,也多有成就,但不是對漢譯佛經的專門研究,故不在此列。新詞新義的研究,李維琦的成就堪為榜首,但常用詞的研究,還有大量工作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