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翻譯了整箇中國

他翻譯了整箇中國

《他翻譯了整箇中國》是蔚藍文化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范瑋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他翻譯了整箇中國 
  • 作者:范瑋麗
  • 出版時間:2015年11月27日
  • 出版社:蔚藍文化
  • 頁數:320 頁
  • ISBN:9789869205023
  • 裝幀:平裝
  • 原作品:金絲小巷忘年交
內容簡介
為什麼《紅樓夢》的英譯本在台灣會被撕掉著作權頁,刪除譯者名字?為什麼一對在翻譯學界擁有巨大成就的異國夫妻,在中國會遭受到無情的迫害? 一個是才華洋溢的劍橋才子, 一個是為愛生死相隨的英倫情人,一個兩岸讀者都會感到震撼的故事。 以深厚的學養在中英兩種文化之中優遊自得 以 生命深沉地見證了時代的苦難和喜樂 1935年,在一艘繞行於地中海的郵輪上,一位會算命的埃及導遊盧克曼對楊憲益說:「我看到一片水,是地中海,是大西洋;我看到一個英國女郎,在水一方,金髮碧眼,向東方眺望,她正為你而憔悴。」楊憲益怦然而笑。 「你倆尚未相遇,」盧克曼面不改色,繼續用他誦經般的聲音唱誦道,「但是相遇就在不久的將來,探險、獵奇和一系列美妙之事在你們的前方等待……」 果然,二十歲的楊後來在牛津大學莫頓學院遇見了Gladys(戴乃迭),從此展開了兩人高潮迭起的精采人生。Glady...(展開全部) 為什麼《紅樓夢》的英譯本在台灣會被撕掉著作權頁,刪除譯者名字?為什麼一對在翻譯學界擁有巨大成就的異國夫妻,在中國會遭受到無情的迫害? 一個是才華洋溢的劍橋才子, 一個是為愛生死相隨的英倫情人,一個兩岸讀者都會感到震撼的故事。 以深厚的學養在中英兩種文化之中優遊自得 以 生命深沉地見證了時代的苦難和喜樂 1935年,在一艘繞行於地中海的郵輪上,一位會算命的埃及導遊盧克曼對楊憲益說:「我看到一片水,是地中海,是大西洋;我看到一個英國女郎,在水一方,金髮碧眼,向東方眺望,她正為你而憔悴。」楊憲益怦然而笑。 「你倆尚未相遇,」盧克曼面不改色,繼續用他誦經般的聲音唱誦道,「但是相遇就在不久的將來,探險、獵奇和一系列美妙之事在你們的前方等待……」 果然,二十歲的楊後來在牛津大學莫頓學院遇見了Gladys(戴乃迭),從此展開了兩人高潮迭起的精采人生。Gladys為了愛,不顧母親勸阻,跟隨楊憲益來到動盪的中國。他倆是倚天劍與屠龍刀,二人刀劍合體攜手在翻譯事業上交出了令人驚嘆的傲人成績。紅樓夢、資治通鑑、楚辭、儒林外史......一本本經典英譯相繼出版,幅度之廣,質量之佳,在國際間獲得了高度的評價。但這樣一對神仙伴侶卻也被捲入時代悲劇的巨輪中,文革期間,因著莫須有的罪名,兩人先後被捕,系獄四年,受到了種種荒謬的折磨,兒子楊燁也在這一波政治風暴中身心受到重創,最後自殺身亡,成了楊憲益心中永遠的痛。曾經,在1945年8月抗日戰爭結束時,Gladys對未來充滿信心,滿以為一種安定美好的生活指日可待。「楊憲益希望在不久的將來為自己建一個書房;我的夢想還有點遙遠,我想擁有一棟帶著花園的房子,花園裡有我們的孩子們在玩耍。」這么平凡的一個願望,卻是她一生都未能實現的夢。晚年的楊憲益以無比寬容的胸襟,沉痛卻平靜地面對他一路走來的記憶,包括他摯愛的妻子、兒子以及許許多多身邊傑出的友人,「舉世盡從愁里老,此生合在醉中休」老人終歸以睿智理解了整個時代,寧靜豁達,無怨無悔。楊憲益是翻譯家,一生以深厚的學養在中英兩種文化之中優遊自得,而做為一個歷經苦難的近代中國知識分子,他則是在哀樂兩種境域之間,以生命深沉地見證了時代的苦難和喜樂。本書作者范瑋麗在先生晚年有緣親近採訪,紀錄整理了大師豐富的一生,為時代保留了一個巨大的身影。關於楊憲益(1915年1月10日-2009年11月23日) 生於天津,祖籍安徽盱眙(今屬江蘇省淮安市),著名翻譯家、外國文學研究專家、詩人。 出身名門,高祖父楊殿邦曾任清朝漕運總督,父親楊毓璋擔任過天津中國銀行行長。楊是家中獨子,十二三歲時入讀教會學校新學書院,1934年畢業後,跟隨英國教員C.H.B. 朗曼經美國到倫敦求學。 1935年報考牛津大學墨頓學院,成績合格但被推辭錄取,轉至歐洲短期遊歷。 1936年秋入讀牛津,研究古希臘羅馬文學、中古法國文學及英國文學,曾擔任中國學會主席。 1940年回國任重慶大學副教授,1941至1942年任貴州貴陽師範學院英語系主任,1942年至1943年任成都光華大學教授,1943年後在重慶北碚及南京任編譯館編纂。自1953年起,任外文出版社翻譯專家,與夫人戴乃迭翻譯了中國古典小說《魏晉南北朝小說選》、《唐代傳奇選》、《宋明平話小說選》、《聊齋選》、《儒林外史》、《老殘遊記》及《離騷》、《資治通鑑》、《長生殿》、《牡丹亭》、《唐宋詩歌文選》等經典作品。60年代初,楊戴兩人開始翻譯《紅樓夢》,最終於1974年完成並由外文出版社分三卷出版,深獲好評,被譽為西方世界最認可的《紅樓夢》英譯本之一。文革期間,楊戴二人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