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異形(1978年美國上映影片)

人體異形(1978年美國上映影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有一股力量正在毀滅人類族群……外星人的目標已不在於爭取地球飽經污染的有形空間,這一次他們將無限資源的人體,作為其攻占的城池!

舊金山,居民一個個如被催眠般失去自主能力,只剩馬修和伊莉莎白清醒地揭露真相,他們不僅要自救,更要拯救整個人類族脈。

基本介紹

  • 導演:菲利普·考夫曼/Philip Kaufman
  • 編劇:Jack Finney ,W.D. Richter
  • 主演:唐納德·薩瑟蘭/Donald Sutherland,布魯克·亞當斯/Brooke Adams,傑夫·高布倫/Jeff Goldblum
  • 製片人:Robert H. Solo
  • 發行公司:Warner Home Vídeo
  • 中文名:人體異形
  • 外文名: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
  • 其它譯名:變形邪魔/天外魔花 
  • 出品時間:1978 
  • 製片成本:$3,500,000/estimated 
  • 拍攝地點:美國
  • 拍攝日期:1978年2月19日-1978年4月29日 
  • 類型:驚悚 / 科幻 / 恐怖 / 懸疑
  • 片長:115分鐘 
  • 上映時間:1978年12月20日 
  • 對白語言:英語 
  • 色彩:彩色
  • 線上播放平台:樂視網
演職員,電影劇情,演職員表,演員表,職員表,影片評價,製作發行,製作公司,發行公司,獲獎記錄,獲獎,提名,

電影劇情

一場大雨過後,平靜的城市裡,植物上的水滴中正萌發出奇怪的生物……
供職於衛生署的伊莉莎白(Brooke Adams 飾)在郊外採集到一株小型植物,她向丈夫傑弗里解釋這很可能是新發現的物種。與此同時,伊莉莎白的同事馬修(唐納德·薩瑟蘭 Donald Sutherland 飾)正因為一絲不苟的執法而遭到報復。
第二天,伊莉莎白驚奇的發現傑弗里行為反常,舉止木訥,伊莉莎白請求馬修的幫助,隨後他們發現有更多人狀態發生了變化,伊莉莎白更目擊傑弗里與一群陌生人接頭,不久,有多人死於身體變異,他們周身萌發出白色的須狀物,形同植物。
馬修向政府反映當地的生物危機,然而只得到冷漠的回應,人群的異化正在擴散,伊莉莎白和馬修處境孤立,但仍然試圖拯救城市……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演員備註
Matthew Bennell唐納德·薩瑟蘭/Donald Sutherland----
Elizabeth Driscoll布魯克·亞當斯/Brooke Adams----
Jack Bellicec傑夫·高布倫/Jeff Goldblum----
Nancy Bellicec維羅尼卡·卡維特Veronica Cartwright----
Dr. David Kibner倫納德·尼莫伊Leonard Nimoy----
Dr. Geoffrey Howell, DDSArt Hindle----
Katherine Hendley萊麗亞·古多尼Lelia Goldoni----
Dr. Miles J. Bennell凱文·麥卡錫Kevin McCarthy----
Taxi Driver唐·希格爾Don Siegel----
Ted Hendley湯姆·拉迪Tom Luddy----
StanStan Ritchie----
Mr. GianniDavid Fisher----
DetectiveTom Dahlgren----
Dr. BoccardoGarry Goodrow----
Restaurant OwnerJerry Walter----
ChefMaurice Argent----
Street BarkerSam Conti----
Mr. TongWood Moy----
Mrs. TongR. Wong----
Outraged WomanRose Kaufman----
HarryJoe Bellan----
Policeman#1Sam Hiona----
Policeman#2Lee McVeigh----
Rodent Man(as Albert Nalbandian)Al Nalbandian----
SchoolteacherLee Mines----
Harry's Boxer DogMisty----
演員表資料來源

職員表

製作人原著導演副導演(助理)編劇攝影配樂剪輯藝術指導服裝設計
Robert H. SoloJack Finney菲利普·考夫曼/Philip KaufmanJim Bloom Toby LovalloW.D. Richter麥可·查普曼Michael ChapmanDenny ZeitlinDouglas StewartCharles RosenAggie Guerard Rodgers
職員表來源

影片評價

這是一部驚悚片,出品於1978年,英文名是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中文翻譯比較困難。它的另一個譯名是《變形邪魔》,似乎也與前者一樣不得要領。Snatcher原本指一種寄生物,也有非法占有、奪取的意思。嚴格說來,片名應該是“寄生物入侵人體”,不過這種翻法也不見得比前兩種好到哪去,只好將就了。
此前不知道這部片子,之所以找來一看,主要衝著主演是我喜歡的加拿大明星Donald Sutherland唐納·薩瑟蘭。
影片的故事講述一種外星微生物來到地球,悄無聲息侵入人體,衍生出一種新的人形物種,他們彼此成幫結社,形成屬於自己的社會群體,並利用人類文明資源加速自身的再生產。
在這種無形而強大的力量面前,大多數人在毫無知覺的情況下被置換成了“異化人”(alienated-human),而少數覺醒者的反抗也顯得杯水車薪,無濟於事。最終,整箇舊金山城區,乃至整個世界,都成了“異化人”的領地,富於理性和文明的人類就此覆滅。
結合歐美70年代的文化思潮來看,此片就像是一部關於人類自身命運的末世箴言,其核心部分,就是為現代主義思潮所反覆追問的人類“異化”(alienation)問題。
只不過,這部影片的異化之源,並不來自工業化、現代化或人類自身,而是來自代表神秘的不可知力量的外層空間。儘管如此,我們仍然可以把影片讀解成為一則關於人類自取滅亡的文化寓言,因為,影片的基本劇情衝突並不圍繞人類和外星生物(對應著Dissident或Alien)展開,相反,它表現了“異化人”對代表自然人性的正常人(human-being)的壓抑和加害,以及後者對前者的反抗和掙扎。
西方文化有一點與東方文化不同,就哲學層面來說,就是它的主體與客體顯得格外涇渭分明,而東方比較側重主客體的統一,比如物我統一,天人合一,自然、神靈與人的統一等等。特別是文藝復興及啟蒙主義運動已降,西方文化更是將人的主體性發揮到了一個無以復加的地步,人類往往是以一種自然的征服者、主宰者的姿態屹立於天地之間。在這種觀念主導下,人類為主體,自然為客體的二元論模式便成為一種西方哲學共識。
比如人道主義便是對這種二元論哲學的一種延伸,“人”與“非人”,“人”與“反人”的區別就此構成近代關於人的一種基本認識論模式。所以近代西方哲學往往比較側重研究自然、工業化、拜金主義、現代化對人本質的壓抑和扭曲,以及由於人類對自然的過度開發而導致的人與自然關係的緊張對峙等等問題。
這些問題反映到文學藝術領域,那些對人類自然本質的威脅力量,便被具象化為一系列“非人”或“反人”的“異物”。所謂“非人”(De-human)和“反人”(Anti-human)是我過去曾經使用過的一對術語。前者代表人自身一種否定性變異。也就是說,人變成了自己的對立物或終結者,是主體自身的“異己化”(dissidentalization);後者代表一種外在於人的威脅,通常喻示著自然客體中與人類主體對立的某種邪惡力量。當然它也可能來自人類與自然主客體之間某種不和諧的關係。
在西方電影,尤其是恐怖片、驚悚片中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作為“非人”的角色有:“弗蘭肯斯坦”(Frankenstein)、德拉庫拉(Dracula)、“異形”(Alien);作為“反人”的角色有:“大白鯊”(Jaw)、“哥斯拉”(Godzilla)和“大金剛”(King Kong)等等。這些與人相衝突的“異物”,實際上折射出西方近代文化與大眾心理的“恐怖”之源,成為西方社會內在焦慮的“代現”(Representation)形式之一。
比如弗蘭肯斯坦,就是一個“人造人”(Manmade human),他被賦予了人的皮囊和肢體,卻無法獲得人的情感和靈魂,因此他倍感孤獨和無助,開始對人類進行瘋狂的報復。關於弗蘭肯斯坦最早的電影是1931年由美國Universal公司出品的同名影片,反映了人文主義者對人類“過度科學化”的一種憂慮和預警;
再比如《大白鯊》,代表著人類對於海洋未知世界的一種恐懼和憂患。它和弗蘭肯斯坦的根本區別,正在於前者源自人類,而後者源自自然界。格斯拉和大金剛則與之稍有不同,前者是人類核競賽導致自然物種基因突變的結果,後者則象徵著因經濟蕭條而給人帶來的一種對前途的絕望和迷茫。總之,這些妖魔鬼怪都有各自不同的社會背景和文化依歸,是人類內在憂患的一種奇觀化形式。
《人體異形》這部片子與上述影片遵循著共同的敘事邏輯,只不過,它的側重點不在於從視覺上營造一個“奇觀化”的怪物,而在於探討人類一旦喪失靈魂和內在精神特質所可能產生的恐怖圖景。值得注意的是,這部片子雖然把“寄生物”Snatchers定義為一種來自太空的神秘物種,但影片後半部卻把敘事的重心轉移到了作為少數派的正常人與作為多數派的變異人的衝突和較量上面。
因此,這部影片的主旨,似乎並不在於探討人與自然的主客體關係,而是在於人面對自己靈魂和精神世界幻滅後所表現出的緊張和絕望。那些被寄生物置換了身體的“異化人”,神情呆滯,動作僵硬。他們徒有人的軀殼,卻喪失了人之所以為人的個性、情感和靈魂等內在特質,成為一種“人的空洞化”象徵。
他們在某種神秘力量驅使下,機械地從事著自我複製,邁著木訥單調的步伐,將“寄生物”藏身的花蕾搬運到孵化同類的“工場”中去。
這也是一幅“集體化”了的恐怖圖景,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當人類個體被抹去了個性差異,成為一群被充分體制化了的集體動物以後,其內在的精神屬性,特別是個體與個體之間的精神差異性,便成了一種可能引發“無序”和“騷亂”的潛在威脅。
在整一化的群體中,哪怕僅僅存在一個“另類”,其結局也必然如影片所顯示的那樣,會帶來毀滅性的災難。故事講到這個地方,觀眾仿佛產生了一種錯覺,仿佛導致這場危機的不是那些“異化人”,卻成了作為正常人的反抗者唐納·薩瑟蘭了。
這才是真正讓人感到不寒而慄的地方,它使得影片的敘事格調顯得異常的黑色和絕望。特別在影片結尾,當人們看到唐納·薩瑟蘭對“異化人”所展開的一系列反抗完全無效時,便會被一股強烈的末世論哲學深深籠罩起來。實際上,這體現了某些西方個人主義者對社會極端體制化的一種妖魔化想像。它的某些場景甚至讓人聯想到中國的“文革”,當“螺絲釘主義”成為人的一種最高價值標準的時候,奉行這種價值標準的現實部分,大概就距離影片所描繪的“人的空洞狀態”不遠了。
所以說,這部片子出現在70年代末並不讓人感到奇怪。因為這時正是東西方冷戰的尖峰時段。西方價值觀的根本在於個人主義,而東方價值觀的基石卻是團隊精神。因此,東西方的政治、軍事與外交衝突,必然體現為兩種價值觀的截然對立。而在西方看來,過度集體化、體制化(如中國“文革”那樣)恰恰是導致人類異化,導致個性泯滅和靈魂空洞化潛在威脅之一。
當然,要說這部影片是在影射東方社會主義陣營恐怕未免失之牽強,因為影片中並未出現類似的敘事元素。但是,在冷戰語境中,作為一種與西方的個人的、自由的、民主的價值相對立的東方團隊精神,則完全有可能被假象成西方思考“異化”命題的無形參照系統之一。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Solofilm [美國]

發行公司

(1)聯美電影公司 [美國] (1978) (USA) (theatrical)
(2)United Artists Pictures (1979) (Finland) (theatrical)
(3)Chapel Distribution (1997) (Australia) (theatrical) (35mm print)
(4)美國廣播公司 [美國] (1980) (USA) (TV) (broadcast premiere)
(5)Egmont Entertainment [芬蘭] (2000) (Finland) (DVD)
(6)Fazer Musiikki Oy/Fazer Video (1988) (Finland) (VHS)
(7)MGM Home Entertainment (Europe) Ltd. [英國] (2000) (UK) (DVD)
(8)米高梅家庭娛樂公司 [美國] (1995) (USA) (VHS)/(2007) (USA) (DVD)/(1998) (USA) (DVD)/(1997) (USA) (VHS)
(9)米高梅聯美家庭娛樂 [美國] (1995) (USA) (video) (laserdisc)
(10)Twentieth Century Fox Home Entertainment (2000) (Netherlands) (VHS)/(2003) (Netherlands) (DVD)
(11)Warner Home Vídeo [巴西] (Brazil) (DVD)
(12)Yleisradio (YLE) [芬蘭] (1993) (Finland) (TV) (TV2)

獲獎記錄

獲獎

(1)土星獎最佳導演菲利普·考夫曼/Philip Kaufman
(2)土星獎最佳音效Art Rochester,Mark Berger,Andy Wiskes

提名

(1)土星獎最佳男主角唐納德·薩瑟蘭/Donald Sutherland
(2)土星獎最佳女主角布魯克·亞當斯/Brooke Adams
(3)土星獎最佳男配角倫納德·尼莫伊/Leonard Nimoy
(4)土星獎最佳特效Dell Rheaume ,Russel Hessey
(5)土星獎最佳科幻電影
(6)土星獎最佳化妝Thomas R. Burman ,Edouard F. Henriques
獲獎記錄信息來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