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脈法續注》是清代張志聰原注,李彰五續注的一本診法類中醫文獻,刊於清光緒十七年(1891)。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仲景脈法續注
- 作者:張志聰、李彰五
- 創作年代:清代
- 文學體裁:中醫文獻
- 類別:診法類
- 卷數:二卷
《仲景脈法續注》是清代張志聰原注,李彰五續注的一本診法類中醫文獻,刊於清光緒十七年(1891)。
《仲景脈法續注》是清代張志聰原注,李彰五續注的一本診法類中醫文獻,刊於清光緒十七年(1891)。內容簡介李氏在張仲景《傷寒論》辨脈法、平脈法、張志聰注文的基礎上,復取《靈樞》、《素問》諸說反覆印證,續加注釋而成。書中保留...
《仲景三十六種脈法圖》 傷寒著作。宋·許叔微撰。卷數不詳。據許氏《傷寒發微論》中記載:“余嘗撰《仲景三十六種脈法圖》,故知治傷寒當以仲景脈法為本。”《傷寒百證歌》也有類似記載。已佚。許叔微(1079~1154),字知可,宋代真州(今江蘇儀征縣)人,幼年家貧,11歲時其父母於百日內相繼病逝,紹興三年(...
《仲景陰陽脈法》是2020年6月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建國。從 陰陽盛衰 、升降 治法中提煉出陰陽脈法。從臨床實戰中發掘常用經方“病機脈證圖”。內容簡介 陳建國所著《仲景陰陽脈法》,從“陰陽盛衰”、“升降治法”中提煉出“陰陽脈法”,創造性地提出了對“陰陽盛衰”的脈診方法,以左右手分別...
《傷寒論》論傷寒,《金匱要略》論雜病,乃仲景全書。《傷寒論》得成無己創注,續者五十餘家,故得昌明宇內∶《金匱要略》人罕言之,雖有趙良、徐彬等注釋,但其文義古奧,系千載殘編錯簡,頗多疑義,闕文亦復不少,承訛襲謬,隨文蔓衍,宜後人視為迂遠,束諸高閣。今於其失次者序之,殘缺者補之,博採群...
張仲景是一個當時主流社會的異類,在仲景《傷寒論》的序中,聽到了他那憤世嫉俗的悲嘆。他撰寫了《傷寒雜病論》,被後世一致奉為經典著作。但在當時可能是名聲不彰,因此正史中沒有他的地位。仲景撰寫《傷寒論》的時候,參照了《湯液經法》等等前經方典籍。《傷寒論原序》有“撰用”二字,不過,經揚紹伊先生...
但同是太陽病,又分有汗無汗,脈緩脈急之別。其中有汗、脈浮緩者屬太陽病中風的桂枝湯證;無汗、脈浮緊者,屬太陽病傷寒的麻黃湯證;無汗、脈緊而增煩躁者,又屬大青龍湯證。這樣精細的辨證及選方用藥法則,使醫家可執簡馭繁,應付各類複雜的證候都能穩操勝券。除了辨證論治的原性之外,張仲景還提出了...
以明遺民自居,撰有《黃帝內經素問集注》《靈樞經集注》《傷寒論集注》《侶山堂類辯》《本草崇原》《仲景脈法續注》《醫學要訣》《傷寒論宗印》《傷寒論綱目》《金匱要略注》。《傷寒論集注》《本草崇原》張志聰均未纂成而逝,《針灸秘傳》佚,《醫學真訣》無考。圖書目錄 卷一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四氣調神...
古今注家,無一例外地將“口咼僻”解釋為“口眼歪斜”。其實,仲景只是說口歪,並沒說眼也歪。說文解字謂“口咼,口戾不正也”;“僻”,“宛如右僻,一曰從旁牽也”,也是說口歪。只言口歪而不及於眼,可見仲景當時觀察之細,用詞之準。八.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見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論者鹹...
仲景陰證論例 仲景緊脈,俱見許學士條下。又雲∶寸口脈陰陽俱緊者,法當清邪中於上焦,濁邪中於下焦。清邪中於上,名曰潔也;濁邪中於下,名曰渾也。陰中於邪,必內栗也,表氣微虛,里氣不守,故使邪中於陰也;陽中於邪,必發熱頭痛,項強頸攣,腰痛脛酸,所謂中霧露之氣。故曰清邪中上,濁邪中...
張仲景的脈學思想以陰陽學說為指導,將各種脈象劃分為陰和陽兩大類,對於臨證辨別疾病的性質和部位具有重要意義。其診脈方法以寸口脈為主,而又有所發揮,還經常結合不同病證診察“趺陽”、“太溪”脈,合稱為仲景三部脈法。觀察三部脈象可以推測腎氣盛衰及胃氣的存亡情況,對判斷病情的吉凶逆順可以提供可靠的依據...
、《仲景脈法三十六圖》等書,現已散佚。主要經歷 元按五年(1090年),因父母雙亡,再加屢試不舉,遂棄儒習醫。南宋建炎元年(l127年),真州疾疫大作,許叔微上門為百姓診治,十活八九。後南渡居常州,又遷太湖馬跡山(今無錫馬山)。紹興二年(l132年)中進士,歷任徽州、杭州府學教授及翰林學士,人稱許學士。因...
它奠定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礎,被歷代醫家視為“醫家之宗”,為數千年來中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黃帝內經》最早著略於劉歆《七略》及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共十八卷,分為《素問》、《靈樞》兩部分,每部分各八十一篇,總計一百六十二篇。《素問》之名最早見於張仲景《傷寒雜病論.自序》。
同時張仲景自己的著作對於寸口脈記載獨詳,趺陽、人迎則較少,對一般外感病的脈象,通篇概言寸口,若積聚、結胸等上下阻隔的疾病,則詳分寸關尺部候之,若病入於胃或久病雜病,則多分寸口趺陽並舉,說明了後漢時期,獨取寸口法已非常盛行,而遍診尚未全廢。至三國時吳太醫呂廣注《難經》云:“左手關前為...
治之法若因五勞虛極而欲行補法,則因乾血滯阻脈中,且“脾胃虛損,”腹滿不能飲食,生化乏源,雖補之亦不著力,故權衡虛實,當以逐停滯之乾血痼邪為主,令瘀去脈通,脾用得復,而化生氣血以圖恢復。仲景治用大黃?蟲丸,方以推盪陳瘀力宏效專的大黃為帥,輔以大隊沉潛搜剔瘀血之品,如水蛭、虻蟲、?蟲...
《藏府經絡先後病脈證一》東漢末年醫學家張仲景創作的一篇散文。作品原文 藏府經絡先後病脈證一 問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
包括傷寒脈證總論歌、傷寒病證總論歌、表證歌、里證歌、表里寒熱歌、表里虛實歌等及《傷寒論》中所見之多種證候,均以七言歌訣予以闡述分析。不僅介紹傷寒諸證,還兼述治療方劑。歌訣內容並據古典醫籍和有關名家論述予以適當詮解。本書是研究《傷寒論》的重要參考書。書名(異名)《傷寒百證歌》《張仲景註解傷寒...
血瘀為中醫所特有的理論,消渴的發生與血瘀有關,夢覺道人《三指禪·消渴從脈分症》:“消渴以渴為主,而判氣血,血分亦有渴者”。消渴之名,首見於《內經》;東漢張仲景《金匱要略》立消渴專篇。對瘀與渴的關係闡述,以清·唐容川《血證論·瘀血》為詳,“瘀血在里則口渴,所以然者,血與氣本不相離,內有...
仲景傷寒補亡論 活人書 傷寒百問 新鐫註解張仲景傷寒發微論 新編張仲景註解傷寒百證歌 傷寒九十論 傷寒九十論校訛 陰證略例 第二冊 傷寒六書 傷寒瑣言 傷寒家秘的本 殺車槌法 傷寒一提金 傷寒證脈藥截江網 傷寒明理續論 金鏡內台方議 張卿子傷寒論 傷寒論集注 傷寒辯證 傷寒來蘇全集 傷寒論注 傷寒附...
到了其任《華西醫學雜誌》主編期間,更不斷發表學術論文,並於1944年完成了第一部醫學著作《仲景脈法學案》,次年,《任氏傳染病學》問世,1947年,《中醫各科精華》(第一集)出版,使其學識才華漸為醫界所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應秋受到政府的重視與任用,1950年被任命為江津縣醫務工作者協會副主任,並...
辨三部九候脈證第一 平雜病脈第二 診五臟六腑氣絕證候第三 診四時相反脈證第四 診損至脈第五 診脈動止投數疏數死期年月第六 診百病死生訣第七 診三部脈虛實決死生第八 卷五 張仲景論脈第一 扁鵲陰陽脈法第二 扁鵲脈法第三 扁鵲華佗察聲色要訣第四 扁鵲診諸反逆死脈要訣第五 卷六 肝足厥陰經病證第...
(2)三部診法:三部診法首見於漢代張仲景《傷寒論》,即診人迎、寸口、趺陽三脈。其中,以寸口候十二經,以人迎、趺陽分候胃氣。也有去趺陽,加太溪脈,以候腎氣者。(3)寸口診法:寸口又稱氣口或脈口,其位置在腕後高骨(橈骨莖突)內側橈動脈所在部位。寸口診法,始見於《內經》,詳於《難經》,推廣於...
東漢斫琴師中著名的有曾任長沙太守、著名醫學家、《傷寒雜病論》的作者張仲景,據《古琴疏》記曰:仲景入桐柏山中採藥,遇一人求診,曰:“子之腕有獸脈,何也?”其人實告:“吾乃嶧山老猿也。”仲景以囊中丸藥與之,一服即愈。明日肩一巨木至,曰:此萬年桐也,聊以相報。仲景乃斫為二琴,一曰“古猿...
)就曾跟從他的老師公乘陽慶學習脈法達三年之久,並且接受了公乘陽慶傳給他的《扁鵲脈書》。從《史記》記載的淳于意看病的“診籍”(病案)中可以看出,他當時看病必先診脈。在東漢名醫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可以看出脈診已經廣泛用於臨床,並且有進一步的發展和提高。到了晉代,名醫王叔和綜合前代有關脈學...
2.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中有胸痹心痛專篇,認為“陽微陰弦”(陽氣衰微,陰寒內盛)為其主要病機,並提出瓜蔞薤白白酒湯等9首處方,奠定了胸痹心痛的辨治基礎。3.《諸病源候論·心病諸候》:“心為諸髒主而藏神,其正經不可傷,傷之而痛為真心痛。”4.《醫碥·心痛》:“真心痛,其證卒然大痛,咬牙噤口...
《金匱要略心典》,《金匱要略》注本,簡稱《金匱心典》。清代尤怡(在涇)纂注,撰於雍正七年(1729年)。尤氏研究仲景學說多年,有較深的學習心得,纂注時力求深入、得其典要,故以“心典”為書名。尤氏刪去原書的最後3篇,注文闡析仲景原文精義、蘊旨,文筆簡練,富有條理。對原文難以詮解之深奧詞句,寧可缺...
外感辨風寒風熱憑證略脈說 脈有五邪 診新病久病脈法 卷之五 切診二 病分新久易治難治不治 脈無胃氣 無脈 祟脈 痰證似祟脈 怪脈 真髒脈 陰陽絕脈 行屍內虛脈 脈證不相應從脈從證論 方宜脈 脈分男女 脈以左右分陰陽氣血說 假陰假陽脈 奇經八脈 《內經》脈決死期 仲景脈法 仲景辨脈體狀 殘賊脈...
5. “背反偕同”法治療前列腺增生症芻議(《陝西中醫學院學報》2013年第3期)6. 通過對三瀉心湯組方分析管窺杜雨茂教授“背反偕同”用藥思路(《2013中華中醫藥學會仲景學術分會年會論文集》第343頁)7. 桂枝湯的加減套用淺析(《陝西中醫學院學報》2013年第5期)8.杜雨茂教授“背反諧同”學術思想臨證運用...
他博覽群書,廣取眾長,師承仲景,效古不泥,融會貫通,自出機杼。行醫50餘載,醫術超群,被譽為神醫。曾有“南臧北黃(黃元御)”之說。他治學嚴謹,造詣深厚,素以內科見長,兼通外科、婦科及兒科。個人作品 臧應詹善用經方,治病神奇,獨具匠心,不拘成法,所投輒效。著有《傷寒論選注》10卷、《類方...
外感熱病,熱勢漸退,脈象出現緩和,是將愈之候;若脈急疾,煩躁(則病也。如戰汗,汗出脈靜,熱退身涼,為病退向愈,若脈急疾,煩躁)為病進危候。(三)診脈的部位診脈的部位,有遍診法,三部診法和寸口診法。遍診法見於《素問·三部九候論》,切脈的部位有頭、手、足三部,三部診法見於漢代張仲景所...
《內經》、《難經》之論,對後世虛損之辨治有著極深的影響,至今仍指導著臨床。正如清·吳師朗《不居集》有云:“秦越人治虛損之祖也,其發明五臟治法,優入聖域。雖無方可考,而調治之法,已耀然矣。後世諸賢千方百論,有逃此數語乎?”漢·張仲景《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列出治療虛損的小建中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