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觀物是北宋邵雍的美學觀。與“以我觀物”相對。《皇極經世·觀物外篇》:“以物觀物,性也I以我觀物,情也。性公而明,情偏而暗。”《伊川擊壤集·自序》又雲。“誠為能以物觀物而兩不相傷者焉,蓋其問情累都忘去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以物觀物
- 出處:《美學大辭典》
以物觀物是北宋邵雍的美學觀。與“以我觀物”相對。《皇極經世·觀物外篇》:“以物觀物,性也I以我觀物,情也。性公而明,情偏而暗。”《伊川擊壤集·自序》又雲。“誠為能以物觀物而兩不相傷者焉,蓋其問情累都忘去爾。”
以物觀物是北宋邵雍的美學觀。與“以我觀物”相對。《皇極經世·觀物外篇》:“以物觀物,性也I以我觀物,情也。性公而明,情偏而暗。”《伊川擊壤集·自序》又雲。“誠為能以物觀物而兩不相傷者焉,蓋其問情累都忘去爾。”認為文藝家...
’至矣”。這就是聖人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樣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們自覺修養所達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樣造福於人類和自然理想境界。這以道觀物,也就是在遵從了這種道學文化之後的道家視角看待事物的一種理念。
以心觀物 《以心觀物》是馬振聲創作的一幅中國書畫。作品簡介 款識:以心觀物。癸未年秋月,馬振聲作。印文:馬振聲 作品賞析 2003年作 鏡框 設色紙本
《觀物》出自於《全宋詩》,是南宋詩人丘葵創作的一首六言絕句。詩詞正文 雪中梅帶春來,火裹麥將秋至。一動一靜互根,陰陽未堂相離。作者簡介 丘葵(1244—1333年)字吉甫,泉州同安(今福建同安)人。精研朱子之學。長期居住在海島上,自號釣磯翁。延佑四年(1317年),御史馬祖常禮聘出山,作卻聘詩以...
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此外,他還有“境界有大小”、“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等多角度的對“境界”的闡述和劃分。婚姻的境界 婚姻到最後究竟留下什麼,有平平安...
應物現形,如水中月。”但在乾隆眼裡,只見水之清,不見月之明,過分著相於水的淨面功能,他認為水中月只是為了襯托月中水,月之空明只是為了襯托水之清澈,不免落入了“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的世俗觀物論。而只有真正脫離了情感的粘著性,呈現出澄明晶瑩、水月相忘才是真正的禪者之心。如...
觀”卦,《左傳》有“季札觀樂”的說法。此後,儒家以孔子為代表提出“興、觀、群、怨”“觀物比德”,道家以老莊為代表提出“滌除玄鑒”“以道觀之”,作為儒家理學代表的邵雍提出“以物觀物”的觀點,儒家理學集大成者朱熹提出“以《易》觀人事”,在佛教典籍中,“觀”也是一個相當普遍的概念,“止觀”是...
此書還研究了境界的構成形態。按照構成方式的不同,境界可區分為“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兩類:所謂“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如詩歌,“主觀詩”乃抒發了詩人強烈激動的感情,其境界屬於“有我之境”...
觀言如言法,觀物如物形,此是言物一時真。若也約物以觀言,約言以觀物,此是言物一時妄。則知言物體,非真亦非妄,是真亦是妄,我若去淆亂,何曾有真妄。既得真妄寂,則入於環中,在中不見邊,以是中亦遣,所以曠然無懷,乘之以游。以言言物,言與物彼,而物非言。言與物對,雖彼常異,雖...
關於治物理學的方法,他以“觀物”一詞來概括。他首先肯定人有觀物的生理條件:目能收萬方之物色,耳能收萬物之聲,鼻能收萬物之氣,口能收萬物之味,又把“觀物”區分為“以物觀物”和“以我觀物”,主張“以物觀物”並稱其為“反觀”。所謂“反觀”即以“理”觀物,若不如是則是降“學”為“術...
禮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者也。故凶事不詔,朝事以樂。醴酒之用,玄酒之尚。割刀之用,鸞刀之貴。莞簟之安,而稿鞂之設。是故,先王之制禮也,必有主也,故可述而多學也。君子曰:無節於內者,觀物弗之察矣。欲察物而不由禮,弗之得矣。故作事不以禮,弗之敬矣。出言不以禮,弗之信矣...
這些特點鮮明體現在韋應物的詠物詩中,形成了以觀物悟道和陶寫性情為主的兩類迥異常流的詠物詩,在一定程度上開啟了宋代理學家詠物詩的法門。悼亡詩 韋應物與妻子伉儷情深,琴瑟和諧。在妻子去世後,他創作了大量的悼亡詩作,這些詩作在藝術手法方面頗具特色:一、借物抒情的表現手段 韋應物悼亡詩常藉助一些具體的...
《人間詞話乙稿序》未以“情”與“景”的統一釋“意境”,也未明言“意境”為何物。但此序是否出於王國維之手,學術界有爭議,待考。從中國美學史上看,對意境的認識有漫長的歷史,而且儒家美學與禪宗美學的認識又有不同。儒家美學的意境說是從“比興”、“感物詠志”(劉勰:《文心雕龍·明詩》)的思想...
鏡子當然是照人照物的,“水靜”亦以“明燭鬚眉”,都是與客體直接相關的。用現象學的話來說,就是“意向性”。《周易》作為中國思想史的重要源頭之一,其“觀物取象”的思想對後世的哲學、美學的發展,其影響之深巨是無庸多言的。《周易.繫辭》中有一段經典名言:“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