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泌

何家泌1914年生於福建省閩侯縣(今福州市)。1935年畢業於中央大學農學院農藝系。1939年獲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植物科學博士學位。曾任復旦大學、貴州大學教授,台灣省長官公署農林處技正,福建農學院教務主任、教授。建國後,歷任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河南省微生物學會第二屆名譽理事長,中國植物病理學會第三屆理事,九三學社第四屆中央委員。1958年起,在河南省主持了小麥條鏽病和葉鏽病的研究,查明了小麥葉鏽菌的十六個類群生理小種和小麥條鏽病的流行區,選育出十六個抗白粉病的小麥品系。著有《植物生理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何家泌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福建省閩侯縣
  • 出生日期:1914年6月6日
生平簡介,個人簡歷,成就貢獻,病防治研究,病害防治研究,霉病防治研究,成績,個人評價,甘於奉獻,改革突破,主要論著,

生平簡介

何家泌幼年曾就讀於閩侯縣第一國小,因家庭經濟困難,僅讀一年被迫輟學,只好在家自學。1929年,他15歲隨父來到南京,以同等學歷直接進南京私立五州中學高中一年級。1931 年8月畢業,同年考入中央大學農學院農藝系,在鄧叔群教授影響下,習研植物真菌學和植物病理學。1935年完成《小麥稈黑粉病及其品系抵抗性之試驗》論文,取得了農學士學位。畢業後,留校當助教,從事水稻病害和水稻的研究和教學工作。
1936年秋,何家泌經叔父何尚平推薦,經考試取得比利時“庚子賠款”資助,至比利時聖布津皇家農學院學習,並跟隨著名植物病理學家E.Marchal麥查爾教授做植物病理的研究工作。一年後轉入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植物學院,在著名植物生理學家M.Homes霍姆斯教授的指導下攻讀學位。於1938年和1939年分別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由於他在留學期間成績優異,1938年經E.麥查爾教授推薦,被比利時皇家植物學會吸收為會員。同年作為中國代表之一參加在布魯塞爾召開的第五屆國際治蝗會議。在會上何家泌提出了《中國飛蝗的分布及蝗蟲種類報告》的論文,得到與會者一致好評。在比利時期間,1939 年經M.霍姆斯教授的介紹,前往德國柏林植物園工作。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他無法在德國繼續工作,遂會同20多位中國留學生搭乘法國郵船回國。
1939年底,何家泌應聘在四川省農業改進所任技正兼植病股長。他積極組織指導小麥病害(特別是各種黑穗病)的防治推廣工作,並開展了對番茄、馬鈴薯等某些病害的研究。自1941年以來,他先後在四川省教育學院、復旦大學農學院和貴州大學農學院任教授,國民政府農林部農業推廣委員會簡任技正。1945年應台灣省農林處長趙連芳教授的邀請,前去台灣就任台灣行政長官公署農林處技正、農務課長等多種職務,為台灣回歸祖國後農業復興工作做出了貢獻。1947年秋,辭職返回大陸,復任農業推廣委員會技正之職。1948年,何家泌應邀回閩,任福建農學院教務長兼病蟲害系主任、教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工作需要於1958年秋調河南省農業科學研究所任研究員。
何家泌於1950年加入九三學社。任九三學社中央委員和九三學社河南省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河南省政協常務委員。此外,他還先後任過中國植物病理學會理事,中國植保學會理事、顧問,河南省農學會常務理事、顧問,河南省植保學會理事長,河南省微生物學會副理事長、名譽會長等多種職務。

個人簡歷

1914年6月6日 生於福建省閩侯縣(今福州市)。
1935年 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農學院農藝系,獲農學士學位。
1935年-1936年 任南京中央大學農學院助教兼技術員。
1936年-1937年 在比利時聖布津皇家農學院學習。
1937年-1938年 畢業於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植物學院,獲植物科學碩士學位。
復旦大學復旦大學
1939年 獲布魯塞爾大學植物科學博士學位,同年並在德國柏林植物園作研究工作。
1939年冬-1941年春 任四川省農業改進所技正兼植病股長。
1941年-1943年 任復旦大學農學院、貴州大學農學院教授。
1943年-1945年 任重慶國民政府農林部農業推廣委員會簡任技正,併兼復旦大學農學院教授、四川省教育學院教授。
1945年-1947年 任台灣省農業推廣委員會主任、台灣糖業管理委員會副主
任及台灣省農學會總幹事。1947年-1948年 任重慶國民政府農林部農業推廣委員會簡任技正及稻作專門委員會副主任。
南京中央大學南京中央大學
1948年-1949年 任福建省農學院教務長兼病蟲系主任教授。
1950年-1953年 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農業部專門委員、副處長。
1953年-1958年 任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兼學術辦公室主任。
1958年-1966年 任河南省農業科學院植保所研究員。
1972年-1974年 任洛陽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成就貢獻

對河南省小麥病害防治貢獻突出
河南省是中國重點小麥產區,每年因病害造成數億斤損失。1958年何家泌調河南省工作後,投身於小麥病害防治的研究,取得了許多重大成果,對推動河南小麥生產作出了貢獻。
中國小麥產區分布圖中國小麥產區分布圖

病防治研究

1960年河南小麥發生了嚴重的條鏽病,損失重大。為了突破小麥條鏽病的防治方法,何家泌重點研究了小麥條鏽病在河南省各地的流行規律、小麥品種的抗銹性、條鏽菌生理小種、藥劑防治條銹技術、小麥品種抗條銹遺傳規律等。曾發表有關論文38篇,制定了河南省小麥條鏽病流行區劃;建立小麥條鏽病藥劑防治樣板;明確了近4個小麥品種的抗條銹性和部分品種抗條銹的遺傳特性。這些成果,對當時河南省控制小麥條銹的發生和危害,保證小麥增產起到了重要作用。
1975年,他又開始對河南小麥葉鏽病進行研究。這是因為70年代後期正當小麥條鏽病受到控制,但由於氣候的某些變化,一向不很嚴重的葉鏽病在麥區內曾先後多次流行,造成了不少損失。何家泌主持了河南省小麥葉鏽菌生理專化研究。通過艱苦工作,明確了河南省小麥葉鏽菌存在16個生理小種群中,“葉片3號”和“豫葉13號”是流行的優勢種,提出要針對流行的優勢種,做為抗葉鏽病的育種目標。這項工作獲得了河南省農業科研系統成果獎;而《小麥品種(系)抗葉銹性鑑定》獲得了河南省1980年重大科技成果獎。

病害防治研究

1980年以來,由於耕作制度的改革和生產條件的改善,河南省小麥白粉病危害日趨嚴重,受害面積常超過1000萬畝,嚴重年份竟達2000-3000萬畝,損失小麥達1.5-2億公斤。自1981年何家泌和有關同志開始了對小麥白粉病的防治、小麥品種(系)抗白粉病的鑑定及白粉菌生理專
化等研究工作。通過連續多年試驗,證實了新殺菌劑“粉銹寧”(三唑酮)對防治小麥白粉病具有特效作用,並研究出每畝使用有效劑量為8-10克、於病葉率10%左右(病指4左右)時一次噴霧防治,即可基本控制小麥白粉病的危害,並能兼治小麥條、葉鏽病。幾年來,經大面積防治示範,表明防治效果達95-100%,平均每畝挽回損失40公斤左右。在他主持下,與此有關的另外兩項研究:即“小麥品種(系)抗白粉性鑑定”和“小麥白粉菌生理專化研究”也先後獲得河南省農科系統成果獎。
小麥赤霉病研究小麥赤霉病研究

霉病防治研究

小麥赤霉病原是中國長江中下游各地麥區及東北、東南各地栽培小麥的一個主要病害。70年代初期在河南各地已有局部發生,其後由於氣候、菌源的變化,進入80年代蔓延廣泛,1985年暴發成災,全省小麥發生赤霉病約達4000多萬畝,損失小麥8.5億公斤以上,為此在上級領導的支持和關懷下,從1986年起,由何家泌主持,建立了全省小麥赤霉病防治研究協作組,參加單位30多個,並結合國家“七·五”攻關課題“小麥病蟲綜合防治研究與示範”,進行了室內外結合、試驗示範相結合、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大協作研究。三年多來,小麥赤霉病在河南省的流行規律與預報預測、產量損失與防治指標、藥劑防治技術與大面積示範、菌源種類鑑定,以及小麥品種抗赤霉調查與測定等方面,取得了大量資料和試驗結果,這對抑制赤霉病危害小麥和減少產量損失起到很大作用,因此,這項研究結果獲得了河南省政府1988年重大科技進步二等獎。

成績

已選育出30多個多抗性小麥優良品系,其中有12個品系作為抗源已於1986年獲得了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獎,先後有5個品系正式參加或列席河南省小麥良種區域試驗,“豫保”15號、10號已在河南中部地區初步推廣。在抗病性遺傳研究方面,他先後在田間和溫室與其他同志一起,運用常規遺傳研究方法,於1963-1966年和1980-1988年先後進行了小麥抗條銹、抗葉銹和抗白粉的遺傳研究,對近百個小麥品種進行了抗性遺傳分析,先後發表了6篇論文,所著《小麥抗銹遺傳與抗銹育種》一文於1980年發表後,頗受有關研究人員的好評,並獲得河南省科協優秀論文二等獎。《小麥品
種對葉鏽病抗性遺傳研究》還獲得了1985年河南省農科系統成果獎。1981年,例如不通過雜交而根據侵染型推導小麥品種對葉銹和對白粉的抗性基因型,小麥葉鏽菌、白粉菌的毒性基因型,當地葉鏽菌、白粉菌群體對小麥品種的毒性基因頻率與聯合致病性分析,以及研究國際小麥抗白粉單基因品系(或擬等基因系)在河南的抗性表現等。這項“生物間遺傳學在小麥病害研究上的套用與發展”的研究結果,獲致在小麥品種和葉鏽菌、白粉菌的相互作用中於較短時間內取得了大量的遺傳信息,並先後發表了8篇文章,對當前河南小麥抗病育種和生產中的小麥品種布局具有重要參考意義,從而獲得了省農科系統二等成果獎和省政府科技成果三等獎。
飛機噴施粉銹寧防治小麥白粉病飛機噴施粉銹寧防治小麥白粉病

個人評價

甘於奉獻

1938年在比利時期間,何家泌還參加了“旅歐華僑抗敵後援會”的工作,並一度擔任“比利時華僑抗敵後援會”的副會長,他積極組織籌募款項和物資,支援國內的抗日戰爭

改革突破

1983年,河南全省使用人工或飛機噴施粉銹寧防治小麥白粉病和鏽病300多萬畝,挽回了很大的經濟損失。“小麥白粉病防治技術研究”和“小麥白粉病大面積藥劑防治示範”等研究成果,分別獲河南省人民政府1983年和1984年重大科技成果獎。
何家泌從1978年開始針對以抗白粉病為主兼抗條銹、葉鏽病的小麥多抗性品種的雜交選育進行了一系列工作,專輯除了希望給到大家溫暖的1981年,美國密蘇里大學雷格林教授應邀來華講授生物間遺傳學,何家泌很受啟發,並在他“品種和菌源相互關係”的研究中加以套用,取得了顯著成績。

主要論著

1、何家泌:《植物生理學》,文通書局,1942
2、何家泌:《台灣蔗作的栽培》,台灣省農林處,1947
3、河南省農業科學院:《河南小麥栽培學》,河南人民出版社,1959(何家泌主編)
4、何家泌譯:《水稻病害.》,農業出版社,1981
5、何家泌,張治體,朱林元:《小麥病蟲草害及其防治》,河南科技出版社,1987
何家泌先生在辦公室工作:著書立說何家泌先生在辦公室工作:著書立說
6、何家泌:《植物抗病遺傳學》,農業出版社,1990年
7、何家泌:《河南省小麥根腐病的調查研究》,《植病知識》,1962(12)
8、何家泌,朱拙安:《小麥鏽病藥劑防治結果》,《河南科技資料—小麥鏽病專刊》,1962
9、何家泌,尤國信等:《對氨基苯磺酸防治條鏽病大田示範》,《植物保護學報》,1965(3)
10、何家泌:《幾年來小麥條鏽病流行及防治研究》,《中國植保學會會刊》,1964
11、何家泌,梁國林等:《小麥品種對葉銹抗性的測定》,《河南農林科技》,1982(3)
12、何家泌,馬萬傑:《根據侵染型進行小麥品種抗葉銹遺傳分析初報》,《河南農業大學學報》,1985(2)
13、何家泌,馬萬傑:《用生物間遺傳學原理和方法研究小麥品種和小麥葉鏽菌之間的相互作用》,《中國農業科學》,1987,20(3)
14、何家泌,張忠山:《小麥品種抗白粉病遺傳研究初報》,《河南農業科學》,1987(4)
15、何家泌:《中國飛蝗的分布為害及蝗蟲種類報告(法文)》,《國際第五屆治蝗會議論文》,193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