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槎橋區

仙槎橋區是湖南邵陽邵東縣下轄的縣轄區,存在於20世紀50年代至20世紀90年代,管轄有仙槎橋鄉、靈山(寺)鄉、九龍(嶺)鄉、槎江鄉、雙鳳鄉5個鄉鎮。現仙槎橋片區也包括仙槎橋鎮(由原仙槎橋鎮與靈山寺鄉合併而成)、九龍嶺鎮(由原九龍(嶺)鄉與槎江鄉合併而成)、雙鳳鄉三個鄉鎮。

基本介紹

簡要介紹,設立背景,歷史沿革,經濟,文化,

簡要介紹

仙槎橋區是建國初期到20世紀90年代時邵東縣下轄的縣轄區,設有仙槎橋區公所,區公所是縣、自治縣人民政府設立的派出機關,設立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第六十八條,必須經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政府批准。

設立背景

20世紀80年代,基層政權機構由20世紀70年代時,從公社人民公社)變遷為區公所管轄下的鄉鎮梯級管理體制,區公所設區委書記、區長,屬正科級,配合有近20名幹部,每個區公所配一輛吉普車。鄉鎮股級,配備8-9名幹部,設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副書記、副鄉鎮長等。
20世紀90年代,全國進行了撤區並鄉建鎮工作,撤區,將縣級設的派出機構“區(縣轄區區公所)”全部撤掉,減少中轉環節;解放初設立過小鄉,並鄉建鎮,擴大鄉鎮領轄範圍,減少行政管理單位。鄉鎮行政級別提升了,原來的小鄉鎮為股級,並鄉鎮以後為科局級正科級)。

歷史沿革

仙槎橋原名“槎(zhà讀扎)里橋”、“扎里橋”,仙槎橋是解放後才有的稱呼。
1952年2月16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批准,正式成立邵東縣。邵東縣成立後,轄17個縣轄區),499個鄉和兩市鎮、范家山、佘田橋、廉橋4個鎮。
1955年撤區並鄉,全縣劃為55個鄉和兩市鎮。
1961年,全縣調整為8個區。
1979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湖南省建立漣源地區(後改稱婁底地區),邵東縣從邵陽地區劃出,改屬漣源(婁底)地區管轄。
1983年8月,實行市帶縣體制,邵東縣又從婁底地區劃出,改屬邵陽市管轄。同年8月4日,邵東縣按照上級指示精神,撤銷牛馬司、佘田橋、廉橋3個鄉,設定3個鎮。
1984年2月8日,省委下達了《關於實行政社分開,建立鄉政權》的通知,隨即全縣把人民公社改為41個鄉和1個區級鎮。同年12月29日,撤銷仙槎橋、范家山、火廠坪3個鄉,建立3個鎮。
1985年3月9日,板橋、蔣河橋兩個鄉劃歸邵陽市郊區管轄。
20世紀90年代,全國進行了撤區並鄉建鎮工作,仙槎橋區被撤銷。轄區內的仙槎橋鄉靈山(寺)鄉合併為仙槎橋鎮九龍(嶺)鄉槎江鄉合併為九龍嶺鎮雙鳳鄉一直未改。

經濟

據專家考證,仙槎橋區仙槎橋鎮土法煉鐵鑄造刀劍,始於漢朝平帝元始年間。漢朝平帝元始五年,置立昭陽侯國,因發現鐵礦、錳礦和煤而在此煉鐵鑄造刀劍。如果從那時算起,仙槎橋的五金至今已有2000年的歷史。
明末清初,仙槎橋一帶的五金技術開始興起,鐵匠善制刀剪(三刀),產品式樣美觀,鋼火包用,暢銷各地。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仙槎橋鎮錘子、扳手專業戶、專業村、專業廠如雨後春筍湧現出來,聯戶、個體相繼興辦五金製品企業掀起高潮。
仙槎橋區九龍嶺鎮的毛家栗山五金市場雛起於1944年的百人墟市,由於其便利的地理位置與豐富的小五金品種,藉助改革開放的東風,興旺於1982年,作為邵東“小五金”的招牌享譽全國,名播東南亞。之後隨著邵東縣中南五金大市場的建立和整個社會市場的更新替代,毛家栗山五金市場漸漸地退出歷史舞台。
仙槎橋區雙鳳鄉北與九龍嶺鎮、仙槎橋鎮交界,素有“一腳踏三陽”之稱。境域平均海拔500米,屬濕潤性季風氣候,全部耕地均為紅壤沙質結構,適宜中藥材及時鮮蔬菜的耕種。

文化

1991年,時在邵東縣農委工作的郭竟成先生以老仙槎橋區管轄的5個鄉鎮名擬就一副地名聯,並公開發表。
聯曰:雙鳳飛靈山,九龍臥槎江
橫批:仙槎橋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