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低碳的城市空間與交通耦合發展模式研究

面向低碳的城市空間與交通耦合發展模式研究

《面向低碳的城市空間與交通耦合發展模式研究》是依託同濟大學,由潘海嘯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面向低碳的城市空間與交通耦合發展模式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潘海嘯
  • 依託單位:同濟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我國的快速城市化也伴隨著城市空間的拓展和結構的調整以及機動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快速發展時期建立起的城市空間結構和城市交通體系對減少城市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改善全球的氣候環境,保持生態環境的平衡將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並且由於空間結構與交通相互耦合關係,其作用是長期且難以逆轉的。本研究將從區域、城市和街區三個層面,通過系統的實證研究探討我國城市的空間結構、交通體系與交通行為的基本規律和鎖定關係,估算由空間變化帶來的交通出行所產生的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進而在區域,城市及街區三個層面上提出面向低碳的城市空間與交通耦合發展模式,並通過案例研究分析和歸納不同層次規劃之間銜接的有效性。借鑑世界城市規劃發展的經驗,基於我國城市的發展特徵,為在快速發展時期建立面向低碳排放的城市空間與交通耦合的發展模式提供理論和實證的依據。

結題摘要

我國的快速城市化也伴隨著城市空間的拓展和結構的調整以及機動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快速發展時期建立起的城市空間結構和城市交通體系對減少城市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改善全球的氣候環境,保持生態環境的平衡將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並且由於空間結構與交通相互耦合關係,其作用是長效的且難以逆轉。 本項研究通過對國際城市的比較研究發現,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並不一定意味城市人均能耗也高,城市空間結構,交通政策會影響到城市小汽車的使用、能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研究從區域,城市和街區三個層面, 通過大量實證調查和上海,北京,韶關和紹興等多個城市的分析, 研究我國低碳城市的空間結構和交通體系的耦合作用關係, 並提出5D+3Km的低碳城市發展模式。 北京和上海在都市區層面的研究表明,依賴快速道路建設的區域擴展模式只會導致高能耗的,高碳排放的發展模式;而且由於都市區發展的複雜性,通過對上海城市外圍地區發展走廊的實證模型研究表明目前強調軌道交通+“TOD”的建設模式,並不能保證我們所要實現的生態低碳發展目標。 在對韶關的城市空間結構與交通的研究中,我們通過情景分析,離散選擇模型和模擬分析研究的方法,我們可以明顯看到城市空間結構對小汽車使用的影響,在上海的未來預測分析中我們也可以看不同發展前景的巨大差異。 由於我國城市具有密度高和土地使用混合的特點,多模式交通工具的有效整合才能實現低碳發展的目標, 特別是腳踏車交通工具在中短距離出行中其效率是公車的兩倍。以上研究表明只有在區域以公交先導、城市層面以公交可達性為依據,街區層面以小街區小路網的發展模式,才能有效地實現低碳城市的發展目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