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三角洲上,地勢低平,河道成網,雨季時一片汪洋,村鎮均建在高地之上。三角洲地區,是全國人口最稠密、經濟最發達的地區。這裡以種植
水稻為主,是緬甸全國稻米的第一中心,享有“緬甸穀倉”之盛譽。全國有耕地240多萬公頃,其中水稻種植面積為230多萬公頃,而三角洲則幾乎占
緬甸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一半。僅
伊洛瓦底省(占三角洲面積的2/3以上)的水稻種植面積就有180萬公頃,1980~1981年度的
稻穀產量達428.7萬多噸,占全國稻穀總產量的32%。該省在全國14個邦、省中是水稻種植面積最廣、產量最多、平均畝產最高的一個省,1980~1981年度全省每
英畝(每英畝約合40.5
公畝、6
市畝)平均產量可達60籮,而全國平均畝產只有52.9籮。該省的興實塔鎮區每英畝平均產量高達100多籮,居全國首位。大米是
緬甸人民的主要食品和出口商品,也是緬甸的主要
外匯來源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緬甸是世界稻米出口最多的國家,約提供世界稻米總貿易額的40%,故有“稻米國”之稱。戰後,稻穀生產發展較快,目前年產量已達1400萬噸,約相當於戰前年平均產量的2倍。但因國內
需求量增加更快,出口減少,約占出口總值的40%以上。
仰光位於三角洲東側,背依
勃固山脈,面臨水深浪靜的
仰光河,雖距河口35公里,但萬噸海輪可直抵仰光碼頭,是全國最大商港,年
吞吐量占全國的93%,也是全國最大的吞吐海港,輸出入商品,絕大部分通過仰光集散,是
緬甸國內外交通總樞紐。仰光還可通過仰光河下游與
伊洛瓦底江、來敦江和三角洲上的港口聯繫。全國的鐵路和公路都匯集到仰光,因此,仰光也是全國
鐵路中心、最大城市,1948年緬甸獨立時定為首都。
仰光市中心建造了一座莊嚴、肅穆、簡樸、美觀的烈士陵墓,這是緬甸人民為了懷念領導獨立鬥爭的民族英雄
昂山將軍而修建的。
遐爾聞名的
大金塔坐落在
仰光市區北部茵雅湖畔海拔51米的丁固達拉崗上,人們稱它為“
瑞大光塔”。在緬語裡,“瑞”是金的意思;“大光”是仰光古時的名稱。
伊洛瓦底江及其支流還是浮送木材的重要水路。伊洛瓦底江及其支流沿岸的山區,森林茂密,品種繁多,其中以柚木最為名貴。
緬甸是世界
柚木的主要輸出國,素有“柚木之國”的美稱,它蘊藏了世界柚木資源的75%。砍伐後的柚木先用
大象運送到附近的河邊,雨季時結筏流放直至
仰光,而後運往世界各地。
緬甸
內河航運業在國內交通運輸業中擔負著65%的任務,而
伊洛瓦底江則是緬甸國內主要運輸命脈。伊洛瓦底江水系有4600多公里的河道全年可以通航,約占
緬甸全國內河航運總航程(約6400多公里)的71%強。緬甸北部各地出產的各種珍貴的
玉石、
琥珀、
寶石以及緬甸中部的農產品大都是通過伊江及其支流輸送到緬甸各地。
緬甸是盛產
石油的國家。目前,緬甸全國原油產量已超過1100萬桶,除滿足國內需要外,還能少量出口。伊洛瓦底江中、下游谷地是緬甸石油的主要產地,全國油田和煉油廠幾乎都分布在
伊洛瓦底江沿岸。這些油田生產的石油大部分也是通過伊洛瓦底江水路輸送到煉油廠。
地理位置
伊洛瓦底江谷地介於西部山地和撣邦
高原之間。谷地中有
火山熔岩地形殘跡,部分地區為伊洛瓦底江、
欽敦江、
錫當河的
沖積平原,可分為上游谷地、上游谷地、下游谷地、三角洲、勃固山地、錫當河谷等5個小區。上游谷地多山地,中有谷地平原上有突出的小山丘,下游谷地
平原較窄,到三角洲附近較寬。伊洛瓦底江流域分屬亞熱帶和
熱帶雨林氣候帶,流域內
降雨量豐富,三角洲和北部降雨量達2000--3000mm,中有平原降雨量少,為500--1000mm.7月份降雨最多,12--3月為旱季。
自然氣候
伊洛瓦底江三角洲位於亞洲西南季風地區,氣候水文狀況明顯地受西南季風所支配。每逢雨季(5月中旬至10月底),西南季風盛吹,雨量豐沛,江水也跟著猛漲,經常泛濫成災。而在旱季(3月至5月中旬)雨量稀少,河流水位下降,在河谷里露出大量沙灘和島嶼,江面變窄,如在伊江上游
八莫地區,江的寬度在2月份不足500米,而在8月份則達3公里以上,全年水位平均相差10~11米。在
伊洛瓦底江下游的
卑謬地區,枯水期和洪水期的水位平均相差也達10~11米。三角洲地區8月份平均總流量為2月份平均總流量的16倍。伊洛瓦底江平均每秒流量為13600立方米。全年總流量為430立方公里,相當於
密西西比河全年總流量的4/5。而在伊洛瓦底江下游和三角洲之間的苗旺地區,洪水期江水最大流量為每秒40850立方米。伊洛瓦底江,自北而南流經谷地、平原和下游三角洲,是
緬甸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其中,
中部平原和下游三角洲,是緬甸人口最稠密、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伊洛瓦底江
伊洛瓦底江流域面積占
緬甸國土的60% ,巨大的河谷被稱作中央縱谷,占緬甸國土的1/3。富庶的沿岸平原和3萬平方千米的廣闊三角洲是緬甸最發達的
農業區和人口密集區。自河口至
八莫1600千米可通汽船 ,小船可一直上溯到
密支那,全
流域的4600千米航道。
伊洛瓦底江是緬甸第一大河流,也是亞洲
中南半島大河之一。其河源有東西兩支,東源叫
恩梅開江,發源於中國境內察隅附近(中國雲南境內稱之為
獨龍江),西源
邁立開江發源於緬甸
北部山區,兩江在
密支那城以北約50公里處的圭道會和後始稱
伊洛瓦底江。河流全長2714公里,在伊洛瓦底江沿岸形成了一條中央縱谷,谷地面積占全國面積的1/3。伊洛瓦底江蜿蜒曲折的由北向南流淌,最後分成多股汊河,流入印度洋的安達曼海。圭道至
曼德勒是伊洛瓦底江的上遊河段,先後穿過60公里長的第一峽谷、23公里的第二
峽谷。
從曼德勒至
德耶謬是中遊河段,這裡是
緬甸降水最少的地區,年降雨量在500--1000mm,是全國著名的
乾燥地帶。早在1000年前緬甸的中古時期,人們就在這裡築堤壩修渠道,
引水灌溉,種植水稻,現在中游平原依然產芝麻,花生棉花和菸草,這裡也是
緬甸重要的養牛區。
風暴肆虐
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經常受到
風暴的襲擊。
強熱帶風暴“
納爾吉斯”從2008年5月2日開始登入
緬甸,最高時速超過190公里,據美國駐緬甸使館外交官ShariVillarosa稱,緬甸可能有超過10萬人死於強熱帶風暴“納爾吉斯”,這是根據一個
國際非政府組織,在重災區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區的災害統計數據推測出來的。目前
緬甸官方的統計數據是已有22980人死於這場
風暴,另外還有42119人失蹤和1383人受傷。
風災最惡劣的時候,曾捲起7.5米高的巨浪,部分地區水深6米,樹木也沒頂。洪水稍稍退下後,到處都能看到發脹的人和動物的屍體,慘不忍睹。更悲傷的是,據救助兒童會統計,在這次災難中,有4成受害者是未滿18歲的兒童。
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受災地區有100萬緬甸人無家可歸,缺乏生活物資和避難所。緬甸的稻米貿易鎮拉布達(Labutta)已經變成了成千上萬無家可歸難民的
希望之地,但是在這裡食品、乾淨水和
醫療用品的供應都嚴重不足。很多受害者看著自己重傷的親人得不到及時的治療活活死去。而且災後
霍亂和
登革熱流行,糟糕的衛生狀況有可能引起更多的死亡。
災後,飛快上漲的物價更是讓人們變得分外絕望。在仰光,
加油站排起長龍,往往要等上幾個小時才能加到
天然氣和
汽油,每輛車僅定量配給兩加侖汽油,價格和上周相比也已上漲一倍多。此外據媒體報導,在緬甸受重創的大米產區伊洛瓦底三角洲,小袋大米的價格已經翻了一倍,
蔬菜價格也已經是上周的三倍。
風暴過後,
緬甸當地華人
華僑財產普遍受到損失,目前急缺飲用水。
災難後,
聯合國人道組織官員JohnHolmes呼籲
緬甸軍政府應該加快發放國際救援人員的入境簽證,允許國際社會為災民提供援助。6日,我國
外交部在例行
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為幫助熱帶風暴襲擊後的緬甸人民救災重建,中國政府決定向緬甸政府首批提供包括現匯和物資在內的100萬美元緊急援助。此外外交部在第一時間裡與與駐緬甸使館保持密切的聯繫。中國駐緬甸使館目前已正常工作,全體人員安全,部分受損的館舍正在修復;中國在緬中資機構人員和
留學生都很安全,駐緬使館迄未接到華僑華人傷亡的報告。據悉新加破將提供給
緬甸災區的救援物資總值20萬美元(約27萬新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