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國學經典文庫

馬肇基主編的《國學經典(圖文珍藏版共4冊)》講述中華之國學,乃中華民族共同的血脈和靈魂,是連線炎黃子孫的文化之橋,心靈之橋,血脈之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此乃中華國學之宗旨。國學之研讀,可升華思想,《國學經典(圖文珍藏版共4冊)》可開啟智慧,如醍醐灌頂。

基本介紹

  • 書名:國學經典/國學經典文庫
  • 出版社:線裝書局
  • 頁數:1792頁
  • 開本:16
  • 定價:598.00
  • 作者:馬肇基
  • 出版日期:2012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2006119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閱讀馬肇基主編的《國學經典(圖文珍藏版共4冊)》,讀者可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形成關於國學的較為全面的概念;有志於深入研究者,亦可通過本書探尋進入國學殿堂之門徑。我們希望在您閱讀此書之後,能激發起您對中華文化經典之作的閱讀激情,“多識前言往行,以自蓄其德”,我們也希望借著偉大思想家和文學家的指引,提升我們生命的內涵。

圖書目錄

經學經典
導讀
論語
學而第一
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長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鄉黨第十
先進第十一
顏淵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憲問第十四
衛靈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陽貨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張第十九
堯日第二十
孟子
梁惠王上
梁惠王下
公孫丑上
滕文公上
離婁上
萬章上
告子上
史學經典
導讀
史記
本紀
世家
資治通鑑
秦紀
漢紀
晉紀
隋紀
唐紀
子學經典
導讀
荀子
勸學
修身
非相
王制
天論
禮論
性惡
墨子
親士
修身
所染
法儀
七患
尚賢上
尚同上
兼愛中
非攻上
節用上
公輸
詩詞經典
導讀
唐詩
五言古詩
五古樂府
七言古詩
七古樂府
五言律詩
七言律詩
五言絕句
五絕樂府
七言絕句
七絕樂府
宋詞
兵學經典
導讀
孫子兵法
第一章 始計篇
第二章 作戰篇
第三章 謀攻篇
第四章 軍形篇
第五章 兵勢篇
第六章 虛實篇
第七章 軍爭篇
第八章 九變篇
第九章 行軍篇
第十章 地形篇
第十一章 九地篇
第十二章 火攻篇
第十三章 用間篇
三十六計
原序
第一套勝戰計
第二套敵戰計
第三套攻戰計
第四套混戰計
第五套並戰計
第六套敗戰計
道學經典
導讀
老子
上藩
莊子
內篇
外篇
雜篇
蒙學經典
導讀
三字經
百家姓
千字文
弟子規
禪宗經典
導讀
金剛經
心經
醫學經典
導讀
黃帝內經
素問
靈樞
本草綱目
本草序例
百病諸治
水部
火部
金石部
草部
谷部
菜部
果部
虫部
鱗部
介部
禽部
獸部
人部
處世經典
導讀
菜根譚
第一篇 談道篇
第二篇 問學篇
第三篇 修身篇
第四篇 齊家篇
第五篇 待人篇
第六篇 處世篇
第七篇 體物篇
第八篇 評議篇
第九篇 勸喻篇
圍爐夜話
第一篇 談道篇
第二篇 窮理篇
第三篇 為學篇
第四篇 修身篇
第五篇 性情篇
第六篇 交友篇
第七篇 齊家篇
第八篇 教子篇
第九篇 知人篇
第十篇 論世篇
第十一篇 待人篇
第十二篇 處世篇
民俗經典
導讀
推背圖
奇門遁甲
資政經典
導讀
貞觀政要
君道篇 第一
政體篇 第二
任賢篇 第三
求諫篇 第四
納諫篇 第五
君臣鑑戒篇 第六
擇官篇 第七
封建篇 第八
太子諸王定分篇 第九
尊敬師傅篇 第十
教戒太子諸王篇 第十一
規諫太子篇 第十二
仁義篇 第十三
忠義篇 第十四
孝友篇 第十五
公平篇 第十六
誠信篇 第十七
儉約篇 第十八
謙讓篇 第十九
仁惻篇 第二十
慎所好篇 第二十一
慎言語篇 第二十二
杜讒邪篇 第二十三
悔過篇 第二十四
奢縱篇 第二十五
貪鄙篇 第二十六
崇儒學篇 第二十七
文史篇 第二十八
禮樂篇 第二十九
務農篇 第三十
刑法篇 第三十一
赦令篇 第三十二
貢賦篇 第三十三
辯興亡篇 第三十四
征伐篇 第三十五
安邊篇 第三十六
行幸篇 第三十七
畋獵篇 第三十八
災祥篇 第三十九
慎終篇 第四十

文摘

唐紀
玄武門之變
【題解】
唐朝的建立和平定天下依靠了李淵父子的同心協力,進行得非常順利。但是短短几年時間,因為繼承問題,皇室內部就起了極大的衝突。衝突的一方是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另一方則是立下赫赫戰功的秦王李世民。他們各自擁有自己的官屬和軍事力量,暗中招兵買馬,籠絡人心。隨著天下局勢的穩定,到武德六七年以後,雙方的關係勢成水火,越來越緊張。
從《通鑑》的記載來看,高祖李淵的態度經常會在兩邊搖擺,由於太子一方爭取到了後宮的支持,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李淵越來越傾向於太子。在數度暗算失敗以後,李建成、李元吉分散秦王的屬下,削奪他的兵權,準備尋找時機除掉秦王。
李世民的態度則一直暖昧不明,他和對手一樣,也在暗中擴大自身實力,甚至收買對方心腹手下,可是表面的態度始終容忍退讓。在對方的步步緊逼和秦府忠心下屬的勸諫之下,公元626年6月,秦王發動兵變,一舉除掉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事情發生在皇宮北面的玄武門,所以被後世稱為“玄武門之變”。
事變的結果是李世民大獲全勝,很快掌握了政權。
司馬光在最後的評論中指出,從太原起兵開始,李世民是李唐皇室真正的締造者,所以在唐高祖立長的時候就埋下了禍根。換言之,這也是李世民為發動政變辯護的最主要的理論依據。事實上,這也是唐代修史以來一貫的思路,但是這一觀點近年來遭到部分史家的質疑,考慮到貞觀以後對於史書的修正,關於如何評價秦王和太子甚至是李淵,在唐朝建立過程中的作用還需要進一步的分析。
【原文】初,齊王元吉勸太子建成除秦王世民④。日:“當為兄手刃之!”世民從上幸元吉第。元吉伏護軍宇文寶於寢內②,欲刺世民;建成性頗仁厚。遽止之。元吉慍日…:“為兄計耳。於我何有!”
【注釋】①齊王元吉勸太子建成除秦王世民:唐高祖李淵四子,長子建成,次子世民,三子早逝,四子元吉。建成被立為太子,和齊王元吉關係友善。②護軍:唐初秦王府和齊王府各置左右六府護軍,武職。③慍:含怒,生氣。
【譯文】 當初,齊王李元吉曾經勸太子李建成除掉秦王李世民,他說:“我定當為兄長親手殺掉他!”李世民跟高祖李淵駕臨元吉府第,李元吉派護軍宇文寶埋伏在臥室里,想趁機刺殺李世民;李建成為人仁厚,馬上阻止了他。李元吉發怒,說:“這都是為兄長打算罷了,又關我什麼事呢!”
【原文】 建成擅募長安及四方驍勇二千餘人為東宮衛士。分屯左、右長林④,號長林兵。又密使右虞侯率可達志從燕王李藝發幽州突騎三百②,置東宮諸坊@,欲以補東宮長上④,為人所告。上召建成責之,流可達志於嵩州④。
【注釋】①屯:駐軍防守。左、右長林:長林門,太極宮東宮的官門。②右虞侯:東宮官屬,掌警衛伺查。突騎:精銳騎兵。③坊:官署。④長上:武官名。唐時九品,其職為守邊和宿衛宮禁。⑤膂州:今四川西昌地區。
【譯文】 太子李建成擅自招募了長安和各地的驍勇之士二千餘人為東宮衛士,分別駐守在左、右長林門,稱為長林兵。又秘密地派了右虞侯率可達志從燕王李藝那裡徵發的幽州三百精銳騎兵,安置在東宮諸坊,想將這些騎兵補充東宮長上,被人告發。高祖責備李建成,將可達志流放到崔嵩州。
【原文】楊文斡嘗宿衛東宮,建成與之親厚,私使募壯士送長安。上將幸仁智宮。命建成居守,世民、元吉皆從。建成使元吉就圖世民①,日:“安危之計。決在今歲!”又使郎將爾朱煥、校尉橋公山以甲遺文斡②。二人至豳州@,上變,告太子使文斡舉兵。使表里相應;又有寧州人杜鳳舉亦詣宮言狀④。上怒,托他事,手詔召建成,令詣行在⑤。建成懼。不敢赴。太子舍人徐師薔勸之據城舉兵⑨;詹事主簿趙弘智勸之貶損車服④,屏從者,詣上謝罪,建成乃詣仁智宮。未至六十里,悉留其官屬於毛鴻賓堡⑧,以十餘騎往見上,叩頭謝罪,奮身自擲⑨,幾至於絕。上怒不解,是夜,置之幕下,飼以麥飯。使殿中監陳福防守④,遣司農卿字文穎馳召文斡⑩。穎至慶州⑩。以情告之,文斡遂舉兵反。上遣左武衛將軍錢九隴與靈州都督楊師道擊之⑧。
【注釋】①圖:圖謀。②郎將:武官名。秦置,主宿衛、車騎。校尉:為武散官低品官號。③豳州:今陝西彬縣。④寧州:今甘肅寧縣。⑤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⑥太子舍人:東官屬官,掌文書。⑦詹事主簿:東宮屬官,類似於秘書官。⑧毛鴻賓堡:今陝西淳化西。⑨奮身自擲:以頭碰地,表示自責之意。⑩殿中監:殿中省長官,多以皇帝之親戚、貴臣擔任,掌管皇帝生活起居之事。⑩司農卿:官名,掌國家倉廩。⑧慶州:今甘肅慶陽。⑩左武衛將軍:唐代十二衛中之一。靈州:治所在今寧夏靈武。都督:軍事長官。
【譯文】 楊文斡曾經擔任東宮侍衛,李建成和他關係親厚,悄悄地派他招募壯士送到長安。高祖將往仁智宮,命李建成留守長安,李世民、李元吉隨駕。李建成讓李元吉圖謀除去李世民,說:“安危之計,就決定在今年了!”又派郎將爾朱煥、校尉橋公山將盔甲送給楊文斡。二人到了豳州,就向皇帝稟報了太子的圖謀,告發太子派楊文斡起兵,和太子內外呼應;又有寧州人杜風舉也到仁智宮舉報太子的事。高祖大怒,藉口別的事,下手詔召見李建成,讓他到仁智宮來。李建成害怕,不敢去。太子舍人徐師菩勸他乾脆占據長安城起兵;詹事主簿趙弘智則勸他不用車馬,貶損服飾,不帶隨從,單獨進見皇帝謝罪;於是李建成趕去仁智宮。還沒走到六十里,太子就將官屬全部留在毛鴻賓堡,只帶了十餘人騎馬去見皇帝,向皇帝磕頭請罪,拚命磕頭表自責之意,幾乎要沒命了。高祖怒氣不消,當夜,將太子安頓在幕下,供應粗糙的麥飯,派殿中監陳福防守,又派司農卿宇文穎馳召楊文斡。宇文穎到了慶州,將太子的情況告訴了他,楊文斡就起兵造反。高祖派左武衛將軍錢九隴與靈州都督楊師道迎戰。
【原文】 甲子,上召秦王世民謀之,世民日:“文斡豎子。敢為狂逆,計府僚已應擒戮;若不爾,正應遣一將討之耳。”上日:“不然。文斡事連建成,恐應之者眾。汝宜自行,還。立汝為太子。吾不能效隋文帝自誅其子,當封建成為蜀王。蜀兵脆弱。他日苟能事汝,汝宜全之;不能事汝,汝取之易耳!”
【譯文】 甲子,高祖召秦王李世民商議楊文斡叛亂之事,李世民說:“楊文斡這小子,竟然敢犯下這樣狂妄謀逆的事,想來他手下的屬員應當已經將他捉拿或是殺死了;如果不是這樣,那么朝廷就應該派一員將領討伐他。”高祖說:“不是這樣的。楊文斡的事牽連著建成,恐怕回響的人很多。你應該自己出征討伐,得勝回朝,我就立你做太子。我不能效法隋文帝誅殺其子,到時候封建成為蜀王。蜀兵脆弱不善征戰,這樣的話,將來他要是能夠忠心事你為主,你就應當保全他;如果他做不到忠心事你為主,你也容易制服他。”
【原文】 上以仁智宮在山中,恐盜兵猝發,夜,帥宿衛南出山外,行數十里,東宮官屬將卒繼至者,皆令三十人為隊,分兵圍守之。明日,復還仁智宮。
【譯文】 高祖因為仁智宮地處山中,擔心有叛軍猝然發難,夜裡率宿衛向南走出山外,行進了幾十里。東宮官屬和將卒相繼跟來的,一律編為三十人一隊,分兵包圍起來看守。第二天,高祖再回到仁智宮。
【原文】 世民既行。元吉與妃嬪更迭為建成請,封德彝復為之營解於外①。上意遂變,復遣建成還京師居守。惟責以兄弟不睦,歸罪於太子中允王珪、左衛率韋挺、天策兵曹參軍杜淹②,並流於裔州。挺,沖之子也。初,洛陽既平,杜淹久不得調,欲求事建成。房玄齡以淹多狡數,恐其教導建成,益為世民不利,乃言於世民,引入天策府。
【注釋】①營解:營救。②太子中允:東官屬官。王矽:貞觀名臣。天策兵曹參軍:秦王的天策上將府屬官。
【譯文】 李世民出征以後,李元吉與後宮妃嬪都相繼為李建成求情,封德彝又在外面營救他,高祖的想法就改變了,重新派李建成返回長安留守。只是責備他與兄弟不和,歸罪於太子中允王珪、左衛率韋挺、天策兵曹參軍杜淹,將他們流放到膂州。韋挺是韋沖之子。起初,洛陽平定以後,杜淹很久都不得調任,想侍奉李建成。房玄齡認為杜淹狡猾多計,擔心他教唆李建成,對李世民更加不利,於是就向李世民進言,將杜淹引人天策府。
【原文】 上校獵城南,太子、秦、齊王皆從,上命三子馳射角勝④。建成有胡馬,肥壯而喜蹶②,以授世民日:“此馬甚駿,能超數丈澗③。弟善騎,試乘之。”世民乘以逐鹿,馬蹶,世民躍立於數步之外,馬起,復乘之,如是者三,顧謂字文士及日:“彼欲以此見殺,死生有命,庸何傷乎?”建成聞之,因令妃嬪譖之於上日④:“秦王自言,我有天命,方為天下主,豈有浪死⑤!”上大怒,先召建成、元吉,然後召世民人,責之日:“天子自有天命,非智力可求;汝求之一何急邪!”世民免冠頓首,請下法司案驗。上怒不解,會有司奏突厥入寇,上乃改容,勞勉世民,命之冠帶,與謀突厥。閏月,己未,詔世民、元吉將兵出豳州以御突厥,上餞之於蘭池⑥。上每有寇盜,輒命世民討之,事平之後,猜嫌益甚。
【注釋】①角勝:爭勝負。②蹶:顛覆。③超:越過。澗:山間流水的溝。④譖:無中生有地說人壞話。⑤浪死:徒然死去,白白送死。⑥蘭池:在今陝西成陽東。
【譯文】 高祖到城南打獵,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齊王李元吉都跟隨在旁,高祖下令三人比賽騎射以決勝負。李建成有匹胡馬,肥壯但喜歡將人甩下來,李建成將這匹馬交給李世民說:“這馬很神駿,能躍過數丈寬的水溝。二弟善騎,試著騎騎看。”李世民騎馬逐鹿,馬顛覆人,李世民一躍而起,躍出幾步遠站穩,等馬安靜下來,再騎上去,這樣好幾次,李世民回頭對宇文士及說:“他們想用這種方法來殺我,可是死生有命,又怎么能傷害到我呢?”李建成聽說了,就讓妃嬪對高祖說他的壞話:“秦王自己說,我有天命,將來要成為天下之主,怎么會就這樣白白死去?”高祖大怒,先召見李建成、李元吉,然後召李世民進見,責備他說:“天子自有天命,不是靠智慧和勇武就可以求來的;你也未免太著急了吧!”李世民摘去帽子磕頭謝罪,自請將此事交付法司調查。高祖仍然怒氣不止,正在此時有司上奏突厥入侵,高祖這才換了臉色,安慰勉勵李世民,讓他重新戴好帽子,和他商量突厥的事。閏月己未,下詔讓李世民、李元吉帶兵出豳州抵禦突厥,高祖在蘭池為他們餞行。每每有戰事,高祖就讓李世民出征,事平之後,對李世民的猜忌就更加厲害。P306-309

序言

從春秋戰國諸子並起,中國歷史上雖然朝代興替,世事滄桑,但中華文化卻如江河行地,日月經天,國學經典是使中華文明屹立於人類文明史的明證。無論過去還是現在,無論新舊文化怎樣激烈地碰撞,無論東西方文明怎樣相互融合滲透,面對浩如煙海的國學經典,我們都無法漠視和背叛,因為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身份標誌。在當今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溝通與交流,促使著我們尋找自己的民族之根和文化源頭,“國學熱”現象無不是今人對於傳統文化的反思與正視。於今而言,正是需要我們對傳統文化在當今中國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重新定位的時刻。
文化,民族之本。國學,文化之基。讀國學經典,感受先賢之睿智,體悟民族之精髓。閱讀國學經典不僅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更能從中學會為人處世的道理,讓我們懂得社會倫理道德,學會尊重他人、培養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等處世態度。這對人生成長和事業成功,無疑至關重要。
總之,國學經典中蘊藏著中國五千年歷史的智慧精髓,作為我們的歷史和文化的基礎,它構成了我們精神生長的客觀環境,我們早已成為了它的受益者。但是國學經典浩如煙海,任取一端,即便是窮盡畢生精力,也不過是略窺其梗概而已。要將這么.悠久而繁複的文化內容,提綱挈領地做一個簡明的介紹,真是談何容易!我們深知要編好這樣一套叢書的種種艱辛。但我們依然不揣淺陋,知難而上,編輯了本套《國學經典》。
本套叢書是我們精心選編的中國文化典籍中的精粹之作,薈萃百家,包羅萬象,充分體現“國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優秀傳統文化的總稱”。閱讀本書,讀者可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形成關於國學的較為全面的概念;有志於深入研究者,亦可通過本書探尋進入國學殿堂之門徑。我們希望在您閱讀此書之後,能激發起您對中華文化經典之作的閱讀激情,“多識前言往行,以自蓄其德”,我們也希望借著偉大思想家和文學家的指引,提升我們生命的內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