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個人經歷
任明煬舞台劇作品年表
首演時間 | 作品名 | 導演 | 劇本(編劇) | 演出地點 | 其它信息 |
2007年12月 | 昨夜的雙擁路 | 任明煬 | 任明煬 | 上海下河迷倉原創俱樂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北京9劇場、中國戲曲學院小劇場、山東省話劇院小劇場等 | 2009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 2009山東國際小劇場戲劇節 |
2009年4月 | 樂遊原 | 任明煬 | 任明煬 | 上海下河迷倉原創俱樂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北京9劇場等 | 2011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 |
2009年11月 | 明年的這個時候 | 任明煬 | 任明煬 | 上海下河迷倉原創俱樂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北京蓬蒿劇場、北京木馬劇場、深圳石廈戲劇主題館等 | |
2010年10月 | 好好好 | 任明煬 | 任明煬 | 上海下河迷倉原創俱樂部、北京9劇場、北京蓬蒿劇場 | 2011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 |
2011年11月 | 沒什麼?(為了一點小事兒) Pour un oui ou pour un non | 任明煬 | 上海長寧文化藝術中心 | ||
2012年9月 | 任明煬 | 童道明 | 北京蓬蒿劇場 | 2013北京南鑼鼓巷戲劇節 | |
2012年10月 | 斷章 | 任明煬 | 潘乃奇 | 成都市勞動人民文化宮 | |
2012年12月 | 湖 | 任明煬 | 任明煬 | 北京蓬蒿劇場 | 2012旅程藝術節邀約作品 2013年5月在烏鎮戲劇節青年競演單元演出 |
2013年9月 | 任明煬 | 任明煬及劇組集體創作 | 2018年11月 天津空港經濟區文化中心 2017年7月 天津紅旗劇院 2016年8月 天津空港經濟區文化中心 2016年6月 吉林人民大劇院 2015年6月 合肥大劇院多功能廳 2015年4月 南京大學仙林校區黑匣子劇場 2015年4月 武漢403國際藝術中心 2015年4月 張家口工人文化宮 2014年12月 天津人民藝術劇院實驗劇場 2014年10月 石家莊人民會堂精英劇場 2014年5月 烏鎮西柵景區國樂劇院 2014年3月 上海1933微劇場 2014年3月 杭州木馬劇 2013年12月 北京蓬蒿劇場 2013年9月 北京後山藝術空間 | 任明煬實驗劇團出品 2013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 | |
2014年5月 | 東海暴風雨 | 任明煬 | 烏鎮西柵景區國樂劇院 | ||
2014年9月 | 任明煬 | 北京朝陽9劇場 | 2014北京青年戲劇節 | ||
2014年10月 | 不安寧:童年故事 | 任明煬 | 任明煬 | 2014年10月 上海戲劇學院 2015年11月 北京蓬蒿劇場 2016年1月,天津人民藝術劇院 2017年10月,北京蓬蒿劇場 2019年5月,天津空港經濟區文化中心 | 2014上海國際藝術節青年藝術創想周 2017北京南鑼鼓巷戲劇節 |
2015年10月 | 任明煬 | 易卜生劇作《愛的喜劇》林驤華譯本及劇組集體創作 | 2017年4月,北京劇空間劇場 2017年4月,福建晉江戲劇中心 2016年6月,合肥大劇院 2016年5月,中國傳媒大學400報告廳 2016年1月,天津人民藝術劇院實驗劇場 2015年10月,北京蓬蒿劇場 | 易卜生國際、易卜生在中國出品 任明煬實驗劇團演出 | |
2016年10月 | 任明煬 | 斯特林堡劇作《債主》任明煬譯本及劇組集體創作 | 2016年10月,北京蓬蒿劇場 2016年12月,首屆銀川青年戲劇節 2016年12月,天津市河西區文化中心,2016天津北方青年演藝展演 2017年6月,合肥1912天仙配大舞台 | 任明煬實驗劇團出品 | |
2017年12月 | 任明煬 | 德語作家奧頓·馮·霍爾瓦特劇作《卡西米爾和卡羅琳》任明煬譯本及劇組集體創作 | 2017年12月,天津光華劇院,2017天津北方青年演藝展演 2018年4月,福建晉江戲劇中心 2018年10月,宿遷市宿豫大劇院 | 任明煬實驗劇團出品 | |
2018年11月 | 任明煬 | 任明煬實驗劇團集體創作(以貝托爾特·布萊希特同名劇作為起點) | 2018年11月, 天津光華劇院 | 任明煬實驗劇團出品 |
任明煬舞台劇作品
昨夜的雙擁路(2007)
《昨夜的雙擁路》是一次從劇本出發的劇場實驗,有意識地繼承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西方“荒誕派戲劇”的傳統。但該劇已經脫去了粗淺的表面模仿,而是更多地抓住了“荒誕派”的精神內涵,並將其與當下生活、時代精神、“中國特色”熔為一爐。
劇情簡介:無業青年張濤成天在家做著成為大作家的美夢,有一天,一個從遠方來的名叫王偉的男子找到了張濤的家。王偉認出了張濤是自己的中學同學,張濤既尷尬又忐忑不安。王偉此行是為了完成一個可怕的任務,張濤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化解了危機。張濤叫了外賣,要與王偉一醉方休,誰知來送外賣的李敏和趙莉也是張濤的中學同學……《昨夜的雙擁路》展現的是當代“都市人”的內心世界, 用看似荒誕無聊的情節描繪似曾相識的生活場景。
國際戲劇評論家協會中國分會理事長、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主任張先教授認為該劇表現出了一種對人類內心世界的洞察和關注,那種狂歡過後的淒涼很令人感動。
戲劇史論家、中國戲曲學院戲曲文學系主任謝柏梁教授認為,該劇以獨特的藝術手法反映了當代“都市人”在物質生活、人際關係中的奮力掙扎,是一個很有想法的作品。
樂遊原(2009)
《樂遊原》是一出關於尋覓、遺忘、宿命以及夢中之夢的戲。幾個人物之間的關係若即若離、似是而非,破碎的情節、不合常理的對白恍如夢境。劇中最特別的角色當屬20世紀80年代的英雄人物"賴寧",這個在現實世界裡真實存在過的人物,卻給這個戲增添了幾筆濃重的虛幻色彩。劇名"樂遊原"是一個古地名,位於今西安市內。詩人李商隱曾在樂遊原上留下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千古絕唱。該劇借用樂遊原和賴寧,製造了一個獨特的符號世界。該劇真誠地呼喚積極求索的人文主義精神,激勵人們充滿信心地燃起理想主義的火炬,去探索廣闊的天地、開創壯麗的人生。
明年的這個時候(2009)
一個曾經窮奢極欲、如今一無所有的男人,一個背叛了自己的丈夫、卻又被情人拋棄的女人,三個曾經桃園結義、如今天各一方的男人。一個三流旅館的房間,一條鄉間的小路。奔走、踟躇、停留、等候……明年的這個時候,是否會看到柳暗花明的美景。
《明年的這個時候》用四人獨白的形式,呈現出了一種契訶夫式的憂傷:對未來始終懷有一種美好期待,卻始終無法逃離當下生活的泥淖。同時,貫穿全劇的即興噪音表演也傳達著現實世界的混亂和粗暴。該劇體現了作者對“總體劇場”、“音樂化劇場”的不懈追求。
好好好(2010)
以青戲節的版本為例,《好好好》是一出建立在《樂遊原》演出“廢墟之上的演出”。開始之前,《樂遊原》作為主要部分已經結束,滿地的桌球和被打碎的蘆薈花盆均是《樂遊原》的“廢墟”遺留;當《好好好》開始時,它們從戲劇性懸念和象徵性指代中抽身,回歸其作為“舞台布景”的本來面目。於是,一個祛魅的舞台空間構成《好好好》發生的情境:一場演出已經結束,疲憊的演員不再扮演角色,他們作為“自己”重新登上舞台。但是,《好好好》在一個“摹仿”裸露的舞台上面,依然沒有製造“幻覺”的願望——演員們拿著台詞本上場,邊“演”邊對詞,且台詞本的內容並非《樂遊原》而是《好好好》,以往被遮蔽的文本由缺席轉為出場,同時《好好好》作為一場“演出”又將質疑的聲音不斷指向自身,一旦發現“確定”便立刻“不確定”,一旦製造“中心”便立刻“播散”,於是劇場變成一個無限的鏡像空間。在這個空間中,可謂出現了所有專業演出的“禁忌”,譬如:桌球“布景”對演員“表演”的阻礙,重複性台詞的間歇性遺忘症,演員“下班”回家集體對觀眾的“棄場”。這些場面如若沒有一個時刻在場的“自我意識”,那么演出將變成一場鬧劇,且這種作者“自我意識”的曝露使《好好好》只有納入“元戲劇”範疇之內才能進行有效的品評。 “元戲劇(metatheatre/metadrama)”這一概念由萊昂內爾·阿貝爾(Lionel Abel)在其1963年的著作《元戲劇:一種新的戲劇形式》中提出,關於它的定義訴諸“關於戲劇的戲劇”、“戲劇轉向自身”、“自我意識”等幾種意義的互為參照。歷史上可以歸入“元戲劇”範疇進行討論的劇作包括威廉·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The Tragedy of Hamlet, Prince of Denmark)、路易吉·皮蘭德婁的《六個尋找劇作家的角色》(Six Characters in Search of an Author)、湯姆·斯托帕德(Tom Stoppard)的《羅森克蘭茨和吉爾德斯特恩已死》(Rosencrantz and Guildenstern Are Dead)等。任明煬作品《好好好》所以歸入“元戲劇”範疇,在於其強烈的“自我意識”導致它對劇場自身形式進行了質詢和探究,同時對壓制力量——傳統劇場進行了嘲諷、牴牾,甚至侮辱,舞台上發生的“失誤”均是導演外化其“自我意識”的手段,而觀眾處在還不熟悉這一審美概念的語境下,《好好好》在劇場無法獲得通暢順利的對話也便“理所當然”。
驀然回首(2012)
童先生的這個劇本,充滿了困惑、自責、悔悟,但也充滿了勇氣,充滿了對這個世界的愛,充滿了對自由、寧靜的渴望。很多人說,這個劇本不適合上演。誠然,這個劇本也許不像個“劇本”,因為它缺乏我們通常所說的“戲劇性”,也缺乏一個有效的“戲劇結構”。但是,這個劇本的思想含量已足夠支撐整個演出。我們只需把這個劇本放在當代劇場(後戲劇劇場)的場域中,一切“問題”都會變成“不是問題”。因為,當“劇作”降級為“文本”、與其它藝術手段平起平坐、不再是統攝整個演出的至高權力時,傳統的“戲劇式結構”也將自行解體,演變為片段式的“拼貼結構”,而“戲劇性”也變成了可有可無的東西。於是,演員的肉體和聲音,以及文本、影像、錄音、聲音表演者、燈光設計、觀眾參與等,共同鑄就了整場演出的“血肉”。同時,演員們也放棄了“逼真式模擬”的表演方式,而改用“不失自我”的“轉述式表演”。
您的口音(2013)
東海暴風雨(2014)
倪煥之的故事(2014)
不安寧:童年故事(2014)
四位女演員扮演除馬亮亮之外的所有角色(包括男性角色),她們在馬亮亮的記憶中穿梭,是她們讓馬亮亮的記憶得以“重現”。 馬亮亮加入她們的時候,就會變成童年時代的馬亮亮。但有時,她們也會和馬亮亮一起,跳出回憶,在回憶之外對回憶發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