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性眩暈

位置性眩暈又名壺腹嵴頂耳石症,多見於40~60歲成人,女性多見。可能是產生重力刺激敏感的誘因,由一定的頭位所誘發的,持續短於30秒的劇烈眩暈。

基本介紹

  • 又稱: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
  • 英文名稱:positionalvertigo
  • 就診科室:耳鼻咽喉科
  • 多發群體:老年人
  • 常見症狀:眩暈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1.可能因橢圓囊自發性退變,耳石自囊斑上脫落,沉積在後壺腹嵴上。
2.炎症或外傷亦可誘發此症,例如在病毒性迷路炎或慢性化膿性中耳炎過程中,白細胞、吞噬細胞或內皮屑質進入內淋巴液中;腦外傷或鐙骨手術,血液進入內淋巴液中,都可形成有形顆粒,而沉積在壺腹嵴頂。
3.病理髮現,前庭前動脈和上前庭神經支分布的橢圓囊和上半規管及外半規管變性,而球囊和後半規管均正常,故認為高血壓、心臟病和椎基動脈供血不足,可引起前庭前動脈栓塞,而致耳石膜變性、脫落,沉積在壺腹嵴上。
4.γ球蛋白血症,球蛋白沉積在壺腹嵴上,或酗酒者酒精使壺腹嵴變薄,均可產生本徵。重度耳聾兒童戴用高強度(120~130dB)助聽器時,約有半數發生位置性眩暈。

臨床表現

周身情況良好,只在某種體位或頭位時發生眩暈、噁心、嘔吐等,如變換體位到另側,可迅速好轉,重複某種體位後症狀又出現。一般潛伏期2~3秒,持續時間很少超過1分鐘,很少有噁心嘔吐、出冷汗現象,更少發生傾倒。眩暈發作中無耳鳴耳聾現象,已有的耳蝸症狀亦不加重。病情多在數周或數月內行緩解,個別人也可待續到數年。病期中不頭痛,亦無其他中樞神經體徵。

檢查

1.頭位性眼震檢查
令患者坐床上,先仰臥垂頭位,觀察10秒無眩暈及眼震後,令坐起再觀察10秒,再令頭側向一方仰臥,觀察10秒,再仰臥垂頭向另一方,觀察10秒,每次變動體位、坐起及躺倒均應在3秒鐘內完成,如在某體位時出現眼震,應持續觀察30秒,如眼震持續不消失即為試驗陽性。
2.冷熱變溫等前庭功能試驗正常
3.純音聽力測試多正常

診斷

診斷性評估應包括聽力檢查,冷熱試驗的眼震電圖以及增強的MRI,特別要注意內聽道以排除其他情況如聽神經瘤。

治療

告訴患者避免能激發的位置。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病程已達1年,通常可以經鼓室徑路,分離並切斷患側耳的供應後半規管的神經而獲緩解。在某些病例中這一治療可導致聽力損害。
1.保守治療
此症預後良好,可在一年左右不治自愈。可採用強迫體位鍛鍊,利用具有疲勞反應的特性,每日固定在誘發體位上進行長期鍛鍊,久之即可適應而不再有眩暈感。如眩暈嚴重,套用4%利多卡因、硫酸鏈黴素做鼓室內注射,效果良好。
2.手術治療
長期保守治療無效,可採取前庭神經切斷術治療,也可做後壺腹神經切斷,可單純消除後半規管壺腹嵴的異常衝動而治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