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研究萬事萬物規律的學問)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研究萬事萬物規律的學問。源出邵雍《皇極經世書·觀物外篇》:“物理之學,或有所通或有所不通。不通可以強通,強通則有我,有我則失於理而入於術。”但這裡的“物理”的內涵並非等同於自然科學中的物理學之“物理”,而是與“人性”相對的“物理”。如《荀子·解蔽》所說:“凡以知,人之性;可以知,物之理。”它類似於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但內涵和外延比之更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物理學
  • 定義:研究萬事萬物規律的學問
  • 出處:《皇極經世書·觀物外篇》
歷史,

歷史

從荀子的“物之理”演進到邵雍的“物理之學”有一段漫長的歷史。在先秦有《莊子·秋水》“語大義之方,論萬物之理”和《淮南子·覽冥訓》“目察不足以分物理,心意之論不足以定是非”等論及“物理”。這裡的“物”指一切事物,如《易傳·序卦》所說“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之“物”。而“理”,按後漢鄭玄注《禮記·樂記》所說“理猶性也”,當謂事物之本性。因此,物理當指萬事萬物的規律。
雖然在先秦和秦漢不乏有關萬物之理的論述,但沒有專門的著作。晉代楊泉著《物理論》,把“物理”作為學術專名並寫成專著是中國“物理學”發展的第一個里程碑。該書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系統地論述元氣論的自然觀,從論皓天到論四季之風,再到人之生死與智慧夭壽之長短,續而論及稼穡、工巧諸人事。就其元氣宇宙論說,其後劉智的論天、虞聳和虞昺的窮天論、姜岌的渾天論、梁武帝的天象論、祖暅的渾天論,都遠不及《物理論》徹底。此書的問世非為偶然,是魏晉玄學強調“自然之理”、主張“辨名析理”、以理性反對迷信的思想在自然研究領域的反映。
但是,楊泉的物理觀在接踵而來的隋唐時代並未獲得明顯的進展。隨著宋代理學的興起,從李之才學得“物理性命之學”的邵雍提出“物理之學”的概念,而《易傳》的窮理盡性與《大學》的“格物致知”結合又形成程朱的即物窮理的命題,推動了“物理”這一術語的運用和“物理之學”的發展。
邵雍所謂的物理之學,是關於天地萬物運動變化的學問。他的《觀物》內外篇所論範圍,從天地的起源一直講到人文歷史。就自然現象說,他以陰陽和感應為綱論述了天地的產生、日月星辰的運動、水火土石之化成、雨風露雷之成因、走飛草木性情之變化。關於物理學的性質,他強調理、性、命的統一。他說:“《易》曰:‘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所以謂之理者,物之理也;所以謂之性者,天之性也;所以謂之命者,處理性者也。非道而何?”(《觀物內篇·三》)理、性、命統一於“道”,而且:“道之道,盡之於天;天之道,盡之於地;地之道,盡之於物矣;天地萬物之道,盡之於人矣。人能知天地萬物之道,所以盡於人者,然後能盡民也。”(同上)
關於治物理學的方法,他以“觀物”一詞來概括。他首先肯定人有觀物的生理條件:目能收萬方之物色,耳能收萬物之聲,鼻能收萬物之氣,口能收萬物之味,又把“觀物”區分為“以物觀物”和“以我觀物”,主張“以物觀物”並稱其為“反觀”。所謂“反觀”即以“理”觀物,若不如是則是降“學”為“術”。
邵雍的“老子五千言,大抵皆言物理”(《觀物外篇·十二》)的大物理觀,為明代方孔熠所繼承。他所著《潛草》言:“聖人觀天地,府萬物,推歷律,定製度,興禮樂,以前民用,化至感若,皆物理也。”其子方以智從“中西會通”的視角發展了“物理之學”。他少年受教精通河洛象數學的王宣並得熊明遇的西學啟蒙,受熊氏《格致草》和王氏《物理所》影響著《物理小識》。他把知識分為“物理”、“宰理”和“至理”:“考測天地之家,象數、律歷、音聲、醫藥之說,皆質之通也,皆物理也。專言治教,則宰理也。專言通幾,則所以為物之至理也。”(《通雅·文章薪火》)用現代語言說,“物理”屬自然科學,“宰理”屬社會科學,“至理”屬哲學。他稱究物理為“質測之學”。至此,方以智已將邵雍的大物理學的內涵和外延縮小為自然科學。
明清之際“物理”之概念尚未與現代物理學內涵對應,兩者並軌遲至19世紀中葉才完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