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詳情
仙桃市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
第一章 仙桃市生態環境保護形勢
第一節 “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成效顯著
第二節 生態環境工作任重道遠
第三節 建設美麗仙桃面臨新機遇
第二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第二節 基本原則
第三節 規劃範圍及期限
第四節 規劃目標
第三章 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第一節 推進產業綠色發展
第二節 加強資源能源高效利用
第三節 開展綠色發展示範
第四節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第四章 嚴格生態空間管控,深入推進自然生態保護
第一節 嚴格落實生態環境空間管控
第二節 突出抓好漢江大保護
第三節 實施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修復
第四節 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第五章 加強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推進碳達峰行動
第一節 抓好重點領域的污染防治
第二節 抓好重點行業的污染防治
第三節 抓好大氣協同治理
第四節 強化重污染天氣應對
第五節 提升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
第六節 紮實推進碳達峰行動
第六章 紮實開展“四水”共治,持續改善水環境質量
第一節 推進水環境治理
第二節 加強水資源保護
第三節 加快水生態修復
第四節 積極弘揚水文化
第七章 強化源頭防控,推進土壤與地下水污染協同防治
第一節 保障土壤環境安全
第二節 推進地下水生態環境保護
第八章 加快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助力美麗鄉村建設
第一節 加強農村飲用水水源風險排查整治
第二節 持續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
第三節 加快推進農村黑臭水體治理
第四節 積極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減量
第五節 嚴格管控農業面源污染
第九章 加強環境風險防控,堅守生態環境安全底線
第一節 加強固體廢物污染管理
第二節 強化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風險管控
第三節 完善環境風險防範體系
第四節 加強風險防控與應急能力建設
第十章 完善體制機制建設,構建現代化生態環境治理體系
第一節 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
第二節 完善生態補償制度與聯防聯治
第三節 加強環境治理監管體系建設
第四節 健全環境治理市場機制
第五節 構建全面環保行動體系
第六節 深入推進環境治理能力建設
第十一章 保障措施
第一節 組織領導
第二節 責任分工
第三節 監督考核
第四節 公眾參與
第五節 動態管理
附屬檔案:仙桃市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項目庫
“十四五”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大力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時期,也是鞏固三大攻堅戰成果、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目標奮進的關鍵期。仙桃市以推進全市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為目標,統籌謀劃全市“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力爭實現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明顯減少、生態系統穩定性顯著提高、人居環境進一步改善、生態環保制度法規體系進一步完善,實現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打造漢江生態經濟帶綠色發展示範區。
第一章 仙桃市生態環境保護形勢
“十三五”以來,仙桃市委、市政府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九大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著力改善城鄉生態環境,做好污染治理、生態修復、環境保護、綠色發展,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堅決打好打贏大氣、水體、土壤污染三大防治攻堅戰,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生態環境質量呈現出總體改善、穩中向好的態勢。
第一節 “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成效顯著
漢江生態環境穩中向好。“十三五”期間,仙桃市切實貫徹落實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重大決策部署,深入落實長江最大支流—漢江的大保護工作,成立仙桃市漢江大保護十大標誌性戰役指揮部,提出並實施漢江大保護“十大標誌性戰役”,重點推進漢江幹線非法碼頭專項整治、漢江沿線港口岸線資源清理整頓、船舶污染防治專項三大專項戰役;重抓沿江突出環境問題整改,對沿江污染物排放情況進行大排查、大整治,實施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整治非法碼頭,聯合查扣非法采砂船,截至2020年12月底,14個專項戰役83個措施任務,已完成65個。15家沿江化工企業已完成14家企業關改搬轉工作;漢江沿線48處非法碼頭全部拆遷完畢,恢復岸線5262米;並在漢江及支流岸線完成造林面積3萬畝,植樹252萬株,全市漢江生態環境保護取得了明顯成效。
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新成果。仙桃市圍繞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總體目標,突出抓好藍天、碧水和淨土三大保衛戰。2020年,全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32微克/立方米,可吸入顆粒物(PM10)平均濃度65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平均濃度19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平均濃度8微克/立方米,空氣品質優良天數為314天,優良率為86.5%,均完成“十三五”目標任務。2020年,全市地表水優良水體比率為66.7%(Ⅲ類以上),3個國考斷面達標率100%,4個跨界斷面考核達標率97.2%,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均達到100%,7個農村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均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Ⅲ類標準。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市綠化覆蓋面積2409.07公頃(綠化覆蓋率38.3%,綠地率33.45%),所有污水處理廠污泥採取焚燒、生態修復、蚯蚓養殖等方式全部處置完成,無害化處置率為100%。提前完成了省廳下達的重金屬鉻的削減目標(較2013年下降了16.3%)。已修復受污染耕地15795畝,安全利用率達100%。全市在營的90座加油站和380個地下油罐已全部完成雙層罐或防滲池改造,完成率為100%。完成了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劃定,完成比例為100%,實現飲用水源達標率均達到90%的目標。農村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到91.07%,農藥利用率達到40.3%,規模養殖場設施設備配套率達到100%,資源化利用率達到92.36%,完成了全市農村黑臭水體排查,編制了全市農村黑臭水體排查報告。
污染減排見到新成效。截至2020年12月,全市大氣污染物中,二氧化硫總減排量1215.21噸,減排比例達到20.31%;氮氧化物總減排量422.78噸,減排比例達到11.84%;水污染物中,化學需氧量重點工程減排量421.451噸,總減排量432.913噸,在2015年基礎上下降了17.7%;氨氮重點工程減排量232.723噸,總減排量228.203噸,在2015年基礎上下降了19%,均超額完成“十三五”減排任務。
有效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強力推進中央專項督查整改任務,有效解決了一大批突出環境問題。截至2020年12月底,2017年4月中央環保督察反饋我市的37個問題已全部整改銷號;2018年9月省第三環境保護督察組反饋的9個方面36個具體問題,已銷號25個,其他11個問題的整改工作正按時序進度進行;2019年5月,中央第四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反饋的“回頭看”督察意見,涉及的全省共性問題,我市已完成29個具體措施的整改,完成整改問題6個,上報省指揮部銷號備案5個,其他各個問題整改正按要求有序推進。
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2018年,完成仙桃市生態紅線劃定工作,2019年8月,對原生態紅線進行了最佳化調整,調整後,全市生態紅線總面積約58.69平方公里,占仙桃市國土面積的2.31%,方案成果通過省級審核,已上報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及國務院審批。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市已創建省級生態鎮6個、省級生態村62個,建成15個市級生態鎮,457個市級生態村。2021年2月,仙桃市通過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考核驗收,正在繼續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創建向更高目標邁進,爭創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
生態環境治理能力不斷提高。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建設有1232m2的檢測實驗室,配備18名專業檢測人員,配套了75台檢測儀器。全市共設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斷面(點位)11個,建成水質自動監測站5座,設定空氣品質監測點位兩處,中心城區建成空氣品質微站20個,基本實現了中心城區空氣品質監測全覆蓋;全市布設了3個區域噪聲監測點位和1處交通噪聲監測點,布設了96個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點位和1個地下水監控點位。
生態環境風險防控能力不斷提升。對《仙桃市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進行了第二次修訂並發布實施,正在進行第三次修訂。對全市重點危險廢物產生單位進行了“拉網式”排查,嚴查危險廢物申報不實、儲存不規範、非法轉移等違法違規情況。不斷夯實化學品風險防控基礎,開展了涉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全面排查,與健鼎電子、普天電池等8家涉重涉化涉危企業簽訂了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督促企業落實責任書的各項要求和措施。加強輻射環境監管,實現輻射安全零事故。推進固體廢物安全處置,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處置率達到97%,危險廢物綜合利用處置率達到100%。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全面落實醫療廢物、醫療廢水監管與處置“兩個100%”,有力保障了疫情期間醫療廢物的處理處置。
生態環保改革實現新跨越。深入推進市環境監測監察垂直管理改革,在仙桃市環境保護局的基礎上組建仙桃市生態環境局;組建湖北省生態環境廳漢江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統籌實施仙桃、潛江、天門三市生態環境質量監測、考核與評價。探索實施了漢江的生態補償機制,對漢江水域生態環境進行修復。與武漢、潛江簽訂了《通順河流域跨界斷面水質生態補償協定》,在通順河流域開展生態補償試點。推進排污權交易,將主要污染物總量核定和排污權交易作為建設項目環評審批前置條件。
第二節 生態環境工作任重道遠
仙桃市處於我省江漢平原腹地,是武漢城市圈西翼中心城市。“十三五”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全市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環境質量得到持續改善,但在全省的排位仍屬總體靠後,環境質量仍有待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仍然任重道遠。
生態環境改善任務仍然艱巨。全市重污染天氣時有發生,細顆粒物污染問題和臭氧污染問題日益凸顯,VOCs排放量呈增長趨勢,對大氣環境影響日益凸顯。通順河、漢江、東荊河等5個斷面存在單月考核不達標的情況,鄉鎮跨界斷面水質改善形勢嚴峻,農村小微黑臭水體仍然較多,水污染治理仍然任重而道遠。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起步較晚,基礎較差。土壤污染底數不清,技術成熟度不高,治理項目投入較少,社會資本參與度不高,治理修復難度大,土壤環境監管能力不足。
污染物排放總量依然較大。全市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仍然較大。2020年,全市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分別為2.62萬噸、0.271萬噸、0.48萬噸、0.31萬噸。且隨著仙桃市經濟發展,工業排放量逐年增加,減排壓力較大。
農村環境問題依然嚴重。經過排查,全市共有農村黑臭水體110條,農村水污染問題較為嚴峻。2020年全市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為91.07%,尚未完全覆蓋測土配方施肥;2020年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92.36%,秸稈綜合利用率92.5%,農膜回收率85.96%,農業生產廢物利用率還有待進一步提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比較滯後,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及配套設施建設進展不平衡。
環境風險防控壓力較大。目前仙桃市危險廢物處置能力不足,特別是醫療廢物處置主要依託鄂州市的湖北聖堃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疫情期間緊急協調調用仙桃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處置醫療廢物;此外,全市有多個涉及危險化學品及危險廢物的化工企業,危險化學品的環境安全隱患風險形勢比較嚴峻,環境風險的應急管理和應急資源儲備壓力較大。
環境監測與管理基礎能力建設不強。仙桃市現有環境監測、監察、應急、宣傳、信息、監控等能力建設水平不高。環保機構人員裝備不足,市環境監測站人員配備不足,儀器設備落後;環境監管點多面廣,而現有的環境監察執法人員不足50人,設在鄉鎮的環境監察派出機構只有2個,人手與監管任務嚴重不匹配,難以做到全覆蓋監管。此外,生態環境監測網路建設不足,環保工作經費保障滯後,污染治理投入缺口較大,巨觀環保管理措施很難得到落實。
綠色發展水平不高。當前,仙桃市仍然面臨產業轉型與升級的壓力,服務業增加值比重仍低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主導產業的技術密度、產品附加值及科技含量總體水平仍然較低。傳統服務業比重過大,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生產性服務業、高端服務業發展步伐不快,產業結構升級最佳化壓力大。且工業污染物排放量仍處於較高水平,經濟發展與污染物排放之間尚未實現穩定脫鉤。
環保技術手段尚需加強。仙桃市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的環境監測網路還未完全形成,環境監管的信息化技術套用存在差距,環境決策科技支撐不夠、精準性不夠,環境治理與環境管理的效率有待於進一步提升。生態環境保護區域聯防聯控、部門協商機制有待於進一步完善,部門協調共治能力有待加強。污染聯防聯控機制有待深化。
人民民眾對環境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仙桃市廣大人民民眾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願望日益增長,生態環保意識全面覺醒,對美好生態環境的需求進一步凸顯。雖然生態環保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離人民民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期盼和嚮往還有很大差距,全市整體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成效與人民民眾美好生態環境日益增長的需求還不匹配,與人民民眾的切實感受與體會還不匹配。
第三節 建設美麗仙桃面臨新機遇
“十三五”良好的工作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仙桃市出台了《仙桃市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仙桃市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規劃》等檔案,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深入開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條件;持續開展各項重點工作,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公眾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意願不斷增強,生態環境保護大格局基本形成,環境治理的合力不斷增強,為生態環境保護奠定社會基礎。
重大戰略實施機遇期。隨著長江大保護、湖北一攬子政策等戰略深入推進,將從根本上改善長江中游城市群環境狀況,對仙桃市環境質量改善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隨著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貫徹實施以及中央支持湖北一攬子政策出台,將一定程度上有助於全市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的最佳化調整,從源頭環節結構偏重帶來的污染問題,有利於推進仙桃市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同共進。
生態環境監管形勢將發生轉變。環保監管視角將由污染源監管轉向空間源頭管控,湖北省“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要求為實現環境空間的精細化管理提供科學依據和支撐;監管機制將由“督企”向“督企+督政”轉變,監管力度也將不斷加大;監管手段由“傳統單一”轉向“現代多元”。湖北省在仙桃成立了漢江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湖北省天地一體化的生態環境監測網路已初具雛形,生態環境系統“網際網路+監管”系統的建設力度不斷增強,線上監控、衛星遙感、無人機、移動執法等科技手段運用日漸廣泛,環境監管手段日益多元化,監管效率將大幅提升。
長江經濟帶強力驅動綠色發展。仙桃市位於漢江之濱,是湖北漢江經濟帶、長江經濟帶和武漢城市圈的重要城市。2019年8月30日,湖北省發改委印發了《漢江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湖北省實施方案(2019-2021年)》,圍繞打造美麗、暢通、創新、幸福、開放、活力新漢江,對我省近3年重點工作進行條目化、工程化、項目化。包括仙桃在內的10個市(林區)、39個縣(市、區),承擔著建設漢江生態經濟帶的歷史使命,也迎來了重大發展機遇。仙桃市將抓住中部崛起與漢江經濟帶及長江經濟帶建設的重大機遇,全面推動大保護,實現綠色發展。
武漢城市圈引領區域協同發展。仙桃市東接武漢,在全省實施“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區域發展布局中,全市將積極融入武漢城市圈發展,在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中邁出新步伐,並在範圍內發揮輻射引領作用,加快推進基礎設施聯通、產業協作發展、區域市場一體、公共服務共享、生態環境共治,共同支撐全省“建成支點”。“十四五”期間,仙桃市通過深度融入武漢城市圈、推動“武仙潛天”一體化等舉措,能夠進一步增強發展動力、提升發展位勢,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區域協同共治。
第二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紮實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加快建立健全生態文化體系、生態經濟體系、目標責任體系、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生態安全體系;全面最佳化空間開發布局,調整產業布局,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夯實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政治責任,強化問責機制,實現全市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建設美麗仙桃的目標。
第二節 基本原則
生態優先,引導綠色發展。堅持生態優先原則,實施綠色發展戰略,紮實推進仙桃市各項生態建設,把生態保護作為城市發展基本任務,維護漢江沿線生態安全。堅持綠色發展導向,全方位全過程推動高質量發展,深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最佳化空間布局,增強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內生動力,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統籌協調,實施精準治污。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統籌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統籌陸地與流域生態保護,統籌大氣污染治理與應對氣候變化,統籌城鄉環境治理,統籌地表與地下污染防治,實施系統治理。加強重點領域基礎科研,推進各類生態環境保護科技成果的轉化和套用。構建現代化環境治理和監管體系,推進精細化管理和精準治污,提升生態環境治理效率。
加強法治,強化環境執法。以實施《環境保護法》為核心,加強環境執法、環境守法,從硬從嚴,重拳出擊,促進全社會遵紀守法。依靠法律和制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實現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後果嚴懲。
多管齊下,促進社會共治。強化政府統領、引導和監管責任;激發企業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意識;加強宣傳教育、公眾參與和輿論監督工作,逐步形成政府統領、市場驅動、企業施治、全民參與的環境治理新格局,實現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共贏。
第三節 規劃範圍及期限
規劃的範圍:仙桃市全境。
規劃基準年:2020年。
規劃期限:“十四五”期間,即2021-2025年。
第四節 規劃目標
“十四五”時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基礎上,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碧水攻堅戰、淨土持久戰,構建以改善環境質量為導向,監管統一、執法嚴明、多方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到2025年,進一步實現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明顯減少,生態系統穩定性顯著增強,人居環境進一步改善,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規劃構建環境質量改善、綠色低碳發展、生態保護與修復、環境風險防範、生態人居建設共五個方面、24項具體指標的綜合指標體系,其中約束性指標15項,預期性指標9項。
表2-1 仙桃市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指標體系
註:--表示尚未統計數據,負值代表負增長;
*部分目標值需待湖北省下達指標要求後再提出,最終以湖北省下達的目標為準;
**由於生態紅線還未下發,具體以通過國務院審查公布的數據為準。
第三章 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第一節 推進產業綠色發展
嚴格執行環境準入制度。提高環境準入條件,嚴把準入關口,嚴控“兩高一資”項目落戶,嚴禁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園區發展規劃要求的新建項目入園。淘汰搬遷高污染、高耗能企業,加快利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大力推行發展清潔低碳生產工作,創建清潔生產示範企業和示範工程,帶動污染物減排。
推動產業綠色轉型。大力推進造紙、食品、化工等重點行業全流程清潔化、循環化、低碳化技術改造,加快實施限制類產能裝備的升級改造。全面實施能效提升計畫,持續推進清潔生產審核,提升工業鍋爐、工業爐窯等重點領域和園區清潔化利用水平。以“大產業支撐、大園區承載、大企業主導”為原則,發展壯大優勢產業,著力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新興業態;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和高品質轉變,提升現代服務業的規模與層次。
強化產業循環發展。完善資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政策體系,大力推行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園區循環式改造,減少單位產出物質消耗。大力發展循環型服務業、循環型農業,開展試點示範行動,推動實現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綠色化、低碳化、循環化,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推動企業循環式生產、園區循環式發展,結合行業特點完善工業循環產業鏈,促進產業互為上下游、原料互為支撐、良性循環耦合。
發展節能環保型產業。以加強創新、提升能效為重點,大力發展高端、高效節能、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的技術裝備和產品。依託天合光能,積極研發太陽能電池,太陽能光伏組件,加快太陽能光伏(熱)利用與建築一體化步伐,實施“可再生能源建築套用城市(農村)示範”。支持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和關鍵技術研發推廣。
大力開展綠色園區建設。依託仙桃國家高新區、仙桃工業園等產業園區,通過採取資源共享、廢物交換利用、能量梯級利用、水分類利用和循環使用等措施,建設循環型綠色園區。推進循環經濟產業園“一園五場(廠)三基地”建設,謀劃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擴容,鼓勵電子廢棄物處置利用、一般固廢處置、工業固廢處置、工業危廢處置等企業入園發展,打造全國知名的智慧型靜脈產業示範基地。大力推進綠色工廠建設,鼓勵企業積極申報國家級綠色工廠。
第二節 加強資源能源高效利用
加強資源能源高效利用。嚴守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和用水效率控制紅線,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強化節水發展理念,加快建設一批工業節水示範項目、示範園區和農業節水示範基地,提升工農業用水效率。實施全民節水行動,增強節水意識,強化生態環境、市政雜用、居民生活用水節水規範化、標準化、精細化管理。盤活用好存量閒置土地,通過土地置換、布局最佳化、結構調整、激勵約束機制構建等,提高低效工業用地地均產值。以太陽能、地熱和熱泵系統等為重點,推廣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繼續實施工業節能、建築節能、生活節能,通過採用清潔優質能源、節能減排管控、全民節能行動等舉措,引導全社會各領域多途徑持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加強能源消費總量與強度雙控。繼續推進用能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強化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能評審查約束和倒逼作用,探索開展區域節能評估,加快重點用能單位能耗線上監測系統建設。堅持從實際出發,宜電則電、宜氣則氣、宜煤則煤、宜熱則熱,開展潔淨煤試點工作,積極推廣使用潔淨煤。進一步加快農村“煤改電”電網升級改造。根據湖北省氣源保障和儲氣調峰能力,堅持“以氣定改”原則穩步推進“煤改氣”。強化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嚴格落實湖北省年度能耗“雙控”分解任務目標,開展重點用能單位節能“雙控”目標完成情況考核,利用能評作用控制能耗增長、倒逼產業轉型升級。
最佳化調整能源結構。實施百萬千瓦電源工程、千萬千瓦外電輸入工程、千億元城鄉電網改造工程、百公里油氣管網工程等,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積極推廣利用清潔能源,科學規劃區域能源供應,最佳化能源使用與分配,因地制宜利用水電、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替代煤炭消費。加大可再生能源消納力度,推進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加快天然氣管網和儲氣設施建設。有序推進“氣化鄉鎮”工程,提高天然氣通達能力。拓展培育天然氣消費市場,擴大工業、發電、交通等領域用氣規模。
積極開發利用清潔能源。科學規劃區域能源供應,最佳化能源使用與分配,因地制宜利用水電、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替代煤炭消費,在具備資源條件的地方,鼓勵發展生物質熱電聯產、生物質成型燃料鍋爐及生物天然氣,加大可再生能源消納力度。進一步加大太陽能、地熱能等新能源利用力度,支持在公共建築和居民住宅區等開展光伏、地熱能和新能源示範項目建設,加快推進分散式風電項目的申報與建設進度。
推動大宗固廢綜合利用。推進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綠色發展,通過開展綠色設計、發展綠色產業、開展重點行業綠色化改造,推動煤矸石和粉煤灰、尾礦(共伴生礦)、冶煉渣、工業副產石膏、建築垃圾、農作物秸稈等七大類品種大宗固廢產生過程自消納、在工程建設領域推行綠色施工等實現大宗固廢的源頭減量。推動大宗固廢綜合利用創新發展,對於不同行業,提出具有推廣價值的大宗固廢綜合利用模式;鼓勵企業加大關鍵技術研發投入力度,鼓勵多產業協同利用,推進產業間深度融合,推動跨區域協同利用,推進國家重大戰略區域的大宗固廢協同處置利用。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逐步實現“網際網路+大宗固廢”的管理模式,鼓勵社會力量開展大宗固廢綜合利用交易信息服務,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對接武漢同城發展。深度融入武漢城市圈升級版建設,以武仙同城化為主要抓手,全面對接武漢“五大中心”建設,高水平打造區域聯動發展平台,積極承接武漢產業要素轉移,推動公共服務便利共享,加快武仙一體化發展。
參與江漢平原地區一體化發展。積極融入漢江生態經濟帶建設,以交通、產業、市場、生態為重點,全面提升仙桃市與江漢平原地區一體化水平,增強仙桃市城市區域綜合服務能級。最佳化沿江(漢)交界地區功能設施布局,推進仙桃天門毗鄰地區一體發展,推動仙桃城區與天門沿漢江兩岸聯動發展。依託滬漢蓉與漢江綜合運輸大通道,對接荊州、荊門合作發展,提升仙荊荊產業鏈供應鏈合作水平。
主動對接國家重大區域戰略。依託沿江、京廣、滬漢蓉等綜合運輸大通道,積極融入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全面參與長江經濟帶建設,主動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重大區域戰略。深化園區、企業之間的合作,支持企業面向中部地區市場建立分支機構、生產基地和科技成果轉化基地。支持仙桃高新區、彭場、毛嘴、陳場等組團“走出去”,推進發達地區中心城市優質科創資源與仙桃市企業的全面對接和轉移轉化。
第三節 開展綠色發展示範
充分利用湖北省支持仙桃市開展漢江生態經濟帶省級綠色發展示範區的政策優勢,加緊編制《仙桃市漢江生態經濟帶省級綠色發展示範區規劃》,統籌生態、產業、交通、城市建設與民生髮展,明確建設重點與時序,重點圍繞綠色生態環境建設、綠色宜居城市創建、綠色智慧型交通發展、綠色現代產業構建等方面,加快推動漢江生態經濟帶省級綠色發展示範建設,爭創漢江生態經濟帶省級綠色發展先進示範區。
第四節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加速推進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創建工作。認真實施“一三六六”國家生態創建體系工程,加強仙桃市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改善城鄉生態環境面貌,積極引導各鄉鎮廣泛深入開展生態文明示範創建工作。“十四五”期間,在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創建成功的基礎上,繼續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創建向更高目標邁進,全面提升綠色高質量發展水平,力爭到2025年底前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
鞏固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加快生態鎮、村創建,組織做好省、市級生態鄉鎮、村申報工作。出台仙桃市創建生態鎮、村獎勵辦法,充分調動鎮村生態創建積極性。加強公眾生態文明知識普及,充分運用報刊、電視、電台、網站等多種媒體,結合世界水日、地球日、環境日、濕地日等主題節日,廣泛開展對資源節約、污染防治、生態保護、全球及區域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等生態文明知識的宣教普及。
第四章 嚴格生態空間管控,深入推進自然生態保護
第一節 嚴格落實生態環境空間管控
強化自然資源監管。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嚴格執行“土十條”“氣十條”和“水十條”,全面落實環境保護責任制,強化自然資源保護與管理。加大對趙西垸省級森林公園、沙湖國家濕地公園、排湖風景區、五湖黃鱔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趙西垸鳥類自然保護小區、江漢水網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保護紅線區等保護區的保護與建設,築牢生態安全螢幕障。嚴守耕地和基本農田紅線,推進荒漠化與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全面提高森林覆蓋率。
加強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嚴格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加強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與保護。推進漢江、東荊河、通順河等重點流域水土保持帶維護,加強湖泊、濕地、農業集中區等生態保護和修復,形成自然生態水系景觀綠廊,構建“一核、兩極”“一江、兩河”和“兩網、多點”的生態保護格局。
嚴格“三線一單”硬約束。完成仙桃市生態保護紅線區最佳化調整後的勘界定標,強化生態保護紅線監管,確保紅線範圍不縮減。加強“三線一單”成果套用,將“三線一單”確定的環境管控單元及其準入要求作為區域內城鎮建設和項目審批的重要依據,推進“三線一單”與全市國土空間規劃協調融合,充分發揮“三線一單”約束作用。在重點管控單元有針對性地加強污染物排放控制和環境風險防控,強化“三線一單”在生態、水、大氣、土壤等要素環境管理中的套用,落實空間管控措施。
第二節 突出抓好漢江大保護
嚴格漢江沿江產業準入。加大沿江工業污染和環境風險排查整治力度,全面治理非法侵占漢江岸線問題。對沿江1公里範圍內的化工企業實行一企一策、落實關改搬轉任務、堅決“清零”,鞏固關改搬轉的工作成效。加強漢江沿江各類開發建設規劃和規劃環評工作,完善空間準入、產業準入和環境準入的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建立健全準入標準,從嚴審批產生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新建和改擴建項目。強化環評管理及總量控制,超過地方總量控制指標的項目實施“倍量或減量替代”,嚴控新增污染物排放。加強高耗水行業用水定額管理,嚴格控制高耗水項目建設。
推動漢江流域污染治理。推進漢江流域污染治理,突出長江大保護,以釘釘子精神抓好問題整改,確保漢江仙桃段水質明顯改善;推進重點行業污染治理,突出化工整治,大幅壓減低端落後化工產能,依法依規推動化工產業整治提升;推進重點區域污染治理,突出工業集中區,著力提升園區污染物收集處置能力,加快實現清潔生產、綠色發展;堅持問題導向,確保中央和省環保督察交辦問題整改到位。切實抓好漢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披露問題整改,紮實開展漢江入河排污口、漢江岸線清理、船舶污染等沿江重點環境問題治理,加快化工產業安全環保整治提升,深入實施沿江造林綠化工程,推動仙桃市漢江大保護取得新成效、展現新面貌。
加強污染治理聯防聯控。推進漢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和水污染治理,漢江幹流水質穩定達到Ⅱ類。實施江湖共治,加強支流和沿江湖泊環境治理。統籌規劃沿江工業與港口岸線、過江通道岸線、取排水口岸線。推進仙桃市流域跨市聯防聯控整治,建立聯防聯控綜合協調機制。全市逐步形成政府領導、部門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流域、區域內各級政府和各有關部門要建立區域間污染防治、信息共享、應急處置聯動機制。
提升水污染治理信息化水平。綜合運用線上監測、視頻監控等技術手段,打造“智慧型感知—數據治理—協同監管—全景指揮”的流域生態環境智慧管理體系,實現漢江大保護治理數位化治理智慧平台決策支撐能力。
第三節 實施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修復
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加強河湖、濕地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實施沙湖國家濕地公園生態環境保護工程,推進漢江、通順河、東荊河等重點河湖的生態保護修復,加強生態湖濱帶和水源涵養林等生態隔離帶的建設與保護。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持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國土綜合整治試點,探索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發揮“國土整治+”模式在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中的重要平台作用。實施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和高標準農田建設,最佳化市域國土綠化空間布局,提升城區綠地建設質量,完善城市中心區綠地生態服務功能。
加快實施漢江生態修復。持續開展漢江幹流岸線保護和利用專項整治,鞏固非法碼頭治理工作成效,建立港口岸線資源開發利用長效機制,推進實施漢江經濟帶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工程(仙桃)、漢江生態修復項目(城區)及漢江沿岸造林綠化工程,建設生態化堤防、水生態廊道、水利工程生態文化景觀、城鎮濱江綠帶、濱江公園等,逐步恢復岸線生態功能,2025年,漢江幹流自然岸線保有率達到省定要求。落實漢江仙桃段及東荊河(含五湖黃鱔種質資源保護區)、通順河、電排河等主要通江水域為期10年的全面禁捕工作,穩步提升漢江流域水生態功能。
全面統籌水環境綜合整治。以通順河為軸、兼顧各支流和區域小微水體,建立上下游、城鎮農村、工業源、生活源共同治理的全域治水工作機制。深入貫徹河道生態建設理念,通過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系溝通、生態修復等綜合治理措施,全力推進通順河整治,基本實現“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目標。推動納河、通順河、皇河、黃絲河、通排渠等5條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通過河道疏浚、岸坡整治、溝道防護、水土防治等措施開展綜合治理。
推進濕地保護與恢復。按照“全面保護、科學修復、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原則,加強對仙桃市域範圍內濕地資源的保護、管理及監測工作,實施濕地恢復、退耕還濕等工程。推進仙桃市濕地生態保護紅線重新劃定工作,保護濕地生態系統完整性,提升全市濕地保護率,加快創建全國重要濕地公園。通過圍網圩堤拆除、濕地植被構建、水系連通、耕地種植結構調整等措施,科學實施退耕(垸、漁)還濕,恢復自然濕地形態,推進水生態持續改善,提升生物多樣性。
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以保持生態系統完整性為原則,加強自然保護地與生態保護紅線最佳化調整工作銜接融合,開展全市自然保護地勘界立標,完成全市自然保護地勘界立標與確權登記工作。深入推進沙湖國家濕地公園建設,加強五湖黃鱔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趙西垸鳥類自然保護小區、江漢水網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保護紅線區保護,初步建成以國家濕地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打造親水享綠的城市風貌。實施城市風貌改善工程,依託漢江、通順河、汪洲河、電排河、仙下河等主要河流,打造“兩橫三縱”水系生態廊道,加強城區河道及河湖綜合治理,打造“江河簇擁、城綠交織”城市風貌。按照城郊森林化、城區園林化、城外田園化思路,最佳化城市綠地布局,加快園林綠地、立體綠化、城市綠道景觀、生態走廊建設,營造大尺度綠色空間,打造“城林相融、藍綠交織、人鳥和諧”的水鄉田園城市。統籌安排綠地建設,引導公園綠地向社區延伸,加強組團邊界區域綠化。
第四節 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全面開展生物多樣性普查、監測與評估。完成全市野生動植物資源本底調查,建立生物多樣性本底資源編目資料庫。在沙湖、五湖、漢江、趙西垸等重要野生動植物分布區域,加大監測設備設施的建設力度,增設監測點位,與高等院校合作,開展系統、長期、動態的監測研究,構建市域生物多樣性監測網路。根據監測結果,對全市生物多樣性資料庫進行實時更新,定期對瀕危野生動植物及重要生物群落進行評估並編制評估報告,為全市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管理提供數據支撐。
全面落實林長制。建成市、鎮、村三級林長制體系,分級建立林長會議制度,創新基層林長履責方式,壓實各級林長責任,明確生態保護修復的區域空間、主體責任和目標任務,著力解決本區域和跨區域的生態保護修復問題。有效調動各級幹部興林護林積極性,建立健全分區定員、責任定人、覆蓋全域的組織體系和區域明、情況清、措施實、責任嚴的履職機制,強化監督考核,實現全市森林資源保護目標管理責任全覆蓋。
加強野生動植物規範化管理。健全全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相關法規體系,根據國家、湖北省最新政策要求,修訂《仙桃市野生動物保護管理辦法》,制定《仙桃市野生植物保護管理辦法》。加強野生動物人工繁育監督管理,規範審批制度,完善監管措施,健全動物及其製品引進、調出等信息台賬,嚴厲打擊非法人工繁育及利用活動。
完善野生動物保護基礎設施。健全救護機構,設立仙桃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並依託科研機構、動物園、合規人工繁育場所設定臨時救護點,確保動物救護得到落實。建立仙桃市鳥類環志站,購置專門的環志設備,配置專業環志員,促使全市鳥類環志工作走上正軌。建立野生動物救護與鳥類環志台賬,定期撰寫總結報告並向上級部門進行匯報。加大沙湖、趙西垸、漢江等全市野生動物集中分布區域的保護與監管力度,加大巡護頻率、設定各類保護設施。
健全野生動物疫源疫病防控體系。建設省級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標準站,編制全市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方案,建立疫源疫病監測與預警體系。做好野豬的非洲豬瘟防控,加強野外巡查和野豬人工繁育場所監督管理,防止家豬逃逸、野豬混養、野外借種可能導致的疫病傳播。完成全市野生動植物資源本底調查,構建市域生物多樣性監測網路,建立全市生物多樣性資料庫;建設仙桃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仙桃市鳥類環志站;到2025年,全市生物多樣性不少於現有野生動植物特種種類和數量。
第五章 加強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推進碳達峰行動
第一節 抓好重點領域的污染防治
嚴格控制揚塵污染。強化揚塵污染防控管理,全面建立揚塵監管與考核長效機制,從治理技術路線和監控監管機制等方面提出具體任務要求,推進揚塵管控精細化、規範化、長效化。嚴格控制施工揚塵污染,建立施工工地動態管理清單,全市5000平方米及以上土石方建築工地全部安裝線上監測和視頻監控,並與當地有關主管部門聯網。將施工工地揚塵污染防治納入“文明施工”管理範疇,建立揚塵控制責任制度。強化道路揚塵管控,最佳化道路清掃時間與頻次,擴大機械化清掃範圍;加大道路機械化清掃力度,提高清掃頻次;加強道路兩側裸土、長期閒置土地綠化、硬化。加強堆場、裸地、碼頭揚塵污染控制,採取苫蓋等有效抑塵措施,及時清運灰堆、渣土堆。加強港口作業揚塵監管,開展乾散貨碼頭揚塵專項治理,全面推進主要港口大型煤炭、礦石碼頭堆場防風抑塵、灑水等設施建設,實施煤炭運輸抑塵。
加強區域禁燃禁燒管理。嚴格落實禁燃區建設,大力管控煙花爆竹燃放,實行煙花爆竹源頭管控,加強宣傳引導,加大違法行為的公開曝光力度。嚴控秸稈露天焚燒,堅持“以用促禁、疏堵結合”,因地制宜大力推進秸稈機械還田和秸稈綜合利用。因地制宜制定秸稈還田規範,促進種養結合,推動秸稈機械化還田、生物腐熟還田、養畜過腹還田,進一步提高肥料化、飼料化綜合利用率。積極研究加快產業擴張和技術擴散的政策措施,進一步提高秸稈工業化利用率和利用水平。
強化移動污染源管控。進一步提高新能源車輛比例,加快推進城市建成區新增加和更新的公交、環衛、郵政、出租、通勤、輕型物流配送車輛使用新能源或清潔能源車輛。加快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制定老舊柴油貨車和燃氣車淘汰更新目標及實施計畫,鼓勵淘汰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的柴油貨車、採用稀薄燃燒技術或“油改氣”的老舊燃氣車輛。加快構建機動車“天地車人”一體化監控網路,完善機動車環境監管平台業務功能,加快推進柴油貨車監控平台建設。加強機動車道路執法,嚴厲查處機動車超標排放行為。
加強非道路移動機械污染防治。對非道路移動機械分時、分類劃定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的區域。優先控制城市建成區內非道路移動機械的污染物排放,逐步建立重點監控的在用非道路移動機械使用登記制度。推動老舊非道路柴油機的改造升級,加強對進口二手非道路移動機械的排放控制,鼓勵淘汰高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
控制農業源氨排放。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增加有機肥使用量,實現化肥農藥使用量負增長。推廣化肥減量增效,推進種養有機結合,提高化肥利用率。強化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改善養殖場通風環境,提高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減少氨揮發排放。採用密閉式豬舍、豬糞堆肥生物除臭控氨等技術,用脲酶抑制劑氨減排技術,減少氨的排放。
第二節 抓好重點行業的污染防治
推動特色行業綠色轉型。針對仙桃市食品、非織造布、新能源新材料、汽車零部件及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和紡織服裝等特色產業集群,進一步梳理產業發展定位,確定發展規模及結構,制定綜合整治方案,建設清潔化企業集群。按照“標桿建設一批、改造提升一批、最佳化整合一批、淘汰退出一批”實施治理,提升產業發展質量和環保治理水平。
持續強化“散亂污”綜合整治。持續實施“散亂污”整治,嚴防反彈。進一步完善動態管理機制,實現“散亂污”企業動態清零。進一步夯實格線化管理,落實鄉鎮街道屬地管理責任,定期開展排查整治工作。創新監管方式,充分運用電網公司專用變壓器電量數據以及衛星遙感、無人機等技術,紮實開展“散亂污”企業排查及監管工作。
深度治理工業爐窯。推進工業爐窯全面達標排放,已有行業排放標準的工業爐窯,嚴格執行行業排放標準相關規定,配套建設高效脫硫脫硝除塵設施,確保穩定達標排放。暫未制訂行業排放標準的工業爐窯,參照相關行業已出台標準,全面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嚴格控制工業爐窯生產工藝過程及相關物料儲存、輸送等無組織排放,在保障生產安全的前提下,採取密閉、封閉等有效措施,有效提高廢氣收集率,產塵點及車間不得有可見煙粉塵外逸。
開展揮發性有機物(VOCs)全過程綜合整治。大力推進源頭替代,將全面使用符合國家要求的低VOCs含量原輔材料的企業納入正面清單和政府綠色採購清單。要求企業建立原輔材料台賬,鼓勵採用符合國家有關低VOCs含量產品規定的塗料、油墨、膠粘劑等。推進政府綠色採購,要求家具、印刷等政府定點招標採購企業優先使用低揮發性原輔材料,鼓勵汽車維修等政府定點招標採購企業使用低揮發性原輔材料。嚴格按標準要求強化無組織排放控制,全面執行《揮發性有機物無組織排放控制標準》。強化污染治理設施升級改造,確保實現達標排放,加大油品儲運銷全過程VOCs排放控制,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重點推進儲油庫、油罐車、加油站油氣回收治理,加大油氣排放監管力度,並要求企業建立日查、自檢、年檢和維保制度。
落實煤炭“雙控”任務。嚴格落實湖北省年度能耗“雙控”分解任務目標,開展重點用能單位節能“雙控”目標完成情況考核,利用能評作用控制能耗增長、倒逼產業轉型升級。按照煤炭集中使用、清潔利用的原則,重點削減非電力用煤,提高電力用煤比例。持續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全市原則上不再新建每小時35蒸噸以下的燃煤鍋爐,堅決打擊已淘汰燃煤鍋爐死灰復燃的現象。嚴厲打擊生產銷售使用劣質煤行為,依法開展商品煤質量抽檢,依法查處生產銷售使用不符合環保指標要求的商品煤。加強對散煤銷售行為的監管,依法查處無照經營的散煤銷售點。
第三節 抓好大氣協同治理
抓好臭氧(O3)和細顆粒物(PM2.5)的協同治理。常態化開展PM2.5與O3成因分析,制定並逐步落實精準化、系統化的O3與PM2.5污染治理方案,實施重大減排工程,努力實現協同效應。實施重點區域、重點時段、重點領域、重點行業污染治理,強化分區分時分類差異化精細化協同管控。到2025年,臭氧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市細顆粒物年均濃度滿足省定要求。
實施大氣環境和氣候變化協同治理。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新增產能,推動清潔生產,加快調整能源結構,強化節能環保約束。通過大氣污染治理措施的落實,實現二氧化碳減排,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強溫室氣體排放統計與核算。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統計工作,強化能源、工業、農業、林業、廢棄物處理等相關統計,加強統計基礎工作和能力建設。
健全污染工程預警回響機制。完善全市環境監測監控網路,在城區、工業園區、化工園區、市域邊界等區域新設定空氣品質自動監測站點,實現PM2.5與O3的監測預報準確率提升。構建全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體系及全市重污染天氣應對機制,依託區域大氣環境管理平台,聯合制定秋、冬季重污染天氣應急管控方案,制定區域重污染天氣應急管控企業名單,明確相應的責任主體和責任人,統一應對區域性空氣重污染,科學制定減排措施,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氣。
積極實施高風險有毒有害大氣污染物風險管控。根據《有毒有害大氣污染物名錄》實行有毒有害大氣污染物風險管理,實行源頭風險管理及環境管理制度。切實增強有毒有害大氣污染物風險管控意識,健全環境應急預案體系,加強高風險有毒有害大氣污染物風險管控,完善有毒有害氣體環境風險監測預警體系。開展重點區域生態環境風險排查評估治理,排查環境安全隱患,督促相關企業採取技術改進和創新、強化環境風險評估,以及對排放口和周邊環境定期監測等多種路徑,減少相關污染物的排放等有效措施,以便降低環境與健康風險。
深入開展消耗臭氧層物質(ODS)淘汰工作。加強ODS的生產、使用、進出口的監管,鼓勵、支持ODS替代品的生產和使用,大幅減少ODS的使用量。
控制人為汞排放源。開展汞污染源普查與登記工作,對全市大氣汞污染排放現狀進行摸底,對有代表性的汞污染潛在釋放源進行識別和統計。加強汞污染監測體系、模擬研究,增強現有監測站點對汞及其化合物的監測能力,逐步建立健全汞污染監測網路體系。
推進持久性有機物排放控制。全力推進電子廢物減排項目建設,控制和削減二噁英、鉛等持久性有機物和持久性有毒化學品(POPs/PTS)的排放,確保拆解處理過程不產生二次污染。
完善區域協作機制。依託湖北省整體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建設工作,推進區域形成“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監管”聯動體系。與周邊縣市加強區域空氣品質監測信息共享,建立統一協調、聯合執法、信息共享、區域預警的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定期召開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會議,通報交流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進展和大氣環境質量狀況,協調解決區域突出大氣環境問題。
第四節 強化重污染天氣應對
夯實應急減排清單。按照國家、省相關要求適時修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完善空氣品質預警業務化工作流程、空氣品質預報預警會商機制和空氣品質預報準確率評價方法體系。結合第二次污染源普查的涉氣企業情況,在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清單基礎上,按行業、按地域補充完善管控企業範圍,細化不同時段、不同區域、不同行業、不同排放水平的工業企業、施工工地的管控措施等,依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煙粉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建立“一企一檔”的大氣污染源活動水平資料庫,科學確定紅、橙、黃預警級別下停限產和減排措施,進一步夯實重污染天氣應急管控清單,實現一張清單管到底。
科學制定減排措施。按照“多排多限、少排少限、不排不限”的原則,科學制定應急減排措施,有效減少企業生產活動全過程的污染物排放。根據污染物排放績效水平對同行業企業進行排序,優先管控績效較差的企業;優先選取企業內部污染物排放量較大且能夠快速安全減排的工藝環節進行管控;對由於生產工藝等因素無法快速實現停限產的化工等企業,儘可能通過提高治污效率減少污染物排放,或採用分階段、分輪次輪流停產。對已達到綠色環保引領要求的企業,原則上不再納入橙色以下應急管控。
加強重污染天氣環保—電力聯合監控。完善全市重污染天氣管控企業信息,按照“一戶一卡”簽訂工作流程,明確管控企業電量閾值,實現對管控企業用電量、重點企業污染物排放指標的每日監控。依據每日監控信息,將電力信息、排放信息和環保執法有效結合,提升環保執法準確性,及時對可疑企業進行核實,嚴格落實停限產措施。
強化大宗物料運輸應急減排。鋼鐵、建材、有色、化工、礦山等涉及大宗物料運輸的重點用車企業以及城市物流配送企業要制定錯峰運輸方案,納入應急管控清單,在橙色及以上重污染天氣預警期間,不允許柴油貨車進出廠區(保證安全生產運行、運輸民生保障物資或特殊需求產品的國五及以上車輛除外)。重點企業和單位在車輛出入口安裝視頻監控系統,並保留監控記錄三個月以上。
第五節 提升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
提升大氣環境監測能力。按照“科學延續、全面覆蓋、均衡布設”的總體原則,最佳化調整監測站點。進一步最佳化提升背景站和區域站監測功能,加強全市大氣顆粒物、氣態污染物、秸稈焚燒火點、沙塵等大氣環境遙感監測,形成城鄉全覆蓋的監測網路。嚴格監測儀器適用性檢測標準與要求,提高PM2.5等監測儀器精度,加強日常質控管理,開展大氣顆粒物組分手工監測。針對部分嚴重超過全市平均水平的站點進行專項分析,加強站點周邊影響因子管控水平。
深化污染成因監測。依託現有監測站點,建設1個大氣顆粒物化學組分監測站點和1個大氣光化學評估監測站點,輔助增加地基雷達監測和移動監測,並開展非甲烷總烴監測,重點園區開展VOCs組分監測,並按照國家統一指導、地方建設運維、數據聯網共享的模式監測運行。
提高固定污染源監控能力。鞏固和深化污染源監測改革成效,完善排污單位自行監測為主線、政府監督監測為抓手、鼓勵社會公眾廣泛參與的污染源監測管理模式。落實自行監測制度,加強排污單位自行監測與排污許可制度的銜接,強化自行監測數據質量監督檢查,督促排污單位規範監測、依證排放,實現自行監測數據真實可靠。規範污染源自動線上監測,推動揮發性有機物重點排污單位安裝線上監控。推進測管協同,加強與環境執法協同聯動,針對重點行業、重點園區分級開展排污單位達標排放監督監測。深化信息公開,推進污染源監測數據聯網,加大排污單位自行監測數據和污染源監督監測數據公開力度,充分發揮社會監督作用,有效督促排污單位自覺守法、自律監測。逐步深化污染源排放清單和源解析研究,掌握污染排放與環境質量的關係,為環境風險預警打好基礎。
拓展移動源科學監管。建立涵蓋機動車、非道路移動機械、船舶和油氣回收系統的移動源監測體系,以及移動源周邊環境空氣品質、交通流量、黑煙抓拍、噪聲一體化監測網路,重點覆蓋建成區主要道路、主要港口、幹線航道等重要交通基礎設施,深入研究移動源排放及其對沿線環境空氣品質的影響,推進移動源污染治理向縱深發展。
完善執法監管機制。堅持鐵腕治污,綜合運用按日連續處罰、查封扣押、限產停產等手段依法從嚴處罰環境違法行為,強化排污者責任。未依法取得排污許可證、未按證排污的,依法依規從嚴處罰。加強環境執法能力建設。創新環境監管方式,綜合運用分表記電系統、線上監控、視頻監控、無人機等技術提高執法效率。嚴格環境執法檢查,加強工業爐窯排放、工業無組織排放、VOCs污染治理等環境執法。加強生態環境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重點對非法排污、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等易發、高發生態環境違法犯罪的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點區域進行整治打擊,集中解決突出問題。
強化科技基礎支撐。總結凝練重大活動空氣品質保障經驗,以源排放清單、重污染天氣應急評估、城市達標方案制定、區域環境大數據等建立完善的管理平台,制定環境空氣品質限期達標規劃、精細化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及績效評估,加快仙桃市大氣環境質量改善技術平台建設工作。建立環境信息通報制度,建立統一信息發布制度,定期向各級人民政府、公眾發布區域大氣環境質量狀況。
第六節 紮實推進碳達峰行動
嚴格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開展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編制,摸清全市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結構、強度,提出全市溫室氣體減排路徑及主要措施,量化減排目標;加強對氫氟碳化物、甲烷、氧化亞氮、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的管控,實施大氣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雙目標”控制。開展高新區碳排放總量及峰值研究,開展園區級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工作,更好地支撐全市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高效、高質開展。
制定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強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調整等源頭管控措施,積極發展低碳產業、低碳交通、低碳建築,倡導低碳生活,聚焦能源、工業、建築、交通、服務業、居民生活和農業等重點領域,制定重點領域碳排放達峰方案,鋼鐵、建材、有色、化工、石化、電力、煤炭等重點行業提出明確的達峰目標並制定達峰行動方案,鼓勵能源、工業、交通、建築等重點領域制定達峰專項方案。
逐步落實碳排放交易工作。“十四五”期間,對接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積極參與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保持碳市場流動性,結合湖北省一系列政策,探索開展碳市場試點項目。鼓勵企業積極參與碳交易,充分發揮省級平台的作用,深化碳交易市場在仙桃市的運營。
推進近零碳排放區示範工程建設。積極開展近零碳城鎮、園區、社區、校園及商業試點工程建設。依託第三方機構,提供方案編制、試點建設等技術支撐。依託碳核查、科研機構,開發適用於試點項目歷史碳排放、碳足跡核算及投產後碳排放預估的方法學,為設定目標、選取技術路線提供數據支持。
強化氣候安全保障。加強氣候監測、預警和預防,重點關注與極端氣候事件和災害相關的農業、水資源風險加劇、生態安全風險升級等問題。加強氣候變化適應型城市、海綿城市、節水型社會建設。加強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的風險評估、監測和預警,注重氣候變化風險管理制度建設和保障措施,建立突發公共事件科技應急機制。加強災害風險管理人才培養體系建設,逐步建立教育體系和培訓平台。加強災害風險管理宣傳教育體系建設,增強全民防災減災意識。開展災害風險高發區、連片貧困區等防災減災套用示範、技術推廣。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等相關工作,增強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推動應對氣候變化與環境管理融合,將應對氣候變化要求納入“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強化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責任制,作為生態環境相關考核體系的重要內容,加大應對氣候變化工作考核力度。建立健全氣候防災減災體系,加強氣候災害的監測評估和預測預警,完善氣候災害應急預案和回響工作機制,增強對極端氣候事件的應對能力。
第六章 紮實開展“四水”共治,持續改善水環境質量
第一節 推進水環境治理
嚴格工業點源污染防治。強化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危化品企業搬遷改造任務,按照“一廠一策”工作要求,明確目標任務,確保取得實效。鞏固前期“散亂污”場所和“十小”企業清理整治成效,研究加強常態化治理機制。調整最佳化產業布局結構,嚴格控制工業建設項目新增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調整最佳化仙桃市產業結構布局、轉變粗放生產方式以及不同行業廢水分質分類處理措施。著力提高工業污染治理和監管水平,嚴格實施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畫,嚴厲打擊無證和不按證排污行為。全力推進工業園整治,打造出一批生態優良、產業高端、效益可觀、配套完善的典型示範園區。
加強城鎮污水治理。完成全市行政區域內的雨污分流改造;提高污水處理廠尾水回用利用率,以便節約寶貴的淡水資源,降低污水處理廠的運行成本。進一步完善老舊城區和城鄉結合部等薄弱地區的配套管網,加快新建管網的連通和通水運行。加強城鄉污水收集管網建設管理,統籌各片區污水收集處理負荷,推進有條件的污水處理廠間的互聯互通。力爭全市域主幹污水收集管網實現互聯互通。最佳化廠廠之間的水量調度,提高污水處理運行效率,增強市區污水處理安全運行能力。
嚴格防控船舶港口污染。實施《仙桃市港口和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及處置設施建設方案》,實施“一預案一規劃兩制度”。全面落實《仙桃市船舶防污染事故應急預案》、《仙桃市防治船舶及有關作業活動污染環境應急能力建設規劃》、《仙桃市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及處置聯合監管制度》、《仙桃市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及處置聯單制度》。推進船舶防污染改建工作,提前淘汰部分老舊船舶,對部分貨船加裝生活污水處理設備,按照最新的《船舶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標準》對所有營運船舶進行船舶檢驗,不達標船舶堅決禁止進入水路運輸市場。
開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行動。通過開展入河湖排污口“查、測、溯、治”工作,完成358個入河排污口分類命名並編碼,豎立排污口標識牌,印發實施整治方案,按照“一口一策”工作原則逐一明確入河排污口整治要求,完成整治任務,同時建立健全全市入河湖排污口管理體系。對仙桃市無人機航拍自查發現的3450個疑似排污口參照上述要求分類推進,開展規範整治,完善長效監管機制,強化主體責任。
開展農村黑臭水體及生活污水治理行動。推進《仙桃市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工作方案》和《仙桃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專項規劃》落地,加快實施仙桃市農村黑臭水體整治,通過建立農村黑臭水體及生活污水治理台賬,實行動態監管。在摸清底數的基礎上建立規章制度,制定實施方案,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模式。同時引入第三方公司進行巡查評估,對各鄉鎮水環境綜合整治效果和水體黑臭情況進行動態更新評估,納入整治範疇。
開展重點河湖污染綜合整治。按照“先急後緩,自上而下”、“重點治理,全域推進”、“源頭控污、修復並重”等原則,對市管不達標河流、湖泊的水體,開展污染綜合整治,推進水生態修復,促進水環境改善。穩步推進漢江、通順河、東荊河等重點流域的保護與治理。深入推進重點湖泊、流域的保護與治理,開展一系列的點源截污、面源控制、清淤疏浚、岸帶修復、水生態修復等相關綜合整治工作,持續改善水環境質量。
提升水質監測預警能力。全面開展漢江、通順河、東荊河等乾支流水功能區水質監測,重點加強飲用水水源地、入河排污口等水質監測。加快推進水質自動監測站建設,實時監控水質狀況,實現環境監測信息網上公開。繼續推進全市主要河流水質自動監測微站建設,在10個重點湖泊、北乾渠、南乾渠、漢南河等主要河流新建水質自動微站,組建水質自動監測網路。同時將地表水自動監測站、主要河流水質自動監測微站、污染源線上監測系統、污染源視頻監控系統進行整合升級,打造具有監測、預警、統計、調度等功能的水環境綜合指揮平台。
實施水環境質量考核。出台《仙桃市鄉鎮跨界斷面考核辦法(試行)》,每月開展37個鄉鎮跨界斷面水質監測,實行月監測通報、年匯總考核工作機制。鄉鎮每年按照2個斷面24次核算達標情況,城區街道辦事處、工業園、沙湖、九合垸原種場和排湖風景區每年按照1個斷面12次核算達標情況。全年考核總分年底直接匯總計入各地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百分制考核總分。對月監測考核連續或長期不達標的,採取通報、預警、約談、限批、甚至“一票否決”等綜合措施。
第二節 加強水資源保護
完善飲用水水源地環境綜合整治。進一步完善飲用水源地及保護區的劃定及保護。排查整治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內排污口、違規建設項目和違法活動,制定新一水廠、新四水廠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方案,完善地理界標、警示標誌及護欄圍網等設施設定,完成一級保護區物理或生物隔離設施建設,加強水質監測和應急處理能力建設,強化跨界斷面水質考核。
強化水源地保護區污染控制。鞏固縣級及以上飲用水水源地專項整治成效,定期維護保護區界標、交通警示和宣傳牌以及一級保護區隔離防護設施,繼續加大環境問題治理力度,加強保護區預警、視頻監控能力建設。推進鄉鎮及以上飲用水水源地規範化建設,按要求完成標誌設定、隔離防護、環境問題整治、監控能力建設、風險防控與應急能力建設等工作。每年對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開展環境狀況評估,督促整改評估發現的問題,確保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持續保持100%達標。
大力實施供水飲水工程。加快推進漢江生態經濟帶引隆補水工程建設,構建以漢江和東荊河為主、地下水為應急備用的水源地體系。實施城區老舊供水管道改造工程,完善南城新區、重點鎮和工業園區供水工程及管網,提高人口聚集區供水能力和穩定性。深入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加快完善農村輸配水管網、加壓泵站等配套設施,保障自來水全覆蓋。實施城鄉水質提升工程,通過工程措施、微生物措施改善水質。到2025年,全市供水能力進一步提升、飲水水質顯著改善,行政村集中供水率、自來水普及率和水質達標率均達到100%。
第三節 加快水生態修復
加強重點流域生態修復提升。深入貫徹河道生態建設理念,通過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系溝通、生態修復等綜合治理措施,全力推進漢江、東荊河、通順河等重點河流整治,基本實現“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目標。全面清理河面雜草、廢棄漂浮物、病死動物、河中障礙物和沿岸垃圾、違章構築物,落實河道長效保潔機制。全面開展河道、航道清淤疏浚,降低船舶航行對河道水體的影響。
實施河湖水系連通工程。開展漢江和重點湖泊岸線治理,全面完成江河湖庫連通工程。積極實現全市水域生態補水、生態環境修復。通過實施清淤、水系連通、水生態保護及水生態修復等措施恢復湖泊水生態,並與仙桃市城市規劃相結合,使湖泊成為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湖泊。最終仙桃市重點流域水生態整體達到“有河有水、有魚有草、人魚和諧”的目標。
推進退垸(漁)還湖工程。按照“以防汛排澇抗旱相結合、以生態修復相結合、以旅遊開發相結合、以備用水源相結合”的原則,實施排湖、五湖、太子湖、劉潭湖、騎尾湖、蓮花湖、賈家潭湖、許家湖、榮家湖、蘆林湖共10大湖泊的退垸(漁)還湖工程,恢復湖泊灘涂、湖濱帶和鳥類棲息地,提高生物多樣性,恢復退垸水域生態環境,恢復濕地景觀。
全面落實河長制、湖長制。健全完善市、鎮、村三級河長、湖長責任體系,做到每一條河、每一片湖都有明確責任主體,實施“一河一策、一湖一策”執行方案,對市域內河流湖泊進行常態化水質監測,加強評估考核監督。推進全市小微水體河湖長制,積極推進小微水體治理,將小微水體納入河湖長制管理範圍,建立小微水體問題清單和整治方案。
開展全域生態補水。出台《仙桃市通順河流域生態調水方案》,按照防汛生態統籌兼顧的原則,促進港洲村、挖溝泵站、西流河五隻窯閘等國控、省控出境斷面水質持續改善,充分利用東荊河馮家口橡膠壩,以及漢江東荊河沿岸的9座市管鎮管泵站,從漢江、東荊河向通順河流域補水,調度馮家口橡膠壩,補充通順河下游生態流量,調水北壩泵站,保障仙下河、西流河、洪道河生態流量,調水徐鴛泵站,保障北乾渠、南乾渠、通順河生態流量,確保北乾渠、南乾渠、通順河、洪道河、西流河等主要河流正常生態基流。
第四節 積極弘揚水文化
挖掘傳統水文化。深度挖掘、保護傳承仙桃江河碼頭文化、湖區農耕文化、水鄉民俗文化,留住鄉愁記憶,做足水文章,建設“水潤仙桃,綠洲慧城”,打造水鄉田園城市。深入挖掘傳統水文化底蘊內涵,傳承傳統優秀水文化,傳承、保護、利用各種物質和非物質的水文化遺產,拓展水文化的領域,使其為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發揮積極作用。加大人力和財力的基本保障,建章立制,加強物質形態水文化遺產的保護、搶救、整修和利用。挖掘和弘揚精神形態的水文化遺產,系統整理總結仙桃水文化的基本內涵、核心元素和表征符號,對有關生態水文化的歌謠、傳說、詩賦、碑文等傳統文化開展精神水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
啟動水文化景觀建設。實施仙桃市景觀生態系統及流域治理,將水利、景觀、產業、文化相互融合,構建仙桃新的生態基底、生活基礎和“水環+綠環+產業環”的景觀系統大格局,增強仙桃城市綠肺的功能,為仙桃市提供生態屏障。全面啟動市、鎮、村三級聯動的水文化生態城鄉創建工作,集中力量建設一批具有水文化特色、景觀優美的社區和鄉村,確保水資源管理制度嚴格落實到位、水資源最佳化配置格局到位、防洪排澇體系建設到位、水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到位、生態水文化理念宣傳到位。
開展水文化宣傳。舉辦水生態文明宣傳活動,加強節水、愛水、護水、親水等方面的水文化教育,建設一批水生態文明示範教育基地,創作一批水生態文化作品。藉助各類報刊、電視、網路等媒體多角度對仙桃水情、水生態文明理念和特色水文化進行宣傳教育,開展豐富多彩的水文化主題活動,宣傳普及水文化知識。
第七章 強化源頭防控,推進土壤與地下水污染協同防治
第一節 保障土壤環境安全
加大全市農用地土壤環境保護力度。強化土壤污染源頭管控,持續深入開展涉鎘等重點企業排查整治工作,強化農田灌溉用水監測監管,確保灌溉用水達標,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力度,積極推進農藥化肥減量行動,突出抓好農膜、農藥包裝廢棄物等農業生產廢棄物處理處置和資源化利用工作。依據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成果,將符合條件的優先保護類耕地劃為永久基本農田,實行嚴格保護。加快處置批而未供和閒置土地,提高各類行業用地的節約集約標準,推進土地複合利用。按照科學有序原則開發利用未利用地,防止造成土壤污染。嚴格控制林地、草地、園地的農藥使用量,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制定農用地土壤污染和超標農產品應急處置預案,規範處置程式,強化技術支撐,加強處置能力建設。建立完善農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糧食安全工作長效機制,提升工作制度化、規範化水平。
強化工業企業污染源頭管控。嚴格重點監管單位管理,對涉及化工、印染、電鍍及涉重金屬等行業的地塊及重點工業園區周邊土壤進行環境現狀調查評估;建立重點管理單位土壤污染隱患排查制度,定期開展隱患排查;實行企業自行監測制度,並按照規定公開相關信息;嚴格落實企業拆除活動污染防控制度和企業退出土壤和地下水修複製度。
深化建設用地準入管理。編制控制性詳細規划過程中,嚴格規劃管理,充分考慮土壤環境質量狀況,合理確定地塊的土地用途。加強對土地供應及已供應土地的轉讓、用途變更等環節的監督;對檢查表明有土壤污染風險的建設用地、擬用途變更為住宅和公共管理及服務用地的用地、擬收回或轉讓土地使用權的用地等,納入建設用地土壤環境聯動監管。嚴格控制建設用地規模,逐年減少新增建設用地,大力促進存量建設用地盤活利用,提高自然資源配置效率和利用質量。
推進固體廢物和土壤污染物協同防治。持續開展固體廢物和危險廢物貯存場所的排查、調查與評估;做好醫療廢物的高效、無害化處置,協同衛生健康等部門完善應急處置協調機制,共同組織好肺炎疫情醫療廢物應急處置工作。大力推進化學品環境風險管控,完成重點地區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做好危險廢物貯存設施的運行和管理工作,設定應急防護措施,完善危險廢物風險防範和應急管理機制。嚴厲打擊非法傾倒、轉移危險廢物等造成土壤污染的違法行為。持續開展化學物質環境風險評估,加強風險控制和管理技術研究,加大對新污染物環境風險管控力度。推進土壤污染治理,防控土壤污染風險,保障土壤環境安全。
提升土壤環境信息化管理水平。結合國家、省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路建設,統一規劃、整合最佳化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點位布設,構建一個覆蓋面廣、監測要素全的土壤和地下水環境質量監測網路。利用生態環境、自然資源、農業農村等部門相關數據,逐步建立全市土壤環境基礎資料庫,力爭2025年底前構建全市土壤環境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土壤環境污染預警體系,構建土壤環境污染預報、應急信息發布和綜合信息社會化服務系統。建立土壤環境質量例行監測制度,開展土壤環境質量例行監測。
強化土壤、地下水污染協同防治。對安全利用類和嚴格管控類農用地地塊的土壤污染影響或可能影響地下水的,將地下水監測和防治的內容納入污染防治方案;對污染物含量超過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的建設用地地塊,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報告要求包含地下水的污染的調查內容;對列入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中的建設用地地塊,風險管控措施要求包含地下水污染防治內容;實施修復的地塊,修複方案要求包含地下水污染修復的內容;在防治項目立項、實施以及績效評估等環節上,力求做到統籌安排、同步考慮、同步落實。
第二節 推進地下水生態環境保護
建立健全地下水規劃和監測體系。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體系,落實地下水污染防治主體責任。制定仙桃市地下水環境監測網路建設方案,推進建設地下水環境監測網。結合全市地下水監測能力建設需求,配備放射性指標和重金屬元素監測設備,提升全市地下水環境監測軟、硬體水平。積極對接國家和湖北省地下水環境監測信息平台,推進數據共享共用。
統籌開展地下水污染協同防治。堅持地上地下統籌,推進水土污染協同治理。在開展地塊污染治理時,做好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同步調查、評估和風險管控;在區域範圍內,加強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協同防治、土壤和地下水綜合修復,防止污染擴散轉移;健全水土環境協同管理制度,打破要素環境監管壁壘。
優先推進地下水污染源頭預防。採用“雙隨機、一公開”的方式,開展地下水污染滲漏監管執法工作。以化工園區、危險廢物處置場、垃圾填埋場等為重點,開展防滲情況排查和檢測,對滲漏嚴重的提出防滲整治措施,制定全面推進重點污染源防滲工作的措施。
全面推進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結合重點企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梳理全市重點行業企業、危險廢物處置場、固廢堆場和垃圾填埋場,建立地下水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名錄,按年度動態更新並向社會發布。建立地下水污染隱患排查制度,制定並落實自行監測方案。對存在較大地下水污染風險的單位,督促採取必要的防滲改造、生產及污水管線架空或其他地下水污染治理等措施。
第八章 加快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助力美麗鄉村建設
第一節 加強農村飲用水水源風險排查整治
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進一步提高農村供水保證率、水質合格率、自來水入戶率和工程運行管理水平,建立“從源頭到龍頭”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和運行管護體制機制,進一步改善農村生活條件,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加強對“千噸萬人”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管理,定期開展水質監測,確保農村飲用水安全。鞏固農村飲用水水源調查評估、保護區劃定及標誌設立工作,建立水源地名錄和信息台賬。加強集中式農村飲用水水源水質監測,建立定期監測工作機制,公開農村飲用水水源水質監測結果,保障農村飲用水安全。
第二節 持續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
結合“廁所革命”,持續對農村生活污水進行收集處理,強化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運行監管,加強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監測。聯合住建部門,爭取項目資金提高農村管網覆蓋率,提高農村生活污水收集率,切實改善農村水環境質量。
第三節 加快推進農村黑臭水體治理
按照“分級管理、分類治理、分期推進”總體思路,深入實施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建立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台賬。根據農村黑臭水體排查結果,完成全市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方案,並積極爭取國家專項資金開展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工作。以行政村為單元,採取堵口截污從源頭截斷污染源;疏浚河溝,連通水系,激活水體;新建污水處理站並配套建設提升泵站和管網等,對小微水體包括河、溝、渠和坑塘等黑臭水體進行綜合治理,逐步消除農村黑臭水體,顯著改善和提升農村水環境質量。
第四節 積極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減量
大力開展垃圾分類,鞏固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效果,因地制宜、多措並舉,加強農村生活垃圾和農業廢棄物協同利用和統籌處理,完善符合農村實際的垃圾收集處置體系。拓寬融資引資渠道,引入社會資本,合理籌措垃圾分類處理資金,建設完善垃圾分類處理設施。重視技術支撐,引入環保企業產業化運營,綜合運用太陽能生物集成技術、氣化熔融處理技術、垃圾衍生燃料法等,逐步提高農村生活垃圾的分類處理率、資源化利用率、無害化處理率,使垃圾資源化。加強基層治理創新、強化制度保障,補齊農村垃圾分類處理的監管短板,用制度推進垃圾分類簡便化、參與全民化、管理長效化。
第五節 嚴格管控農業面源污染
大力推進農業生產生態化。調整最佳化農業種植、養殖產業結構,開展種植產業模式生態化試點。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施增效,繼續推廣套用生物農藥、高效低風險農藥,開展測土配方施肥工作,推廣水肥一體化施肥技術和設施,推進農業企業實施清潔生產,實現農業生產生活物資的循環利用。加快推進農藥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實施統防統治技術套用和推廣,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提高農業用水利用效率和水平,推進秸稈綜合利用。
持續開展畜禽養殖污染整治。督促各地對禁養區內關閉畜禽養殖場(戶)實施轉產和拆除;加強非禁養區檢查力度,嚴厲打擊環評手續不齊全、設施不完善、不正常運行設施的行為,重點查處偷排、直排糞污導致環境污染的違法行為。聯合農業農村部門加強“種養結合”模式引導,指導養殖業結構布局調整,按照資源化、無害化和減量化的原則,採取還田利用、生產沼氣、有機肥、污水達標回用/排放等方法開展和鞏固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作成效,進一步提高畜禽糞污綜合利用水平。持續開展畜禽養殖整治,加強日常監督,嚴厲打擊偷排、直排糞污的違法行為。
積極推進水產養殖污染防治。最佳化水產養殖空間布局,依法科學劃定養殖區、限制和禁止養殖區,積極發展健康養殖方式,建設生態循環農業。完善水產養殖基礎設施,推進水產養殖池塘升級改造。調優品種最佳化布局,加強生態養殖循環利用。加強退垸還湖、養殖拆圍工作;對達不到養殖廢水排放要求、嚴重污染水體的水產養殖場進行全面清理整頓。
大力實施種植業污染防治。編制農業面源污染重點監管區域(流域)清單,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源解析,建立農業面源監測網路和評價指標體系。開展農業面源污染定期調查評估,推動部門間數據共享與動態更新,掌握農業農村生態環境污染狀況,大力實施種植業污染防治。
第九章 加強環境風險防控,堅守生態環境安全底線
第一節 加強固體廢物污染管理
積極建設“無廢”城市。深入實施《仙桃市推進城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方案》,進一步健全完善工作機制,健全垃圾收集體系,健全分類運輸體系,完善轉運體系,統籌收運銜接,避免“垃圾分、混裝運”現象,到2025年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加快完善垃圾處理系統,完善終端分類處理設施,建立“統一收集,統一運輸,集中處理,資源化利用”的城鄉垃圾處理體系。推進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構建全市城鄉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轉運、處理機制,通過分類投放收集、綜合循環利用,促進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在“十四五”期間,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並逐步推行落實垃圾分類制度,力求2025年城鄉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不低於60%。
提升垃圾資源化利用水平。補齊生活垃圾收集處理短板,加快推進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污泥無害化處理、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垃圾中轉站提升改造、循環經濟產業園生態治理、生活垃圾末端處置、市再生資源回收處理利用中心等項目建設,著力解決城市生活垃圾終端處理能力不足、收集轉運體系不完善、垃圾分類機制不健全等問題。根據仙桃市餐廚垃圾產生的規模,購置餐廚垃圾專用收運設備,建立餐廚垃圾回收和再生利用體系。構建布局合理、技術先進節能環保、管理規範的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模式,實施建築垃圾運輸準入制,推進建築垃圾排放減量化、運輸規範化、處置資源化和利用規模化健康發展。
加強固廢環境監管力度。加強對固體廢物的日常監督管理,將固體廢物納入“雙隨機”環境執法計畫,重點開展危險廢物規範化管理考核。加大固廢行業整治,深入開展廢鉛蓄電池、廢舊電子產品、廢棄機動車、重金屬行業污染防治專項行動,推進廢塑膠污染綜合治理,重拳打擊非法傾倒各類固體廢物污染環境犯罪行為,對固體廢物違法行為實行“零容忍”。建立健全固廢處理處置體系。建立健全危險廢物、醫療廢物、一般工業固體廢物集中轉運處置體系,重點補齊醫療廢物、危險廢物處置能力短板,大力支持現有危險廢物處置設施提標提能,解決仙桃市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處置難的實際問題和市場需求。
推動大宗固廢綜合利用。鼓勵以填充物、建材原料等方向對煤矸石和粉煤灰進行綜合利用;鼓勵在砂源替代材料製備、有價組分梯級回收等方面對尾礦(共伴生礦)進行利用;鼓勵在道路材料摻用、建設工程領域摻合、稀貴金屬回收等方面對冶煉渣進行利用;鼓勵在建築材料、土壤改良、路基材料、新材料製備等方面對工業副產石膏進行利用;鼓勵在製作再生骨料、環境治理等方面對建築垃圾進行利用。
第二節 強化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風險管控
加強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健全應急預案體系,依託放射源專項檢查行動和核技術利用單位輻射安全管理標準化建設等工作,逐個督促核技術利用單位,不斷健全自身的輻射事故應急預案,強化應急能力建設,不斷提升應急處置水平,進一步落實企業的應急主體責任。最佳化輸變電、廣播電視發射塔等產生電磁輻射的基礎設施環評及“三同時”管理,建設放射源移動監督執法系統,實現現場監督執法信息化、智慧型化,落實通信運營商、鐵塔公司企業主體責任,嚴格執行通信基站環境保護要求。堅持安全第一、質量第一的根本方針,完善全市輻射安全監管體制機制。提升核與輻射安全精細化、專業化監管水平,強化防輻射環境信息共享,形成監管合力。深入推進監管工作規範化建設,規範監管行為。
加大重金屬污染防控力度。根據全省統一安排部署,認真開展重金屬污染整治工作,開展排查摸底,建立全口徑清單,積極開展總量控制,實施總量減排,從源頭上遏制重金屬污染。嚴格按照要求,加強對全市涉重金屬企業的監督管理,核算各單位各類重金屬的排放總量,建立管控清單。督促各單位嚴格按危險廢物規範化管理要求做到安全貯存,安全處置,防止危險廢物進入環境。按照省生態環境廳要求,對全市重點糧食生產區域重金屬污染情況進行核查,排除農田、農產品重金屬污染隱患。加強對新項目尤其是涉及鎘、鉻、鉛、汞和砷等一類重金屬項目的總量控制,在項目選址上嚴格把關,所有涉重企業一律入園入區。防止重金屬項目污染農田和耕地,確保農用地土壤和農產品安全。
嚴格化學物質監管。認真組織摸排危險化學品生產、儲存、使用、經營、運輸和廢棄處置以及涉及危險化學品的物流區、園區、港口、碼頭、機場和城鎮燃氣的使用等各環節、各領域的安全風險。建立危險化學品安全風險分布檔案和電子地圖,建立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資料庫。健全安全監管責任體系,嚴格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強制性國家標準等規定的危險貨物包裝、裝卸、運輸和管理要求,落實各部門、各企業和單位的責任。建立有毒有害物質排放清單資料庫,加強硝酸銨、硝化棉、氰化鈉等高危化學品生產、儲存、使用、經營、運輸和廢棄處置全過程管控。持續開展危險化學品環境與健康風險評估。
加強持久性有機物污染防治。嚴格落實持久性有機物相關履約要求,每年開展全市重點行業企業以及重點污染源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調查,實施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排放單位和排放源環境統計制度。加強對持久性有機物生產、使用以及回收環節的管理。提高重點區域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排放項目環境準入要求,推進排放單位生產技術、處理工藝和設備的升級改造。
加強工業集聚區風險防範。紮實推進仙桃高新區新材料產業園、仙桃高新區何壩化工園、仙桃高新區鈦工業園等3個合格化工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園區風險分級管控和事故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控企業管理平台,實現管控工作高效化。推進全市工業園區環境風險評估和備案工作,加快制定工業園區環境風險防控技術指南。嚴格執行項目準入制度,最佳化園區產業結構與布局,強化環境風險源頭控制。加大園區環境安全監管力度,建立水、氣、土、噪聲等要素全覆蓋的環境監測系統,完善園區風險預警和應急管理體系,嚴格執行園區環境風險和安全隱患排查制度,加強突發事故應急預案和決策支持系統建設。
加強環境健康調查監測評估。結合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土壤污染狀況詳查等工作,增加以滿足環境健康風險管理需求為目的的調查內容,掌握環境污染問題突出且存在較大健康風險的地區、企業清單。對風險地區,開展環境健康風險源和環境總暴露調查,提出環境健康風險防控措施。針對與健康密切相關的污染物來源及其主要環境影響和人群暴露途徑開展監測。同時,開展重點飲用水水源地、涉重區域環境健康風險評估工作。
第三節 完善環境風險防範體系
深入開展環境風險源調查與評估。針對重點區域、流域和行業開展生態隱患和環境風險調查評估,識別主要風險來源,評估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在此基礎上劃定高風險、中風險和低風險區域,採取分區管控措施。加強對全市醫藥化工等企業開展各類重點污染源、危險化學品、危險廢物環境污染隱患的全面排查,督促企業生產設備、治污設施規範建設正常運行,建立健全各項技術規範和標準,修訂完善應急預案、落實應急演練等,對存在環境應急問題的企業,立即督促其進行整改,消除污染隱患,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盲區。
建立全方位的突發環境事件預防和預警體系。建立健全環境風險防範長效管理機制,建立覆蓋面廣的監控系統,加快自動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強化實時監測。加強突發環境事件全過程管理,嚴格源頭防控、深化過程監管、強化事後追責,守住環境風險底線。最佳化產業布局和結構,加強區域開發和項目建設的環境風險評價,嚴把項目準入關,嚴控環境風險。強化企業環境風險物資的預警體系建設,配合建立突發環境事件網路監控平台。探索開展經濟開發區和高新區新材料產業園、何壩化工園、鈦工業園等化工園區以及漢江、通順河、東荊河等重點流域環境風險評價。建立健全與重污染天氣應急處置相適應的統一指揮、綜合協調、科學有序、及時高效的環境應急處置體系,提高大氣重污染預防預警和應急回響能力。
強化飲用水源風險預警。高度重視飲用水源安全,防範飲用水源環境風險,在飲用水源保護區內設定交通警示牌、防撞護欄及事故導流槽、應急池等設施。在主要支流、入湖口、取水口上游或主要風險源下游處設定預警監控斷面,針對上游風險源排放特徵,最佳化設定監控指標和頻次,實施預警監控。建立水源地水質監控預警機制,重點加強對總磷的預警監控。在評估飲用水源地環境風險和開展應急資源調查的基礎上,編制、完善飲用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明確指揮機構和負責人員,細化應急監測、污染處置、人員轉移等措施,提高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加強監測預警和信息公開,強化應急回響,與武漢、天門、潛江等周邊縣市聯合建立流域區域應急聯動。
防範與化解涉環保項目鄰避問題。堅持科學規劃城鎮建設,按照工業園區化、產業集群化、居住城鎮化合理布局,儘量避免居住、工業、產業混搭型規劃建設。嚴格建設項目環評和風險評估工作,在污水處理等重大涉環保項目建設中,充分開展專家可行性論證,廣泛徵求周邊民眾意見和建議,紮實做好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工作。健全政府、企業和公眾多方交流機制,針對評估報告中涉及的不穩定因素和問題,通過宣傳、協商等措施,將不穩定因素化解在項目開工之前,切實做到論證科學、標準嚴格、規劃合理、民眾滿意。
加強輿情監測與分析研判。加強全市涉生態環境輿情動態監測,按照“屬地管理”原則,明確處置程式和責任,建立健全網路輿情快速反應和協調聯動機制,對其中反映較為強烈、集中、敏感問題和突發環境事件信息,第一時間組織收集上報,迅速作出處置。
第四節 加強風險防控與應急能力建設
完善生態環境應急監測體系。加快編制應急監測工作程式,尤其是各類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監測工作程式,規範應急監測工作流程、標準以及崗位職責。加強風險源監測,環境監測部門應對轄區核心技術利用單位、危險品倉儲、重點工業污染事故性排放隱患、飲用水源地事故隱患建立風險源檔案,包含風險源的地理位置、污染物來源、污染物種類及名稱、危險品儲存量、污染物排放量、影響範圍及危害,對於重點風險源應根據各種可能的情況制定詳細的應急監測預案。
提升生態環境應急處置能力。成立應急監測領導小組和各類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監測工作小組,加強應急物資庫建設,合理規劃應急物資庫布局。強化應急監測網路協作,根據環境污染事故發生的地域和特點,積極吸納相關單位成員以及行業性專家共同參加應急監測工作,提高應急隊伍專業化水平。
加強應急處置裝備現代化建設。環境監測部門根據區域經濟水平和實際需要有針對性地配置應急監測儀器、設備。加強監測預警裝備、應急處置與救援裝備等技術創新研究,強化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術在應急處置裝備上的套用,實現應急監測效率的最大化。
第十章 完善體制機制建設,構建現代化生態環境治理體系
第一節 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
嚴格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實行生態文明建設一把手負責制和目標責任制,由黨政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按年度簽訂工作目標責任書,實行年終考核,把生態文明建設成效列入工作業績考核內容之中。把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項任務落實到各鄉鎮和各部門,不斷地對各項考核指標進行動態的監測,進行年度考核評比,評估規劃的實施成效,獎懲兌現,充分調動責任部門的工作積極性。
落實離任審計。建立主要領導者對自然資源資產損益情況的離任審計制度。地方行政領導在任期結束時須進行自然資源資產損益情況的審計,評估其任期內自然資源資產的增(減)值情況。針對考核和審計結果,將其分為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個等級,明確規定各等級對應的責任,形成嚴厲的倒逼機制,推動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第三節 加強環境治理監管體系建設
深化雙垂改革和機構改革。深化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和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加強隊伍建設,打造生態環保“鐵軍”。深入推進生態環境領域“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實“雙隨機、一公開”環境監管模式。探索建立“恢復性司法實踐+社會化綜合治理”審判結果執行機制。加強政務誠信建設,完善企業環保信用評價制度,完善排污單位黑名單制度。
深化生態環境領域“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進一步精簡事項,最佳化流程,提升效率,切實幫助解決企業實際困難,促進企業綠色發展。完善市場準入機制,深化環評審批改革,簡化中小企業環評手續,最佳化環評分類管理名錄,強化事中事後監管,同時注重加強項目環評審批指導,持續最佳化營商環境。全面推進排污許可制度改革,完成排污許可證核發工作任務。加強法治規範,認真落實環境行政處罰自由裁量規則和基準,規範環境執法行為,嚴防“一刀切”等損害企業利益行為發生。
加強環境政務誠信建設。建立環境保護和治理任務目標公開承諾制度;建立健全環境保護領域政務信用評價體系,將環境保護履職承諾和工作落實情況作為政務誠信評價的重要內容。完善企業環保信用評價制度,推進企業環境信用記錄黑名單制度。實施能效和環保“領跑者”制度,樹立環保標桿,採取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給予“綠色企業、綠色工廠”等獎勵措施激勵企業實現更高的環保目標。在行政許可、公共採購、評先創優、金融支持、資質等級評定等工作中,根據企業環境信用狀況予以優選或限制。
加強環境監測能力建設。著力加強環境監測能力的建設,一方面推進建設環境監控監測中心,打造成為集環境監測、環境預警、應急管理、監測科研、科普教育為一體的環境監測監控中心,提升仙桃市水、氣、土生態環境預測預警、風險防控和應對能力水平。另一方面著重提升相關人員的執法監管能力,採取崗前培訓、外出培訓、站內培訓等多種形式進行多方面培訓,不斷提高監測人員業務能力,提高監測水平,做好環境監測規範化建設。
加強大氣環境監測網路建設。有序推進仙桃市格線化空氣品質監測微站建設,實現常規污染物及常規氣象參數的實時監測,覆蓋工業源、揚塵源、移動源、生活源等多種大氣污染源項,實時監控區域主要污染物動態變化情況,快速捕捉異常排放行為,做到實時預警,精準治污。在全市重點工業園區配套建設集多功能為一體的固定式VOCs監測站,構建VOCs線上監控網路。建設固定式機動車遙感監測設備,覆蓋高排放車輛通行的主要道口,重點篩查柴油車和高排放汽油車,並實現國家、省級、市級三級聯網,構建機動車“天地車人”一體化監控網路。
加強水環境監測網路建設。加快仙桃市轄區內石剅、鄭場游潭村、姚嘴王嶺村等水質自動監測站基礎設施升級改造;積極推進市控斷面、鄉鎮與鄉鎮跨界斷面及重點支流入河口、重點管控單元等水質自動監測站建設;加強對源頭水、飲用水水源地、地下水、重大環境風險源下游等環境敏感斷面的監測,逐步補充主要江河、農村水環境等監測斷面。
加強土壤與地下水環境監測網路建設。建立以耕地、飲用水水源地和污染地塊等為重點的土壤環境監測網路。銜接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制定各級地下水環境監測網建設方案。運用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先進技術手段,建立“天地空”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的仙桃市生態環境監測網路。
第四節 健全環境治理市場機制
規範環境治理市場。構建公開透明、規範有序的環境治理市場,打破地區、行業壁壘,對各類所有制企業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各類市場主體;落實各類主體責任,提高市場主體和公眾參與的積極性。規範市場秩序,減少惡性競爭,防止惡意低價中標,形成統一、公平、透明、規範的市場環境。
創新環境治理模式。加大環保產業培育力度,推進環境污染向“市場化、專業化、產業化”第三方治理髮展。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費+第三方治理”等機制,鼓勵第三方治理單位提供包括環境污染問題診斷、污染治理方案編制、污染物排放監測、環境污染治理設施建設、運營及維護等活動在內的環境綜合服務。鼓勵研發和推廣環境污染治理新技術新工藝,降低第三方治理成本。以工業園區等工業集聚區為突破口,鼓勵引入第三方治理單位,對區內企業污水、固體廢棄物等進行一體化集中治理。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環保管家等環境治理模式。
統籌推進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推動自然資源資產產權確認,探索構建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機制,實現重點領域和重要生態區域的生態補償機制與政策全覆蓋。推進生態補償試點、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試點。深入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研究生態損害賠償訴訟配套制度。推進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實施,統籌劃定落實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等空間管控邊界。探索制定用地準入、生態準入條件和技術標準,強化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對國土空間實施統一管控。
第五節 構建全面環保行動體系
倡導低碳生活。在市內全面推行綠色低碳生活、消費方式。強化公民環境意識,推動形成節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遵循限塑令、積極踐行光碟行動。倡導居民使用綠色產品,參與綠色志願服務,引導居民樹立綠色增長、共建共享的理念,使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綠色居住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出行、綠色商場、綠色建築等創建行動,廣泛宣傳推廣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建立完善綠色生活的相關政策和管理制度,推動綠色消費,促進綠色發展。
營造寧靜和諧的生活環境。嚴格建設項目噪聲管理,落實建設項目噪聲環境影響評價及“三同時”制度。加強建築施工噪聲和社會生活噪聲監管,完善高架路、快速路等交通幹線隔聲屏障等降噪措施。加快完成城市聲環境功能區噪聲自動監測系統安裝工作。開展聲環境質量監測點位最佳化調整,加強城市區域聲環境質量、道路交通噪聲、城市功能區聲環境質量例行監測與評價。到2025年,實現全市建成區噪聲自動監測全覆蓋。
鼓勵公眾參與。強化社會公眾監督,建立公眾參與環境管理決策的有效渠道和合理機制,鼓勵公眾對政府環保工作、企業排污行為進行監督。保障公眾環境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表達權,暢通公眾投訴渠道。設立環保綠色線路、打造環保志願者隊伍、籌建環保慈善公益基金,多渠道、多主體、多手段引領公眾參與環保治理,呈現以“1+X”為主要特點的環境保護公眾參與新模式。
加強宣傳教育。推動仙桃市生態環保宣教基礎能力建設,建立新聞資料檔案室、宣教教育圖書資料室、聲像資料檔案室、視頻資料編輯室、多媒體電化教室等。到2025年,建成比較完善的生態環境宣傳教育網路,形成一支和生態環境保護形勢相適應的生態環境宣傳教育隊伍。同時推進生態環境宣傳教育工作。
第六節 深入推進環境治理能力建設
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鎮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水平,加大老城區雨污分流改造力度,強化配套管網建設,完善鄉鎮污水收集體系與污水處理廠運行管理。對污水處理設施產生的污泥進行穩定化、無害化和資源化處理處置。統籌區域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設施、場所建設布局,強化危險廢物、電子廢物全過程管理。最佳化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能力,推動現有處置能力擴能提質,增強醫療廢物集中及應急處置能力,健全醫療廢物收集轉運處置體系。
提高生態環境監測預警能力。構建環境質量、污染源和生態狀況監測全覆蓋的生態環境監測網路。強化漢江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區域環境應急物資儲備庫建設、化工園區環境風險預警體系建設、固體廢物和危險化學品信息化智慧監管,提升全市環境風險預測預警能力。加強生物安全防控體系建設,提升突發環境事件的應對能力。推進生態環境監測自動化、標準化、信息化建設。
第十一章 保障措施
第一節 組織領導
仙桃市人民政府主要領導是生態環境保護第一責任人,對本行政區域的生態環境質量負總責,做到重要工作親自部署、重大問題親自過問、重要環節親自協調、重要案件親自督辦,加快形成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其他領導配合抓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格局。建立高位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體系,推進工作計畫、督辦和檢查考核常態化。將規劃執行情況作為地方政府領導幹部綜合評價的重要內容,制定生態環境保護年度計畫,加大落實力度,確保規劃全面實施。各相關部門充分重視規劃體系目標任務的落實和實施,堅決擔負起生態環境保護的政治責任,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按照本規劃和各專項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和工作要求,制定實施方案,細化分解到本部門和單位年度工作計畫中。市生態環境局加強統一指導、協調和監督,及時向市人民政府匯報工作進展。
第二節 責任分工
明確規劃目標責任。建立健全職責清晰、分工合理的環境保護責任體系。將規劃實施與生態文明建設緊密結合,把規劃目標、約束性指標、任務、措施和重點工程納入本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制定並公布環境保護重點任務和年度目標。
加強部門協同配合。各職能部門應強化大局意識、責任意識,管發展必須管環保,管生產必須管環保,認真研究制定實施方案,加強協同配合,落實環境保護“一崗雙責”,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共同推進規劃實施。市人大要把《規劃》落實情況作為重點工作領域,定期聽取並審議《規劃》落實情況報告。紀委監委強化規劃落實的監督檢查和效能監察。市委、市政府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落實情況納入重大事項督查範圍,加強日常督查和重點督查。
第三節 監督考核
建立本規劃實施評估考核機制,對本規劃確定的目標指標、主要任務、重大舉措和重大工程落實情況進行及時評估總結。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制定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導向的地區發展評價和考核制度,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目標體系、考核辦法和獎懲機制,考核結果作為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獎懲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據。實施最嚴格的考核問責,完善領導幹部任期生態環境保護問責制和終身追究制,對造成重大環境污染或生態破壞事件的,嚴肅查處,依法追究相關地方、單位及人員的責任。
第四節 公眾參與
強化信息公開,動員全面參與。健全政府環境信息公開機制,依法公開規劃實施過程中的環境質量、污染源監管、行政許可、行政處罰等各類環境信息,保障公眾知情權。健全公眾參與制度,在行政許可、法規規章制定、重大政策出台等過程中,廣泛徵求意見建議。暢通12369投訴舉報熱線等渠道,鼓勵公眾監督。充分利用各類媒體加大對生態環境保護政策法規標準的解讀,全面、客觀、及時宣傳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工作進展,回應社會關切,營造同呼吸、共責任、齊努力的濃厚氛圍。
推進形成環保正向合力。引導各級環保類社會組織、環保志願者等形成共同參與規劃實施,形成環境治理的正向合力。多方式、多途徑深入開展生態環境保護科普教育,針對不同客群特點,倡導綠色發展理念,普及環境科學知識,提高公眾環境素養。積極弘揚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鼓勵公眾自覺踐行綠色生活、綠色消費,形成低碳節約、保護環境的社會風尚,提高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
第五節 動態管理
依法開展規劃實施的監督和評估,強化動態管理,確保規劃實施取得實效。加強規劃實施監督考核,定期調度環境質量改善、重點污染物排放、重大工程項目進展情況,在2023年底對規劃執行情況進行中期評估,及時了解規劃實施進展情況,發現並解決相關問題,判斷、調整和論證規劃實施的後續措施。在2025年底,對規劃執行情況進行終期考核,考核結果向社會公布,並作為考核各相關單位及各級人民政府政績的重要內容。
政策解讀
一、《規劃》編制背景
“十三五”期間,全市生態環境系統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湖北省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要求,貫徹落實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重大決策部署,堅決打好、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全市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6.5%,同比上升8.7%,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標任務;全市地表水優良水體比率達到66.7%,3個國考斷面達標率為100%,4個跨界斷面考核達標率為97.2%,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及農村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均達100%達標;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和氨氮均超額完成“十三五”減排任務。17個鄉鎮污水處理廠均已完成驗收並正式投入運行;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完成了農村黑臭水體排查,實施了一系列的污染整治和生態修復工作。重金屬鉻較2013年下降了16.3%,提前完成了省廳下達的重金屬鉻的削減目標。已修復污染耕地15795畝,安全利用率達100%。全部完成加油站和地下油罐已雙層罐或防滲池改造。實施了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推進農業高效生態化發展,城鄉人居環境持續提升,全市綠化覆蓋率達到38.3%,綠地率達到33.45%,獲批“湖北省森林城市”和“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
“十四五”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大力建設美麗仙桃的重要時期,也是鞏固仙桃市三大攻堅戰成果、推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期。《規劃》科學研判“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面臨形勢,系統部署“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戰略方向、目標任務、重點工程,對促進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根本改善、實現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打造漢江生態經濟帶綠色發展示範區具有重要意義。
二、《規劃》總體考慮
《規劃》的指導思想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紮實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加快建立健全生態文化體系、生態經濟體系、目標責任體系、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生態安全體系;全面最佳化空間開發布局,調整產業布局,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夯實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政治責任,強化問責機制,達到全市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建設美麗仙桃的目標。
在《規劃》編制過程中,總體把握了四個原則:一是堅持生態優先,引導綠色發展。主要是實施綠色發展戰略,紮實推進仙桃市各項生態建設,把生態保護作為城市發展基本任務,維護漢江沿線生態安全。並深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最佳化空間布局,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二是統籌協調,實施精準治污。統籌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統籌陸地與流域生態保護,統籌大氣污染治理與應對氣候變化,統籌城鄉環境治理,統籌地表與地下污染防治,實施系統治理。三是加強法治,強化環境執法。以實施《環境保護法》為核心,加強環境立法、環境執法、環境守法,從硬從嚴,重拳出擊,促進全社會遵紀守法。依靠法律和制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實現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後果嚴懲。四是多管齊下,促進社會共治。強化政府統領、引導和監管責任;激發企業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意識;加強宣傳教育、公眾參與和輿論監督工作,逐步形成政府統領、市場驅動、企業施治、全民參與的環境治理新格局,實現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共贏。
三、《規劃》基本框架和主要內容
《規劃》共設定11章、24項重點指標、6大重點任務、42項重點工程。
(一)目標設定方面。“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目標主要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基礎上,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碧水攻堅戰、淨土持久戰,構建以改善環境質量為導向,監管統一、執法嚴明、多方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到2025年,進一步實現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明顯減少,生態系統穩定性顯著增強,人居環境進一步改善,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為2035年達到“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遠景目標的實現打下堅實基礎。
(二)主要任務方面。一是推進產業經濟綠色低碳發展,積極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產業體系,建立覆蓋全社會的資源能源循環利用體系,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推動綠色低碳發展。鞏固生態文明建設成果,推進生態文明示範創建,力爭2025年底前,創建成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二是深入推進自然生態保護,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突出抓好漢江大保護,實施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修復,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建立完善的“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三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強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推進碳達峰行動,紮實開展“四水”共治,強化源頭防控,推進土壤與地下水污染協同防治,持續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四是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加強農村飲用水安全管護,推進生活污水治理和黑臭水體修復,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全分類,嚴格管控農村面源污染,推進農業生產生態化,改善農村環境質量。五是嚴格管控環境污染風險,加強固體廢物污染防治,積極建設“無廢”城市;強化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風險管控,加強日常環境監測,深化環境應急管理,建立健全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機制,堅決守住生態環境安全底線,努力營造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六是構建現代化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完善區域生態補償與聯防聯治,加強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生態環境監測預警能力,健全環境治理市場機制,倡導綠色低碳生活。
(三)重點工程方面。結合我市“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任務和目標,擬策劃實施藍天工程、碧水工程、淨土工程、固體廢物治理工程、農村環境整治、生態保護與修復、環境風險防範、環保能力建設工程和生態宜居工程等九大項42個生態環境保護項目,計畫投入141.93億元。
(四)保障措施方面。從組織領導機構、落實職責分工、建立評估考核機制、推動社會參與、實施動態管理等五個方面,明確《規劃》實施保障體系。由仙桃市人民政府統一組織規劃的實施,有關部門依法履行職責,按照環境污染防治年度任務要求,認真研究制定實施方案,加強協作配合,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共同推進規劃實施。建立規劃評估考核機制,每年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成效納入政府及有關部門績效考核內容。充分利用各類媒體全面、客觀、及時宣傳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工作進展。引導各環保類社會組織、環保志願者等共同參與規劃實施,形成環境治理的正向合力。定期調度環境質量改善、重點污染物排放、重大工程項目進展情況,在2023年底對規劃執行情況進行中期評估,在2025年底,對規劃執行情況進行終期考核,考核結果向社會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