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理想國

孟子的理想國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於2017年11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作者:何偉俊
  • ISBN:978-7-5598-0305-4
  • 頁數:350
  • 定價:45元
  •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年11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主要內容,作者介紹,目錄,

主要內容

本書稿是繼《論語裡住著的孔子》之後,作者對《孟子》的解讀和感悟。作者從《孟子》整本書提煉出了貫穿《孟子》全書的核心思想——“仁義”,並從文本出髮結合歷史與現實作出了富有個性的闡釋。作者注意博採眾長,汲取多家智慧,但面對權威不盲從,提出自己獨立思考,其中一些見解頗有創意。
作者對《孟子》十四卷360章逐一進行了深入、細緻地解讀,每一卷提煉出中心,每一章或幾章列出小標題,儘可能地將每一卷的內容系統化、邏輯化,進而將全書的內容整體化,理出一條進入經典《孟子》的獨特路徑,具有“文本解讀範例、經典閱讀嚮導”的價值。

作者介紹

何偉俊
江蘇省興化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員。閱讀愛好者,熱心於推動全市師生閱讀。1998年創立興化市國小青年教師讀書班, 2010年創立興化市國小教師“心遠”讀書會,至今一直堅持引領教師讀書。近年來,為了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他帶頭研習中國古代典籍,義務為“讀書班”“讀書會”老師做“四書”講座。2016年獲《中國教育報》 “推動讀書十大人物”提名獎,專著《論語裡住著的孔子》被評為《中國教育報》“2015年教師喜歡的100本書之一”,專著《犁痕槳跡》被評為《中國教育報》“2016年教師喜歡的100本書之一”。

目錄

卷一 、卷二梁惠王章句上、下
初見梁惠王,布“仁義”之道
開導梁惠王,“與民同樂”
向梁惠王闡述“仁政”措施——“安民”“養民”
對梁惠王講,“為民父母”在“保民”
請梁惠王相信,“仁者無敵”
仁者,不嗜殺人
引導齊宣王,“發政施仁,孰能御之?”
從“與民同樂”隱喻“仁政”
從“與民同之”隱喻“仁政”
君王之勇,以民為安
王者之道:憂樂以天下
仁政之途,與民同之
國君的責任與擔當:四境之內治
聽取民意,任人唯賢
殘仁害義,罪有應得
治國理政,尊賢任能
民悅則可取,暴政則亂天下
出爾反爾:愛人者,人恆愛之
保國為保民,保民方保國
魯平公不見孟子,不怨天、不尤人
中部:漫議“仁義”
卷三公孫丑章句上
仁政的“夢幻之旅”
由“夢幻仁政”噴發出“浩然之氣”
以德服人,心悅誠服
國之盛衰在“仁”與“不仁”
環境美好,惠及眾生,則無敵於天下
養“仁義禮智”之端,修煉完善自我
仁與職業選擇
仁之道:樂取於人,與人為善
“同流”不“合污”
卷四公孫丑章句下——游齊軼事,去留之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的“不卑”而“亢”
是“非此即彼”,還是彼此“皆是”
在其位,謀其政,盡其責
“綽綽有餘”的背後
“好為人師”的孟子,為何沉默緘口
孝在盡心
文過飾非與過則改之
“壟斷”的起源
失落後的自信
卷五滕文公章句上——勞心、勞力,各盡其責、互通有無
向滕文公灌輸仁政思想:道性善,言必稱堯舜
指導滕文公辦喪事: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指導滕文公治國之策:民生,治國之本
孟子論社會分工、交易: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儒”“墨”對話
卷六滕文公章句下——天地正道、人間滄桑
做人,遵從內心“正道”
天地正道——頂天立地的“大丈夫”形象——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君子入仕:不由其道不為也
取之有道,則坦然受之
行王政,四海舉首而望
近朱者赤:環境的作用到底多大
君子坦蕩蕩
知錯,何時改
正本清源,梳理道統
何為“廉士”
卷七離婁章句上——居仁由義,人間大道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仁政,為政之規矩
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
人的行為悖論:“惡醉而強酒”
君子求諸己:行“仁政”的基礎在修身
“仁義”的典範:巨室
“國君好仁,天下無敵”
滄浪之水,“自取之也”
“為淵驅魚”“為叢驅雀”
自暴自棄者,即逃離“仁義”之家,做心靈的“流浪漢”
行“仁政”的途徑:尊親、孝悌,明善、誠意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金石不開,精誠不變
行“文王之政”,必為政天下
暴政殺人,罪不容誅
孟子的發現:眼睛是心靈的窗戶
為君之道,敬人律己
“英雄”救不救“美人”
“易子而教”是正論,還是悖論
事親守身,人之大本
榜樣之力,到底多大
特別的“毀譽”
無語境、五背景的話,怎么理解
孟子自省:莫“好為人師”
尊師,應在第一時間
君子不為“稻粱謀”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如何理解
快樂之源
超然物外,視天下為草芥
卷八離婁章句下——以仁義存心,修身敬人
“先聖后聖,其揆一也”
為政之道不在小節,而在“平其政”
為君之道:尊重臣下,寬以待人;與人為善,則善反己
君主無道,則士大夫說“不”
上行下效
大人“尊禮守義”
好為人師與主動施教
為與不為
君子慎語言
做事之度
“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修養之道:赤子之心
質疑“厚葬”
為學之道:修養之根在“自得”,修養之境在“逢源”
深入淺出,出博返約
對“服從”思維的思考
“假大空套”,其害無窮
智者樂水:孟子對孔子“水哲學”的解讀
人獸之別:仁義
聖賢之道:“夜以繼日”“坐以待旦”,為天下民生
從“詩”到“史”,以史為鑑,懲惡揚善
傳承孔子之道,義不容辭
選擇之難
逄蒙殺羿,羿也有過。被殺者,其何罪也
內外兼修,身心共美
孰為大智:順乎自然
孟子和王歡的隔閡
“終身之憂”與“一朝之患”
聖人之德,心懷天下
清官難斷家務事
同情異處,皆出於道
君子異於人乎,君子坦蕩蕩
無恥鑽營,自古有之
卷九萬章章句上——先賢之德,萬古流芳;民族楷模,亟待弘揚。
大孝無疆
孝悌有道,以德報怨
寬容待弟
“以意逆志”:“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意”
君子道,民為本;民之道,仁義為本
從避世自樂者,到出世擔當著——偉大的伊尹
道不同,不相為謀
智者,知其進退者也
卷十萬章章句下——士人,如何安身立命、立身處世
推“四賢”以為榜樣
周朝爵位、俸祿的等級規定
交友之道:敬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萬章的“無情”追問
做“官”的最高境界、理想境界:為官非為稻粱謀
由“士之生存之道”到“國君之尊賢”
士之人格:非其招不往也
以“文”會友、“讀書”交友,友遍天下、友越古今
勸諫:卿大夫之職
下部:探尋“仁義”
卷十一告子章句上——千古探尋:“心性”的源頭
告、孟的“人性”之辯
再論“義之內外”
從“性”到“心”
人“心”的同與異
為善在“存心”
心“專”方可善
走向“精神的高地”
尋找失去的靈魂
知“類”而“推”,求其“心”也
“心”之官則思:“小”人如何養“大”
“天爵”:“人性善”開出“仁義之花”
“志於彀”則“規矩”立
卷十二告子章句下——多方應答,寓“仁”於事
“輕重”比較的背後
人,皆可為堯舜
孝的本質
心懷仁義
比“禮物”重要的是“心意”
再遇淳于髡
再論“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保民反戰,終身堅守
對話白圭,最佳思維
君子誠信為本
再論“為仕之道”
人生感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不教”之“教”
卷十三盡心章句上——修“內”行“外”,喚醒“良知”
仁義之根:修養心性
“存心”“養性”的路徑——求、行
知恥之勇
王者的本心:好善而忘勢
外在的“窮”“達”自己不能左右,內心的“善”則可堅守
從治國教民,看人性之本
“本心”在我,其為“良能”“良知”
從“天性”到“良知”到“快樂人生”
孟子的“學習哲學”
德行不同,其本一也
孟子的教育哲學:因材施教、教亦多術
尾聲:重申“仁義”
卷十四盡心章句下——照應開篇,重申“仁義”
“不仁者”傷人害己
春秋無義戰
仁者無敵
戰爭的目的:保民、安民
學習不是“裝貨”,為善來自“心誠”
心安何處
“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仁心缺失,以“關”為暴
種瓜得瓜
資深則穩
君子之“名”
治國之策“仁”為本
唯仁者可以得天下
民貴君輕
百世之師,文化傳承
仁者,人也
“聖之時者”的堅守
身正不怕影子歪
教育須有敬畏之心: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茅塞之心
引而不發
再作“馮婦”
“性”和“命”的博弈
發出“天性”的光
儒者的自信
愛民的舉措:薄賦輕徭
玩物喪志
聰明反被聰明誤
為教花絮:來者不拒
“仁義”之道的路徑:達、充
深入淺出,言近旨遠;“仁義”就在身邊,改變世界最短的距離就是做好自己
“天性”、“道德”與“仁義”
不義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利令智昏,寡慾清心
孝子曾參
堯舜之道,天下“中道”
旗手的責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