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導向的北京城市空間結構最佳化研究

低碳導向的北京城市空間結構最佳化研究

《低碳導向的北京城市空間結構最佳化研究》是依託中國人民大學,由秦波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低碳導向的北京城市空間結構最佳化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秦波
  • 依託單位:中國人民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面對全球氣候變化,構建“低碳城市”已成為必要舉措;空間結構最佳化對於城市減少碳排放有長期、結構性的作用,是實現“低碳城市”的重要途徑。本項目基於北京的實證研究,探究城市空間結構與居民碳排放之間的關係。在大規模入戶調查和其他統計數據的基礎上,明確北京尺度1+尺度2的碳排放清單,並釐清交通、建築和產業碳排放的結構關係;在分析北京城市空間重構動力機制的基礎上,構建就業中心可達性、人口密度、建築密度、用地混合度等空間結構特徵指標與居民碳排放之間的定量模型;結合其他城市研究,進而構建一般化的空間結構-碳排放模型,對不同空間結構的規劃方案進行碳排放動態模擬,最終確定基於低碳導向的北京城市空間結構最佳化方案。研究不僅對於建設低碳北京具有一定實踐意義,更是探索低碳導向城市空間結構最佳化的一般路徑,從而在學術上構建有中國特色的低碳城市空間結構理論。

結題摘要

基於青年項目所積累的研究成果,本項目沿著申請書中所設計的研究架構,研究團隊(1)梳理了大量文獻,總結國內外若干城市碳排放總量和構成的演變趨勢,進而對北京碳排放結構進行計算和甄別,發現隨著產業結構的升級,北京工業碳排放所占的比例持續下降,交通和建築所產生的碳排比重穩步提高。針對全國各省市碳排放的非參數模型分析同樣發現空間形態對於碳排放有顯著影響。北京以及跨城市的研究均表明空間結構最佳化對於城市減少碳排放有長期、結構性的作用,尤其是要倡導緊湊式的城市開發格局。(2)為探索城市空間結構對居民碳排放的作用機制與影響強度,項目組在北京先後三次進行大規模的入戶調查,獲取3405份問卷。2010年進行了1400份居民碳排放入戶問卷調查;2012年聚焦於15個典型社區,獲取了905戶居民的問卷數據;2015年繼續選擇16個典型社區以及工作場所,獲取1100份居民和就業者問卷數據。在問卷和空間數據分析的基礎上,明確發現建築密度、用地混合度、就業可達性和公交可達性均對居民碳排放產生顯著影響,並由此對北京以及其他大城市的城市空間結構著手展開系統研究,形成一部專著《低碳空間規劃與可持續發展:基於北京居民碳排放調查的研究》。(3)基於已有研究發現,項目組也著手形成北京應對氣候變化、實現低碳發展的政策建議,並結合公共政策相關理論,對我國低碳城市政策展開系統分析和梳理,並提出針對性的政策建議。本項目在研究過程中起到促進教學的作用,培養6位博士研究生和9位碩士研究生,同時積極展開各種學術活動,加強學術交流。總體而言,本項目總計完成2部著作、6篇中文核心期刊論文和6篇國際SSCI期刊論文(均為第一標註),較好地完成了申請時所計畫的研究發表、指導教學、學術交流等各方面目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