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相關傳說,史料記載,
相關傳說
作為唐朝開國皇帝,李淵修建仁智宮,考慮最多的是軍事問題。這是因為,作為政治家,他要平定內亂與外擾,實現全國的統一,坐穩江山。
唐初,由於國家還不穩定,內有徐圓朗、劉黑闥等起義軍群雄割據,外有突厥不斷入侵。這些內外軍事力量又時有聯結,造成局勢動盪不安。特別是北部強悍的突厥不時侵擾關中,嚴重威脅著京城長安的安全。為此,唐高祖李淵親自帶兵布防巡視,並決定在京城附近的幾個咽喉要道擴建和興建軍事要塞與避暑合一的離宮,並很快在邠州(今彬縣一帶)修建了仁智宮,在終南山建立了太極宮。當時,玉華山歸坊州宜君管轄,其北面經常受到突厥勢力的紛擾。那么,唐高祖李淵為什麼會在離京城三百多華里的北面玉華山中建立他的避暑行宮呢?他又是怎么走進玉華山的呢?這裡還有一段膾炙人口的傳說:
唐武德七年(624年)清明時節,李淵、李世民父子帶一支金戈鐵胄的精兵祭掃黃帝陵之後,巡防到玉華山附近,準備返回京城長安,當時還是秦王的李世民命令大將軍尉遲敬德在隊伍前面帶路。可能是尉遲敬德喝多了酒,醉醺醺地爬在馬背上。沒有人指揮的馬是真正的信馬游韁,它走進了玉華山的腹地,走進了蘭芝谷,被眼前的鳳凰山擋住了去路,停了下來。此時,尉遲敬德的酒也醒了大半,他嚇得頭上直冒冷汗,不知所措,等著受罰。秦王李世民見前軍不行,便同軍師徐茂公一起下馬察看地形,徐茂公抱拳對秦王說:“這裡山清水秀,前面那座山,形如鳳凰展翅,真乃天賜福地,是棲鳳藏龍的好地方。況且這條川道土地肥沃,寬闊平展,四周大山環抱,離官道不遠,回京城瞬間即返,實為屯兵養馬、操兵習武的好地方。”秦王一聽,覺得徐茂公說得有道理,不僅沒有責怪尉遲敬德,還重賞了尉遲敬德。後來,李淵父子決定在這裡修建離宮,起名叫仁智宮。
是啊,登上玉華山頂,北望橋山樑障歷歷在目,南視金鎖雄關目窮千里,在這裡修建行宮,既可以避暑乘涼遊樂賞景怡然自得,又能夠在附近部署兵力把守軍事要道遏制來犯之敵。居中可以遏制子午嶺這一制高點,向東能夠扼守經由坊州、鄜州(今陝西省富縣)的南北大道,向西可以應援慶州、涇州方面,正好謀和了李淵“奮邊防,合內外之心;營行宮,兼自然之趣”的意圖。因此,仁智宮是當時朝廷抵禦突厥進犯關中的軍事指揮中心。
如今,我們還得感謝這匹可能立下赫赫戰功的無名馬,是它讓大唐開國皇帝巡幸此地,並在此修建離宮,從而揭開了玉華山神秘的面紗。
史料記載
李淵聞變震驚,立即派司農卿宇文穎飛騎傳召楊文乾。而宇文穎素與李元吉交情深厚,暗中將此事密告李元吉。元吉大驚,密令宇文穎飛告楊文乾。楊文幹得到急訊後,搶先下手在慶州起兵,襲陷寧州,驅掠吏民。李淵又急發手詔,命太子李建成速來仁智宮。太子一見到手詔,知道事情敗露,嚇得顫作一團,一時不知所措。就在這緊急關頭,一方面,太子舍人徐師謨極力主張建成立即據城起兵;另一方面,詹事主簿趙弘智則力主並規勸太子速赴仁智宮晉見父皇謝罪求恕。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李建成聽從趙弘智的忠告,從長安出發趕往玉華山仁智宮,在距離仁智宮不到60華里的地方,將隨從的大部分將士留下,僅僅帶了十多騎人馬惶惶不安地向玉華山馳去。
到仁智宮後,李建成一見父皇,便跪倒伏地大哭,奮身自擲認罪求恕,幾乎悔不欲生。但是李淵的怒氣仍不見有稍微消解,當晚就將太子扣押在軍帳,派殿中監陳福嚴加看管,只供給他粗食麥飯充飢。又因楊文乾據守的慶、寧二州距玉華山不遠,李淵害怕楊文乾偷襲,便當夜帶領宿衛將士南行幾十里潛避在鳳凰山外。隨後又有東宮官屬將卒相繼趕來護駕,以30人為一隊,分守在帝帳的四周。
第二天上午,李淵一回到仁智宮,就先令武衛將軍錢九隴和靈州都督億師道火速合剿楊文乾,隨後又同次子李世民商議大事。李世民安慰父王說:“楊文乾不過是個無能小子,地方官兵就可擒拿。即使他跑了,只需派一員戰將就能抓住他。”可李淵仍很焦慮地說:“並非如此簡單!這件事牽連著太子,恐怕回響的人多,還得你親自去一趟,成功後朕立你為太子。”還說,我不能效仿隋文帝殺戮自己的親兒子,但可以將建成封為蜀王。蜀兵脆弱,將來建成若能聽從你,你就應當原諒他。如果不能聽從,你討伐時也會容易些。李世民聽後,暗暗高興,便帶兵前往寧州平叛。
秦王到達寧州,叛軍亂做一團,還未等秦王起兵圍剿,楊文乾就被手下人處死,叛軍投降了秦王。秦王抓獲了告密的宇文穎,勝利班師。
然而,當李世民討平楊文乾勝利歸來後,李淵卻並未兌現當初的承諾,而是允準了齊王李元吉和幾位皇妃為太子的說情,聽信了大臣封德彝為維護太子所造的輿論,遂改變主意,仍將皇太子李建成放回長安,令其居守京城。據說,當初李淵在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謀略,李淵曾答應事成之後立李世民為太子,但後來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淵卻出爾反爾,猶豫不決,使李世民沒有得到應有的名分。這一次,對於這件宮廷兵變之事,李淵只是輕描淡寫地說成是皇子間的不和而已,卻將太子身邊的幾個官員流配邊關。就這樣,曾經轟動一時的仁智宮扣押太子事件便這樣不了了之。不久,李淵也從仁智宮起駕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