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經濟

“什麼是私營經濟?國有企業被少數人控制就是私有經濟,而民營企業發展大了就是人民經濟。” ——中國民(私)營經濟研究會會長、品牌中國產業聯盟副主席 保育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民經濟
  • 由來:中國經營報 |
  • 調動民間資本:政府投資撤離市場
  • 國進民退:實際數據並不支持
由來,如何定義,國進民退,調動民間資本,

由來

“人民經濟”如何定義 來源: 中國經營報 | 作者: 張一君 | 2010-03-08

如何定義

置身於滿桌子的資料里,前任政協委員保育鈞一根接一根地抽著煙。
這位中國民(私)營經濟研究會會長沒等記者開口,就拿出了一份簡報讀了起來,內容是兩會期間一則關於國有和民營經濟情況的說法,認為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國有經濟、非公有制經濟比翼齊飛。在很特殊的2009年,也並不是“國進民退”。
保育鈞對此觀點頗不以為然。作為一直為中國民營經濟發展搖旗吶喊的重要人物,他對於這些年來民營經濟發展軌跡與外部環境的變化有著切身的體察。
“國進民退”真實存在 對於否認“國進民退”的解釋,保育鈞認為是偷換了概念,因為數據只能說明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增長快慢,但“國進民退”討論的問題不是企業增長快慢的問題,而是私營企業被清退出某些經營領域的問題。

國進民退

有觀點認為,實際數據並不支持“國進民退”這一結論。比如:工業增加值,私營企業是18.7%,國有企業是6.9%。總資產或者說資產合計,私營企業增長20.1%,國有企業增長14%。從業人數,私營企業增加5.3%,國有企業增加0.8%。主業務收入,私營企業增加18.7%,國有企業降低0.2%。最重要的是利潤,私營企業的總利潤增加17.4%,而國有企業下降4.5%。
保育鈞認為這些數據恰好說明國有企業運營效率低下。
“怎么可能沒有‘國進民退’呢?‘非公經濟36條’以後,民營經濟好不容易進入的某些壟斷領域在2008年、2009年間基本都被清退了出來,而接盤的絕大多數都是國有企業。”保育鈞很鬱悶,因為2005年,旨在幫助非公經濟進入壟斷領域的“非公經濟36條”辦法前後,保育鈞都是最活躍的促進者之一。
不管是“非公經濟36條”,還是中小企業法,再到目前中央政府打算出台的一系列促進民營經濟在實業領域內投資的政策,保育鈞都是工作小組的成員之一。1998年,他提出“保護私有財產”;1999年“炮轟”電信壟斷,2000年要求打破石油體制壟斷,2001年中國大缺電,他又“炮轟”電力壟斷,目的就是為了民營經濟能夠和國有企業一樣進入壟斷行業內經營。
這么多年的努力仿佛一夜之間化為烏有。針對2008年、2009年度民營資本被陸續清退出之前進入的鋼鐵、煤炭、航空等領域,保育鈞一直努力呼籲,兼併重組也要尊重主體的地位,應由物權法保障各種經濟主體的合法權益,應由市場決定誰進誰退。
保育鈞從其辦公桌的資料堆里給記者找到了民營經濟近15年的增長狀況,保育鈞指著2008年、2009年度的增長率痛心的告訴記者:“2008年民營經濟的增長僅僅在9%左右,基本上是1996年以來增長最慢的一年,2009年的增長也達不到平均水平。”
保育鈞認為,當下的“國進民退”完全是既得利益集團設定的障礙,影響政府科學決策。“地方政府已經成為了既得利益主體,已經不能客觀地做決策,‘非公經濟36條’之所以沒有得到落實,很大程度上的原因是因為很多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的時候只注重投資規模,國有企業和外資的機會都比民營經濟多。” 國有不應占據自然壟斷行業保育鈞認為,私營企業在進入壟斷行業後備受質疑的掠奪式開採等問題,責任不全在民營經濟,配套的政府服務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你去問問大多數的礦產資源老闆,他們為什麼會掠奪式開採,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政策不明朗,地方政府朝令夕改,另外,審批時間過長,就導致企業的開採時間被壓縮變短。企業得到的也只是開採權而不是產權,如果政策穩定,誰會拿自己花錢買的資源開玩笑。”
保育鈞認為,儘管一旦出現了問題,政府一定會先偏向於國有企業,但民營企業最終一定能和國有企業公平的競爭。
“既然說不通,就等著吧,國有企業玩不下去就會找民營企業了。”保育鈞說判斷一種經濟形態的好壞,不能從規模和成分上比較,而應該從解決就業、運營效率和對社會的貢獻三方面綜合考慮。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民營經濟解決的就業人口最多。從1978年開始,國有企業大概只解決了9500萬人的就業問題,而75%以上的就業崗位是由民營企業提供的。
“國有企業占用的土地,有一半的土地出讓金沒交,即便這樣卻只有不到1萬多億元的利潤,國有企業的效率現在是遠遠低於民營企業。”保育鈞認為,從稅收貢獻上來講,民營經濟的貢獻率也高於國有企業。
在保育鈞的概念里,民營經濟從來就沒有過姓資姓社的問題。“什麼是私營經濟?國有企業被少數人控制就是私有經濟,而民營企業發展大了就是人民經濟。”保育鈞不明白,人民自己創造、自己經營、經營所得依法上繳國家,和國有企業到底有什麼區別?
調動民間資本才是真正的企穩回升 保育鈞對時下公眾認為的中國經濟已經企穩回升的觀點持質疑態度。

調動民間資本

“國家4萬億元的投資下去,並沒有真正帶動人們的消費。擴大內需不過是4萬億元買的虛假繁榮而已,因為所謂的消費增長大都集中在基礎建設領域,並不代表人民的消費能力和購買能力有了提高。”
在這一點上,大連萬達集團的董事長王健林和保育鈞持相同觀點,王健林在政協會場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國人民消費占GDP比例在過去的16年間逐年遞減,即便在國家大興投資促進消費的2009年,這一趨勢也沒有得到改變。
保育鈞認為,政府投資撤離市場以後,真正能夠接盤的只有民間資本,也只有調動民間資本的積極性,才能真正提高人民的購買力,換句話說,政府想要的消費繁榮局面才有可能出現。
但現實的問題是,民間有1萬億元的資本沒有出路。民營資本2009年底活躍在海南房地產市場上的事實充分表明,民營資本的投資選擇範圍及其狹小。
保育鈞還認為造成民營資本無處投資現狀的原因很多,最重要的亮點就是國有企業與民爭利和沒有公共財權。
“我一直呼籲,要想拉動民間資本的投資,就必須做好三件事:一是轉變政府利益主體,二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三是加快財政體制改革,建立公共財政。”保育鈞認為,只有政府不作為利益主體存在,才可能給國有企業和民營經濟提供平等的競爭機會。
而同時,也只有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讓國有企業退出其不應該進入和壟斷的領域,民營資本才有廣闊的投資出口。而進行財稅改革,建立公共財權則是為了降低政府消費在社會消費中的比重,真正意義上促進人民民眾的消費。
保育鈞曾是一位新聞人。
1966年從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畢業後,他被分配到人民日報社,歷任記者、編輯、科教部主任,直至副總編輯,直到 1996年調至全國工商聯。這次工作變動讓他與民營經濟結下了不解之緣。
1996年的工商聯已經成為國內比較集中的為民營經濟鼓與呼的機構。
保育鈞去全國工商聯任職時,非公有制經濟、民營經濟這些都是政界的敏感辭彙。“你知道1997年中共十五大前,國內正處在公有制與私有制的大辯論中,當時討論之激烈,堪稱1978年之後的第三次思想解放。”
最後保育鈞聽從了組織安排,開始潛心研究中國民營經濟的發展歷程,研究民營經濟發展的體制障礙,自此再也沒有和中國的民營經濟分開。現在他擔任著中國民(私)營經濟研究會會長、中國中小企業協會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