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蟲治蟲(《夢溪筆談》篇章)

以蟲治蟲(《夢溪筆談》篇章)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以蟲治蟲》選自《夢溪筆談》卷二十四《雜誌》,文章記敘宋神宗元豐年間慶州地區秋田中“傍不肯”消滅“子方蟲”,從而使農作物獲得豐收的事例,說明開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農作物害蟲的天敵消滅蟲害,是促進農業增產的一項有效措施,符合大自然的規律。本文被選入七年級語文上冊(蘇教版)。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以蟲治蟲
  • 外文名稱:Worm to worm
  • 創作年代:1086-1093年間
  • 作品出處:《夢溪筆談》
  • 文學體裁:文言文
  • 作者:沈括
  • 領域:生物科學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作品譯文,作品注釋,重點句分析,出處簡介,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以蟲治蟲》
元豐1中,慶州2界生3子方蟲4,方56秋田之78。忽有一蟲9生,如土中狗蠍10,其1112有鉗,千萬蔽13地;遇子方蟲,則1415161718,悉1920兩段。旬日21子方皆22盡,歲2324大穰25。其26蟲舊2728有之29,土人303132“傍不肯”。

注釋譯文

作品譯文

宋神宗元豐年間,慶州地區出現了子方蟲,正要危害秋田裡的莊稼。忽然有一種昆蟲出現了,樣子長得像泥土裡的"狗蠍",它們的嘴上長有鉗,成千上萬遮蔽了大地;這種蟲遇上子方蟲,就用鉗子和它搏鬥,子方蟲全都被咬成兩段。十天后,子方蟲全被殺盡,年成因此而獲得莊稼大豐收。這種蟲過去曾經有過,當地的人稱它為"傍不肯"。

作品注釋

1.元豐宋神宗趙頊年號(1078-1085)
2.慶州:宋代州名,轄境相當於今甘肅慶陽、合水、華池諸縣
3.生:動詞,產生,出現
4.子方蟲:也作“虸蚄蟲”今稱黏蟲,危害麥類、玉米、高粱、水稻等多種作物
5.方:將要
6.為:成為
7.之:的
8.害:危害(作動詞用)
9.一蟲:一種昆蟲
10。狗蠍(gǒu xiē):學名蠼螋(qú sǒu),屬於革翅目的昆蟲,口器咀嚼式,有強大鋏狀尾須一對,能夾人、物,雜食性或肉食性。
11.其:代詞,它們的
12.喙(huì):本是鳥獸的嘴,此處指蟲子的嘴
13.蔽(bì):遮蔽。
14.則:連詞表順接,相當於“就”。
15.以:用。
16.鉗(qián):指長在昆蟲嘴上的鉗狀物。
17.搏:搏鬥
18.之:代詞,代指子方蟲
19.悉:全,都,例如,《出師表》中“悉以咨之”
20.為: 成為
21.旬日:十天
22.皆:都
23.盡:沒了
24.歲:年成,收成
25.以:因為【“以”只有“因為”的意思,沒有“因此”的意思,其實後面省略了代詞“之”,其為“歲以(之)大穰”,“以之”譯為“因為這樣”,就相當於“因此”。】
26.大穰(ráng):莊稼大豐收
27.其:那
28.舊:過去
29.曾:曾經
30.之:語氣詞,不譯
31.土人:本地人
32.謂:叫 ,稱作
33.之:代指“傍不肯”(子方蟲的天敵)
34.傍(ng)不肯:蟲名。意思是這蟲旁邊容不得害蟲。傍:即“旁”,旁邊。
註:子方即為子方蟲

重點句分析

元豐中,慶州界生子方蟲,方為秋田之害。
宋神宗元豐年間,慶州地區生了子方蟲,正要危害秋田裡的莊稼。
忽有一蟲生,如土中狗蠍,其喙有鉗,千萬蔽地; 遇子方蟲,則以鉗搏之,悉為兩段。
忽然有一種昆蟲產生了,樣子像泥土裡的"狗蠍",它們的嘴上長有鉗,成千上萬,遍地都是;
它們遇上子方蟲,就用嘴上鉗跟子方蟲搏鬥,子方蟲全都被咬成兩段。
旬日子方皆盡,歲以大穰。
十天后,子方蟲全被殺盡,年成因此而獲得大豐收。
其蟲舊曾有之,土人謂之“傍不肯”。
這種蟲過去曾經有過,當地的人稱它為“傍不肯”(意為這蟲的旁邊容不得害蟲)。

出處簡介

夢溪筆談》是北宋科學家沈括所著的筆記體著作。大約成書於1086年-1093年,收錄了沈括一生的所見所聞和見解。被西方學者稱為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已有多種外語譯本。 《夢溪筆談》包括《筆談》、《補筆談》、《續筆談》三部分。《筆談》二十六卷,分為十七門,依次為“故事、辯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機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誌、藥議”。《補筆談》三卷,包括上述內容中十一門。《續筆談》一卷,不分門。全書共六百零九條(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內容涉及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質、地理、氣象、醫藥、農學、工程技術、文學、史事、音樂和美術等。在這些條目中,屬於人文科學例如人類學、考古學、語言學、音樂等方面的,約占全部條目的18%;屬於自然科學方面的,約占總數的36%,其餘的則為人事資料、軍事、法律及雜聞軼事等約占全書的46%。 就性質而言,《夢溪筆談》屬於筆記類。從內容上說,它以多於三分之一的篇幅記述並闡發自然科學知識,這在筆記類著述中是少見的。因為沈括本人具有很高的科學素養,他所記述的科技知識,也就具有極高價值,基本上反映了北宋的科學發展水平和他自己的研究心得,因而被英國學者李約瑟譽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還稱譽沈括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現存《夢溪筆談》分故事、辯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權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誌、藥議17目共609條。內容涉及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質、地理、氣象、醫學、工程技術、文學、史事、美術及音樂等學科。 其中自然科學部分,總結了中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科學的成就,詳細記載勞動人民在科學技術上的貢獻,是中國科學技術史上的重要文獻,百科全書式的著作。例如在數學方面開創了“隙積術”和“會圓術”、天文方面指出極星不在天極;得出冬至日長、夏至日短等結論、並且對天文儀器也有所改進;曆法上大膽創新,提出《十二氣歷》;地理學方面以流水侵蝕作用解釋奇異地貌成因。物理方面記載了磁偏角凹面鏡成像實驗和聲音共振實驗;技術方面如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河工高超關於合龍堵口的方法;建築工匠喻皓的《木經》及其建築成就;指南針、煉銅、煉鋼、石油等。其中“石油”一詞是在該書中首次提出的,並且沿用至今。關於社會歷史現象部分,比如叛亂軍李順的事跡,賦稅實況,北宋時西北和北方軍事,典制禮儀的演變,也有較詳細的記載。 詳細記載了勞動人民在科學技術方面的卓越貢獻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自然科學達到的輝煌成就。《宋史·沈括傳》作者稱沈括“博學善文,於天文方誌、律歷、音樂、醫藥、卜算無所不通,皆有所論著”。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評價《夢溪筆談》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被世人稱為“中國科學史上里程碑”。
1979年7月1日為了紀念他,簡而言之沈括的《夢溪筆談》是中國科學技術史上的重要文獻,百科全書式的著作。

作者簡介

沈括(公元1031~1095),字存中,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漢族。北宋科學家、政治家。1歲時南遷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陽一帶,後隱居於福建的尤溪一帶。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進士。神宗時參與王安石變法運動。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提舉司天監,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出使遼國,駁斥遼的爭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整頓陝西鹽政。後知延州(今陝西延安),加強對西夏的防禦。元豐五年(1082年)以宋軍永樂城之戰中為西夏所敗,連累被貶。晚年以平生見聞,在鎮江夢溪園撰寫了《夢溪筆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