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詞話(王國維的美學和文學理論著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國維最重要的美學和文學理論著作。

基本介紹

  • 書名:人間詞話
  • 作者:王國維
  • 類別:文學評論
  •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8年12月
  • ISBN:9787532524808 
作於1908年,最先刊載於《國粹學報》,共64則;1926年有“朴社”的單行本出版。後人又將未刊稿輯為《人間詞話刪稿》49則,《人間詞話附錄》29則,訂為下卷,以前64則為上卷。是書以境界說為中心探究於文藝美的特質和審美規律。開首即認為“詞”以境界為最上,“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即是說,既寫真景物又抒真感情,把逼真傳神的寫景與誠摯真切的抒情有機地結合起來,辯證地統一起來,這就是“境界”的基本涵義和基本要求。又認為,藝術境界產生的過程,存在於審美觀照或審美靜觀之中。其奧妙是主觀與客觀相統一的產物,是審美者的情感、審美能力和藝術表現能力在境界創造中的巨大作用,如此境界才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此書還研究了境界的構成形態。按照構成方式的不同,境界可區分為“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兩類:所謂“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如詩歌,“主觀詩”乃抒發了詩人強烈激動的感情,其境界屬於“有我之境”,詩人作感情激越的審美主體徵服客體,從對象中反射自己,所以“物皆著我之色彩”;“客觀詩”乃描繪了悅目賞心的自然景物,其境界屬於“無我之境”,詩人作冷靜理智的審美主體靜觀客體,以致忘我,主體似消失於對象之中,所以“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這兩者皆為主觀與客觀、情與景的統一。又由於創造境界所運用的質材的不同,提出“造境”與“寫境”的問題,這是理智派與寫實派區分的界限,然兩者亦非截然相反,一切境界都是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是現實和理想的統一。並且,就衡量境界的鮮明程度,又有“隔”與“不隔”的問題;就“有我”與“無我”兩種境界產生的美感不同,又提出“優美”與“壯美”的問題。此外,還提出了詩人修養論問題。認為偉大的詩人必然有高尚的人格,其文學創作既要有“內美”即體現詩人的精神品質美,又要有“修能”即技巧和文彩;又認為文學是發展進化的,每種文學形式都有一個發生、發展、成熟、衰亡的過程,反對因襲模仿,既要繼承優秀傳統又要勇於創新。總之,境界說是本書的理論核心,構成了一套新的文藝美學理論體系,是中國近代運用西方美學理論來探討中國古代創作實踐的開創性專著,在中國美學史上有獨特的地位。今有人民文學出版社徐調孚注、王幼安校訂本為通行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