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梗概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
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於廟。其後用兵,則遣從事以一
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於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
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於
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於人歟?《書》曰:“滿招損,謙受益。” 憂勞可以
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舉天下豪傑,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
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也哉!作《伶人傳》。
角色演員介紹
歐陽修為五代史伶官傳作序,客觀地分析
唐莊宗的成敗得失。後唐莊宗,本姓朱邪,名存勖,
沙陀族人,他的祖父
李國昌做唐朝的臣子,被賜姓李。他父親
李克用被唐王朝招來鎮壓
黃巢農民軍,沙陀兵進入長安,焚宮殿,燒府庫,大肆掠奪,無惡不作。
公元908年,晉王
李克用死,
李存勖繼承父業。他初有大志,著手整頓紀律敗壞的沙陀兵,組成精銳部隊。913年破幽州,取河北,擊敗對手
後梁軍隊。923年在
魏州稱帝,稱國號唐。
後唐莊宗驍勇善戰,常冒死搏鬥。最激烈的、也是決定性的一仗是稱帝後奪取
鄆州之戰。
梁軍破德勝南城,莊宗棄北城,堅守
楊劉城,與號稱十萬之眾的梁軍日夜苦戰,莊宗再占德勝城,梁軍決黃河口用洪水阻
唐軍。莊宗聽取謀臣
郭崇韜的計策,留兵守楊劉,自率輕騎從鄆州直取
汴州,一舉消滅梁國。赫赫戰績,使歐陽修禁不住讚嘆:“舉天下之豪傑,莫能與之爭”,“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唐莊宗,小名亞子,喜演劇,能度曲。
伶人能接近他,並漸漸參與政事。莊宗寵幸的伶人
周匝為梁所得。莊宗滅梁進入汴州那天,周匝至馬前拜見,莊宗非常高興,並賜以金帛慰勞。周匝說:“我在
梁國沒遭殺身之禍,多虧
教坊使
王俊、內園栽接使褚德源的幫助,請
天子好好答謝他二人。”莊宗當場答應封官。郭崇韜竭力勸阻說:“幫陛下取天下的功臣還未封賞,卻先封伶人,是要失去人心的。”莊宗到底不聽,封陳為景州
刺史,
封儲為憲州刺史。
唐莊宗寵信
伶人,讓
景進、
史彥瓊、
郭從謙等
優伶掌握實權。景進等專替他探聽宮外訊息,回報的情況往往顛倒是非。許多朝官和四方
藩鎮都爭著向伶官行賄,以求在莊宗面前說些好話。最陰險的是那個演雜劇出身的郭從謙,因有些軍功,被封為掌握親兵的從
馬直指揮使。因姓郭,又去親近權臣
郭崇韜,並拜其為叔父。崇韜無辜被殺,郭從謙藉此機會在營中蠱惑軍心。當時軍士
王溫趁夜作亂,事發後被斬。有一次莊宗戲語郭從謙,說:“你的黨朋,忘恩負義,又教王溫造反。你們還想乾什麼呢?”從謙大為震驚,回來後便進一步煽動兵將道:“快把你們的積蓄拿出來買酒肉吃,不必考慮後事。”大家問為什麼,他說:“陛下為王溫的事,等到攻占鄴地,要把你們統統活埋。”從此,這支親兵部隊便萌發了叛亂的念頭。
不久,
李嗣源發動兵變,
郭從謙首先回響,率從馬直親兵攻
皇城,縱火焚燒興教門,闖入內宮,亂兵在宮樓上用箭射死倉皇東出的
唐莊宗。《伶官傳序》把這個過程概括評述為:“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及其衰也,數十
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當初梁國大將
王彥章就說過:“李亞子,鬥雞小兒,不足畏。”誠然,莊宗把打仗治國視為鬥雞尋樂,此外一無所知。正如歐陽修所說:“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因此,唐莊宗鬥敗
梁國,自己也接著滅亡。
(《語文戰線》1983年第8期,有改動)
三矢遺恨
公元885年,李克用同起義軍叛將朱溫等相約合擊黃巢。回兵時,李克用途經汴,朱溫假意置酒宴請,夜裡卻縱火燒上源驛,企圖殺害李克用。適逢傾盆大雨,將大火熄滅,李克用由
侍人郭景銖相救,得以
縋城逃出,雙方從此結怨。朱溫竊取農民起義果實,於公元907年廢唐稱帝,各地勢大力強的藩鎮也紛紛稱王稱帝,開始了中國歷史上一個紛擾割據的時期──五代十國。在你爭我奪的血戰中,雙方結怨越來越深。
劉仁恭原是幽州
李可舉的部屬。李死後,其子匡威、匡儔相互殘殺,劉仁恭趁機擁兵攻打幽州。兵敗之後,劉仁恭投奔晉王
李克用,常“道燕之虛實,陳可取之謀”,受到寵信。後來李克用攻打
羅弘信,求兵於劉仁恭,劉不但不給,反而殺了
晉王的親信燕留得,反目成仇。劉仁恭的兒子
劉守光於公元911年稱帝,自號大燕皇帝。
李克用一度與契丹
阿保機關係密切。公元905年,阿保機極盛時期,統領30萬軍,應李克用邀請來到
雲州。雙方“握手甚歡,結為兄弟”。後來,阿保機卻背約歸梁。
因此,《
五代史闕文》有這樣的記載,武皇臨薨,以三矢付莊宗曰:“一矢討
劉仁恭,汝不先下幽州,河南未可圖也;一矢擊契丹。”且曰:“阿保機與吾把臂而盟,結為兄弟,誓復唐家社稷,今背約附賊,汝必討之;一矢滅
朱溫,汝能成我志,死無憾矣。”
決心報仇
後唐莊宗李存勗接受父命,決心報仇。
天祐十年(913),李存勗攻幽州,“以組系仁恭、守光,號令而入,是日誅守光。遣大將
李存霸拘送仁恭於
代州,刺其心血,奠告於武皇陵(即
李克用陵墓),然後斬之”。至此李克用的燕仇已報。
同光元年(923),李存勗兵破開封,
後梁末帝朱友貞見大勢已去,“召控鶴都將
皇甫麟謂之曰:‘吾與晉人世仇,不可俟彼刀鋸,卿可盡我命,無令落仇人之手!’麟舉刀將自刎,帝持之,因相對大慟”。於是皇甫麟殺了朱友貞,然後自殺。莊宗聞之,“詔河南尹張全義收葬之,其首藏於太廟”。李克用的梁王之恨又除。
伶人作亂
公元926年,
樞密使崇韜和他的女婿、莊宗異母弟李存相繼被殺,加上其他天災人禍,一時謠傳四起,人心浮動。兵士
皇甫暉當時奉命戍
瓦橋關,戍期已滿,卻被留下守
貝州,心懷不滿,便趁機糾眾殺部將
楊仁,裹脅裨將
趙在禮為亂。這次兵變發生於夜間,故云“夜呼”。莊宗之禍,自皇甫暉一夫夜呼而起。
魏州兵變時,擁有兵權的伶官
史彥瓊先拒不發兵,後又單騎逃逸,亂兵因得以很快據有鄴城。莊宗聞變,派
宋州節度使
元行欽招撫不成,又遣諸軍大集於鄴城而攻城不克,於是命蕃漢總管
李嗣源統
親軍討伐。李嗣源領軍到鄴城下,軍士大亂,迫嗣源為帝。莊宗只得御駕親征。誰知未與亂兵相接,諸軍先於途中離散奔汴,不得已中道而返。還軍途中,莊宗精神沮喪,流淚責備諸將說:“卿等事余以來,富貴急難,無不共之。今茲危蹙,
賴爾籌謀,而竟默默無言,坐觀成敗……”元行欽等百餘人都援刀截髮,置發於地,以示忠誠。是時,君臣相對悲號。
四月,丁丑朔,伶官
郭從謙率所部叛亂,進攻
宮城,莊宗為流矢所中,崩於絳霄殿之廡下。坊人善友,將廊下樂器聚簇在莊宗的屍體上,發火焚之。
身死國滅
後唐莊宗親征
李嗣源敗回,眾叛親離,
郭從謙乘危作亂,射殺莊宗。莊宗死,李嗣源正式繼承帝位,是為明宗。李嗣源曾企圖改國號,事雖未行,但
李克用嫡親子孫全被誅殺,後唐政權實質上已經覆滅,故曰“身死國滅”。
失敗原因
李存勗二十四歲繼晉王位,歷經十餘年鏖戰,終於執殺
劉仁恭父子,迫使
朱梁魏州來歸,於公元903年稱帝魏州。如果包括
李克用在世時所參與的征戰,那么莊宗奪天下,歷時二十年以上;然而,這個得來頗不容易的天下,不到四年工夫,竟又在莊宗的手裡喪失。“得之難而失之易”,不能不引起歷史學家們的慨嘆並進而追根尋源了。
北宋名臣
薛居正在《
舊五代史》里評論道:“莊宗以雄圖而起河汾,以力戰而平汴路,家仇既雪,
國祚中興……然得之孔勞,失之何速?豈不以驕於驟勝,逸於居安,忘櫛沐之艱難……外則
伶人亂政,內則牝雞司晨,靳吝貨財,激六師之憤怒,征搜興賦,竭百姓之脂膏……”
莊宗失敗的原因很多,如任用租庸使
孔謙,“峻法以剝下,厚斂以奉上”,弄得“四方飢餓,軍士匱乏,有賣兒貼婦者,道路怨咨”;
劉皇后專權信讒,擅殺鼎臣,致使人人恐悚,眾口吞聲。而“伶人亂政”則是其失天下的重要原因。
莊宗自幼好俳優,常與俳優雜戲
於庭。伶人得寵,為官作宦,“軍機國政皆與參決”,
伶人郭從謙竟當上皇帝近衛軍“從
馬直”的
指揮使。
《五代史·伶官傳》詳細記載了“伶官亂政”的許多史料。
莊宗剛入洛時,居住唐
故宮室。宮中一度傳說鬧“鬼”,有人說是因為後宮人太少的緣故,莊宗便派遣景進在鄴選美女千人以充後宮,景進趁機大肆魚肉百姓,中飽私囊,致使軍士妻女逃亡達數千人。
點評鑑賞
賞析一
北宋初期,
薛居正編寫《
五代史》(《
舊五代史》),認為王朝的更迭是由於天命所致,歐陽修對此不以為然。他自己動手撰寫成了七十四卷的《五代史記》(《
新五代史》),以史為鑑,以期引起宋朝統治者的警惕。《新五代史》問世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薛史不再被世人重視。歐陽修發議論喜歡用“嗚呼”。《東皋雜誌》的作者說:“神宗問荊公(王安石)‘曾看五代史否?’公對曰‘臣不曾仔細看,但見每篇首必曰嗚呼,則事事皆可嘆也。’余為公真不曾仔細看;若仔細看,必以嗚呼為是。”這正說明了歐陽修編寫這部史書的用意。
這篇序文與其說是寫伶官,不如說是寫莊宗。
李存勖是一位英武果斷之人,打仗時勇謀兼備。作者寫他由盛轉衰,教訓十分深刻,十分慘烈。作者先從王朝更迭的原因寫起,落筆有力,足警世人。這正是
陸機在《
文賦》中講的“立片言以居要”。應該說,歐陽修的歷史觀比
薛居正深刻,他認識到了“人事”的重要性。然後,作者回顧歷史,概述了莊宗臨危受命的情景。這段描述,言簡意賅。隨後,作者用對比的手法描述了莊宗由盛轉衰的過程。這是文章的重點。“方其……可謂壯哉!”極言莊宗志得意滿,又為下文張本。“及仇讎已滅……
何其衰也”,猶如從萬丈高空跌落下來,與先前形成強烈反差。這樣的對比給讀者的印象極為深刻。作者的目的並不在於描述景象,而是總結歷史教訓。開頭的“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雖然否定了天命之說,但還沒有建立起自己的觀點。當描述完莊宗由盛轉衰的過程後,作者開始總結歷史教訓了。他先引用古書上的話,意在告訴讀者,這個道理古人已經知道,莊宗沒有記住前賢的話。然後作者道出自己的體會:“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讀者至此,會很自然地想起另一位先哲的名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看來,賢明之人都有些相同的見解。
從莊宗的盛衰史中,我們還可以得出這樣的認識:敵人往往是自己生存的必要條件。有敵人是壞事,但也是好事,因為他能使你警鐘長鳴。莊宗之所以“壯哉”,就是因為敵人存在,激勵他發憤努力,完成先王未竟的事業,告慰先王在天之靈。當敵人被消滅後,天下平定,莊宗就失去了警戒之心,認為可以高枕無憂了,從此便沉溺於聲色之中,在“逸豫”中葬送了自己,也葬送了國家。像莊宗這樣的人,他的敵人被消滅,也就預示著他自己開始
走下坡路。
歐陽修在文章最後寫道:“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莊宗不是一朝而蹈死地的,他也有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他最後死在自己寵幸的伶人手裡。這個現象啟示我們,打倒自己的,往往是自己身邊的一些人和事,或者就是自己。這些因素由小積大,由少積多,最後來個總爆發。這就啟示我們,要防微杜漸,發現不良的苗頭,立即改正,如此才能保證國家長治久安。歐陽修的這句話,其實是寫給北宋最高統治者看的。北宋王朝是一個積貧積弱的政權,正是因為不能自強,所以最後也落得個“身死國滅”。歷史就是這樣無情,也是這樣驚人地相似。
沈德潛評論本文:“抑揚頓挫,得《史記》神髓,《
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此言達哉!
賞析二
本文是《新五代史 伶官傳》一文的序。《伶官傳》記敘了
後唐莊宗李存勖寵幸的伶官景進,
史彥瓊,
郭從謙等人亂政誤國的史實.這篇序並未直接寫這些事情,而是寫後唐莊宗的盛衰成敗。
這篇史論觀點明確,論題突出,說理有力,條理分明.前段敘事,後段議論.通篇圍繞“盛衰”二字下筆。文章開頭,開門見山提出論點.連用兩個感嘆句表明作者對“盛衰之理”的重視,對"豈非人事"的強調.用一個"原"字推尋原因,點出莊宗得失之事,引出文章的主要論據,確定全文論證的內容."雖曰……豈非……"是反請語氣的轉折複句,意在強調後者在論述過程中文章緊扣莊宗"得與失""盛與衰",說明立論的歷史根據.全文的論據,主要是敘述莊宗接受父命,報仇雪恥,後來由勝而敗,由盛而衰的史實.在敘事中融入作者的議論,表達了作者的觀點.引史評史,就史論事,在真實記述史實的基礎上加以客觀分析,評論,從中歸結出發人深思的道理,告誡人們汲取歷史教訓,這是史論文章的目的和特點.本文在"寫史"方面,文字精當.先寫晉王臨終遺囑,莊宗恪守父命,出兵報仇,終於凱旋——有"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的"壯舉".證明"成則由人"的道理.次寫莊宗報仇雪恥後,以為大功告成,不思強盛,寵信伶官,由盛而衰,最後落個倉皇出逃,土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的"慘狀".也證明了"敗亦由人"的道理.文章用
對比手法和情感強烈的句式,寫出盛衰,成敗兩個方面."方其……可謂壯哉!""及……
何其衰也!"兩句末的兩個感嘆句,用詞不同,卻飽含著強烈的感情色彩."可謂壯哉"在讚嘆中含有輕蔑;"何其衰也",在惋惜中蘊含譴責,都表達了作者對這件歷史事實的鮮明的觀點.接著又用"豈……歟 ""抑……歟 "反誥語氣的
選擇複句強調後者,說明成敗之事"皆自於人"的道理,得出"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結論,印證了開頭的論點.為了加強文章的說理性,在最後一段中進一步推論,仍用"方其……""及其……"的對比句式,推出"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的道理,擴展了論點,照應了題意,加強了文章的思想性.氣概
賞析三(金開誠)
北宋王朝建立以後,一直是最大限度地滿足大官僚
大地主的政治經濟利益,“不立田制”,“不抑兼併”,還讓他們享有免役、免稅等特權。隨著土地和財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統治集團日益腐化,對勞動人民的榨取便更加殘酷。在尖銳的民族矛盾中,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為收復
燕雲十六州和統一全國而鬥爭,反而忍受恥辱,長期向遼王朝
輸款納幣,以求維持苟安的局面。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歐陽修通過活生生的
李存勖興亡史,來呼籲“憂勞興國”,警告“逸豫亡身”,便不能不說是對症下藥的。後來的歷史事實證明,北宋王朝亡於
女真族,南宋王朝又亡於
蒙古族,原因之一都在於宋王朝的統治者只求苟安享樂,毫無進取之心。歐陽修早在北宋前期便能把這一點作為嚴重的問題提出,也說明他是有一定的眼光的。“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的歷史教訓,在今天也可供人們借鑑。
詞牌如夢令
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祖籍廬陵(今屬江西)。少孤,貧而好學。天聖八年(1030)中進士,先後擔任過知制誥、翰林學士、樞密副使等職。他是范仲淹“慶曆新政”的擁護者,並和尹洙、梅堯臣等人倡導詩文革新運動,堪稱北宋文壇的泰山北斗。歐陽修注意提攜後進,曾鞏、王安石、蘇舜欽、蘇軾父子等都出於他的門下。他在詩詞文等多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著作等身。歐詞格調清新,語言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