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心與仁政:孟子》是2014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袁曉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仁心與仁政:孟子
- 作者:袁曉晶
-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7月1日
- 頁數:122 頁
- 開本:16 開
- ISBN:9787534847646
- 語種:簡體中文
《仁心與仁政:孟子》是2014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袁曉晶。
《仁心與仁政:孟子》是2014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袁曉晶。內容簡介《仁心與仁政:孟子》內容簡介:“週遊”是春秋以來土階層投身社會最常見的途徑。孟子從中年開始週遊列圍,遇諸侯公爵無數,與當時各派思想家辯論。晚...
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代表作《魚我所欲也》已編入國中語文教科書中,《寡人之於國也》編入高中語文教科書中。政治上,孟子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學說上,他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對儒術...
《孟子》一書共七篇,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彙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遊說諸侯等內容,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共同編撰而成。《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
同時,孟子的“仁學”,又多從心性入手,他用“不忍人之心”或“惻隱之心”解釋“仁”,認為“仁”的品質是人生而具有,道德教育的目的無非是恢復人本有的仁心。將這種“不忍人之心”運用在政治上,就會施行“不忍人之政”。主要影響 正是因為孔孟這種仁者愛人的思想,使得“仁政”成為中國古代開明政治的追求。...
第五章 以德治國,施行仁政 一“王道”與“霸道”二、仁心與仁政 三、以德服人,得道多助 四、當今天下人君都有殺人癖 五、仁者無敵於天卜 六、仁政的具體措施 七、孟子指導滕文公治理膝國 八、孟子弓舊齊宣王施行仁政 第六章 仕途進退,君臣關係 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二、什麼情況下可以...
孟子部分十個單元分別為:一位鐵肩擔道義的君子、我是誰?人性與抉擇、發現生命的太陽、勇氣與道德、孤獨的戰士、扛起傳統向前走、仁心與仁政、王道的開展、聖人氣象—生命的理想。《大學》與《中庸》內容包括:概說、人文教養的願景、修己治人的步驟、誠意與絜矩之道、實現真我的藍圖、圓滿人格的動力。閱讀本書有...
孟子曰:「離婁①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②,不能成方圓;師曠③之聰,不以六律④,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聞⑤,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於後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詩云:『不愆⑥不忘,率⑦由舊章。』遵先王之法...
行仁政的人人人嚮往/47 小人主宰不了世事發展/49 卷三 公孫丑(上)本卷著重闡述了“四端說”和“浩然正氣說”。孟子認為,仁政的基礎在於“仁心”。為政者所以應該施行仁政,就在於“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還進一步地論證了“不忍人之心”的產生和形成,他...
第一講 孟子生平 家世與母教 師承 出仕和遊歷 晚年著述講 學及其主要貢獻 孟子學說的歷史命運 第二講 其書 《孟子》的成書 歷代主要註疏和研究 第三講 民為國本 民為貴,君為輕 治國之策仁義而已 與民同樂 保民養民 得民心者得天下 君和臣的辯證關係 第四講 仁政 仁心治政 法先王治國方策 制民之產...
五、王道與仁政——走向符合人性的理想社會的治國方略/60 宣傳王道,反對霸道——由“仁心”推出“仁政”——從經濟措施人手改善民眾生活——禮義教化與精神文明建設——“民貴君輕”與民 主政治的理念 寫作賞析 一、文體與章法/74 對《論語》語錄體散文的發展——靈活的章法,高妙的行文——該簡略時簡略,該重複...
孟子的“學習哲學”德行不同,其本一也 孟子的教育哲學:因材施教、教亦多術 尾聲:重申“仁義”卷十四盡心章句下——照應開篇,重申“仁義”“不仁者”傷人害己 春秋無義戰 仁者無敵 戰爭的目的:保民、安民 學習不是“裝貨”,為善來自“心誠”心安何處 “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仁心缺失,以“關”為...
4.人皆可為 5.不合時宜 七、義利之辨 1.舜跖之分 2.何必日利 3.道義為重 4.窮達之間 八、仁政王道 1.致君堯舜 2.仁心仁政 3.王霸之辨 4.民貴君輕 5.與民同樂 九、生命意境 1.性命之學 2.君子之樂 3.浩然之氣 4、千古亞聖 1.哲人已逝 2.歷史影響 3.人間正道 十一、參考文獻 後記 ...
此外,孟子還非常重視修養。在心性修養方面,孟子從“性善論”這一根本思想出發,認為實行“仁政”的最重要的動力,完全仰仗於君子大發“仁心”。這種“良知”、“良能”,“操之所存,舍之所亡”,貴在一個“養”字。孟子以子思的“思誠之道”為依據,提出了“盡心”、“知性”、“知天”等觀點,從而形成了...
孟子的“四端論”就是王陽明“致良知”學說的基礎 / 104 習於仁、善端日長,就能想出仁心仁術來 / 107 君子之德,最高境界是善與人同、與人為善 / 108 只有放棄管不了的,才能去管更大的事 / 110 ··第四篇 公孫丑章句 下 / 112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112 用師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
孟子“仁政”從人性的前提推導政治,具體說,從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導仁政。由於這種“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應該是天經地義的。這就是孟子的思路。孟子的推導仍然是為了推行他那畢生的追求,即“仁政”理想。但他的推導本身似乎沒有產生很大影響,倒是他那推導的前提——“人...
這是孟子要求當政者實施仁政的吶喊。具體落實到兩個方面:一是“法先王”;二是選賢才。“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的說法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格言警句。作品原文 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
這一段“君子遠庖廚”的心理分析,是典型的孟子手法,精采絕倫,切中要害。它所起的作用,就是喚醒齊宣王內心“不忍”的仁慈之心。只要這種仁心被喚醒,下面的事情,什麼王道啊,仁政啊,就統統有了接受的心理基礎,那不過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罷了。“君子遠庖廚”這句話,出自《孟子》的《梁惠王章句上》。西漢...
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於後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詩云:不愆不忘,率由舊章。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聖人...
孟子說:“自己糟蹋自己的人,和他沒有共同語言;自己拋棄自己的人,和他一起沒有什麼好做的。出言使低毀禮義,叫做自己 糟蹋自己。自認為不能居仁心,行正義,叫做自己拋棄自己。仁, 是人類最安適的精神住宅;義,是人類最正確的光明大道。把最 安適的住宅空起來不去住,把最正確的大道捨棄在一邊不去走.這...
解讀者簡介 袁曉晶,甘肅蘭州人,哲學博士。2013年7月至今,任上海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儒家哲學、晚清儒學思想史、儒學教化及國學教育的普及問題。主持國家社科青年項目一項、上海市教委項目一項,發表論文十數篇。曾著有《仁心與仁政:孟子》,合著《梵音清韻:詩僧畫侶面面觀》。
本篇出現短章,長篇大論減少。內容涉及政治和為人處事的各個方面,以論“仁”的為最多。全篇原文共28章,本書選14章。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原文 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②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師曠③之聰,不以六律④,不能正五音⑤;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 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聞(6...
第三層(從“王說”到“王請度之”),剖析齊宣王的仁心未及於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為”。首先,孟子以一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的結論。其次以“挾太山以超北海”和“為長者折枝”這組對照性比喻,進一步闡明“不為”和“不能”的區別。最後順其理勢,...
孟子說:“憑大王您有這樣的仁心就可以統一天下了。老百姓聽說這件事後都認為您是吝嗇,我卻知道您不是吝嗇,而是因為不忍心。”宣王說:“是,確實有的老百姓這樣認為。不過,我們齊國雖然不大,但我怎么會吝嗇到捨不得一頭牛的程度呢?我實在是不忍心看到它害怕得發抖的樣子,就像毫無罪過卻被判處死刑一樣,...
徒法不足以自行是一句漢語名言,讀音是tú fǎ bù zú yǐ zì xíng,意思是只有法令不能夠使之自己發生效力。出自《孟子·離婁上》。作品原文 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
第二節 人的主體性與王道理想:孟子的政治價值觀 一、人性與人的主體性 二、仁與仁政 三、仁心的擴展:仁民而愛物 第三節 由禮而王:苟子的政治價值觀 一、荀子對孔孟政治思想的繼承 二、荀子的理想社會模型 三、人性與“性偽”四、苟子之禮論 五、“禮論”思想下的君主 第二章 主體人的隱退:法家的政治...
仁心仁政 動心忍性 什麼是慎獨?真心誠意 各正性命 素位而行 獨立不懼 什麼是人情?致中和 崇德辨惑 吉凶以情遷 休休有容 同民好惡 什麼是格物致知?良知良能 知周萬物 建國大綱 日新又新 同人親民 自昭明德 止於至善 定靜安慮得 什麼是絮矩之道?忠恕而已 風行草偃 為政以德 權變無方 什麼是時中之道?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